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一轮复习是高中复习教学的奠基工程。从内容看知识点庞杂,记忆量大,遗忘率高;从学生水平看参差不齐。复习时如何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发展为落脚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坚持循序渐进、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情感教育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与提高高三复习的整体效益?经过几年实践摸索,笔者认为采用主题教学法能更好的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一轮复习效率,提升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一、何谓教学主题
“主题”是文学艺术作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历史课堂上出现的引领课堂教学思想内涵的中心思想我们称之为历史教学主题。一轮复习不是简单的“炒冷饭”,而是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构建学科体系的关键阶段。
回顾之前没有主题意识支配下的教学经历,才发现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之间严重脱节;教学结构松散,不能让学生明了历史事实间的相互联系,更无法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背后隐含的人文精神。如果能做到在教学目标确立上、教学设计构思上拟定一个课堂教学的思想指导“主题”,教师就能够根据“主题”重新规划教材结构,进行实效化的教学环节设计,使教学逻辑严密而紧凑。它能让课堂教学体现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让教师的引导具备骨架支撑和思想依托,让学生的思考学习有明确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间,使教学过程“形散而神不散”,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教学主题确立的依据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笔者认为一轮复习中教学主题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唯一性。教学主题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有多重指标性,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教学重点是指课堂教学主体内容中的主干知识,而教学主题是教学主体内容下的学科主导思想,是一种统领统领整个各教学,渗透历史知识学习和对历史知识感悟的精神,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统领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唯一性。
2. 探究性。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方向,主题的确立要有内涵,有一定的包容度,具备可探究的空间。教师从课程标准和现有教材入手,理解整合教学内容,挖掘内容的思想性,提炼与教学材料相匹配又符合学生课堂实际的教学主题。如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本线索比较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部分。学生认为这一课内容枯燥无味,既然苏联已经解体,十月革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针对这一难题,教师将本课主题定为“十月革命开启俄罗斯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从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使教学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合作性。教学主题确立后,教师围绕这一主题精选合适的材料,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是实施教学的起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点拨直至问题解决,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科能力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主题确立策略
1. 研读课标要求确立教学主题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的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模块”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切实按照课标要求,服从于实现模块学习目标的需要,确立教学主题。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课标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起源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基于此,笔者将本课主题定位为“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唯有法律是最为持久的征服”。以此来组织课堂教学,把握教学核心,阐明教学要义,“公正、平等、正义的法律理念影响深远,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2. 精读课本内容确立教学主题
教材是学生的学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和考试的重要参考书,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从教材入手,整合教材内容,挖掘内容的思想性,构建教学主题更为便捷。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从“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教学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近30年的历史。但本课主线清晰,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进行革命探索,根据革命的具体实践做出政策的调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到成熟的整个历程。根据分析,将本课教学主题定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3. 细读高考考点确立教学主题
以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从考查的内容上:涉及到辛亥革命前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与不足,孙中山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与主张,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从考查方向上更加倾向于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前后事件的联系。结合实际需要,确立主题“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①什么叫近代化?②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即辛亥革命时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分析)?③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哪些努力?从这些方面对书本知识进行重组。从基本史观入手,考察史观与历史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由史观衍生出来又切合史料的教学主题,也是确立主题的方式之一。
4. 阅读生活现实确立教学主题
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历史照亮现实”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从社会现实、时代特点出发,思考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现实出发,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是确立教学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标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作为本课主题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生活热点,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按照这条思路,笔者将本课主题定为“科学严谨,理性求真,工业时代对社会主义的追求”。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而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展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四、 确立教学主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题的确立,是一个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提炼过程,也是旧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的过程,它包含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的严峻考验。在确立教学主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确立主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
“不了解学生,就是不了解问题所在,也就是不懂得教育”。学生的需求是形成教学主题的主导因素。学生是课堂的主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主题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 确立主题要符合学科特点
历史课堂的教学主题不能是教师想当然的想法,而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根据相关的史料整理而来,不仅主题的提炼过程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主题的呈现要体现“论从史出,以古鉴今”的原则,符合历史教学的特色。
3. 确立主题要清晰化,序列化,体系化
教学主题乱,学生迷茫,无法把握学习重点,听者往往对其主题捕捉不准,势必导致学生听课过程中探索的犹豫,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主题序列化体系化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触及学生的灵魂,激荡学生的心灵。
教学主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如何科学合理确立教学主题并有效的运用于课堂必须要求教师对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系统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碰撞火花点。对学生来说,为了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的了解历史就要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阅读收集更多的课程资源,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何谓教学主题
“主题”是文学艺术作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历史课堂上出现的引领课堂教学思想内涵的中心思想我们称之为历史教学主题。一轮复习不是简单的“炒冷饭”,而是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构建学科体系的关键阶段。
回顾之前没有主题意识支配下的教学经历,才发现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之间严重脱节;教学结构松散,不能让学生明了历史事实间的相互联系,更无法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背后隐含的人文精神。如果能做到在教学目标确立上、教学设计构思上拟定一个课堂教学的思想指导“主题”,教师就能够根据“主题”重新规划教材结构,进行实效化的教学环节设计,使教学逻辑严密而紧凑。它能让课堂教学体现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让教师的引导具备骨架支撑和思想依托,让学生的思考学习有明确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间,使教学过程“形散而神不散”,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二、教学主题确立的依据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笔者认为一轮复习中教学主题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唯一性。教学主题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有多重指标性,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教学重点是指课堂教学主体内容中的主干知识,而教学主题是教学主体内容下的学科主导思想,是一种统领统领整个各教学,渗透历史知识学习和对历史知识感悟的精神,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统领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唯一性。
2. 探究性。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方向,主题的确立要有内涵,有一定的包容度,具备可探究的空间。教师从课程标准和现有教材入手,理解整合教学内容,挖掘内容的思想性,提炼与教学材料相匹配又符合学生课堂实际的教学主题。如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课本线索比较清晰,将本课的知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三个部分。学生认为这一课内容枯燥无味,既然苏联已经解体,十月革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针对这一难题,教师将本课主题定为“十月革命开启俄罗斯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从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使教学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合作性。教学主题确立后,教师围绕这一主题精选合适的材料,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是实施教学的起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点拨直至问题解决,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科能力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主题确立策略
1. 研读课标要求确立教学主题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的每一模块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模块”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切实按照课标要求,服从于实现模块学习目标的需要,确立教学主题。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课标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起源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基于此,笔者将本课主题定位为“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唯有法律是最为持久的征服”。以此来组织课堂教学,把握教学核心,阐明教学要义,“公正、平等、正义的法律理念影响深远,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2. 精读课本内容确立教学主题
教材是学生的学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和考试的重要参考书,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从教材入手,整合教材内容,挖掘内容的思想性,构建教学主题更为便捷。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从“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教学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近30年的历史。但本课主线清晰,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进行革命探索,根据革命的具体实践做出政策的调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到成熟的整个历程。根据分析,将本课教学主题定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3. 细读高考考点确立教学主题
以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从考查的内容上:涉及到辛亥革命前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与不足,孙中山关于民主革命的思想与主张,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从考查方向上更加倾向于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前后事件的联系。结合实际需要,确立主题“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①什么叫近代化?②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即辛亥革命时中国近代化的表现,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分析)?③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哪些努力?从这些方面对书本知识进行重组。从基本史观入手,考察史观与历史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由史观衍生出来又切合史料的教学主题,也是确立主题的方式之一。
4. 阅读生活现实确立教学主题
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历史照亮现实”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从社会现实、时代特点出发,思考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现实出发,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是确立教学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标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作为本课主题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生活热点,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按照这条思路,笔者将本课主题定为“科学严谨,理性求真,工业时代对社会主义的追求”。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而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展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四、 确立教学主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主题的确立,是一个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提炼过程,也是旧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的过程,它包含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的严峻考验。在确立教学主题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确立主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
“不了解学生,就是不了解问题所在,也就是不懂得教育”。学生的需求是形成教学主题的主导因素。学生是课堂的主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主题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 确立主题要符合学科特点
历史课堂的教学主题不能是教师想当然的想法,而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根据相关的史料整理而来,不仅主题的提炼过程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主题的呈现要体现“论从史出,以古鉴今”的原则,符合历史教学的特色。
3. 确立主题要清晰化,序列化,体系化
教学主题乱,学生迷茫,无法把握学习重点,听者往往对其主题捕捉不准,势必导致学生听课过程中探索的犹豫,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主题序列化体系化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触及学生的灵魂,激荡学生的心灵。
教学主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如何科学合理确立教学主题并有效的运用于课堂必须要求教师对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系统深入研究,进一步分析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碰撞火花点。对学生来说,为了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的了解历史就要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阅读收集更多的课程资源,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