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崇高审美形态辨析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e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康德的“崇高”观,既是对朗吉弩斯的继承和发展,又对黑格尔最后从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关系来论及崇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分析康德的“崇高”观,探讨康德对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研究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可以完善崇高所应包含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崇高;本质力量
  在美学的发展史上,康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在美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来美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三大批判”,在第一部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中》,讨论了人的的心理功能中的知的功能,即知识;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研究了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意志的功能,即道德;在这之后,他发现,要将人的认知功能和人的道德实践联系起来,还需要一座桥梁,那么,用什么才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呢?那就是审美。于是,康德在他的第三部著作《判断力批判》中,讨论的是如何才能用情感架设一座桥梁,去寻找人心在什么时候才能感受事物的美和完善。正如朱光潜所说:“意图是要……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中起桥梁作用” [1]。康德的把人的认知能力分两类,一种是审美性判断,另一种是目的性判断。“因为前一种判断力被理解为通过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对形式的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后一种判断力则被理解为通过知性和理性对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2]于是,康德将这种通过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对形式作出的合目的性的情感归结为美,把通过知性和理性对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情感归结为崇高。在康德的美学中,崇高和美几乎有着相同的地位。当然,在康德之前,也有很多学者对崇高进行论述。
  一、崇高这一词汇的发展
  最早论述到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崇高,他们把音乐分为轻婉甜蜜型和粗犷尚武型,认为轻婉甜蜜型具有女性阴柔之美。而粗犷尚武类型具有男性阳刚之气。这可以说是开始涉及到崇高的一部分了,直接提高崇高这个词的有柏拉图,他在他的 《文艺对话集》中说道:“凭临美的大海,……于是孕育的优美崇高的道理”这里不但提高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对立起来了。而真正对崇高有一番论述的当属朗吉弩斯,他在《论崇高的风格》中认为,崇高应具有壮大、波涛汹涌、有力等这样一些属性。从认识主体来看,朗吉弩斯更注重崇高得精神品质,所以他说:“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但是,这些论述,都只是把崇高当做一个与人对立的客体来认识,真正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起来,并将它们同时当作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的,则是英国的博克。博克在他的著作《论崇高与美》中,将人类的情欲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延长生命的生殖欲和一般的社交愿望。这是一种基础的需要。一种是人对于自身安全的需要。而崇高就来源于这种自我保护需要的结果,首先,人要感觉到有一种巨大的威胁降临,这样,就会使人感受到恐惧和痛苦,但是,随着人的理性认识的加强,人们发现这种威胁其实对本身没有伤害,于是,威胁减除了,这是,人们虽然松了一口气,但是仍然会惊叹与赞叹这种威胁巨大的力量。康德显然是受到了博克的影响,或者说他接受了博克关于崇高的论述,康德关于两种形式的审美形态中提到,可把握的、有限的为优美,不可与之抗衡的、无限的是崇高。而这种无法较量无限形式的特则就是巨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学的崇高”,就是体积的大或数量的大。一个是“力学的崇高”,就是力量的巨大或不可抗拒 。这两个方面引起崇高的过程是:当人面临巨大或者不可抗拒的外来力量时,人的生命力受到了阻碍,但是,人并不是听天由命的,在困难面前的人将自身的生命力爆发,从而克服了生命力的阻碍,于是,在这过程中,人的价值得以体现,崇高感油然而生。在博克看来,崇高是人必须接受的,而康德发展了这一理论,从人作为一种可反抗的主体来看崇高。
  二、康德两种类型的崇高
  康德从他的先验批判方式入手,来分析崇高。他认为崇高是没有具体的形式的,对崇高的研究应该关注的是它的量。于是他将崇高分为数的崇高和力的崇高两种。对于数学上的崇高,主要是针对体积的大来说的,这种体积的大,不是凭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所能把握的,人的感官都只能感受到有限的事物,而崇高所说的大,是无限的绝对的大,以至于人不能把握它。“通过数目概念所作的大小估量是数学的,而在单纯直观中的大小估量则是审美的。”[3]人的思维习惯有这样的一个审美要求,人的理性认识要求在认识过程中,认识对象要求要能让人感受到它的整体,这时,心理上的矛盾就产生了,因为,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都非常庞大。
  崇高对象的体积在数量上是超越的,甚至是人无法想象的,并且短时间内的操控都是不可能的,那么,人的想象力与康德所说的理性不能匹配,达不到要求,冲击就产生了,正是这种人们想象力的局限得到理性弥补的本质。崇高感可以说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欠缺的胜利感。
  对于力学上的崇高,康德主要是针对强力而言,但是,同样只局限在自然界。他说:“强力是一种胜过很大障碍的能力。……自然界当它在审美判断中被看作强力,而又对我们没有强制力时,就是力学的崇高。”[4],他所说的崇高对象,在力量方面首先必须有巨大的强而有力的力量,其次,对于这巨大的强力对于审美主体却没有任何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力量。这时,这种巨大的强力使对象成为一种恐惧的对象。当然,如果审美主体真正受到伤害,就会选择逃避,而没有机会去欣赏它,但事实却是,这种力量使审美主体感到并没有使人感到害怕,因为这个时候人是处于安全的地方,那么对象越巨大或者说恐惧,就越会对人产生吸引力,因为这使人们心灵得到了超越,超越了平日的平庸,得到一种心灵的力量,看似能够与自然界抗衡了。人的自我尊严得到了提高和满足。
  三、康德崇高理论的局限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关于崇高得分析主要是从审美客体至审美主体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来进行的,是一种形式逻辑的推论。它在逻辑推论上讲的通,但在具体的内容上存在并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康德把审美客体当做是引起崇高感的先验条件,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他的理论中,能引起崇高的客体仅仅局限于自然客体,并局限于自然客体的物理属性上,这就把客体的范围圈得狭窄得多了。能够引起崇高的客体有很多,比如博克还把崇高的对象归结于人的精神品质、社会事物和艺术形象。他以异教徒的制度为例说:“建立在人们的情感,主要是恐怖情感之上的专制政府,不使自己的领域在公开场合露面。”[6]恐怖性、神秘性都是一种力量,在异教徒的世界中,这些力量也都变为崇高。此外,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处于互相转换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也可以具有崇高的性质,例如,苏格拉底在死亡面前的平静态度使人感到了他的崇高,这些都表明了崇高客体的多样性。   其次,对于审美主体的要求,康德是作了严格的限制的。在他看来,只有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和抵抗的意志,审美主体才能在这种强力面前不屈不饶,人的生命的坚韧性才能得以呈现,否则,人就会被吓到,自然不能观照到崇高了。但实际上,就算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够感受到崇高,只是他们可能没有用这样一种专业的术语来表示,又或者他们还没有能力来表述他们的感受,但绝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没有感受到崇高。黑格尔说原始人“他们尽情地向神,向一切值得赞赏的对象抛舍自己”[7]这其实就是处于非理性状态下的原始人从他们的图腾中感受到了近乎迷狂的崇高,并在这崇高得对象中,由一种敬畏之情而发展到获取力量和信心。
  再次,观察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康德看来,客体一直站在主体的对面,用一种超乎想象的体积和巨大无比的力量对人进行压迫,给人以恐惧等痛苦,痛苦是崇高得先验条件。但实际上,二者的关系是变化的,是可以转换的,并不一定是绝对对立的。巨大的海浪、江潮、暴风雨等等是崇高的,但另一些客体,他们与人是相互和谐的,并没有给人的压抑,但给人们的感觉仍然是崇高的,比如宽广无暇的大海,让人想投身于它的怀抱,无限广袤的宇宙,启发人类探险的理想,高大挺拔的大树,象征着永不屈服的精神,这些,不都是崇高的吗?
  可以看出,在康德崇高理论中,崇高先是身处痛苦,然后转化为无害,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呈现。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崇高产生的过程,是没有痛感向快感的转移的,甚至是感受不到痛感的。如对太阳的崇拜,就是人们感受到的是太阳无限的热度带给人们的幸福。虽然其中也有无法把握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却是和人类和平相处,人们更多是怀着一种敬重之情,而不是敬畏。又如西北的白杨,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坚韧、挺拔,这是一种属性的平移,也没有痛感。所以,痛感只是崇高的一个原因。对于崇高这种美学形态,还有待于我们对它进行更深的研究,对它不断进行丰富,发展和完善。
  作者简介:王棋君(1981-),男,侗族,贵州省铜仁市人,铜仁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47.
  [2]康德著 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3]康德著 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9.
  [4]康德著 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9.
  [5]康德著 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9
  [6]张法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6 .
  [7]黑格尔 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87.
其他文献
【摘 要】舞蹈艺术在传达情感的时候借助于肢体动作,而民族民间舞的表演则是借助舞蹈动作来传递特有的民族民间情感以及民族民间特征。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民间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民间特征,因此各种不同的民族民间舞往往也传递着不同的民族民间内涵与民族民间情感。现阶段,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往往更加重视舞蹈动作,而忽视舞蹈中的情感传达,因此本文将探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情感表现艺术。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情感表现
期刊
【摘 要】《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刘半农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此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表达了主人公对“他”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青年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中,为纯真的爱情而热情歌唱,本文从声乐表演的角度对作品的背景和分析进行简单探索,并且希望该作品对声乐表演者歌唱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创
期刊
【摘 要】色彩运用在舞台美术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色彩运用可以引发观众情感方面的反应,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中恰当的色彩运用逐渐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重视。舞台艺术演出中除演员以外的一切造型因素统称为舞台美术,布景、灯光、化妆、服饰等都是其中的内容,舞台美术可以反应出设计者对于演出主题的深刻理解,舞台美术要求凸显场景空间立体综合效果,另外还要适度把握导演的要求与想象。本文针对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进行简
期刊
【摘 要】《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悲剧。玛格丽特虽然是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名妓,但是其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的生活,追求真挚的爱情,却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最终结束了悲惨的一生。本文就对玛格丽特在《茶花女》中的悲剧命运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茶花女》;玛格丽特;悲剧命运  玛格丽特虽然是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名妓,但是其身
期刊
【摘 要】《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作者赋予人物以人文主义精神,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集坚强与软弱、及聪明与智慧但性格柔弱敏感的少年,他渴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社会身份与地位,但出身卑微的他却不能够通过努力为自己铺平成功的道路,只能通过欺骗感情这种虚伪的行为。他的悲剧性一方面是因为他性格上的柔弱与脆弱,但更重要的
期刊
【摘 要】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门文学流派,兴起于拉丁美洲;而《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构造虚实相生的封闭世界来折射真实的社会现实。《百年孤独》将展现现实与魔幻手法进行完美融合,成为最具代表性及成就最为突出的作品。本文就对《百年孤独》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运用  马尔克斯历经18年创作了小说《百年孤独》,借小说中马
期刊
【摘 要】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群代表之一,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而外八庙则是借鉴新疆、西藏喇嘛教寺庙外形建筑的寺庙群,这些寺庙结合了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文章主要针对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古建筑艺术展开研究。  【关键词】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古建筑艺术  中国古建筑可谓是历史悠久,不论是屹立于崇山峻岭的长城,还是坐落于山西应县的佛宫寺木塔,
期刊
【摘 要】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人物横光利一初期作品皆体现了其家庭因素的重要影响,如《春天乘着马车来》中男女主人公“他”和“妻子”,都能联想到作者横光利一和妻子小岛君子;丈夫照顾病妻的故事情节也和当时他俩的家庭生活体验相符合。横光将自然流露的真挚感情、传统的审美意识与新感觉派的表现水乳交融地进行结合,才使其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横光利一;《春天乘着马车来》;家庭因素;小岛君子 
期刊
【摘 要】对于小学阶段来说,是学生接触音乐、认识音乐的开始,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要帮助学生掌握好理解好音乐知识,只有让学生接触到音乐的灵魂,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针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
期刊
【摘 要】《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文学著作,被誉为雨果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受到全球读者的喜爱。加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一个使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是“外表丑的极致、内心美的典范”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巴黎圣母院》的简介入手,深入分析了加西莫多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加西莫多;人性  一、《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发生于15世纪的法国巴黎。在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