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态教学”浅谈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dy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实,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笔者认为,教师应用生态观念建构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所谓“生态教学”,就是用生态的理念、依生态的规律来实施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师、学生、文本等要素间在知识、技能、情感和信息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它又是一个自由的系统,师生的心灵是自由、进步、创新的。
  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也不是教师的产品,而是有着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寻求愉快的智能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总之,顺应学生的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一点。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归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但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观念,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为此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而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被局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种情况常让我想起那些被养在池塘中的鱼儿,一有食物撒下,就有很多鱼儿争食。学生的主动参与就犹如鱼在水中上下翻腾;饲养者(教师)只要每天提供定量的食物(知识),观察他们的吸收情况就行了。
  为解决这种问题,开放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被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这是一种进步。于是,教师做主导,学生做主体的观念也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交流模式、开放式题型流行起来。以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为主的授课方式也曾出现在课堂上,一堂课热闹非凡,学生的主体性貌似得到了很大的重视,课堂发言也只需“言之有理”即可。可是静下心来想想,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就一定是一种好现象吗?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必要合作交流?若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却被忽视,教学目的同样无法达到。那些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局部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让“鱼儿”回归适于他们生存的“大海”,才能给他们真正的自由。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归纳了四种构建阅读教学良好生态的方法:
  一、拓宽起点,善用资源
  所谓“起点”,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态度等基础条件,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这是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内部前提。恰当地确定教学起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的学习的成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期待、疑问和困惑,才能把握学生关注的焦点和兴奋点,了解他们的疑问和困难,进而恰当地确定教学的切入点、突破点,预先设计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以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的起点提高、拓宽,我们准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课本,在课前应组织学生搜集相关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研究的资料。本校每周三有一节阅读课,我便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去阅览室,有针对性地翻阅资料,把重点摘录下来,为上课做准备。还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如果在实践中了解了要学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在课堂上就能情感充盈地朗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在学生做好充分的知识积累和初步解读后,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已知和困惑表达出来,这样,上课时才不至于把时间浪费在粗浅的问题上,也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深度追问,训练思维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做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形式必须以自主阅读为主。语文教学来不得半点儿浮躁和急于求成,如果没有阅读的体悟,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情感的濡染,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永远只是在核心知识、技能的外围做无聊的游戏,而无法真正进入语文的“门”内。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为此,我们还要提倡深度追问。
  何谓深度追问?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等,其实质均是深度追问。深度追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对话方式,它以文本为基石,旨在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以学生学会、学懂、学通为指向,以在一问之后又再次“穷追不舍”,直至学生能正确解答为终极目标。挖深问点,触及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沉下心来,在语言文字构成的花圃中徜徉、陶醉。
  三、拓展延伸,探索创造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些论述的核心就是“拓展”。
  课堂拓展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看有读,如比较阅读;说,如谈感想、辩论;写,如仿写、续写、改写等。从内容上看,可与生活相联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教育必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和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这样才能使“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的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构建开放的阅读生态群落,要让学生从小与大师对话,从一流的文字与思想中获得良好的文化积淀和人格熏陶。相应地,要构建个性写作的生态空间,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写作,在写作中展示自我的生命活力。
  四、开放作业,多项选择
  语文生态教学还要体现在作业的设计上。作业设计要体现“开放性”,如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题、完成作业形式多样、作业不设标准答案、评价方式多样等。开放性作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感悟类作业,是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联系社会或自身体验,抒写独特的感悟认识。二是拓展类作业,即指向由文本引发的相关知识的链接。三是想象类作业,即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加工和改造。四是活动类作业,即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而将听、说、读、写的能力目标与唱、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五是思辨类作业,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含有思辨性特征的作业,这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事物,而且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六是运用类作业,即把课外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课内学习有机结合,使作业成为一潭活水,不断荡涤学生的心灵。当固定死板的作业被灵活多样的形式代替时,当以往被强加的作业转为自由选择时,学生才会真正地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总而言之,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读、说、写、悟,以生命活动为载体,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像鱼儿一样在大海中有目标地遨游。只有让鱼儿回归海洋,才能让生命充满活力;只有营造语文教学的生态园地,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于漪老师曾经多次动情地说:“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我從事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这也是“生态教学”追求的境界。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时期,其中语文写作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使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情景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寫作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情景教学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重游久别的母校——英国剑桥大学时,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在乘船归国的途中挥笔写下的杰作。此诗既是徐志摩本人的代表作,也是“新月诗派”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具有“新月诗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特色的诗歌,笔者以为它虽披着现代诗(或者叫“新诗”)的外衣,骨子里仍然具备古典诗歌特质。  一、 意象选择  诗人精心地选取了一些古典诗歌的意象,特别是离别类的意象,
如果说叙述是写意画,那么描写就是工笔画。因此,要想让初中作文写得既具体又生动,就要善于运用描写。  描写,是用形象性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以绘声绘色的手法,把人物、事物、景物的状态、神态、动态具体而真切地勾画出来。一般而言,描写的作用是使被描写对象表现得更加逼真、形象,更具画面感。凡是形象化的表达都离不开細致的描写,因为只有细致才能把客观对象描绘得绘声绘色、有形有味,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这段美妙的文字出自综艺节目《朗读者》。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可以从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产生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络信息传播便捷、庞杂的繁荣时期,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既迸发出灿烂文明的璀璨花火,又掀起世界文化领域的无烟“抗争”。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底蕴,健全我们的人格。青春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读过几本有价值的书籍,对于生命来说,确实是一种浪费。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于书本的选择是没有任何标准的,阅读选择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都热衷于一些情节比较跌宕,能满足自我心理暗示的读本,久而久之便沉迷其中,最终不能让读书成为利于自己写作提高的途径。要
春秋时流行一句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现在我们经常用“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等词语来形容双方的互相依赖关系,一方如果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另一方的生死。对于语文学科的生命力而言,读与写就是唇与齿的关系,忽略了任何一方都有性命之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的性质作了定义:“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有目的地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向写作的迁移,那么学生在写作中一定会“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仅为阅读教学增加了新的内涵,也为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一、挖掘主题: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学会多角度挖掘主题,进而迁移到写作中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所以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应该对语文阅读教学予以重视。同时,学校也应加大阅读教学力度,组织开展教师交流会,让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和认识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从目前福建省龙海市东园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所
摘 要:语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词汇和语法使用的综合展现,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目前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普遍反映为追求辞藻的话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格式,直接导致了限制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写作过程中没有真实的思想感情。这当然与小学生经历较少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