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下古吴窑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nh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上就是黄叶最佳观赏期了,2000多岁的银杏王在东山岭下村,或许很多人已在惦记。那么,你是否知道岭下村还有一个距今2000年的古窑址和一座青石古桥呢?且听笑笑娓娓道来吧。
  本世纪初,岭下村部分村民在建鱼蟹塘、造房等挖土时,挖到了大量的古陶瓷碎片,村民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2009年9月23日,金湾村民贺永全走亲戚帮忙垦地看到后,立即警惕了起来。贺永全平时爱好收藏石头、家具等古董,有很强的文保意识。他发现成堆的古陶瓷碎片后,有一种“吴窑发现第一人”的激动,当即通知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杨宇文,并打114报了文管部门。杨宇文接到消息后,又第一时间通知了同在古陶瓷研究会的邓文贤、张文献等人。
  邓、张、杨等当日即赶到岭下村古陶瓷碎片现场,仅在地面上就找到了大量西周印纹陶片、春秋战国原始青瓷片、秦汉陶釉器片、两晋至唐早期的越窑青瓷片和各个时期的支钉、窑具等。张文献当晚就在博客上发表博文《苏州发现大型古窑址(岭下窑)》,并上传了很多标本与窑具的图片。次日,他在博客上又发表博文《简讯:苏州发现大型古窑址》,文中说:“从岭下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的确符合古窑址的烧制条件。这里瓷土资源丰富、燃烧材料充足、交通运输便捷。”“初步估计该窑址始烧于西周时期,终于唐早期;烧制年代横跨近1500年之久。”随后,接到报案的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照根、苏大博物馆馆长张朋川等进入了实地探测。
  10月22日新华网发文《苏州发现距今2000年古陶窑遗址》,文章称“这是苏州地区首次发现大型古窑遗址”“它应是汉代至六朝时期的窑址。”文中张照根还说:“从目前出土的器物残片看,绝大多数是陶器,根据古窑采用的烧制方法初步判断,其窑内温度仅能达到900摄氏度,还达不到烧制瓷器所需的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所以这应该是一座古陶窑而非瓷窑。”对于这个“古陶窑”的定论,张文献则表示为时尚早。2010年1月5日新民晚报有发文《苏州首次发现大型古窑址,对考证陶瓷制作史非常有意义》,2月5日苏州日报刊了张文献《东山古窑是陶窑还是瓷窑》,文中说根据现场发现的六朝青瓷洗,应该是“一座先烧制陶器再烧制瓷器的大型古窑址”。不管是古陶窑,还是古陶瓷窑,岭下村有个古窑址,那总归是千真万确的。
  就在古窑址的古涧上,有一座青石梁式桥,桥面宽2米,长2.6米,有四块青石条组成,桥面边缘有约15厘米宽的凹痕,其中一块最大的长2.6米,宽62厘米,厚45厘米。苏州古桥,唐代仍用木材建造,木架梁式桥,木栏杆,再涂上朱红色油漆,故有“红栏”“画桥”之称。宋代,则是“叠石甃甓,工奇致密,不复用红栏矣。”石桥早期采用浙江德清武康石建造,宋元时期,建造石桥以西山青石为多。元明时期,随着苏州花岗石的大量开采,普遍使用花岗石造桥。现存古桥中,花岗石桥最多,青石桥留存较少,武康石桥已成稀有文物,东山也不例外。岭下这座青石涧桥,差不多该是宋元时期所建。
  有人说,古桥桥面中间两块青石是后面扩建的,原始的桥面由两侧带凹痕的两块青石组成,凹痕就是古窑当年运输陶瓷器的车痕(马车),假如是这样,那么古窑“终于六朝时期”的结论或许还要后延。2014年下半年,张照根带队对古窑址进行了为期数月的挖掘,據村民介绍,当时挖出的古陶瓷堆积如山,有碎片,也有整器,拉走了好几车。不知为何,窑口、窑床、窑尾等并未挖掘出来,现场也未见文物保护设施,今窑址已淹没在村民的果园林木之中。如果说2000多岁的银杏王是岭下村的一宝,那么古窑址和古石桥即是岭下村的二宝和三宝。
其他文献
双塔街道二郎巷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二郎巷52号,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于2009年12月31日成立,是古城区第一家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已成为了街道养老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次升级改造,亮点颇多,中心以原“南山驿站”日间照料中心为基础,在功能定位上立足助餐、助医、助学、助浴、助急、助洁六大功能,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和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目前中心试行社区食堂模式,
期刊
在苏州,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苏老师”。“苏老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来自苏州各行各业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们有一种精神是相通的,就是关注孩子们心灵的健康成长。苏州有无数条联结着“苏老师”和孩子们的纽带:热线、面询、短信、QQ、网站……所有孩子们感兴趣、能碰触到的沟通交流方式无障碍地为孩子开通。如今,“苏老师团队”“苏老师热线”和“苏老师面询”作为苏州中小学生坚强的心理后盾,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心理健
期刊
天气渐冷,文庙古城里的叶子开始泛黄,由姑苏区双塔街道组织的“2020姑苏孔子文化节”已经悄然进入尾声,于是也有人继续思考,“国学”“儒学”“传统文化”,这些词语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有它的作用吗?  苏州人会告诉你,传统文化依旧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之中,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的能量,还有许多。  感知国学典籍里的生活原点  文庙德善书院是“2020姑苏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文旅交流发
期刊
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百万家长,如何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问题。  多年来,苏州市中小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努力构建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沟通、优势互补的良性运行机制。有课程、有师资、有阵地的家庭教育课程项目的实施,使苏州所有中小学家长都能享受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让父母更安心地耕种好自己的心田,给
期刊
姑苏城的私房菜,竟然冒出了这么多  上期,我们寻访了苏城内外的私房菜。私房菜馆历史不长,但苏州城私宅里的宴席文化,却是源远流长,且是江南精致生活的代表。杂志一推出,引来热烈反响,读者们按图索骥也前往私房菜館尝了尝那里的独家味道。  私房菜,显的是江南文化的精致。私宅、园子、古色厅堂、老房小院、传统字画、声声评弹、袅袅昆曲,都是苏城私房菜的“配料”。在这里慢慢吃,品的是精细菜品,满足的是全方位的感官
期刊
11月2日,中国田径协会公布2019中国马拉松等级赛事及特色赛事评定结果的补充通知,授予2019苏州(太湖)马拉松“金牌赛事”的称号。據悉,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金牌赛事是中国国内对马拉松最高规格认证,由中国田径协会组织专家每年进行评定,从比赛线路、赛事宣传、选手服务、医疗救助等12个方面对赛事进行全面打分。  2015年至今,苏马已连续创办五年,是苏州地区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马拉松赛事。2020年苏
期刊
人们常常觉得远方的风景更美,却忽略了近在身旁的那些美好。平日里的石湖、新郭老街颇有旷野之趣,而前段日子,石湖之畔人流如织一派繁华。因为苏州自古承袭着中秋“石湖串月”的吴文化习俗。  纤云弄巧,今年第三届“石湖串月”中秋民俗文化节巧遇中秋和国庆,节日盛况空前,文化创意味道令人称赞。今年首次打造了新郭老街小剧场,让游人难忘苏式中秋的文化韵味。尽管活动已经结束,但这一民俗活动引起了大运河文化研究学者们的
期刊
清晨赶去柳园火车站,一百多公里,荒无人迹,尽是戈壁。  旅游专列,黄昏时到乌鲁木齐。在市中心住定,入夜市吃了些烧烤充饥。  次日搭酒店专车去天山天池,正是旺季,车上座无虚席。天池在半山腰,峰峦环抱,景致平淡无奇。坐在池边岩石上发呆,如老僧入定,捱至集合,一行人懒懒散散,打道回府。  下午未出门,在酒店翻看旅游介绍,被克拉玛依“魔鬼城”吸引,决定前往一探。  大清早,汽车站人满为患,候车厅电视正播放
期刊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世界经济尚未走出疫情的阴霾,小镇盛泽一如既往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纺织业盛会。为期三天的第八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有颜有料,以丝绸文化为底蕴,搭乘着时尚列车,八方客商在盛泽共同见证了一场纺织业盛事。  看成果  第八届“纺博会”成果斐然  三天时间,成果斐然。据悉,本届纺博会共315家企业参展,展出万款面料产品、千款品牌服装、千款高精尖纺机设备,线上线下齐发力,促成的交易额超15
期刊
生活里,总有一些麻烦时不时发生。不久前,虎丘街道的新庄新村98幢居民就遭遇一件烦恼事:两根外墙落水管严重堵塞后发出阵阵臭味。但看似换两根水管就能解决的事情却遇到了难题。原来水管为居民和新庄农贸市场共用,涉及到了经费问题,大家僵持不下。社区网格员在摸清情况后,通过工单向网格化联动工作站反映。工作站迅速行动,通过民生小事专项经费,水管的更换很快得到落实。楼道里的居民们翘起了大拇指:“落水管通畅了,消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