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下对妙趣横生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ob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贵州很多喜爱吟诗作对的离退休老人家中,常常看见这样一本“杂志”:国画作封面,书法作品作封底,有刊期,有主办单位,唯独没有刊号和定价,封面的左边赫然写着“贵州楹联”。就是这本只有40个页码,每个季度才出一期的“杂志”,却成了一个老年社团16年的欢乐见证,记载了这个团队从50人到400余人的发展历程。这个社团就是在贵阳小有名气的“贵州省楹联学会”。
  
  楹联爱好者的交流天地
  
  1986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贵州作为已有诗词楹联民间创作基础的省份之一,接到了中国楹联学会的邀请,在贵州成立分会。贵州省著名书法家赵西林带头给宣传部写报告,要求成立贵州楹联学会。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复,同意成立贵州楹联学会。但是,因为没有活动经费,没有合适的挂靠单位,协会成立一事只得搁浅。
  7年以后,中国楹联学会再次发出了邀请,这次终于在贵州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楹联学会成立。1993年7月,贵州省楹联学会的第一期“杂志”问世,刊名简单而响亮,就叫“贵州楹联”。从此,贵州省的老年楹联爱好者们有了吟诗作对的平台,你出上联,我答下联,抒胸臆,赞盛世。
  推动楹联学会成立的赵西林老师,无论怎样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当初成立时只有50几名会员的小社团,现在的会员人数会是当时的8倍,不仅仅吸引了众多离退休老同志,还吸收了不少青少年,学会活动的足迹遍及城市、乡村、企业,还有专门的学术活动,着实成为了贵州楹联爱好者的交流天地。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贵州省楹联学会的交流活动或许算不上专业,但是每两个月一次的学术交流、不定期的采风活动和每年年末的下乡送对联,让这个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团越发具有活力。理事会、会员章程、编委会这些一般社团该有的机构和文字资料,学会一样不少,还有自己固定编写的会刊。
  虽然这本《贵州楹联》不过薄薄的40页,每三个月才出一次,但这本非专业的杂志,却期期都有卷首语、目录、刊期;34个栏目分类让这本“杂志”格外显眼,每期200余组作品、4篇楹联创作探讨、2个页码的编读互动,内容涉及国内时事与生活情趣,作者范围还扩大到在校学生、省外楹联爱好者。从个体创作到群体交流,真正做到了为楹联爱好者搭建平台,进行快乐创作和交流。
  
  “小我”融进“大我”
  
  说起楹联的选题,黄润蓬老师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多了去了!”随手拿起一本《贵州楹联》,黄老师激动的说道,“你看看,我们以时代变化为题,以城市变化为题,为古城街道写联,为企业宣传写联,以自己观光感受写经济的飞速发展,以自己生活变化反映社会的进步,这还不算,我们还给在校学生们编写了《少年儿童自习对联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不胜枚举。”
  “我们虽然老了,虽然退休了,但是我们还有用,我们要在创作中,做到个体‘小我’与社会时代‘大我’的统一,为和谐社会贡献一点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创作的乐趣所在。”赵西林老师即将迈入耄耋之年,作为贵州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经常亲自带队到乡村给农民写春联。
  
   快乐老人年轻的心
  “我们还有自己的网站,由两个版主专门负责上传会员们的优秀作品,摘编省外优秀楹联作品供会员们学习借鉴。”《贵州楹联》的责任编辑肖长林老师笑呵呵地介绍。一项传统的文化项目在这帮“老玩童”的追求中,竟然以现代网络手段得到发扬,这不仅仅是很多老年人望尘莫及的,更让很多年轻人惊讶、赞叹。
  “你猜猜我们点击率有多少?”陈德谦老师哈哈笑起来,竟然让记者去猜网站的点击率。“500?”“不对,再猜!”“1000?“我们每个月的点击率有2000~3000呢!不少吧?”肖老师终于忍不住了,开口告诉大家他们的“战绩”。
  “给你出个对子你来对好不好?‘金凤山、银凤山、山山出凤凰’,接下联吧!”黄老师坐了半天,居然想起要“出题”。记者正在冥思苦想,他却说:“今天时间不早了,答案等你下次来时揭晓,哈哈……”
  
  请您对对联
  1.虎跃深山,山深跃虎;(刘翰成)
  2.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奏乐;(罗胜寅)
  3.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鼓成文)
  (答案下期公布)
  
  “圈子”档案
  成立时间:1993年
  现有人数:400余人
  
  活动地点:贵阳市美术馆8楼
  活动时间:每周一、周四下午
  
  “圈友”宣言:快乐对联,“小我”融进“大我”
  
  “圈友”名单:
  赵西林黄润蓬肖长林
  陈德谦杜普特黄万机
  娄义钊卢立志李木
  万裕屏王积义吴晓
  余光荣余连山等
  
  联系电话:0851—5814933
其他文献
105岁的寿星张德英有一手绝活,就是编草鞋。几根草绳,一个鞋底,在老人手中飞舞,一会儿功夫,一双草鞋便呈现出来。靠着这个手艺,在极其艰苦的年代,张德英把一大家子、老老少少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编织草鞋过生活      在张德英的大儿子只有4个月大的时候,国民党到处抓壮丁,丈夫陈老友被抓走后杳无音讯,至今生死不明。迫于生活的无奈,张德英把孩子留在婆婆家,改嫁王家,开始以打草鞋为生。  因为要
期刊
有情人终成眷属    1899年10月5日,龙天凤出生于晴隆县沙子岭一户普通的农家。因为家境贫苦,她从小接受的便是如何养猪种地、织布刺绣等教育,和村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在土坡泥地里摸爬滚打。转眼间,假小子一样的天凤便出落得婷婷玉立,到了出嫁的年龄。    村里一户家境相对殷实的人家差媒人到龙家说亲,其实一般大小的两个孩子,彼此间早就有了好感。偷偷躲在一旁偷听的天凤,得知父母答应了这门亲事,心里乐开
期刊
车子在沿山公路上徐行,丝毫感受不到三伏天的酷热。打开车窗,大口呼吸着山里的清新空气,在徐徐凉风中,尽赏沿途风光。行至山谷深处,才发现这又是另一番景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这就是百岁老人李月珍居住的村庄——盘水镇文笔村。    吃苦耐劳苦度日      1905年10月2日,李月珍出生在普安县窝沿乡黑石头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除了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守着几分薄土过日子,再没有其它的
期刊
在都匀市郊沙包堡的夕阳红托老所,记者见到了终生未娶妻生子的110岁老人——黄登培。  老人现在行动已不太方便,当他一脸安详的坐在记者面前时,好像不需太多言语,记者已从老人满头的银发和沧桑的面容中,读到了老人历经的百年风雨人生。      宁愿孤身也不拖累他人    1942年,黄登培跟随黔桂铁路的修建队伍一同来到都匀,那时老人已经四十多岁,仍然孤身一人。铁路修通后,筑路工人纷纷返乡,老人家中已无亲
期刊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的京剧都非常火爆,许多喜欢京剧的人自发组织在一些公共场合唱上几段,但是贵阳的京剧爱好者却没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1993年,吴秀岚老师和几个京剧爱好者开始筹划让贵阳的京剧也热闹起来。于是他和罗运义、郭魂、姜萍、舒竟仪、罗小平等十几个人开始在黔灵公园唱京剧,后来由于冬天天气太冷的原因,吴老师干脆把活
期刊
陈廷缜      我认为自己的长寿有三个原因。  一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让我在看待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有文化,我又可以从事教育工作,与学生们在一起,能让人心胸开阔,感到自己很年轻。二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即使在过去家境不是很好时,衣服虽然很简朴,但一定是干干净净的;现在年纪大了,每晚仍坚持洗澡洗脚。我觉得这比吃任何补药都有效果。三是和睦的家庭氛围,儿孙孝顺,让我的生活每
期刊
2007年9月17日,在公司的组织下,我作为茅台集团第一批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旅游的离退休职工的一员,到新马泰度过了难忘的13天。   在泰国的旅游车上,公司工会原副主席何永霞带领大家唱起了《我们的大中国》等歌曲。因为身在异国他乡,大家都唱得格外动情。我们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华裔导游,他情不自禁地说:“我虽然出生在泰国,可我的祖祖辈辈都没有忘记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见到
期刊
年幼丧父    鼓老四出生于黔西南州普安县新店乡细尒村,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不识字的父母便用“老四”这个既简单又具代表性的词,取了这个伴随她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名字。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与人作对,鼓老四刚满七岁,她的父亲身患重病去世,母亲一个人实在难以养活七八个孩子,便带着他们改嫁了。遗憾的是,继父对他们并不好,不仅常常因为一点小错就对孩子们大打出手,还要罚饿肚子。母亲因为心疼孩子,继父也经常
期刊
明朝,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在贵州历史上都是一个大转折。  中央王朝在贵州派驻重兵,便是一个突出例子。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为了确保云南边防的巩固和西南政局的稳定,在三十万征南大军征服云南中,留下二十万之众屯守贵州,贵州境内先后设置了二十九个卫,卫所之多,为西南各省之冠。  明代全国军队不过二百多万,放在贵州的兵力竟占全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当时贵州比今贵州省面积小三分之一,占全国总面积不到2%,这
期刊
普定县星光老年之家的楼房座落于市场路小巷尽头的院子里,整齐而宽大。就在这个面积足以和县里唯一的广场相媲美的院子里,老年门球场已经投入使用,配套有网球场和羽毛球场的“老干部之家”在今年国庆之前可向老干部免费开放。熟悉这个院子的老干部都知道,这些日趋完善的老年活动设施在他们的甘贤林局长上任之前都是没有的,是不择琐屑工作的甘局长让他们的夕阳生活变得越来越美。    一杯茶一张笑脸    2003年到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