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朗读有益于巩固学生基础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学生当前升学情况入手分析,中学生语文的学习,应试教育仍就占重要地位,考试成绩仍是关键。就我校当前入校生员具体情况解析,基础教育是当前首要任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交通的便利,家庭经济较好,成绩优异突出的学生,大都在小学毕业后异地就度,对我校生员的优质性影响较大,优生大量流失。并且学校应国家“普九”教育的要求,适龄儿童有权利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大量后进生涌入校园。还有儿童小学教育的环节出现了缺失,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量不达标准。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儿童,还的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因此,既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又要克服学生学习缺失自觉性的毛病,需要一个既不耽误学生课余时间,又不让学生产生量大厌学的心理,结合本人过去及现在班级的情况,长期试行“朗读”法,将“朗读”训练正式应用于课堂,朗读有益于巩固学生基础。
   何为“朗读”法,就是要求学生识读、熟读所学课文,识读,就是让学生大声读出课文内容,首先达到识字、正音、通句的目的;然后通过早读,课前诵读,课上诵读,达到熟读,构成熟能成诵。
   朗读法,全在课堂时间进行,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诵读出声。若要出声必然要求学生“眼、口、心、耳”都得到位。而熟能成诵,对大脑记忆皮层的刺激有一定的效果。同时课堂时间,老师在场,学生分心、分神的情况较低,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只动口,不动手,又满足了学生惰性心理,觉得学习语文也挺简单的,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诵读法让学生识记新学的字词,在文段中识记字词,比让学生单独死记硬背要实用些。
   学生若能将所学课文熟读成诵,将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写作时忆写新句,潜意识里增强语感。诵读法还能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学生应试考试中,题型一般为基础、阅读、作文三大类。基础涉及到字词的识记,句法的运用,作者常识,句子访写几类,而阅读法,恰恰涉及到的就是基础的阅读识记,对学生基础字词句的记忆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涉及到课内阅读题和课外阅读题,若是课内,由于是熟能成诵,那么学生对课文很熟悉,首先降低答题怯畏心理,提高答题信心,加强得分率。作文现今要求50分为满分,30分为及格分。30分的及格分通常要求学生有明确的标题,合格的字数,工整的字迹,主题内容符合要求。而诵读法由于让学生熟读成诵,对学生组句、成词有一定的帮助,并且有时可以合理借用文中现成优美词句,帮助学生的基础作文成型,作文分数向30分迈进。而一旦作文能达到30的要求的学生,他的基础和阅读分数相和,总分要达到90分问题就不太难了。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试行课堂朗读法,查漏补缺,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作为试行目标,把朗读法尽力推广完善。
其他文献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艺术的灵魂;特别是古代诗歌,她是历史给予后人的宝贵财富。她能提升语言,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开发思维,健全人格。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足见诗歌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代诗歌更应该发挥出独特作用。  考察现状,古诗教学却存在着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问题。在教学中,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反复咀嚼后的强行灌输,缺少学生主动探求,使他们失去了学诗的乐趣。
期刊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成功的细节背后,是作者体物入微的观察和审美能力,是一种思想、情感的深厚积淀,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说思想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则可以说是记叙文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了。   1.细节描写有细微才有血肉   细节,犹如人体之血肉,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那么细节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送来枫叶蝶。正所谓“一花一世
期刊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期刊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两晋南北朝那绮靡的形式主义诗风弥漫诗坛之际,他以自然朴素、清新隽永的现实主义诗作,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局面,扩大了诗歌题材,开了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在诗歌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归园田居》诗,直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题材上一反玄言诗的空洞说教,在艺术手法上一反淫靡绮丽的形式主义诗风,创造了自然清新的新诗风。当我们读到“久在樊笼里,
期刊
摆事实,讲道理该是议论文最起码的要素构成。可是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事实摆了,却往往是不能很好地扣住论点讲道理。讲道理的议论文却“不讲理”,说到底还是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展开合理论证的问题。关于议论文的论证要做到“合理”二字,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阐释。其一是在议论文大的行文结构上展开论证要做到合理,其二是在议论文局部的某一个事实论据的论证上要做到合理。在这里关于议论文的结构上的合理论证,我不想多言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三大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五个目标:积累 整合,感受 鉴赏,思考 领悟,应用 探究,发现创新,并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该如何上好语文课呢?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上好一节语文课。   一、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引入新课   课前导语就象一曲交响乐的序曲,不宜过长,长了会喧宾夺主,要切题,不能设计与本课无关的导语
期刊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整体阅读,感悟古人的情怀,就很容易走进诗歌教学的误区而事倍功半。笔者认为,教学中找准诗歌阅读的着手点、切入口是个不错的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诗歌的题目着手,找“诗眼”。所谓“诗眼”就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而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内容的体现,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如白居易的《
期刊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    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不仅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还包括口语交际的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近年来的中高考试题中,口语交际题频频涉足,学生在答对此方面题时,往往因欠和谐得体而失分。因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乃至
期刊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四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更何况现在大部分学生早读时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