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的教师发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co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1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海淀区教委国际交流科与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国际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的教师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召开。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佐藤学(Manabu Sato),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学院顾青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克里斯·戴维森(Chris Davison)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资深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卢乃桂教授,海淀区教委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屠永永科长,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颖惠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志勇教授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学校领导和教师等4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由朱旭东教授主持。屠永永科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海淀区自2012年启动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改革实验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海淀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国际模式。他强调,基础教育国际化培养的是学生的国际素养,而学生国际素养的提升依赖于教师国际素养的提升。海淀区教委与北师大联合承办本次论坛,标志着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项目的研究又向前扎实地迈进了一步。海淀区的基础教育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坐标系上找准定位,不断审视和衡量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使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国际化素养,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佐藤学教授立足于听评课课例的实践研究,介绍了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与特征,并强调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提出,21世纪的学校愿景已经转变为追求质量和公平、合作学习以及在教师中倡导实行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理念,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学习是一个充满兴趣和探究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备课转变为教学设计,实现理念的转换,教师也要成为反思实践者。另外,他认为要对学校进行重新定义,应致力于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使学习成为一种与新的世界、新的人和新的自然对话的一段旅程。
  此外,顾青教授指出要从学生的学习权利出发,强调高质量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巨大影响,从而引出韧性教师的新型概念。所谓教师的韧性,不仅与教师从受到的打击中走出来的反弹能力相关,更意味着教师要有在日常教学中保持平衡、充满决心的能力。韧性是一种动态的概念,通过后天的培养与日俱增,而教师韧性具备三个特征:决策特殊性、情境性和反弹能力。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韧性养成的关键。教师工作本身是一个与情感相关的实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可中获得极大的价值满足,这会给教师以正向反馈。同事之间的支持与友谊有助于教师共同学习与成长,学校领导的认可与信任对教师韧性的养成至关重要,它应致力于给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其持续保持积极的状态和高效的教学能力。在学校内部要形成韧性,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同事领导、整个大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保持高质量的教学,教师必须形成持久的韧性。
  不同国家的教师评价会存在较大差异吗?克里斯·戴维森教授认为,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模式正在逐步地取代传统的评价模式,通过对中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的两个研究案例,指出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评价模式的转换中所需的素养,以及回应这种评价模式转换的能力。教师评价素养呈现出的特点包括建立相互信任、聆听学生、计划学生的学习任务、确定什么时间及以何种方式评估学生的表现。促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不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学生从促学评价中得到的反馈应是有意义、有内容的,并且知道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改进,而不是量化分数。教师需要运用清晰的指标实施促学评价,并且要进行持续不断的自我及同伴评价。
  对此,朱志勇教授提出我们要如何判断未来的教师是否具有韧性,韧性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能因评价对象的不同进行因人而异的差异评价吗,这是否又会产生教育公平与平等的问题……这些问题引人深思。同时,他认为面对当前新型学习社区的发展,必须考虑传统和现在的教师属性差异,重新定位和思考教育的本质和需求。
  PISA项目的开展对当前教育学会产生哪些作用,如何基于全球视角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卢乃桂教授详细分析了PISA的考评内容,并对香港地区PISA2012的测评结果进行深入解读,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掘PISA研究结果中映射的基础教育体制中的公平问题和教与学的质量问题。
  在此次论坛中,吴颖惠所长针对海淀区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指出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需要继续借鉴国际性的经验,尽管话语体系有所不同,但学习共同体、教师韧性、教师评价素养等理念应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淀区会致力于国际合作,共同推进教育改革。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特邀主持人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数学教师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本质,它是人类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经验累积基础上经过反思抽象形成的,浸润着数学学科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内涵,所以它和數学教育的目标——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最为接近。因此,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基于数学思想方法解读教学
主持人的话  从2010年开始,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面向研究生开设“电影文学中的教师”课程,主要以电影并辅以小说为文本媒介,在生动丰富的故事中对当代教师新的内涵、生存处境及新的责任、挑战等进行探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得以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展开对教师的理解和想象。在这样一个科技迭代加速、人工智能飞速应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时代,超越现有学校制度框架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现代社会文化情境中重新
2018年12月底,由杂志铺与《中国教师》杂志主办的“2018年度全国十大校园阅读推广大使”评选结果正式出炉,历时九个月的“寻找校园阅读推广大使”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活动经评审委员会公正鉴评,来自全国的十位优秀阅读推广教师脱颖而出,他们为学生推荐好书刊、开展校内阅读活动、不断传递阅读的温暖与力量。他们被评选为杂志铺2018年度“全国十大校园阅读推广大使”,所在学校也被评选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这节课被安排在三年级,是学生“认识分数”之后上的一节计算课,也是分数加减法计算的起始课。这一知识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简单”的,“简单”之处在于它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且分母不超过10;教材呈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简单”的,“简单”之处在于它与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编排一脉相承,都是在理解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借助几何直观理解计算的道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但这看似“简单”的知识,背后却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增长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素养。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教研活动更是促进改革和提升的必要手段。但传统的教研活动存在诸多弊端,使效果大打折扣。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研活动的新方法、新途径,力争通过教研改进,提高教师素养、落实教改理念,让教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内生力量,使学校在求索中不断前行。  以新理念促进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引领行
某初中语文教材收有《宋定伯捉鬼》一文,为叙述方便,现录相关内容如下: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  根据以上文字所述,我们显然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鬼之所以建议与宋定伯“共递相担”,是因为“步行太迟
宋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开学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没有学习京版语文教材,一直在做一件事—共读《海底两万里》。现在,整个小学语文界在提倡整本书共读,其实,整本书共读已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要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叶先生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当下看来,这依然是语文学习的核心。  一、为什么进行整本书共读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任务或目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阅读文章、观察生活、妥善表达,独立摄取知识、总结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  随着探究性学习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堂,如何实施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心理特点、实施环境等问题的研究确实起到了理顺操作思路、明确实施过程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还是发现了
2015年12月我校正式加盟动感课堂实验学校,从此,钱守旺老师成为了我们的课程顾问。钱老师的课程资源观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境界。下面就以“百分数的复习课”为例,来谈一谈钱老师的课程资源观对我们的影响。2017年11月1日,钱守旺老师建议我们上一节关于百分数的复习课。上复习课我们已轻车熟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才感觉到这堂课还真没有这么简单。资源从这里获取  一是“十九大精神”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