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故事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eng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小囡囡——”
  每逢我点着一支香烟,坐在藤椅里歇息的时候,孩子们望见风色,就围绕在我的膝前,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勾引我的讲故事。
  顾均正先生的《风先生和雨太太》,徐调孚先生的《木偶奇遇记》,这等已经讲过几遍;又由我随意改作,变化,乱造出许多同类的故事,以应付他们的日常的要求。现在差不多已把我所晓得的一切格式的故事讲完,连乱造都不容易造出了。
  我对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常常觉得像《风先生和雨太太》《木偶奇遇记》,或别的童话,以及《西游记》中的故事等,对于七八九岁的孩子程度很适合;然对于四五岁的几个孩子似乎太深一点,讲与听都較为费力。创作幼儿故事,我又很不擅长。有时只得不顾较小的几个孩子的理解与否,而以较大的几个孩子为本位而讲上述一类的故事。然而常常发现不妥当的结果:不但使他们兴味不深,有时又容易使他们误解,例如对于“国王”一类的名词,我家的四岁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以致有一次他把“国王”当作“老虎”“狮子”一类的动物,后来又当作“鬼”“妖怪”一类的幽灵。突然地问我“国王有几只脚?”“国王会飞否?”
  然而只管避去这种名称,将来他就永远不懂,也是不好的事。我的意思,须用故事来说明他们所不懂的名称。例如“有许多人,……其中有一个因为……后来大家称他为‘国王’”,类乎此的故事,先把“国王”的概念给了他们,后来就可正确地应用了。我早已实行这方法,觉得很有效果。为了要使四五岁的孩子听得懂《木偶奇遇记》,我曾经摘出许多他所不懂的名词来,为每一名词作一说明的故事,先把故事讲给他听了,然后讲《木偶奇遇记》,结果是大告成功的。
  据研究者说,儿童期的故事兴味,分韵律时代、想象时代、英雄时代、传说时代的四时期。我家的四岁的孩子还属于韵律时代,至多想象时代的初期。这时期的故事,形式须带歌谣风的,或多含有规则的反复的性质的。至于内容,则想象时代的妖精,神鬼,怪物等还不曾出现,其主要人物须取幼儿所熟悉的小囡囡、父亲、母亲、玩具、人像(doll)[玩偶],及小的家畜、植物,例如虫、鸟、猫、犬、鸡、猪、羊、牛、花、果等。那种都是英雄时代的题材,当然使他们难于理解而少有兴味。
  我想找一册韵律或想象时代的幼儿故事的书,可以采取些材料。最近在日本书店里找到一册《幼稚园故事》(长尾丰著)。这里面有数十题的幼儿故事,又略附幼儿故事作法的研究。孩子们与我都很快活。这种书想来世间一定是多的。这书的内容并不十分丰富完全,大致是参考西洋书的,又其所载故事,有许多我国已有译述。然其关于幼儿故事分类及分解的简明的理论,倒很可供参考。现在照他的分类,每种选译一个在下面。
  第一,普通最简单的为单三段式。即故事全体由首、中、尾三段作成。今举《袋上的洞》一题为例。
  一只饿肚皮的狐狸,看见一只鸡,想要捉住他,鸡飞到树的枝上。狐狸假装和善的声音,对他说:
  “鸡弟弟来,我们一同去玩!”
  鸡回答说:
  “不高兴。”
  狐把树干摇起来,鸡从树上落下。
  狐立刻捉了鸡,放进袋里,用绳把袋口扎住,背了袋,向山中的家里回去。关在袋里的鸡逃不出来,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法子。他的嘴同剪刀一样,就用这“剪刀”在袋上“剪”了一个洞,逃了出去。
  狐狸没有留心他,当做鸡还在袋里。回到家中,先把门关上,好教鸡逃不出。然后快活地说道:
  “吃夜饭吧!”
  就把袋口解开,一看,袋里已经没有鸡了。
  “咦!奇怪了!怎么会没有的?”
  仔细一看,看见了袋上的洞,狐狸只得叫。
  “啊哟!啊哟!啊哟!啊哟!”
  第二,单三段式的中部可以用反复法扩张起来。就成复三段式。再举同主人公的《狐狸的袋》一题为例。(一)是首,(二)(三)(四)是中,(五)是尾。
  有一天,狐狸背了袋到街上去。
  在途中捉着一只蜜蜂,就把蜜蜂关在袋里,背了再走。走到一家人家门前,他就敲门。一个老太婆出来开门。狐狸对老太婆说:
  “我要到大街上去,把这袋在你们家里寄一寄,好不好?”
  老太婆回答说:
  “好的,好的。”
  狐狸又吩咐老太婆:
  “你勿可以把这袋打开来看!”
  说过就到街上去了。老太婆心中想:“这里面是什么东西?看一看吧。”就把袋口打开。袋里的蜜蜂逃了出来。近旁一只鸡走过来,立刻把它吃了。狐狸来拿袋,打开一看,惊问道:
  “呀!我的蜜蜂哪里去了?”
  老太婆回答说:
  “我刚才把袋打开来看一看,蜜蜂逃了出来,我的鸡就把它吃掉了。”
  “那么,你的鸡给我!”
  狐狸说过,就捉住那只鸡,放进袋中,背了就走。
  狐狸又到另一家人家去敲门。又有一个老太婆来开门。
  “我要到街上去,把这袋在你们家里寄一寄,好不好?”
  “好的,好的。”
  “你勿可以把这袋打开来看!”
  狐狸去了,老太婆心中想:“这里面是什么东西?看一看吧。”
  就把袋口打开,袋里的鸡逃了出来。近旁一只猪走过来,立刻把它吃掉了。
  狐狸回来拿袋,打开一看,惊问道:
  “呀!我的鸡哪里去了?”
  老太婆回答说:
  “我刚才把袋打开来看一看,鸡逃了出来,我们的猪就把它吃掉了。”
  “那么,你的猪给我!”狐狸说过,捉住那只猪,放进袋中,背了就走。
  狐狸又到另一家人家去敲门。又有一个老太婆来开门。
  “我要到街上去,把这袋在你们家里寄一寄,好不好?”
  “好的,好的。”
  “你勿可以把这袋打开来看!”   狐狸去了,老太婆心中想:“这里面是什么东西?看一看吧。”就把袋口打开,袋里的猪逃了出来。这人家的小囝囝追赶猪,猪逃掉了。
  狐狸回来拿袋,打开一看,惊问道:
  “呀!我的猪哪里去了?”
  老太婆回答说:
  “我刚才把袋打开来看一看,猪逃了出来,我们的小囝囝就把它赶掉了。”
  “那么,你的小囝囝给我!”
  狐狸说过,捉住那个小囝囝放进袋中,背了就走。
  四
  狐狸又到另一家人家去敲门。又有一个老太婆来开门。
  “我要到街上去,把这袋在你们家里寄一寄,好不好?”
  “好的,好的。”
  “你勿可以把这袋打开来看!”狐狸去了,袋里的小孩子哭叫起来:
  “放我出来呀!放我出来呀!”
  老太婆吓了一跳,把袋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很好的男小囝囝。
  她就放他出来,把家里的狗关进袋中。
  五
  狐狸回来,背了这袋,回到林中的家里。放下了袋。
  “唉!好吃力!好好地吃一顿夜饭吧。”说过,打开袋来,狗“汪,汪”地跳出来,把狐狸吃了。
  第三,名为Why so stories(“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例如“兔的尾巴为什么这样短”,“豆的口为什么黑色”,用故事来说明其原因,可称为原因神话,或说明神话。今举《稻草桥》为例。
  一
  有一个老太婆想要煮豆。到园地里去采豆来,把炭放进炉中,又把稻草放在炭上。点着了火,就把豆放到锅中去煮。
  有一粒豆从锅子里跳出,滚到地上。看见一根稻草和一片炭也落在地上。豆就对稻草说话:
  “真危险!差得一点,几乎同别的豆一同被煮了。”
  “我也差得一点,恰好从老太婆的手中溜出。”
  炭也说道:“我也是从炉中爆出来的。”三人就认了朋友,一同逃出去了。
  二
  豆和稻草和炭一同从老太婆的家里逃出,急急地前进。
  前面遇到了一条河,没有桥也没有船。三人不能过去,立在岸上想法子。后来稻草说:
  “让我困倒来,头架在那边岸上,脚架在这岸上,当一座桥,你们从桥上走过去。”
  就把身子横在河上了。炭走上去,走到中央,望见下面的河里的旋涡,吓得发抖。立停了脚,不能前进。
  炭的脚上带着点火,还不曾熄灭。这火碰着了稻草,稻草也燃烧起来。桥就折断了。立在桥上的炭就翻入河中。
  三
  豆在岸上看,觉得好笑,“哈,哈,哈”地笑个不住。因为笑得太厉害,嘴巴闭不拢来了。
  旁边有一个裁缝师傅正在休息。看见豆的嘴巴闭不拢来,连忙拿针线来给他缝。他的线是黑的,豆的口就變成黑色。
  从这时候起,豆的口都是黑的了。
  第四,是滑稽的故事。可举《金小羊》为例。
  一
  一个孩子来相帮牧羊人看羊。他向牧羊人要一管笛,带了羊到野外去。羊吃草的时候,小孩子吹笛。
  羊群中有只金小羊,小孩子吹起笛来,这金小羊就跳舞!小孩子很爱这金小羊。
  牧羊人对他说:
  “你看羊看得很好,我要送点东西给你。你要钱,还是要衣服?”
  “请你把金小羊送了我。别的东西我都不要。”他就带了金小羊归家。在路上天黑了,小孩子和小羊一同宿在一间小屋里。到了夜半,这小屋里的姑娘来偷小羊了。小羊的金毛有闪亮的光,在夜里的黑暗中也可看见。姑娘想要抱它去,忽然两手粘着在小羊身体上,不能分开了。
  二
  第二天早晨,小孩子起来相帮这姑娘(从小羊身上)拉开来,也拉不开。没有法子,他只得连姑娘带去。到了门外,小孩子吹笛,小羊跳舞,姑娘也跳舞。姑娘的母亲正扫地,看见了骂道:
  “你怎么在这里跳舞?不晓得来帮我扫地!”姑娘仍是跳舞。母亲动怒了,拿扫帚来打她,扫帚也粘着了姑娘的身体,拿不开来。小孩子吹笛,小羊跳舞,姑娘跳舞,母亲也跳舞。
  父亲拿了拐杖走出来,见了骂道:
  “你们从早晨跳舞到现在,还不停止?”姑娘和母亲只管跳舞。父亲动怒,拿拐杖来打她们。拐杖粘着了母亲的身体,也拿不开了。小孩子吹笛,小羊和姑娘和母亲跳舞,父亲也跳舞。
  三
  国王家的王女正在生病,看见这样子,觉得真好笑,“哈哈哈哈”地笑起来。笑得太厉害,她的病笑好了。王女的病,国里的医生都医不好。国王看见这小孩子医好了王女的病,就叫他做国王的儿子。小孩子做了国王的儿子,小羊,姑娘,母亲,父亲都分开了。小孩子同王女一同看管这金小羊。
  第五,是替换的故事。即用许多交替的事物,作成一故事。举《苹果馒头》为例。这与前面的《狐狸的袋》略相似;但《狐狸的袋》注重在“反复”,这《苹果馒头》注重在“替换”。
  一
  有一个老太婆,想用苹果做馒头,当夜饭吃。她有许多粉和糖,但苹果一只也没有。庭中的梅树上倒有许多梅子。但用梅子不能做苹果馒头。
  她就采了一篮子梅子,出门去找寻苹果。看见一家人家,有一个女人正在喂鸟。她就对她说:
  “今天礼拜日,你在家里想做梅酱吃么?”就把梅子送了她。那女人很快活,拿许多鸟毛回送她。老太婆说:
  “鸟毛比梅子轻,很好!”就放在带来的篮里,拿了走去。
  二
  走了一段,又看见一家种花的人家,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相骂。男人说:“稻草好。”女人说:“棉花好。”老太婆问他们为什么相骂,他们回答说:
  “我们要替家里的老头子做一个蒲团,里面放稻草好,还是放棉花好?”
  老太婆听见了,就对他们说:
  “你们要替老头子做蒲团,用稻草,用棉花,都不及用这鸟毛好。”就把篮子里的鸟毛送给他们。他们说:“鸟毛蒲团真个好。”就采许多花来送她。   三
  老太婆想拿这美丽的花去卖给花匠,拿这钱去买苹果。走到一家人家门前,看见里面一个小囡囡生病,他的母亲和兄弟正在忧愁得面孔发青。老太婆对他们说:“这花送给你们。”就把花放在生病的小囡囡的枕边。小囡囡见了美丽的花,嘻嘻地笑起来,病就好了。母亲和兄弟很欢喜,想回送一点东西给老太婆,就把家里的小犬送了她。老太婆拉着小犬,心中想:
  “梅子换鸟毛,鸟毛换花,花换小犬,什么时候可以换得苹果呢?”一面再走过去。
  四
  走了一会,又看见一家人家,天井里有一株苹果树,树上满满地长着苹果。老太婆叫道:
  “唉!这苹果树真好!”
  树下一个老头子回答她说道:
  “这苹果树原是好的,可惜种这株树的小孩子都到别处去了,只剩我一个老头子在这里,冷静得很,怎么办呢?”
  老太婆说:
  “那么,我这匹小犬送给你做伴吧。”
  老头子很快活,“谢谢你!那么我采些苹果回送你。”
  就采了许多苹果送给老太婆。老太婆把它们放在篮里,拿了回去。
  “让我拿去做馒头吧。”
  回到家里,做了许多很好吃的馒头,当夜饭吃了。
  第六,是所谓“段段(系照搬日语汉字,意即阶梯、渐增、累加)话”。举《猫王子》为例。这种故事很近于歌谣。我们乡间有许多段段式的歌谣,可以改作幼儿故事。
  一
  猫国里的猫王生了一个猫王子。猫王大欢喜。叫了国中的读书人一起来,对他们说:
  “我想替王子起一个世界上最强最有力的名字。你们大家想想看,起什么名字好?”
  有一个读书人说:
  “大王!我们猫的祖先是老虎。王子的名字,起作世间顶强顶有力的‘虎’好不好?”
  又有一个读书人说:
  “不好,虎虽然强,终不及会在空中飞行的龙。王子的名字还是起作‘龙’。”
  又有一个读书人说:
  “不好,龙虽然强,倘没有云,就不能飞行。王子的名字还是起作‘云’。”
  又有一个读书人说:
  “也不好,云虽然强,全靠着风,所以能飞。云到底不及风有力。风能吹动大树,风力顶强。王子的名字起作‘风’吧。”
  又有一个读书人说:
  “不,风虽然力大,但碰到壁就吹不过去。世界上顶力强的是壁。王子的名字可以起作‘壁’。”
  又有一个学者说:
  “壁固然比风强,但鼠能咬通壁!”
  别的读书人听了,也说道:
  “不错!鼠能在壁上钻洞。那么世界上什么东西顶强呢?虎不及龙,龙不及云,云不及风,风不及壁。比壁更强的是什么?是鼠吗?”
  “哈哈,这是笑话了!”
  “这是不会的!”
  大家笑起来,猫王一向不说话,到这时候开口说道:
  “你们都不对。比虎,比龙,比云,比风,比壁都强的是鼠,那么世界顶强的是猫了。王子的名字起作‘猫’吧。”
  就给新生出来的王子起名为“猫”。
  第七种是寓言式。即《伊索寓言》之类的教训故事。不复举例。
  这分类法原只列举故事的骨骼,其材料当然仍须由讲者考案。不过有了骨骼,材料容易配一点。
  故事在大人原是瞎造的,但在小孩却认真地倾听。这一点是世间的母亲所必须深信又留意的,切不可以为横竖是瞎造,不妨随便乱讲。例如可怕的事,或残忍的事,不道德的事,均不宜取作材料。因为孩子是十分认真地相信故事中的事实的。在他们的世界中,狐狸、猫、鸡、炭、豆真果会说话;人与羊真果会粘着;病真果笑得好。往年我有一次因为缺乏新鲜材料,偶然取了一个纪实风的“骗子拐骗小孩”的故事。讲到“卖糖的骗子见母亲让小孩独自在门口而自己进去拿铜板了,立刻披开他的破大衣,像大鸟的翅膀一般地撲住那小孩,挟了就走……”的时候,四岁的小孩犹如身上着了火,发抖的声音叫喊“不要讲了,不要讲了”,继续竟大哭起来。从此我不敢再开这种玩笑。怕的话可以使他们真果怕。推广一步着想,善的话可以使他们真果善,美的话可以使他们真果美;同时恶的话可以使他们果真恶,丑的话可以使他们真果丑。从此我晓得对小孩说话真要慎重,做父母真不容易。但我有一个妙法可以告诉世间的母亲:
  世间的母亲!你们对孩子讲话的时候,须得亲自走进孩子的世界中去,讲他们的世界中的话。即你们对孩子讲话的时候必须自己完全变成孩子。
  (己巳[1929]年新春,写于缘缘堂,软软的眠着的床旁边。)
  (摘自《怎样才是好爸爸:从孩子得到的启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6)
其他文献
辨别发脾气的警讯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小征兆,可以得知自己就快发脾气了。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征兆,避免自己因孩子发脾气而生气。  举例来说,这些警讯可能是讲话的声音越来越大、面红耳赤、拳头紧握、心跳加快、口干舌燥或是呼吸急促。一旦孩子知道了这些状况,当他遇到挫折但还没发脾气之前,你就要指出这些征兆。“看起来你要开始失控了。”“你的手已经握成拳头了。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快发脾气了?”父母越能帮助孩子认清
期刊
独自待在家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现代家庭中,孩子总免不了偶尔被单独留在家里。比起小小年纪就胸前挂一把钥匙的我们的那个年代,现在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家里的设施都要复杂得多。在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之前,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或心存侥幸,应确保他们了解本文将讨论的十大事项。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需要,或开始考虑这方面的锻炼,却拿不准是否能让孩子一个人待在家里,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是有责任感的
期刊
人品——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  人品的树立来自榜样的力量。从孩子一辈子的角度来说,你的孩子考得分数是高是低,进北大还是进普通大学,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真正能把孩子之间的距离拉大的,是与他为人处事有关系的人品问题。  人品的树立来自于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东西没有效果,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比如,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孩子当然不愿意学习。当父亲说:
期刊
全家“围桌而食”的传统不能丢,这个时间是你给孩子输出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时刻。  很多家庭都缺乏沟通,而这会导致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出现诸多问题。许多夫妻表示,工作太忙,哪有时间和精力跟伴侣、孩子好好坐下来聊天?其实,全家聚餐的时间,不就是家庭成员沟通信息与情感的良机吗?当然,要合理地运用“餐桌”效应,需要一些技巧。  人人分担家务  一项有关家庭主妇的调查发现,77%的家庭由母亲独自准备晚餐。这种妇女
期刊
在地球上,在太阳、月亮和星星照到的地方,有一个人无休无歇地在寻找一件丢失的东西。他各处地方都找遍了:草根底下,排水沟里,在马路上飞扬的尘土中,从各个方向吹来的风中,他全都找过,但是全都没有他要寻找的东西。他叹息了,比松林的叹息还要悲哀:“我要寻找的东西在哪里呢?到底在哪里呢?”  快活人听见了,走过来问他:“你丢失了珍珠吗?为什么在草根底下寻找?你丢失了水银吗?为什么在排水沟里寻找?你丢失了贵重的
期刊
当孩子成为“破坏大王”,你该怎么办?  是打,是骂,还是转换计策,把他们变成有爱心的守护者呢?  小孩子真是一种奇妙无比的生物。某一个时問,他们会可爱得如同天使;在另外一些时候,又会使人崩溃,如同恶魔。  这不,女儿萌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成了一个破坏物品的大魔王。好好的杯子放在桌子上,她走过来,没有任何预兆地挥手把杯子扫到了桌下。玻璃碎裂的声音那么刺耳,可是她还觉得很有趣,稚气的脸上露出了无辜的笑容
期刊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的作品。这首詩不仅展现了美好的春光,也“暴露”了苏东坡的爱吃,河豚逆流而上产卵时最为肥美,只有真正的美食者才会想到。苏东坡爱吃,懂吃,会吃,一生写了近五十首与吃有关的诗,相当于近50集《舌尖上的宋朝》。  美食第一题:吃什么  东坡答:啥都可以吃得津津有味。  文艺的人常常喜欢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这句
期刊
忙碌了一辈子,此刻终于可以慢下来,享受天伦之乐,含饴弄孙。您是否还记得儿时春天里漫天飞舞的纸鹤?还记得过年时自己亲手折出的红灯笼吗?  折纸这种迷人而又古老的中华民间技艺,曾经给您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笑,现在这种技艺随着您的传授来到了孙儿的手中……此时的您只要身边有一张普通的纸,就可带领孙儿们走进迷人的折纸世界,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把一张普通的纸张变成缤纷灿烂的世界,让孩子体会他们的祖辈童年时所拥有
期刊
我们这一代人,以及中国很多代人,普遍都是在一个不公开表达感情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我们的父母倾向于把浓重的爱默默藏在心里,他们认为大家彼此心里知道就好了,沒必要说出来。以至于现在我跟父母相隔两地,逢年过节打电话,鼓起全身力量,还是无法把“爸爸妈妈我爱你”这七个字说出口。当我女儿出生之后,我就决定要改变,要创造一个公开表达感情的家庭环境。  妈妈,我亲亲你,你就不生气了  虽然女儿已经养成了睡前刷牙的
期刊
在一部灾难影片中,某富豪在危急时刻拿出名表换粮食,却换来米店老板一句“这有啥用”。这虽是想象的场景,但现实生活中奢侈品消费的确无助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会成为个人负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买得贵不如买得对,物品价格不等于附加价值,正在成为当下许多消费者的共识。  此前,人们习惯于通过个性化消费,将自我与他人进行区分。越追求个性,与他人距离越远,越容易侵蚀归属感、产生孤独感。消费去差异、去奢侈,在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