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洋溢语文的味道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o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处处呈现语言文字,洋溢着优秀文化气息,应让学生在浓郁的语文气味中耳濡目染,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笔者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文化元素的借用,让导入有语文味
  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方法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都指向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这一层面。笔者认为,好的课堂导入也应有语文味,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因此,在教学《雷雨》一课时,笔者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这一周课间,老师总能看到你们三五成群地猜谜语。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两则谜语。”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笔者出示“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发光,声音震山谷”(打一自然物)“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物)两则谜面让学生猜。猜谜语这一传统文化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在有根有据的陈述中,运用相关信息,捕捉事物的特点,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思维。如一位学生回答:“第一则谜语的谜底是雷,因为打雷时就像敲鼓一样,发出巨大的声响。”“第二则谜语的谜底是雨,下雨时雨就像一条条细线,从空中落下来。”在肯定学生的见解后,筆者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对雷雨的讨论。学生在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出很多说法:“我见过雷雨,下雷雨前又是闪电,又是打雷,很吓人的。”“雷雨很大很大,外面一片白茫茫。”笔者顺势激趣:“一位作家也将雷雨写成了一篇文章,想读吗?”这样的导入,既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始终围绕“雷雨”展开相关文化的交流,充满了语文的味道。
  二、生字积累,实现词串的融合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字教学往往只停留于读音和字形的分析强化上,鲜有字理、字义的疏通。其实,要想让每个生字新词植根于学生脑海并为他们所用,理解意思是必不可少的。以教学《雷雨》中的“垂”字为例,首先,笔者引读:“雷雨前,乌云密布,天气十分闷热,这时候,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儿——(一声也不出)。忽然,空中来了——(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这时,我们看到了一只蜘蛛在干什么呢?”在学生朗读、回答之后,笔者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在指导学生读出味道后,提醒学生读准翘舌音,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垂”的字形演变,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垂”字像成熟的果子从枝条上坠向地面,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垂柳、垂枝”,后来引申为一个动作向下坠落。笔者创设情境动作演示,如妈妈把头发放下来叫“垂发”,爸爸将鱼线垂到河里钓鱼叫“垂钓”,小朋友被老师批评了,低着头,心里很不高兴,这叫“垂头丧气”。通过这样的扩词,学生在想象画面中理解了“垂”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了”中的“垂”字,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描述看到的画面。这样的说话练习,对于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语言运用表达能力有促进作用。学生在思考后给出:“一只蜘蛛在网上吐出来一根丝,它沿着这根丝快速地笔直地落到了地面上。”这样的完整、具体、形象的描述,并从“逃”字感受到蜘蛛很害怕,生怕大风把它刮走的心理。生字“垂”也是本课要求会写的一个字,笔画比较多,笔者首先用动画演示笔顺,让学生跟着书空,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垂”字的结构,第一笔撇和下面几个横之间的距离要均等,中间长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笔者边示范边提醒学生书写要点,让学生描红,临写一个。点评时,笔者先展示一个学生写的字,引导学生对照例字进行比较评价,哪个笔画写得比较到位,哪个笔画还要改进。最后,学生进行比较,再临写第二个“垂”字。
  三、新词的品读感悟,侧重意义上的积累
  小学第一学段的识字认词量很大,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好词句的品悟、积累,这样方能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新鲜的词句”,为写话以及今后的习作储备语言材料。教学《雷雨》时,笔者先出示第一幅插图,让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给出了极其形象的语言描述:“天空中堆满了乌云,一片连着一片。”“几道闪电划过天空,好像要把天空劈开似的。”“大风把树枝都吹弯了,叶子掉到了地面上。”我趁势发问:“看到这些现象,我们知道,雷雨要来了,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雷雨前的景象?请你们打开书,找一找,并读一读。”出示课文中第1~3自然段内容,再指名分自然段朗读之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乌云的视频,引导他们交流自己的发现:“雷雨前的云跟我们平时见到的白云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给出了答案:“雷雨前,云乌黑乌黑的,天空都变暗了。”“乌云很多,天空中看不到一片白云。”“乌云在空中不停地向前跑着,好像都要到我们的头顶上呢。”接着,笔者相机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指导学生读出乌云的多和来势凶猛,突出“满天、黑沉沉、压”。然后,让学生进行与“黑沉沉”形式一样的词语积累,启发学生回忆,说出“金灿灿、红彤彤、白花花、绿油油、黄澄澄、红艳艳、白茫茫”等ABB式的词语。这样的由此及彼,学生兴味盎然,一类词语的感悟和积累顺利完成。
  如此,让语文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各种文化因子的吸纳、运用中,广泛积累语言,发展语感,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苍南县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活泼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这为他们能写出富有灵性的话语奠定了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利用活动构建相关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乐于写话,写出真心话。  一、紧扣生活来选题,让学生敢于创造  1.生活是最好的取材地  低年级学生写话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生活积累。这其实是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养成关注自身、关注周边生活的习惯。学生在课间做的活动,在家里玩的游戏,在公园看
信息化环境下,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微名词”充盈着人们的生活。“微习作”应运而生,它的优点是时间短,规模小,操作简单,可谓短平快,不侃侃而谈,是一种即时性写作,记录思想,谈谈感受与想法。由于微习作的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容易实施,深受教师的青睐,有利于教师以简驭繁,化整为零,在微时代下开启随课微习作。  一、在生活中找寻源头活水  微习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微习作的真谛就是还原生活。只有生活化
以“学”为基点不是课堂的创新,而是课堂的还原,强调学生学语文的活动。传统的古诗教学大多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实践很少,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以《游园不值》这首诗为例,谈谈以“学”为基点指导下的教学策略。  古诗创作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其语言表现形式与现在也有很大差异,再加上诗人创作的背景比较复杂等因素,就给学生的古诗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效果呢?以学生的“学”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是低年级教学的“老大难”,那么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规律,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让教师教得有效率呢?我们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  一、追寻“变序”痕迹  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先学拼音后识字”,使得拼音教学“难上加难”。统编本教材,反其道而行之,是“先识字后学拼音”。学龄前儿童已经在生活中通过父母的教读、媒体的熏陶、语言的学习等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个人素材库,可以熟练运用一些习作方法与技巧。在高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收获习作的快乐,在趣味盎然中自由练笔。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学习模式。  一、学习任务单:层层深入,练习中生发兴趣  学习任务单,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单,要求学生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任务的目的、任务的完成方法作出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编排的助学系统,也是分解和落实教材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是支撑和指导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从解读、洞察和创造的视角,分别就“是什么”“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等不同的方面,将课后习题运用得高效而灵动。  一、解读:关注如此设置的用意,明確教学方向  1.课后习题揭示了内容方法  以《雷雨》(二年级下册)一文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
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阅读循环圈”的观点:阅读是由“选择—阅读—反应”组成的循环圈,而在这之中的核心因素是“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教师最应该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指导和协助学生阅读的前辈和长者,和学生一起经历阅读的全过程,是有意义的且美妙的历程。  一、绘本知道怎么办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说过:“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
阅读不仅是学生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若能构建班级阅读“领、推、评、展”模式,创设良好的班级书香文化,必定能营造一个人人爱阅读、时时讲阅读、处处有文化的人文环境,使全班学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滋养,精神获得丰富,品格得以提升。  阅读本身是一个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细致缜密的过程。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可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课标强调:“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词受到的重视,统编本教材特征尤为鲜明,古诗词篇目增多,内容更加丰满,如有反映民间疾苦的《悯农》,有写山水田园的《江南》,还有思念家乡的《静夜思》……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充分结合学生真实鲜活的生活,亲近古诗内容和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他们的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已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习作。笔者客观地分析了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引导教师理性看待网络语言的“入侵”,培养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的良好习惯,打好语文根基。  一、缘起——学生的习作受到网络语言的“入侵”  “哎呀呀,这些词语从哪儿冒出来的,是不是错别字?批改这样的习作我迷糊了。”50多岁的刘老师拿着习作本在办公室直嚷嚷。我把这篇习作浏览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