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从灵武市区出发,车子行驶30多公里就到了郝家桥镇泾灵村。泾灵村的居民是2012年从泾源县六盘山镇的花果、板沟等村整村搬迁过来的,6年来,记者曾三次采访泾灵村,每一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移民们生活的变化令人欣喜。
泾灵村人原居住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出去打工往来出行困难,村子离乡镇有15公里,出门没有交通工具,打工者常常徒步8公里到有公路的地方才能搭上车。现在搬迁到泾灵村,走出家门就有公交车,村口每天有4趟开往银川的大巴,出去打工十分方便。便利的交通,使泾灵村人思想有了大转变,纷纷走出家门,务工挣钱,勤劳致富。
走进泾灵村,在文化广场的树荫下,七八位老人说说笑笑地一起打牌,记者想进几家农户采访,但每户都大门紧闭,原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近则在区内市县(区),远则在新疆等地。村主任牛勘力告诉记者:“全村有2000人长年在外打工,几乎占到了村里人口的一半。”
搬迁后的泾灵村人,人均一亩地,全部实施了土地流转,完全从原来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空闲时间可以外出打工挣钱。村主任牛勘力说:“这里与原居住地最大的区别是交通方便,村民打工非常便利。”家里有老人出不了远门的村民就近务工,家里没有老人的,则在外打工。
泾灵村人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务工方式增加收入。近年来,泾灵村通过大量的土地流转,引进一些企业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种植,这种产业用工量也大,泾灵村有500人常年忙碌在日光温室种植,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还有离村较近的大泉林场、银湖公司、长流水景区等企业也有季节性用工,用工量在500人以上。家里没有拖累的村民则跨出远门务工,因为这样有相对较高的收入。今年35岁的村民王志林带领本村30多名村民,加入到固原路桥公司修路,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年轻人买发辉带领40多人在新疆光伏企业打工,人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外出务工收入占到泾灵村人年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413元。
今年50岁的马五花2012年从泾源县移民到泾灵村,早些年曾在宁东等地打工,离家较远,无法照看家里。“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活很难找,如今在家门口的工厂当上了‘上班族’,挺满足的!”马五花开心地说。
2016年泾灵村“巾帼扶贫工厂”首期建设占地面积5亩,建厂房3200平方米,建皮毛饰品加工、皮毛服装加工、手工加工、成品待发货等8个车间和研发设计、销售、生产、财务、综合管理、产品展示6个部门。一期项目招工200名。
灵武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1户7453人,其中妇女2815人,都是从西海固地区搬迁而来的。帮助移民地区贫困妇女解决“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问题,成为当地妇联的头等大事。
2016年,灵武市妇联联合龙头企业,整合政策、项目和资金,在生态移民村郝家桥镇泾灵村开工建设占地3300平方米的“巾帼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妇女群众就地就近灵活就业。目前,工厂已成功争取裘皮缝制、皮毛饰品加工、手工编织订单2600万元,带动300名妇女实现就业,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
“现在很多妇女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她们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上下班’的概念,不再靠天吃饭、靠政府的救济,而是靠自己的劳动改变现状,对下一代也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泾源县扶贫办工作人员马继平说。
泾灵村的贫困妇女杨巧珍过去住在大山里,种地难,增收难。搬到移民村以后,她积极参加妇联组织的手工技能培训,免费学习了三个月的羊绒衫套扣技术,掌握了技术,现在在村里的“巾帼扶贫工厂”上班,老人孩子也能照顾上,不仅实现了持家创收两不误,她的辛苦劳动也得到了家人的认可。
记者了解到,针对贫困妇女缺乏劳动技能的实际,灵武市妇联大力实施“巾帼巧手扶贫行动”,引进师资开展“巾帼脱贫培训”,累计举办手工刺绣、编织等技能培训班42期,实现全市14个贫困村培训全覆盖,使贫困妇女掌握一技之长,用一双巧手编织幸福美好生活。
针对贫困妇女缺少创业资金的实际,灵武市妇联大力推进农村妇女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创新“入股分红+就业”金融扶贫模式,提高了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脱贫实效。
在政策推进上,当地妇联争取设立了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基金+金融扶贫基金2560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及市财政各注入1280万元,按照1∶5的比例发放贷款。其中,560万元是定向14个贫困村的妇女创业及扶贫贷款。
在贷款使用上,贫困妇女利用创业担保贷款10万元现金入股,与企业主体共同建设加工基地。在利润分红上,按贫困妇女参股10万元,取得保底6000元收益分红。
目前,在妇联的帮扶下,“巾帼扶贫工厂”已有22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申请到了10万元国家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现金入股企业后,每人年底将分红6000元,加上计件和保底工资两项,稳定就业后人均每月可增加收入2000余元。
这种“金融+公司+基地+妇女”的结对帮扶模式,让妇女群众成为股东,妇女有了自己的事业,特别是发展能力弱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入股分红得股金、基地就业得薪金、生产提成得奖金,实现了长久增收、助推脱贫。
泾灵村现有老年人1100多人,他们的养老问题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记者在驻村包户干部灵武市纪委扶贫干部申忠文的陪同下,来到了王玉杰老人家。今年76岁的王玉杰老人从泾源县六盘山镇双沟村搬迁到泾灵村,老两口有一个儿子,长年在外打工,老两口生活无忧。老人家拿出了各种补助证,算起了他们的收入。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220元,两人共440元;低保金每人每月285元,共570元,两项全年共得现金12120元。1.8亩土地流转费每年720元,原居住地退耕还林6.2亩,每年补助480元;泾灵村给每户分的羊圈租赁费150元;市政府发放冬季取暖费400元,还有春节及春季耕种慰问金700元,其他节日慰问金760元,这样王玉杰老两口一年固定收入15330元。老人告诉记者,至于健康更有保障,灵武市为泾灵村低保户每人每年交医疗保险金120多元,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在市级医院住院报销药费80%,剩余20%再到市衛计局报销。
除此之外,灵武市还实施市直部门包村制度,每周四为市直部门扶贫日,这天全体干部到各自的包村户家里,了解实情,解决问题。灵武市纪委共包扶36户建档立卡户,由13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扶,每名包扶3至4户,每周星期四纪委干部来到泾灵村,对包扶的建档立卡户挨家挨户进行政策讲解,围绕产业扶贫、外出务工等进行交流,家里有老人的建档立卡户是包扶干部重点关注的对象。申忠文是纪委的一名包村到户干部,2016年1月开始帮扶泾灵村,王玉杰老两口是他帮扶的建档立卡户之一。2017年他到王玉杰老人家里近30次,经常询问老两口的健康状况,老人身体一出现不适就催促他们上卫生院看病,有时还主动联系医生为老两口把脉问诊。老两口家里有什么困难随时给申忠文打电话,申忠文都不厌其烦地一一答复,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老两口视申忠文为亲人。灵武市帮扶帮在村民的心坎上,村民乐在脸上、喜在心里。
责任编辑:李百军
勤劳致富
泾灵村人原居住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出去打工往来出行困难,村子离乡镇有15公里,出门没有交通工具,打工者常常徒步8公里到有公路的地方才能搭上车。现在搬迁到泾灵村,走出家门就有公交车,村口每天有4趟开往银川的大巴,出去打工十分方便。便利的交通,使泾灵村人思想有了大转变,纷纷走出家门,务工挣钱,勤劳致富。
走进泾灵村,在文化广场的树荫下,七八位老人说说笑笑地一起打牌,记者想进几家农户采访,但每户都大门紧闭,原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近则在区内市县(区),远则在新疆等地。村主任牛勘力告诉记者:“全村有2000人长年在外打工,几乎占到了村里人口的一半。”
搬迁后的泾灵村人,人均一亩地,全部实施了土地流转,完全从原来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空闲时间可以外出打工挣钱。村主任牛勘力说:“这里与原居住地最大的区别是交通方便,村民打工非常便利。”家里有老人出不了远门的村民就近务工,家里没有老人的,则在外打工。
泾灵村人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务工方式增加收入。近年来,泾灵村通过大量的土地流转,引进一些企业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种植,这种产业用工量也大,泾灵村有500人常年忙碌在日光温室种植,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还有离村较近的大泉林场、银湖公司、长流水景区等企业也有季节性用工,用工量在500人以上。家里没有拖累的村民则跨出远门务工,因为这样有相对较高的收入。今年35岁的村民王志林带领本村30多名村民,加入到固原路桥公司修路,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年轻人买发辉带领40多人在新疆光伏企业打工,人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外出务工收入占到泾灵村人年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413元。
巾帼帮扶
今年50岁的马五花2012年从泾源县移民到泾灵村,早些年曾在宁东等地打工,离家较远,无法照看家里。“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活很难找,如今在家门口的工厂当上了‘上班族’,挺满足的!”马五花开心地说。
2016年泾灵村“巾帼扶贫工厂”首期建设占地面积5亩,建厂房3200平方米,建皮毛饰品加工、皮毛服装加工、手工加工、成品待发货等8个车间和研发设计、销售、生产、财务、综合管理、产品展示6个部门。一期项目招工200名。
灵武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1户7453人,其中妇女2815人,都是从西海固地区搬迁而来的。帮助移民地区贫困妇女解决“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问题,成为当地妇联的头等大事。
2016年,灵武市妇联联合龙头企业,整合政策、项目和资金,在生态移民村郝家桥镇泾灵村开工建设占地3300平方米的“巾帼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妇女群众就地就近灵活就业。目前,工厂已成功争取裘皮缝制、皮毛饰品加工、手工编织订单2600万元,带动300名妇女实现就业,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
“现在很多妇女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她们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上下班’的概念,不再靠天吃饭、靠政府的救济,而是靠自己的劳动改变现状,对下一代也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泾源县扶贫办工作人员马继平说。
泾灵村的贫困妇女杨巧珍过去住在大山里,种地难,增收难。搬到移民村以后,她积极参加妇联组织的手工技能培训,免费学习了三个月的羊绒衫套扣技术,掌握了技术,现在在村里的“巾帼扶贫工厂”上班,老人孩子也能照顾上,不仅实现了持家创收两不误,她的辛苦劳动也得到了家人的认可。
记者了解到,针对贫困妇女缺乏劳动技能的实际,灵武市妇联大力实施“巾帼巧手扶贫行动”,引进师资开展“巾帼脱贫培训”,累计举办手工刺绣、编织等技能培训班42期,实现全市14个贫困村培训全覆盖,使贫困妇女掌握一技之长,用一双巧手编织幸福美好生活。
针对贫困妇女缺少创业资金的实际,灵武市妇联大力推进农村妇女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创新“入股分红+就业”金融扶贫模式,提高了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脱贫实效。
在政策推进上,当地妇联争取设立了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基金+金融扶贫基金2560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及市财政各注入1280万元,按照1∶5的比例发放贷款。其中,560万元是定向14个贫困村的妇女创业及扶贫贷款。
在贷款使用上,贫困妇女利用创业担保贷款10万元现金入股,与企业主体共同建设加工基地。在利润分红上,按贫困妇女参股10万元,取得保底6000元收益分红。
目前,在妇联的帮扶下,“巾帼扶贫工厂”已有22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申请到了10万元国家贴息创业担保贷款,现金入股企业后,每人年底将分红6000元,加上计件和保底工资两项,稳定就业后人均每月可增加收入2000余元。
这种“金融+公司+基地+妇女”的结对帮扶模式,让妇女群众成为股东,妇女有了自己的事业,特别是发展能力弱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入股分红得股金、基地就业得薪金、生产提成得奖金,实现了长久增收、助推脱贫。
老有所养
泾灵村现有老年人1100多人,他们的养老问题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记者在驻村包户干部灵武市纪委扶贫干部申忠文的陪同下,来到了王玉杰老人家。今年76岁的王玉杰老人从泾源县六盘山镇双沟村搬迁到泾灵村,老两口有一个儿子,长年在外打工,老两口生活无忧。老人家拿出了各种补助证,算起了他们的收入。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220元,两人共440元;低保金每人每月285元,共570元,两项全年共得现金12120元。1.8亩土地流转费每年720元,原居住地退耕还林6.2亩,每年补助480元;泾灵村给每户分的羊圈租赁费150元;市政府发放冬季取暖费400元,还有春节及春季耕种慰问金700元,其他节日慰问金760元,这样王玉杰老两口一年固定收入15330元。老人告诉记者,至于健康更有保障,灵武市为泾灵村低保户每人每年交医疗保险金120多元,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在市级医院住院报销药费80%,剩余20%再到市衛计局报销。
除此之外,灵武市还实施市直部门包村制度,每周四为市直部门扶贫日,这天全体干部到各自的包村户家里,了解实情,解决问题。灵武市纪委共包扶36户建档立卡户,由13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扶,每名包扶3至4户,每周星期四纪委干部来到泾灵村,对包扶的建档立卡户挨家挨户进行政策讲解,围绕产业扶贫、外出务工等进行交流,家里有老人的建档立卡户是包扶干部重点关注的对象。申忠文是纪委的一名包村到户干部,2016年1月开始帮扶泾灵村,王玉杰老两口是他帮扶的建档立卡户之一。2017年他到王玉杰老人家里近30次,经常询问老两口的健康状况,老人身体一出现不适就催促他们上卫生院看病,有时还主动联系医生为老两口把脉问诊。老两口家里有什么困难随时给申忠文打电话,申忠文都不厌其烦地一一答复,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老两口视申忠文为亲人。灵武市帮扶帮在村民的心坎上,村民乐在脸上、喜在心里。
责任编辑:李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