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应突出“读”“诵”“品”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7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爱莲说》 读 诵 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59-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通过古诗文学习提高欣赏品味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突出“读”“诵”“品”,让学生读懂文义,诵出真情,品出滋味,领会其韵味意境。下面,笔者以《爱莲说》一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读
  朱熹在谈论读书经验时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在古诗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发挥“读”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理解句意、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为熟读背诵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爱莲说》时,在简单导入、解说标题后,笔者立刻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并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这个阶段,至少要读三遍课文。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本文中易读错的字有:
  fán zhuó xiè xiǎn yī
  蕃 濯 亵 鲜 噫
  然后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如:
  1.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4.陶后鲜/有闻(?)
  陶后/鲜有闻()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再读课文,要求理解句意,掌握文章内容。读后要让学生知道,《爱莲说》第一自然段,作者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通过与陶渊明、世人对比,引出自己独爱莲,继而写出莲的可爱之处在于它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第二自然段作者以花喻人,将菊、牡丹、莲说成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借此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全文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因此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作者的爱憎之情。
  三读课文,要求辨析词义,揣摩词句。告诉学生进行“词义辨析”最好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如比较文中“之”的用法,通过分组朗读,让学生体会,然后再理解其意义。
  第一组: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第二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三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上面句子中的“之”,有的可以理解为“的”;有的用在主谓之间,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有的将动词的对象提前,有强调作用。与此同时,要注意“蕃、独、予、淤泥、濯、涟、妖、亵玩、鲜、噫、宜”的词义解释。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污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这次“读”,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通过这种辨、读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
  二、诵
  “诵”与“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诵”是抑扬顿挫地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的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它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和欣赏。读强调的是声音的洪亮、清朗,诵更注重理解意蕴,重在揣摩体味。读是基础,诵是在读的基础上的提升,即“熟读成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把握朗读的速度,还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融入感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通过训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领略作品的韻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规范语言、陶冶性情、培养情趣的目的。
  在指导学生诵读《爱莲说》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明确古诗文诵读的一般要求,即诵读古诗文要采用吟诵的方法,做到语气舒缓,抑扬顿挫。二是明确本文总体诵读要求:由于本文的句式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也要注意语气语调。如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三个“而”,第二自然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词“矣”,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三是明确每段的具体要求:第一自然段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通过比较,引出对莲的描写,非常精彩,爱憎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全段共三句,开头的第一、二句属于记叙,语气平和;第三句是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的描写,不但描写了莲花的美丽姿态,更突出了莲花高洁、庄重、正直、清高的品格,诵读时语气要充满敬佩之情。其中,读“出……不染,濯……不妖”一句中的“染”“妖”时要一扬一抑。这些不同的语气、语调、语态,在诵读时都要用声音表达出来。第二自然段偏重于议论,作者对菊花、牡丹、莲作出评论,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段话除了包含对莲花的由衷赞美之外,还有对菊的感叹和惋惜,对牡丹的鄙视和嘲讽。篇末的一个“噫”字,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既有惋惜、鄙视,也有找不到同道者的无奈,心境非常复杂。这段话的诵读很值得揣摩和品味,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应注意语气、语调、语感,把作者复杂的情感用声音表达出来。   三、品
  “品”即品味,意为仔细体会、玩味。“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反复的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文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刻画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品味古诗文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爱莲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品味其用词、手法的精妙:
  一品关键词。在完成“读”“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话题,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
  1.你认为课文中哪个关键的字是全文的“文眼”?
  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在这篇文章里面,“爱”字是最重要的,“爱”字串珠。作者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作总提,接着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为自己“独爱莲”做衬托,然后引出“予独爱莲”的缘由,在此基础上引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三种比喻和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篇末,再以感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文章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这样行文走笔,文虽短而意无穷。
  2.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反映了“爱莲”的主旨?
  学生通过学习,很容易找到“噫”这个字,但只知道“噫”字表示叹息,并不太了解作者为何而叹息。教师可以及时点拨文中这一叹词的妙处:全篇以“噫”字收篇,一“噫”三叹,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同道难觅,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暗讽庸俗世态。
  3.文中有两处“独”字,用法有什么不同?
  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两个“独”字又各有不同,前一个“独”表明陶渊明虽不贪慕富贵,但他消极避世。后一个“独”表明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这与文章结尾的一“噫”三叹遥相呼应,发人深省。
  二品句式。学习古诗文必须关注句式。除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以外,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讨论骈散句。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却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都是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我们称之为“骈句”,其他相反的称为“散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除此之外,作者时而用对句,时而用排比,时而用长句,时而用短句,时而用整句,时而用独词句,句式变化多姿。句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细微中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如文中最后三句都为短句,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既叹古人消极避世,也叹世人庸俗势利,更叹自己知音难觅。
  三品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运用。全文以“爱”为线索,运用衬托与对比相结合的手法,把菊、莲、牡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把作者善良美好的心愿全抛洒出来,大有“撒遍人间都是爱”的气概。既是破题之笔,又为后文做好了铺垫。但是,作者没有过早地披露自己的意向,而是甘冒喧宾夺主之嫌,先把陶公所爱的菊和世人所爱的牡丹拉出来,以此引出“予独爱莲”,这就构成了对“莲”的衬托,牡丹从反面衬托,菊花从正面映衬,使得“莲”的形象卓然超群于“草木之花”。文章接着以花喻人,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角度品味,学生能品味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能品味出周敦颐的君子之志,同时还会从作者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高妙運用上得到启迪。
  古诗文教学,重在诵读,精在品味,只有多读、多诵、多品,才能领会其意境韵味,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反复诵读和品味,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这样,古诗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鉴赏能力作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以及表现手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满足学生审美需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由外及里的体验、共鸣与赏鉴,就称之为“文学鉴赏”。培养初中生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审美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与写作
期刊
把目光投向学生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追求,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从而使课堂洋溢着智慧,流淌着人性,这才是教育的本真。诚如《说文解字》对“教育”所作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学的主题,我们的数学课堂要不断引发本来潜在于学生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让其有勇气、也有能力去学习、研究、思考和探索,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此,笔者截取《三角形的内角和
期刊
研究表明,思维活动的产生必须依赖一定的问题情境,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某种与自身认知、经验不相符合的冲突,并产生了明显的认知失衡,才会产生寻求认知上动态平衡的思维动机,进而表现出行为上的努力。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以维持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稳步发展呢?  一、以问导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或技能,而在于是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期刊
智慧的问题引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有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问题引导,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思维含量,那么,该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呢?笔者现根据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片段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疑而问,引发思考  [片段一]  教师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纸剪的一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让
期刊
【关键词】质疑 小学数学 题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04-02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女儿做的一道连线题:  连线题是小学数学练习中出现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一方面考查学生对运算规律的初步感知,另一方面以连线的方式丰富练习的形式,避免計算的单调与枯燥。而这道题上隐隐的擦痕说明了女儿对原来的答案也有所考虑,于是,笔者问女儿
期刊
【关键词】班级特色 企业文化  远大理想 自我管理 团结协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45-02  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那么,作为初一新班主任,我该如何从班级文化的核心来打造新班级的特色?SOHO中國董事长潘石屹先生和联想总裁柳传志先生的故事启发了我。潘石屹先生在《我用一
期刊
《想想他们的难处》是中图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一单元第2课。本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验稿)》遵守公德有关要求而编写,通过情境创设、模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残疾人的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互相交流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小故事,再次深化学生对残疾人的感性认识,习得直面困难、勇刊B战的精神力量。  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帮助往往浮于表面,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尊重残
期刊
【关键词】思想与品德 初中生 情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47-01  情绪是人的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波动大、易冲动的时期。情绪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知、调节情绪,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教科版思想与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编排了情绪教育单元,旨在
期刊
【关键词】思想品德 集体责任感  班集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9-01  集体责任感是学生对他人、对班集体所负责任的认识,是中学生主动承担责任并履行义务的自觉状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集体责任感教育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学生仍然时常有不愿承担集体责任、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不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等行为。这些行为表征的核心是
期刊
【关键词】实验 科学课 科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16-01  实验是研究者或学习者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通过实验的学习方法,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总结科学规律和提升科学素养。在科学课教學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积极地运用实验进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