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种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菜是真功夫。过季的菜地上长满了高矮不一的草,所以种菜的第一道工序是除草。草盛的地方用锄头锄,草稀的地方用手扯。想把菜种好,是一定要舍得时间、精力的,把菜地整理好,再打底肥、牵沟、播种、选苗、育苗、长苗。
  今年夏天几场大雨之后,是强烈的阳光暴晒。暴晒后只有生命力极强、根系没有烂掉的菜,才可一直长到秋季。
  第一场秋雨下来前,天气一直灼热,土地干旱得很難锄草。种菜的菜民早晚去地里转转,有空地的,就种上了青菜、萝卜菜、包菜等秋菜,菜民们想,等秋雨下来,好种的先种,能栽的先栽。
  第一场秋雨,冲凉了空气中燥热的余威,土地也得到了润泽。
  菜民们有的播下了买来的种子。种下去之后呢?
  雨一直下,好像蓄够了力量。与去年这时候相反,去年此时人人望下雨,望也望不到。今年的秋雨,下起来像梅雨季节的梅雨,白天下了,晚上还下。
  已经长出来的嫩菜秧和刚从土壤里钻出来的苗苗,架不住雨淋,都先后烂在了地里。种田地的人,除了勤快,更主要的是靠老天。
  去年天干,许多菜民都在地里浇水、施肥、选苗……虽然忙和累,但菜势喜人。去年的9月24日晚,我把菜民种菜的情景和感悟,写成《秋天的菜民》,那是一份永久的记忆。
  今年的同日傍晚,我来到那片菜地旁,地里潮湿,但明显没有去年的菜好。有些菜,懒懒地从土里冒出来,没有劲儿的样子。我来到去年长势最好的那块菜地,这块菜地里没看到菜民,也没空地,种上了大蒜、包菜、菠菜等。
  再往前走,看到三个菜民。一对夫妻菜民,男的在挖地,说是种大蒜。女的在扯草,连根拔起后,放岸上,说晒干后烧在地里做肥料。
  另一女的用锄头把地拉成行后,摆匀大蒜粒,再用土盖住。
  至于我要种的秋冬菜,青菜、萝卜菜、芹菜、红菜薹、大蒜,是不可少的。反正,迟种迟吃,等国庆节假日抽时间种。
  我贪恋的是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烟火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影响着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调节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
  种菜与节气有关。四季之菜,有春菜、夏菜、秋菜、冬菜,根据季节不同,各有各的种法,因时而异。比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难到中秋易到年,中秋时节种菜,心生感慨,一分一秒溜走的时光不再来。
  种菜是技术活,也是劳力活,更是一种修行,偷不得懒,来不得假。
其他文献
父亲87岁了。  他16岁时,我的奶奶就去世了。家里仅有的13亩地,当初为了给奶奶治病也卖掉了。临近过年时,还穿着单裤的他,让爷爷给他买一条棉裤。爷爷止不住老泪纵横,悲叹道:“孩子,咱家仅有的13亩地,都为了给你娘治病卖掉了,哪儿有钱买棉裤啊!”  懂事的父亲出去了,擦干了眼泪,找人借钱,然后去10多里外的地方买了灶王爷的画像和八仙的桌裙到村里分发。村里散发完了再去邻村发,一个腊月倒也挣出了400
期刊
宋家茔是我们村的村名,坐落在青岛开发区老君塔山脚下,是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的现在无从考证,但是,围绕着“宋家茔”的逸闻趣事,却在我们村一代又一代,有声有色、有凭有据地口口相传到现在。  老人说,我们村以前叫石泉庄。  这是因为村前南沟有一块大青石头,石头缝流出的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不管天气多么干旱,泉眼涌水不断,水特别汪,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干涸过。  传说东海龙王外
期刊
想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在教学楼的走廊行走。  在教学楼的走廊行走,可以是早上、中午,也可以是下午、晚上,可以是上课时间,也可以是课间,甚至寒暑假、星期天。只要没要紧的事,什么时间都可以。  在教学楼的走廊行走,我常常会一层一层地上去,再一层一层地下来。我会走过每一层的走廊,路过每一个教室的门口。  节假日的时候,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静静的,只有自己,回忆着一些久远的往事,听鞋子落在地板上的
期刊
第三节课,班主任杨志刚老师习惯性地走到教室门口,本来活跃的教室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原来,学生们都去上体育课了。杨老师慢慢走进教室,坐在讲桌前,望着面前一排排的书桌,由桌子到名字,又由名字到学生们的面孔,当看到第三排最南面时,桌上放着一支体温计,这让老师想起了那个有点腼腆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李蕴博,是时风中学初一五班的“保健医生”。  时间要回到六年前的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时风中学。  2014年春
期刊
不加糖的咖啡饮入喉,苦涩的滋味,似人生的道路;加糖的咖啡饮入喉,香甜可口,似人生中的贵人。  有人说:喝黑咖啡不要加糖才好喝。  而我不管加糖还是不加糖,我都饮。这也许就是我的个性,因为随和,因为能吃苦耐劳。  我们的人生就像咖啡一样,从咖啡豆采摘、烘焙、研磨,再到以沸水煮成香醇浓郁的咖啡。我从来都是以沸水一样的熱情来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人生历练也就不同。不同的环境、不同
期刊
七月,本是炎热的主宰,但连绵的阴雨让夏天失去了炎热的本性。天空灰蒙蒙的,像是一位狂浪的画家,将水墨一股脑儿地倾出,涂抹在韩李镇的天顶。向南随意一望,东西走向的云台山脉被低沉的雾霭笼罩,满山像吸足雾气的“水袋”,鼓鼓囊囊,横亘在朦胧缥缈之中。我们户外登山队在韩李镇街整理好着装,向着“水袋”里的花果山峰顶开拔。  从野道攀登一个小时之余,我们到达了半山腰。此时,雨又下了起来,漫山遍野,轻轻地、密密地、
期刊
白马山是松溪境内一座著名的山峰,与湛卢山齐名,山势雄奇、沟谷幽深、山泉清澈、森林茂密、花果芬芳。自古以来,就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色、奇特的悬崖绝涧吸引着众多游客。然而,每一次我都因山的高和险而恐惧,所以没有登过白马山。我爱人是个登山迷,不管到哪儿,只要有空闲,必登山。  恰逢此日天气晴朗,我们夫妻俩直奔白马山脚下的铜钵峡谷,它是松溪县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原生态区域。铜钵峡谷山水兼备,奇岩异石,连绵不断;神
期刊
昨日,与一个友人畅谈,对当下的生活各抒己见。  起先,他询问我每日的作息,我坦言,旭日东升时迷迷糊糊困觉赖床,钟声一响,猛地惊醒。时代在变化,每天坐公交的时候,总喜欢拿著手机看书;在校期间,低头读书已经习以为常。一日的工作时间,偶尔有间隙,或伏案读书,或与长辈品尝畅聊,大意基本以教育、生活为主,偶然灵感突现,写下一连串诗与文,相抵于生活感悟。  闲暇之时,我最喜饮茶,与我品茶的是一位先生。先生不惑
期刊
袁老,就一瞬间,您的善良及优良的家风,将写进袁家的家族史,也将在袁家的子孙后代中永久流传。  5月13日,凌晨3点刚过,一颗慈祥、善良而又朴实的心停止了跳动。一位曾在百岁生日之际,其长寿之道上过《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重庆科技报》等媒体的长寿老人,也是笔者最敬重的袁绍清老阿公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四川天府新区逝世,离开了他深爱的子孙和众亲友……  这一消息像突如其来的一根针,在四川天府新区、在正
期刊
于我而言,对辛丑牛年的春节印象尤为深刻。这首先还得从老母亲说起。  2020年12月19日晚上,在外应酬的我,手机忽然响了,原来是老家大姐的电话,大姐声音紧张:“苏文,老母亲呼吸急促,我们正赶往区医院!你赶紧过去!”老母亲虽值90岁高寿,但身体一直不错,曾任村支部书记的大姐也算見过场面,从未如此紧张过,这是怎么了?我不敢多想!站起身,找了借口向友人们致歉后赶忙走出饭店,打车迅速回家准备钱物,可站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