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的“以才学为诗”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u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诗辩》中概括苏轼诗歌创作的理论为三句话:“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中的“以文字为诗”就是“以文为诗”。“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在这里就不详细论述,本文就简单从“以才学为诗”的理论、表现、成因以及影响方面说一下苏轼的“以才学为诗”。
  【关键词】苏轼;才学;诗
  一、“以才学为诗”的理论
  这里的“才学”应该是“才”、“学”、“识”的统一体而不简单是才华那么简单。关于才与诗歌的关系,苏轼说孟浩然“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酒手而无材料尔”,他说孟浩然的诗歌虽然读起来很好但是没有“才”,说明苏轼是比较注重诗歌表现出来的“才”的;关于学与诗的关系,苏轼在《张寺丞益斋》中 做了这样的形象描述“吾闻诸夫子,求益非速成。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苏轼以“远游”比喻“为学”之道。他认为只有走遍天下,广学博识的人,才能达到“归来闭户坐,八方 在轩庭”的成熟境地;关于识与诗歌的关系,他曾感叹贾谊“才有余而识不足”,批评萧统编辑《文选》的“拙于 文而陋于识”有如“儿童之见”。由此可见,苏轼的“以才学”为诗是以知识、学问、学识而共同构成的。
  二、“以才学为诗”的表现及特点
  苏轼的“以才学为诗”在他诗歌中的反映大最主要的就是用典。
  第一、用典涉及的范围广,从天文地理、奇闻野史、音乐绘画、儒经佛典、三教九流等都可以找到苏轼用典的痕迹,并且虽然用典很多,但是却不像黄庭坚那样的刻意,而是清新自然,不落窠臼。如那首《轼在颖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 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中,以议论哲理开篇,下文中既有历史典故,同时又有佛学道家知识,又融汇着地理知识,但是读起来并不觉得难以理解,语句不通。
  第二、使用典故在平淡中翻新奇。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苏轼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在用典的时候不仅仅是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意思,往往还能够以彼事喻此事。如《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这是一首论茶品茗之作,看似以茶喻人,而苏轼却以人写茶,用直言忠谏、被汉武帝评为“戆”的汲黯和“奸犯上意,自刭北阕下”的宽饶来比喻建溪茶的“苦硬”,用“虽有学问,细行谨防,终非骨硬之臣”的张禹来比喻“荣茶”的“无赖空有名”,但读者通过进一步分析也能够知道建溪茶和荣茶又分别象征当时两种人物:直言忠谏之臣和妥协求全之辈。以人比茶,又以茶喻人,翻转两个层次,于平淡中见新奇。
  第三、化用前人诗句
  以写夜阑赏花为例。自居易诗云:“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云:“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海棠》诗则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从中能够看到一些继承发展的影子所在。
  “以才学为诗”的第二个表现就是苏轼创作了大量的次韵型诗歌。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这就对诗人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苏轼却创作了很多和韵诗歌。在这些次韵型诗歌之中,有和别人的诗,在诗题上冠以“次韵”字样,如《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等,在苏轼现存诗歌中约占 1/3 以上;也有和古人诗,如 124 首《和陶渊明诗》。从这些数量与质量俱佳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苏轼的才学非同一般,并将他的才学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之中。
  “以才学为诗”的第三个表现就是苏轼的诗歌作品中展现了诗人极高的天赋
  倘若把 “以议论为诗” 的苏诗、 “以文字为诗” 的黄诗比作分水的双流 , 那它的最终的汇合点便是 “以才学为诗” , 这是因为无论是议论还是文字 , 都不过是才学的不同表现形式 但是,苏轼和黄庭坚的“以才学为诗”的差别在于: 苏更重才 , 黄更重学 , 苏以天才性灵胜,黄以苦思学力胜。苏轼将他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运用在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中自然展现出来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无论在语言词汇、哲理意趣、情怀思想上都是如此,从他的“以议论为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此处不详细论述。
  三、“以才学为诗”的成因
  文化的高度发达
  历史发展到宋朝,已经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文化经过积淀在此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宝库,为宋人提供了大量的可阅读的书籍;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统治阶级重视文官,也激励了人们读书。“以才学为诗”必然需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宋朝发达的文化为其提供了可能的成长土壤。苏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在加上他自己本身就是出身于书香世家,自身的文化功底深厚是他能够“以才学为詩”的基础。
  历史文化审美的一脉相承
  从历史文化思想和审美思潮来看,“以才学为诗”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的。在唐朝之前,诗人和学问研究一般是分离的,从杜甫开始,这一分离逐渐弱化,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作诗要先读书,到了唐末的李商隐作诗就能够看出大量使用典故了。到了宋朝,诗歌不能像唐朝一样独霸文学,其他方面的知识,例如经学也快速发展,促进了诗歌与学问的结合。苏轼最为一个诗、书、画精通,儒、释、道俱学的人,庞大复杂的知识结构为“以才学为诗”提供了必要条件。再加上苏轼喜欢杜甫,很有可能继承发展杜甫的“读书破万卷”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童庆炳. 苏轼文论解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4-24.
  [2]莫砺锋. 苏轼与人生[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1):2-16+28.
  [3]姚华. 苏轼诗歌的“仇池石”意象探析[J]. 文学遗产,2016(03):155-165.
  作者简介:黎梦雨(1997-)女,河南南阳,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概述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生存现状及问题,对现阶段健全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提出粗浅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期刊
【摘要】平面设计中最大特色就是手绘艺术。本文研究手绘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表现。根据手绘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为依据,将手绘艺术以崭新的形式投入到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中,使平面设计中的作品更完美的展现在大众眼中,更具有创新力,吸引更广的领域,进而提高设计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平面设计;手绘艺术;创新;表现  引言:  手绘的表现形式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常常用手绘艺术来向人们传递设计理念和表达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作为丰富人们精神层次的文艺领域也得以进一步的蓬勃发展。影视导演艺术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文艺领域的主流,而影视导演作为影视作品的创作的灵魂人物,依据其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的艺术特性,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和表达方式,完成对影视作品的创作。本文通过对影视导演的艺术特性进行深层次的调查和剖析,提高观众对影视导演的艺术作品的理解力,为影视导演的艺术创作提供具
期刊
【摘要】扎染作为中国传统的染色工艺,以其艺术价值传承至今。本文从扎染的艺术魅力入手,发挥扎染的艺术特色,同时在现代印染科技与设备的帮助下,对扎染艺术的风格、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创新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当代设计师设计服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让传统扎染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同时,能够在创新中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扎染艺术;服装设计;创新应用  一、扎染的定义与风格  1
期刊
【摘要】2004年,我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遴选,目前已有3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申报成功,位居世界第一,在非遗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冲击,非遗自身的特性及其特殊的传承方式,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因此如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力图通过探讨非遗保护中出现的几点问
期刊
【摘要】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数学几何,构建出了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本文将针对黄金分割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践、拓扑与纽结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分形几何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几何对称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几何学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几何学  艺术设计是在人们普遍审美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发
期刊
【摘要】赣南采茶戏是在当地民间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历经悠久的历史与发展,形成了集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赣南采茶戏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产物,丰富了客家人民的内心世界以及情感,展现了客家人民简单淳朴的生活与感情。本文在对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以及表演艺术在戏曲文学艺术中的大融合。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音乐特征;
期刊
【摘要】文明不断的积淀,形成了文化的传承。我国悠悠千年的历史中,诞生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它们形成了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广州湛江的傩舞“走长怅”也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其历史渊远,是傩文化中夺目的一抹色彩。但是,如今,受到现代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走长怅”的表演人才已是青黄不接,傩舞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本文主要围绕傩舞的现状,阐述笔者对傩舞发展策略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傩舞;
期刊
【摘要】摄影艺术可以给我们带来美学享受,同时也让我们从作品之中欣赏到生活之中接触不到的唯美和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摄影艺术需要将艺术与科学进行结合的同时实现情感与美的有效融合。分析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有助于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实现共鸣,提高我们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美学;审美意境;情感  摄影艺術是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门类,它实
期刊
【摘要】印象主义是以当时光学理论的启发下得以兴起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发展到后印象主义更是将光学原理的运用发挥到了及至。若从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的角度来讲,它们就偏颇了艺术,从艺术最本真的出发,后印象主义才真正是算是艺术,一如印象派对传统的反叛一样,后印象熔铸了个人的情感,思想,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革命。  【关键词】后印象;当代;影响  一、后印象主义的产生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印象主义陷入危机,一些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