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米格尔街》中的成长主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勒比地区英国作家奈保尔的处女作《米格尔街》作为后殖民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再现了前殖民地人民边缘生存状态下文化身份的困惑,而且呈现了他们处在文化边缘在一系列挫折下最终深陷焦虑与模仿的反成长异化和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精神成长的不同人物形象,体现出殖民地人精神的成长的艰辛和曲折。
  关键词:文化身份困惑;反成长异化;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一、引言
  在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型,也是一个普遍主题,以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对其加勒比文化身份认同为线索。加勒比流散作家在面临殖民入侵所造成的生存体验和表述危机时利用英语或克里奥尔语创作文学以反抗殖民话语霸权,从而创建了独特的加勒比英语成长小说诗学。
  印裔英国小说家V.S.奈保尔则是这样的作家,因其英属前殖民地特立尼达文化、印度族裔文化和西方殖民文化等多元文化背景,奈保尔具有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所说的“混合文化身份”,其作品往往表现出他对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与追寻。《米格尔大街》是奈保尔创作的处女作和成名作,由17个短篇组成,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故事叙事者是一个逃离了米格尔街的成年人,通过回顾儿时在米格尔街的往事,以幽默讽刺的语调讲述了英属前殖民地特立尼达米格尔街上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呈现出他们在文化边缘中逐渐走向异化的反成长和追寻自我价值在精神上得到成长的不同性格特征。
  二、宗主国思想统治下的文化身份困惑
  文化研究中的身份与认同问题是后殖民文学所关注的主题之一,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主要考察那些在明显不同的文化历史下设定的裂缝之间飘移运动的主体——移民、亚文化成员、边缘群体、在全球化中经历急剧社会转型的民族——所必然面临的生活重建经验。文化身份的实质是人对自己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和生存意义的肯定。特立尼达由于其殖民史和移民史形成了不同种族、阶级、语言和文化,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自己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没有历史归属感,长期的殖民统治抹杀了他们对本民族历史的记忆,使他们对宗主国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生活在米格尔街的人们没有文化根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又该去向何方。
  三、文化身份困惑下异化的成长——焦虑与模仿
  米格尔街上的前殖民地人面临严重的身份缺失,相对于英国宗主国中心处于被统治的殖民地位,相对于上流社会,他们身为契约劳工的后代处于社会底层,双重的边缘地位使他们失去了身份的归属感,米格尔街上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大都扭曲而疯狂,在身份模糊的状态下一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必将处在文化的边缘走向异化,《米格尔街》中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部分因无法改变现状深陷精神焦虑或试图模仿来掩盖自己缺乏的身份寻找精神寄托,最终在一系列挫折中失去自我价值无法实现成长的殖民地人形象。
  四、寻求自我价值——精神上的成长
  米格尔街上的边缘人之于文化身份的缺乏使他们失去了精神家园,他们抑或深陷焦虑抑或盲目模仿。然而米格尔街上仍有一群人,他们不甘于现状,试图寻求自我精神价值。《没有名字的东西》故事中,木匠波普是“我”眼中的“诗人”,他热爱木工,从来不闲着,但也从来没有做成什么东西,每天悠闲度日,他的人生态度恰恰反映了他对于生命价值的困惑,但得不到答案只能本能地逃避,在碌碌无为的生活中浪费自己的生命。然而边缘人的生活注定是多舛的,他的妻子背叛了他,于是第一次受到打击的波普开始堕落,后来因偷盗入狱。但他回来后变了个人,他开始干活,开始真正追求自己的理想,象征着他迈开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除了波普之外,米格尔街上不乏有自己理想追求的人,《职业选择》中伊莱亚斯在父亲的暴打下成长但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尽管米格尔街上人人都以能驾蓝色马车的清洁车夫的工作为荣,在多数人看来,驾蓝色马车是件有吸引力的事,那些人简直是贵族,他们只在清早工作,其余时间都闲着还总是罢工,反衬出当时人们生活困苦的境况。然而伊莱亚斯对清洁车夫的工作不屑一顾,志向成为医生,体现出他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并且为实现理想付出了努力和实际行动,尽管最终仍失败了但他身上做出过抗争,有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较于那些文化身份从未觉醒的人来说他的人生更表现出殖民地人改变生存境遇的艰难和无奈。尽管米格尔街上的人生挣扎在生存的边缘,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人格和存在价值,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体现出对自我和生命的认知,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
  五、结语
  由于帝国主义文化、制度、语言和生活方式在殖民地的传播和推广,生活在米格尔街上的前殖民地人即使在后殖民时代仍然在文化上受到宗主国的统治,没有文化根基的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文化身份困惑的处境,在前殖民地生活的一系列挫折下自我意识贫乏的人如同乔治、比佛和摩根必将深陷身份的焦虑,或像爱德华、鲍嘉和“我”对宗主国盲目崇拜和模仿最终失去自我,但前殖民地人在挣扎的生存中也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理想。前殖民地人掙扎在文化身份的边缘,他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其过程更为艰难,但仍不应放弃对精神的追求努力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陈建绮.《米格尔街》与殖民文化中的生存忧虑和焦虑[J].东南大学学报,2012(5).
  [2]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M].郭本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赵德娟.论V.S.奈保尔小说中模仿者的文化身份[D].南京大学,2013.
  [5]张德明.流散族群的身份建构——当代加勒比英语文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亨利·菲尔丁是18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汤姆·琼斯》也常被视作英国18世纪小说的最杰出巨著。而他的最后一本小说《阿米莉亚》却被认为是菲尔丁“最不讨人喜欢”的作品。在《阿米莉亚》中,菲尔丁揭露了早期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批判了腐败堕落的城市生活。本文将从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公共生活三个方面分析小說中的城市生活景观,探寻菲尔丁对堕落的城市生活的批判。  关键词:亨利·菲
采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新台糖1号甘蔗旬茎重增长与11个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期影响茎重增长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其中最低气
摘 要:《四朝代》是泰国著名作家克立.巴莫的杰出作品。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帕洛伊的一生来展现泰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时期(曼谷五世王到八世王时期)的贵族上层社会生活画面。《四朝代》中涉及的人物大大小小有70多个,其中主要女性形象有帕洛伊、妩恩、翠伊、曹伊、贵妃、赛伊、布拉俳、蔡姆、娥阿姆、婵等。这些女性形象是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女性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领会
摘 要:受英美文化差异的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角度与方法是不同的,只有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特点与历史,才能找出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本文围绕着英美文化差异,阐述英美文学发展的趋势,着力探讨英美文化差异如何通过文学评价把其价值观念渗透到英美文学创作中去。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评论;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欧也妮·葛朗台》都向大众展示了一段美好、凄凉的爱情悲剧。虽然两部作品的创作环境大相径庭,但其中的两对恋人最终都是因为金钱的缘故而分手,其中又有很多的相同点,本文重点分析权力话语下《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女性的悲剧人生。  关键詞:权力话语;《了不起的盖茨比》;《欧也妮·葛朗台》;女性人物;悲剧人生  作者简介:王丹,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
在常规地质图上加入三维地理信息制作三维地质图。为此,具有三维地理信息的立体图、鸟瞰图、多阴影图和全息照相已经在实际使用中得到检验。把SPOT图象、LANDSATTM图象、DEMs浮雕图、水系和地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 要:纵观安娜·卡列尼娜和弗朗西斯卡两者的相似命运,不难发现,改变她们命运的节点是出轨。有了出轨,才改变了两者的生活,才有了对婚姻和爱情的选择,决定了两者的结局。因此,本文以出轨为出发点,探究安娜·卡列尼娜与弗兰西斯卡出轨的渊源。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弗朗西斯卡;出轨;渊源  指导教师:林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
摘 要:人物之间的对话是整个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揭示小说的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在阅读小说时,读者必须结合背景中的社会文化,心理与认知等因素来理解人物在对话时的语言选择。本文介绍了小说中对话的特点,并尝试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阐述人物如何在选择话语时顺应心智维度、社交维度和物理维度,以及其语言组织如何融入了社会、心理、认知等特性。将
摘 要:以往的评论都将卡西莫多当作是“善”的代表,把克洛德当作是“恶”的代表。但克洛德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其内涵是复杂的,性格更是发展变化的,我认为他不能被简单的划分为善或者恶。作者因钟塔上的“宿命”二字引发思考,而克洛德也用“宿命”总结自己的悲剧人生。所以本文着重从宿命这个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克洛德的人物形象,使之具有更丰富的文学内涵。  关键词:宿命;克洛德;人物形象;多角度  指导教师: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