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中品尝人生的滋味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说》有着台湾电影固有的小矫情,也有偶像剧的拍摄手法,镜头里却渗着人生的滋味。《听说》中的爱是纯粹的,但夹杂了并不纯粹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在梦境里徜徉,但必须在现实中生活。有着现实背景的影片,观众自然会感同身受的融入电影。影片在完美扣合主题的情况下,还透露出一种平淡中的真情,低调而华丽,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滋味。
  [关键词]叙事结构 角色 语言 温情
  
  《听说》故事情节简单,线索单一,并无铺张的叙述和华丽的镜头。平凡而真挚的情感,简单而真实的手法,让观众看了暖心。如今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往高成本投入的方向靠拢,故事情节和结构牵强,周而复始的靠明星效应和宣传来吸金。夸大首映和记者见面会,进行铺天盖地的渲染,由各路明星在首映上说些并不搞笑,咸淡无味的话,得来的恐怕只是一声叹息。台湾电影有相对一贯的路数,其实我们从明星数量和质量上不难发现,台湾的娱乐业发展有着雄厚的基础,并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制。因为明星培养机制的健全,所以台湾的偶像剧在两岸三地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说起台湾电影几个响当当的名字会不自觉的印入脑海,李安、侯孝贤……所以如果广义的提到台湾电影大概会被冠以“艺术”的称号。由于这种沿袭的拍摄风格,整个台湾地区本土电影大致形成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因此台湾地区常年用准备金制度来扶持本土电影的发展,卓有成效。而《听说》简单来说就是既有偶像剧的把式,又多了艺术片的架势。
  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带着主题性,借着残障奥运会在台北举办,来体现和传达一个耳熟能详的主题——残疾人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但在这个宏大的主题下,真正隐射的是爱情与亲情的美好。这个带有“主旋律”味道,“和谐片”基调的题材,绕过这一切表象的东西做成了一部纯粹的电影。主人公是听障人士的角色定位,使人物之间的大部分交流用手语来表达,以往视听的双重组合因为言语的缺失而略显单薄。所以影片加大了音响和音乐的部分,同时加大了彭于晏独白的内容,以弥补两人语言交流的暂缺,使整个影片的叙述流畅自然,又别有风味。影片选择了会演戏的偶像演员,他们共同在这部影片中讲述梦想,传达爱情,宣扬亲情。然而影片中的主人公又不是游手好闲只知道恋爱的年轻人,他们虽谈不上伟大的事业,顶多是一种为了生计的忙活儿,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努力。这是两个极为普通的平凡人,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爱情,也没有偶像剧惯用的丑小鸭变天鹅的浪漫剧情。他们活出了最真实的自我,不矫揉造作,不虚华浮夸,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人的感动。
  影片的叙事结构上,选择让观众部分知道事件真实发展脉络的模式,彭于晏和陈意涵互相认为对方为听障,而观众看到的只有秧秧一个人是聋人,而这两种情况其实都与事实不相符合。影片结尾还是采用皆大欢喜的收尾方式,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温馨的筹码在结尾也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然而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却不能画蛇添足,整个的剧情段落其实在见天阔父母那场戏已然清晰。后面的部分是迎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把戏做足。点到为止的剧情其实韵味十足,不必面面俱到。
  从角色设置上考虑,秧秧和小朋的父母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是不复存在的,父亲传教士的职业决定了他给予的只能是精神上的慰藉。职业特征和职业本身也决定了这个父亲的特点。但对小朋和秧秧的定位又是正常的家庭状态,其实在家庭中物质需求要次之精神需求的。小朋和秧秧因为有父亲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而倍感幸福和快乐。秧秧数零钱的情节,是小人物生活状态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却是由偶像明星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这个影片看似平淡和谐,实则有两个冲突点暗含其中,一是正常人和听障人士的障碍,二是经济实力不同所导致的观念冲突。影片大团圆的收尾方式让这些冲突都化为无形,爱可以穿越障碍,跨越界限,影片显而易见的让人悟到这些许道理。另一主人公天阔成长于一个物质和精神都较富足的家庭,所以每次看到他爸妈的时候观众都会倍感温馨和幸福。这对可爱的父母给天阔的不仅是爱还有责任。片中不是一贯的表现伦理、亲情和爱情。天阔父母搞笑的桥段,让人发笑又体会到家庭的和谐和温暖。他们代表了大部分独子的家长,溺爱孩子,体贴关怀,处处着想,也想着到处插手替孩子拿主意,却终究还是尊重孩子的意见。这些段子,符合台湾电影轻松活泼的节奏,同时也迎合了观众的欣赏口味。台湾电影里,担当中年乃至老年父母亲角色的演员们历来都让观众看了倍感暖意——有点俏皮、有点草根、有点知足、有点窝心,它不是外壳精美却没营养的零食,它有美妙的包装,也有源源不断沁出的丝丝暖意。
  这部电影让我们开始了解聋人的生活状态,繁琐,复杂,异于常人,这是一个我们平常不知道的世界。影片60%的部分是由手语来表现的,很多人对此的评价是“无声胜有声”,甚至有些人拿出默片时代的精品来说明无声世界的影像美。其实,这60%的手语部分只是没有人声,并不是没有声音,与默片是两个概念。现在观众群的欣赏诉求和习惯是默片不能达到的,尽管有部分人对默片情有独钟,但大众的欣赏习惯已然不可逆转。所以,前面就有提到,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导演加入了很多成分,让影片看起来更加圆滑不乏味。影片描写的是聋人的生活轨迹,主旨却不是表现残疾人士生活的艰辛,他们是比我们更自强自立、不甘落后的群体。同样他们也有爱恨情仇,渴望温暖,渴望祝福。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的人是隐性的有的是显性的。拥有梦想是最不能被剥夺的权利,秧秧为了小朋隐藏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同时小朋也拼命为秧秧实现梦想。与其说他们没有梦想不如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因为这个梦想而依附存在。影片还是有着台湾人固有的小矫情,姐妹俩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这种爱表现得赤裸而真诚。同时也正是因为无言语的交流加深了对话的广度,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你从来都不是我的负担,如果有下辈子,你还能做我的姐姐吗?”这句台词如果用语言来表达,观众难免要起鸡皮疙瘩,可是这种无言的表述加上轻音乐对内容的延展,连观众都不自觉的被感染了。
  秧秧和天阔在游泳池边的两场对话,把语言,内心,手语融合起来,我们有些时候会发现语言表达的无力,我们脱口而出的话可能并不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导演巧妙的场景运用,让叙事进行得干净利落,把双方的心理情境在一场戏中尽情释放,也让这段爱的表达温婉大气、不落俗套。这是一部纯粹描写爱的电影,干净利落,所以有网友说,它很像之前广受好评的《蓝色大门》。其实这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差异,《蓝色大门》是纯粹懵懂式的爱情,《听说》是夹杂了爱情、友情、亲情的大爱;《蓝色大门》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不用为生计奔波,不用担心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听说》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他们需要赚钱来填饱自己的肚子,来实现梦想,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他们的爱是纯粹的,但夹杂了并不纯粹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在梦境里徜徉,但必须在现实中生活。有着现实背景的影片,观众自然会感同身受的融入电影。
  影片始终透露着一股温热的人情味,秧秧去见天阔父母的时候,连桌上的果盘都寄托了父母的厚爱,水果都被赋予了一种人性的光芒,一颗颗小眼睛闪烁着幸福的影子。这就是平凡人美妙的幸福,低调而华丽,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滋味。
  
  作者简介
  冉宇,四川大学影视编导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纯真、无私的爱是该片鲜明的主题。影片的情节设置不是很迂回跌宕,但影像语言中处处散发着的纯真感情,感人至深。同时电影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色彩上的鲜艳,没有了风格上的俗气,把爱情推向了纯美的境界。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剧作结构 影视语言 爱情    影片《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
期刊
[摘要] 电影《黑天鹅》讲述了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演好《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和黑天鹅所做的努力与尝试。为了演好这两个不同的角色,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妮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她就像一只扑火的飞蝶,最终完成了一个艺人对完美的追求,但也葬送了自己。  [关键词]白天鹅 黑天鹅 飞蝶扑火    导言  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个芭蕾演员妮娜的故事。妮娜对芭蕾舞有着强烈的热爱,曾经身为芭蕾演员的妈妈对妮娜要求甚严,期
期刊
[摘要] 作为近两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两部台湾电影,《海角七号》与《艋舺》具有相似的叙事结构与影像风格,象征当前台湾社会内在的主体混沌与自我认知的困境,亦表达了新一代台湾青年对主体的自我找寻与融合开放的意识形态倾向。  [关键词] 台湾电影 主体 找寻 《海角七号》《艋舺》    《海角七号》(2008年8月,魏德胜)和《艋舺》(2010年2月,钮承泽)作为台湾近两年来最成功的电影,成为最具话题性的现
期刊
[摘要]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但二书中的英雄形象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三国演义》崇尚的是智谋,书中所着力刻画的是那些睿智善谋,运筹帷幄的英雄人物;《水浒传》崇尚的是勇力,书中极力渲染的是那种豪侠勇猛,快意恩仇的英雄形象。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英雄 尚智 崇力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48  
期刊
[摘要] 电影《立春》讲述了以王彩玲为代表的中小城市边缘艺术工作者的生存境况,展现了他们爱情、事业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与幻灭的故事。因为两者的冲突无法解决,主人公将自己封闭在自我意识中,以求得逃遁中的解放;当她面对现实,从自我意识中走出时,于现实中求得自己的解脱。电影在逃遁与面对现实中展现出人类生存的二律背反,呈现出小人物悲喜的生存意识。  [关键词] 《立春》 王彩玲 悲喜剧 理想 现实    
期刊
[摘要] 日本电影《大奥:男女逆转》通过男女位置颠倒的设定来讲述日本后宫故事,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表现;其实,该电影对固有的社会性别偏见的“逆转”恰如一面镜子,照出现实生活中种种社会性别偏见: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是生儿育女工具、婚姻是女人谋生的手段、政治让女人走开。  [关键词] 《大奥:男女逆转》 男女逆转 性别偏见  一、影片介绍  2010年10月
期刊
[摘要] 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教育,它以情动人,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启智健体等效应。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艺术教育首要的目的与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音乐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对音乐的热情”。  [关键词] 素质教育音乐艺术兴趣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47
期刊
[摘要] 《迷魂记》是20世纪50年代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是他的“控制艺术”中最坦率和最具忏悔性的作品。这部心理剧充满神秘、灵异、爱情和谋杀的气氛,拥有很多不同的阐释角度。在这部影片中男性的欲望窥视和女性的自我凝视主题同时存在,以不同的视觉图像很好地反映了电影叙述中产生视觉快感的内在性别心理结构机制。  [关键词]《迷魂记》欲望 凝视 恋物癖 景观    影片《迷魂记》叙述了Scotti
期刊
[摘要]影视艺术其实是一种想象与真实辨证统一的艺术,而真人与动画结合电影的魅力正在于它以现实的“真人”为中介,在现实与想象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使神奇的3D动画意象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力,同时又使得想象世界的“真实感”得以进一步增强,使幻想成为了现实。  [关键词]真人与动画 影视特效 3D特效 数字技术    在整个人类的艺术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门艺术像电影这样依赖于科学技术。电影随着科技的发展
期刊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他的音乐作品极富后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代表作之一《第二钢琴协奏曲》集中了作曲家所有的音乐魅力:伤感与憧憬的浪漫音响、浓郁醇厚的抒情旋律,以及作曲家含蓄与温暖、抑郁与热情的浪漫情怀。是作曲家留给世人最受欢迎的旷世之作。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 伤感 浪漫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