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才是“硬道理”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iao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历史文化名城”,不管中国的还是世界的,马上会让人联想到兴旺的旅游业,似乎这金字招牌本身,就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可那真是天大的误会。跟金融中心、政治中心不一样,争来了“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主要职责是“守护”,而不是“创收”。不能说这头衔没有好处,但那好处是相当遥远的,属于“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性质。
  从1982年2月国务院转批国家建委、国家城建总局、国家文物局《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算起,中国之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已到了“而立之年”,是该好好地反省了。从第一批核准的北京、西安、广州等24座城市,到第二批38个(1986)、第三批37个(1994),后又陆续增补了12个,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了111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或古代都市,或传统风貌,或风景名胜,或民族特色,或具有了某种特殊职能。一句话,“历史文化名城”的边界不断延伸。按此趋势,总有一天,中国稍微像样点的城市,都能挂上这牌子。当初设立“历史文化名城”的初衷是“保护”,如今已逐渐转化成“开发”与“利用”,谈的是如何赚钱,而不是如何花钱,那当然谁都要。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就得为保护古迹和文化遗产花钱,且不能胡拆乱盖;若失职,则应严肃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真这么做,“名城”就成了烫手山芋,也没那么多地方会抢了。为此“虚名”,束缚住自家手脚,限制发展经济的方略,主事者不会那么傻。好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评选,只管挂牌,不管摘牌,缺乏严格的监督与处罚,换句话说,只有荣誉,没有责任。虽然媒体上不断有某某古城被“开发性破坏”,且是在当地政府的主导或默许下完成的报道,可到目前为止,没见到哪位市长或市委书记因野蛮拆迁或毁坏文物而被撤职或起诉。明知最近30年中国城市大扩张,对自身历史文化命脉伤害很严重,可“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有增无减,这就难怪它成了一块香饽饽,谁都想得到。可这缺乏精神内核与社会责任的“历史文化名城”,即使争取到了,也就是招揽游客的招牌而已,实在没什么可夸耀的。
  如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思路其实很简单,也就四句话:有本钱,肯保护,能融合,善表达。第一,不能想象刚刚拔地而起的新城(比如深圳)会来申请“历史文化名城”,敢要这块牌子的,多少总有点历史文化的底子。第二,城市必须发展,不可能固守500年前乃至50年前的样子,难处在于如何实现古今之间的对接与融合,以及基于传统的更新和创造。第三,不能满足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必须明确告诉公众:“古城”有什么好,“保护”的依据何在,“历史文化”能不能当饭吃。还有,那些美好的“愿景”能否实现,现实中随处可见的陷阱如何回避等。之所以需要不断陈述,是因为要说服公众、说服领导,同时也是在说服我们自己。
  以上三点都比较容易理解,最难说清楚且最难做到的,便是“保护”。有人强调“创新”,有人关注“民生”,这都很要紧,但因其有利益驱动或政绩考核,我相信总能往前走。只有谈“保护”,最为势单力薄。比起建地铁、盖高楼、炒概念,保护古城是投入大且见效慢,无法在你为官的任期内显示明显效果。可能是你退休10年、20年后,甚至是子孙后代,才明白当初那些牺牲“发展”而强调“保护”的意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生命,都有其历史文化命脉,你必须努力理解并适应它,再略作调整与发挥。不仅是街道、楼台等建筑格局,还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千百年留下来的东西,大有深意,但都很脆弱,必须小心呵护,哪经得起你用推土机加金融资本的“辣手摧花”。在目前这个体制下,我不怕领导没有雄心,也不怕群众没有欲望,我怕的是政绩优先的制度与迅速致富的心态,这上下结合的两股力量,使得众多“古城”日新月异,在“重现辉煌”的口号下,逐渐丧失其“历史文化”价值。
  在一个经济迅速崛起、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你想守,凭什么守,守得住吗?那些关于保护古城与发展经济没有任何矛盾的高调,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痛”。我的家乡广东省潮州市,属于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80年代经济大潮兴起时,潮州主要在城外另谋发展,包括建各种行政大楼、商业机构等。因此,古城内部格局没动,保留下来了。这些年,随着维修工程的逐步推进,小城也变得越来越可爱。三年前,号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湘子桥)修复完工,我在“十八梭船廿四洲”前偶遇某退休领导,出于礼貌也出于真心,我说了一句:潮州古城能保护成这个样子,不容易。没想到那老领导竟热泪盈眶,开始诉说起当初如何如何受委屈来——他的话我信。今日中国,“旧城改造”之所以能顺利推进,有政府官员的政绩考量,有资本的逐利需求,还有百姓迅速提升生活水准的强烈愿望。当领导的,建设新城容易,守护古城很难。
  前一届(2003—2007)的北京市政协文史委,曾锲而不舍地就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做调研、提建议、发文章、上条陈,屡败屡战,多少缓解了北京市疯狂拆迁的速度。我不是主力,只是帮忙敲敲边鼓。当时的最大感觉是,善用媒体力量,兼及百姓与专家的立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即便在这“首善之区”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件十分艰难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有感于此,我才会说,对于古城来说,“保护”才是“硬道理”。
  放慢脚步,看看30年间评审的那些“历史文化名城”,今天到底状态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对那些已名不副实的“名城”给予批评、警告乃至摘牌,而不是在各种压力下不断增补名单、扩大“光荣榜”。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做好了,再来谈“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那样或许更有把握些。
  
  2011年1月9日于香港中文大学客舍
  
  
  附记:
  此文乃应某大报的邀请而撰,说好是谈“历史文化名城”。文章刊出后,发现被改得面目全非,我给组稿者发信表达愤怒,得到的回复是:“因报纸篇幅限制和原则要求,确实作了一些压缩和修改,但感觉并未伤筋动骨。”这促使我认真核实原稿和刊文,想看看编辑到底做了哪些工作。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从另拟题目到调整段落到删改语句,几乎全都“顺”了一遍。我既感叹编辑工作量之大,又反省其修养与权力。仔细观察,其修整策略大致如下:
  第一,凡属批评语句,一律改为“正面立论”。比如,文中有这么一段:“千百年留下来的东西,大有深意,但都很脆弱,必须小心呵护,哪经得起你用推土机加金融资本的‘辣手摧花’。在目前这个体制下,我不怕领导没有雄心,也不怕群众没有欲望,我怕的是政绩优先的制度,迅速致富的心态,这上下结合的两股力量,使得众多‘古城’日新月异,在‘重现辉煌’的口号下,逐渐丧失其‘历史文化’价值。”编辑将这段话浓缩为:“这些经过千百年历史冲洗而留下来的东西底蕴丰厚,却很脆弱。我们必须尝试理解、精心呵护并努力适应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是保留了“保护古城”的意思,可立场及趣味已大相径庭。
  第二,凡涉及领导责任的,一律改为没有主体。如“虽然媒体上不断有某某古城被‘开发性破坏’,且是在当地政府的主导或默许下完成的报道”一段,删去了追究领导责任的提法,以及“明知最近三十年中国城市大扩张,对自身历史文化命脉伤害很严重”之类“不合时宜”的言论。
  第三,文章着重个人感受,谈及潮州及北京的古城保护工作。大概是担心褒贬不当,编辑将这两大段全部删去,另拟如下“总结”:“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建设新城容易,守护古城很难。这是一场持久战,不仅需要专家努力,而且需要百姓参与和媒体推动,大家一起找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如此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见”,根本就不符合我的身份、性格与文风。而且,这两段本是文章重点,除了说明“当领导的,建设新城容易,守护古城很难”,还带有个人阅历与感受,好歹也算“一家之言”。
  不就是一篇“学术随感”,并非指引方向的“社论”,值得如此大动干戈?让我感慨不已的是,经过这么一番伤筋动骨的“修饰”,削弱了个性,磨平了棱角,变成方方正正、千篇一律的砖头,砌在哪里都合适——可这还能算是我的文章吗?
  将稍为有点“意气”的话(连“叛逆”都算不上),清除得一干二净,这天下就太平了?我不相信。记得鲁迅在《花边文学•序言》中说过:“我曾经和几个朋友闲谈。一个朋友说:现在的文章,是不会有骨气的了,譬如向一种日报上的副刊去投稿罢,副刊编辑先抽去几根骨头,总编辑又抽去几根骨头,检查官又抽去几根骨头,剩下来还有什么呢?我说:我是自己先抽去了几根骨头的,否则,连‘剩下来’的也不剩。”重读鲁迅此文,真的出了一身冷汗。其实,我辈平庸,了解大报的地位及立场,撰文时已经“很知进退”了,可没想到还是被“修正”成这个样子。
  为了发表而自己抽去骨头,还是为了保存骨头而舍去在大报露面的机会,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俨然也是个问题。现借《同舟共进》宝地,原稿照刊——不是说此文有多好,而是借以观察“删改”的“标准与尺度”。
  
  2011年2月13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作者系北京市政協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主
  任、教授、博导,本刊编委)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1.鸵鸟走马上任,担任新聞中心主任。狮子大王盛赞鸵鸟能言善辩,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最难能可贵者,当公众质疑、弹劾狮大王,群情激愤时,鸵鸟能毫不犹豫地拿出看家本领,把头埋进沙子,充耳不聞,面不改色,毅然将屁股对着公众,显示出对舆论不屑一顾、极度蔑视的豪迈气概,堪称动物王国之奇才也!  2.鸵鸟主任发布特大喜讯:狮王虽已年迈,且玉体发福,艰于行走,但经近日御前会议商定,鉴于王国内有种
期刊
1963年冬,毛泽东年届七十,在各方面的推动下,当然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家诗人自身的审时度势,在领导“反修”斗争的日理万机之中仍亲自编辑《毛主席诗词》。之前的1957年和195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曾先后出版过《毛主席诗词讲解》之类的书籍,只是将1957年春《诗刊》创刊时发表的毛的旧体诗词18首,及以后零散发表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汇编,并未获得作者的授权,更不用说经由作者校订了
期刊
近日,一部尘封了六十一载的电影《武训传》,不经¬意间解禁了。没有正式的官方解禁令,DVD版的《武训传》已在亚马逊中国网站等正规场所公开销售。也许是漫长的时间,使解禁令变得多余,何况电影的法定版权保护期限也不过50年。当然,比版权保护法更要紧的,是一种¾¬常托名为“政治”的权力元素,这种元素秉承怪异暧昧的传统,且历来对“坦诚透明”的做法不以为然。发行《武训传》的片商想必
期刊
在当今中国急剧变革的时代,思想界的活跃程度可与五四运动比肩,只是两个时期在媒体上的表现有所不同,关注的热点之一是社会转型中农村和农民的变化轨迹。这在大的社会转型洪流中看起来是小的支流,实则与社会转型成功的命脉息息相关。但我国社会各界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远未取得共识,这种情形不仅是一个遗憾,更深藏着危机。    【认识农民问题要逻辑一致】  知识界需要把农民问题当作一个科学问题来对待,而不是把相关讨
期刊
人工地震中,常会使用一种震源弹。震源弹在地下几十米深处引爆,所产生的振动波会因不同的岩层而出现不同的波速,据此,人们才能对地下深处的地质构造和物质组成做出合乎科学的判断。但震源弹有时也会出现哑弹,给勘探人员带来安全隐患。据说,每年仅石油勘探部门为排除这些哑弹,就要花费好几千万。  一旦出现哑弹,如何既不耗时费帑,又能排除安全隐患呢?靠科技攻关。谁来攻关?自然是专家。专家从哪找?通常的做法是,到国内
期刊
2011年5月2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特种部队击毙,消息经奥巴马总统正式宣布以后几小时,我以前报社的一位同事——他已定居美国多年——在MSN上意味深长地问我:“你真的相信拉登已经死了吗?”  我吃惊地反问:“难道你认为奥巴马会欺骗全美国和全世界?”  他更加意味深长地说:“看来你对美国政客的信任度远远超过了我这个美国居民。”  那一刻,我仿佛能够穿越MSN视窗看到那一边他那带着善意的嘲笑眼神—
期刊
记得“文革”前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收有陶铸所写《松树的风格》、《革命的坚定性》诸篇,一看作者简介,乃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如此文采,当属地方领导人中之翘楚。此外,新华书店还陈列着《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和《思想感情文采》两本著作。这不但在“封疆大员”中出人头地,甚至在中枢,除毛泽东、刘少奇(似乎也仅止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外,亦绝少有以个人名义出版非时政类著作的荣耀。  由陶
期刊
古哲曰:“大位不以智取”。一个潜在的世界级大国,欲求地位更上一层楼,只宜顺守,不可逆取。质言之,“以小事大以智”,当前对中国战略家来说,确实是颇具紧迫性的课题。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向世界郑重宣告,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这是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决意摒弃“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的
期刊
广东广州 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就现实问题探讨而言,《同舟共进》2011年第5期有不少好文章。譬如如何治理非常态事件,整个社会相当焦灼。燕继荣在《集体谈判:正常协商与博弈的平台》中指出,保证民众利益表达、利益博弈的制度供给,是政府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让抗议‘常态化’,让抗议治理‘常规化’”,“确立社会管理动态稳定的观念”,政府“从社会‘当事人’退回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原本凝固的社會阶层重新分化与流动,其中,中产阶层的异军突起是一个重要现象。  众所周知,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模式是最稳定、最可持续的。2010年4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5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样提出了“提低,扩中,调高”的目标,其中的“扩中”,就是要扩大中间阶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