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手艺的最佳“文化生态环境”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老的苏州城内,有着很多技艺精湛的苏工、苏作。从古自今,苏州风调雨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定定心心、踏踏实实地做事,不吝啬花费时间精雕细琢,手艺也相当精湛。苏作是古城的代表,也是千百年来,这座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象。
  苏作内藏的文人基因
  苏州匠人打造出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工艺品。有人说,苏作中除了包含地理概念,更有着文化概念。自宋以后,历经元、明初,至明代中晚期,吴地雅俗合流的文化特征逐渐成熟,它是文人意识世俗化的产物,是江南文化、江南手工技艺的典范,背后有着强大的人文和人才支撑。
  以苏作家具为例,它以轻巧、俊秀、素雅的造型,饱含的文人气质以及精工细作的制造工艺而著称,在材料、造型、装饰和工艺上都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追求,崇尚清雅素静,自然天成的君子之韻。
  事实上,无论是刺绣、玉雕、宋锦还是家具,明清都是最为辉煌的的时期。以宋锦为例,尽管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南宋朝廷迁都杭州后,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将成都的蜀锦织工、机器迁到苏州,丝织业重心逐渐南移。嘉靖年间《吴邑志》记载,明中叶时苏州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到清代的乾隆盛世,苏州仍然“郡城之东皆司机业”。除了织造丝绸锦缎,“结综掏泛”“插丝调经”“牵经接头”“挑花结本”等众多辅助行业也在东北半城聚集。当时苏州有十几万人从事与丝织相关的行业。至于玉雕,更是有着乾隆帝“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的赞语。
  清浙江巡抚纳兰常安在他的《受宜堂宦游笔记》中记载:“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髹漆、装潢、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沙水涤滤,泯其痕迹。凡金银、琉璃、绮、铭、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这是“苏作”一词最早的出处,也是对能工巧匠们聚集于古城之中的盛况描述。
  明清时期,苏州“人才辈出,尤为冠绝”。从“吴门四家”的沈唐文仇到“吴门四才子”的唐祝文徐,发达的经济催生了文化的繁荣,生活的日益精致,审美的细腻高雅,也最终成就了苏作。
  匠人心怀的古城情缘
  唐宋时期,苏州已是全国有名的手工业城市,有漆作、木作、砖瓦作、竹藤器作、冶坊、塘坊、金银作等手工作坊。到明清时代,苏州经济更为活跃。大江南北的工匠纷纷流入苏州从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门类增多。
  匠人们在姑苏古城中聚集,带着强烈的古城情怀,将工坊设于街巷之中,因为这里是内心最深的情感之地。他们与苏州相互吸引。那是种独属于苏州的人文气氛和生活节奏,安逸而紧凑。
  从古至今,很多在业内已非常出名、受认可的非遗传承人或文化事业从业者,是一定坚持安置在古城内的,这里是他们的灵感、创意和事业的源头。他们需要不断变革潮流、工艺、款式,吸引更广大的主顾,比如刁钻风雅的文人。
  2500多年的深厚文化积淀,造就了古城内各项具有浓郁江南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对古城的眷恋,也是一种活态流变的延续,他们运用传统的雕刻技艺,把姑苏古城的街头小巷、小桥流水人家、市井生活融入作品中,并获得了成功。
  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姓名的工匠并不多。但明代文人开始将生产者的名字作为特别理由而重视。各行技艺超脱于他人的工匠名字可以给商品增添价值。王世贞的笔记里也记述:“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柱冶商嵌及歙嵌,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治铜,皆比常价再倍……”
  原籍太仓的子冈作坊创始人陆子冈,选择了在古城内开设琢玉房,凭借自身对书画艺术的修为,开启了“诗书画印”入玉的设计,一改明代玉器的陈腐俗气,发展了苏州风格的玉器,得到当时缙绅的欣赏,在“官匠户”制度下,赢得可以上落款留名的权利,与文人平起平坐的特权,与古城内的文化环境也大有关系。
  “苏工”“苏作”承载着古城的历史记忆,延续着姑苏的文化血脉。苏州是“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活态”保护始终没有离开人。
  保护传统,保护的是什么?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不仅是物化形态,还有关于“苏工”“苏作”的生态环境。
其他文献
11月2日,中国田径协会公布2019中国马拉松等级赛事及特色赛事评定结果的补充通知,授予2019苏州(太湖)马拉松“金牌赛事”的称号。據悉,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金牌赛事是中国国内对马拉松最高规格认证,由中国田径协会组织专家每年进行评定,从比赛线路、赛事宣传、选手服务、医疗救助等12个方面对赛事进行全面打分。  2015年至今,苏马已连续创办五年,是苏州地区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马拉松赛事。2020年苏
期刊
人们常常觉得远方的风景更美,却忽略了近在身旁的那些美好。平日里的石湖、新郭老街颇有旷野之趣,而前段日子,石湖之畔人流如织一派繁华。因为苏州自古承袭着中秋“石湖串月”的吴文化习俗。  纤云弄巧,今年第三届“石湖串月”中秋民俗文化节巧遇中秋和国庆,节日盛况空前,文化创意味道令人称赞。今年首次打造了新郭老街小剧场,让游人难忘苏式中秋的文化韵味。尽管活动已经结束,但这一民俗活动引起了大运河文化研究学者们的
期刊
清晨赶去柳园火车站,一百多公里,荒无人迹,尽是戈壁。  旅游专列,黄昏时到乌鲁木齐。在市中心住定,入夜市吃了些烧烤充饥。  次日搭酒店专车去天山天池,正是旺季,车上座无虚席。天池在半山腰,峰峦环抱,景致平淡无奇。坐在池边岩石上发呆,如老僧入定,捱至集合,一行人懒懒散散,打道回府。  下午未出门,在酒店翻看旅游介绍,被克拉玛依“魔鬼城”吸引,决定前往一探。  大清早,汽车站人满为患,候车厅电视正播放
期刊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世界经济尚未走出疫情的阴霾,小镇盛泽一如既往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纺织业盛会。为期三天的第八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有颜有料,以丝绸文化为底蕴,搭乘着时尚列车,八方客商在盛泽共同见证了一场纺织业盛事。  看成果  第八届“纺博会”成果斐然  三天时间,成果斐然。据悉,本届纺博会共315家企业参展,展出万款面料产品、千款品牌服装、千款高精尖纺机设备,线上线下齐发力,促成的交易额超15
期刊
生活里,总有一些麻烦时不时发生。不久前,虎丘街道的新庄新村98幢居民就遭遇一件烦恼事:两根外墙落水管严重堵塞后发出阵阵臭味。但看似换两根水管就能解决的事情却遇到了难题。原来水管为居民和新庄农贸市场共用,涉及到了经费问题,大家僵持不下。社区网格员在摸清情况后,通过工单向网格化联动工作站反映。工作站迅速行动,通过民生小事专项经费,水管的更换很快得到落实。楼道里的居民们翘起了大拇指:“落水管通畅了,消除
期刊
马上就是黄叶最佳观赏期了,2000多岁的银杏王在东山岭下村,或许很多人已在惦记。那么,你是否知道岭下村还有一个距今2000年的古窑址和一座青石古桥呢?且听笑笑娓娓道来吧。  本世纪初,岭下村部分村民在建鱼蟹塘、造房等挖土时,挖到了大量的古陶瓷碎片,村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2009年9月23日,金湾村民贺永全走亲戚帮忙垦地看到后,立即警惕了起来。贺永全平时爱好收藏石头、家具等古董,有很强的文保意识
期刊
短短七天时间里,苏州国际设计周组委会端出了涵盖了27场展览,25场活动,3场设计直播和16个分会场的精彩活动的设计大餐……  沿着观前街西口漫步,一入眼,就能看到矗立在眼前的巨大的粉红色盒子,名为“多彩宝盒”,它没有门,数百根橡胶管形成“墙”,随时可以从任何位置破墙而入,感受自己既在“室内”,又在广场的公共空间;步行至观前街新华书店仓库,800块透明PET塑料板以榫卯式框架组装起互动艺术装置“璀璨
期刊
金秋开镰时节,天高云淡,秋风和煦。横泾街道,风吹稻浪,参与“太湖原乡保护与振兴高峰会”的专家学者、业内大咖,相聚金灿灿的稻田里,共同聚焦“太湖原乡”农业农村、乡村建设、产业振兴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作,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本次峰会针对“乡村保护建设、农业
期刊
人民路的内涵很深,有街巷、有园林、有桥梁、有官衙、有寺庙等等,还牵涉大量历史人物。今天,它依然贯穿古城核心区,连接南门、观前两大商圈,串起了苏州古城内众多主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比如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丝绸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文物商店等。想要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没什么比以人民路为纲更好的途径了。  卧龙街的旧时浮光  王謇《宋平
期刊
苏州人风雅、苏州人精致、苏州人幽默、苏州人细腻……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有着许多特质,但张扬,却从来不属于他们。  都说,苏州人內敛且很会自省。甚至还发明了“脸皮像城墙一样厚”“翘尾巴”等俗语来批判张扬、显摆的行为。明明生活在富庶之地,又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苏州人为何如此偏向于内敛呢?  江南家教里的“敛”与“律”  如果要为一个人的性格成型追根溯源,那么家庭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苏州人的内敛,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