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食蟹的名嘴

来源 :中老年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tou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有口福的人:第一食蟹者巴解
  相传,夏禹治水时,授命巴解督工。每每秋粮收获在望,总有八足双螯的水虫“袭禾伤人”,夜间营地举火照明,那“夹人虫”更是“若紫云压城”。巴解设谋除害,筑城挖濠,并灌以沸水。水虫再来时,“越濠而尽皆烫死”,尝后味道鲜美,“夹人虫”就成了珍馐。后人为纪念巴解,在“解”字下面加上“虫”,称之为“蟹”。
  巴壮士英武有加,但故事听起来总让人有些嫉妒,只恨自己生不逢时。
  最没有口福的人:陕西人
  成千上万的水族生物中,螃蟹的形状生得面目凶横,威武狰狞。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么记载:“关中(陕西一带)无螃蟹,怖其恶,以为怪物。人家每有病疟者,则借去悬门户。”读到这里不禁感叹,陕西人想用螃蟹来驱走“疟鬼”,岂不便宜了那恶煞?沈括接着开玩笑说:“不但人不识,鬼也不识也!”一块石头方才落地。
  最会吃螃蟹的男人:明末清初美食家张岱
  他认为“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无他,乃蟹”。不加任何作料就吃全了五味,已经是登峰造极了。如果有人吃出了其他味道,一定是螃蟹不新鲜了。
  最会吃螃蟹的女人:林黛玉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有一首林黛玉咏蟹的诗,其中两句是“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林妹妹果然是酒量大于食量,换了我等,即便是螃蟹长成了蜈蚣,百八十条腿也未必能送下千觞酒。
  最忠实的“食蟹”追星族:电影演员胡蝶
  自幼生长在上海的她一口气能吃七八只蟹,而且吃法高明,动作娴熟,在明星电影公司有“食蟹拥趸”的雅号。晚年侨居加拿大,有朋友去探望时问她:“你最忘不了上海的是什么?”胡蝶笑答:“大闸蟹!”
  最不喜欢吃螃蟹的人:现代美术大师齐白石
  齐大师十分憎恨国民党的贪官污吏,他在一幅《袖手看君行》的画上题诗道:“常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到几时?”将贪官污吏比作横行的螃蟹,真是妙不可言!当然,他老人家并非真的不爱吃螃蟹。
  最疯狂的“造假”者:杭州美食家林苛步先生
  螃蟹价高,有蟹迷们自行研制出“赛螃蟹”聊以解馋。可林先生的菜谱确实有些离谱:“250克土豆,一小段胡萝卜,煮熟,去皮,揿成泥,与酱末、糖醋以100克精制油翻炒即成。”造假者不无得意地评价道:“外形酷似,蟹味十足,而且只花一块钱。”
  最艺高胆大的食蟹者:当代围棋大师聂卫平
  聂棋圣棋风咄咄逼人,食起蟹来也当仁不让。1992年9月,聂卫平一行到香港做客,金庸在家中设蟹宴盛情招待。聂卫平一口气吃完了13只大闸蟹,引得四座皆惊。
  最假公济私的食蟹者:一代名医施今墨
  中医界有“南张北施”之说,即南方的张简斋,北方的施今墨。民国早年,施先生每年深秋必南下行医一次,主要目的地是苏州,其次是南京。他行医不过是个幌子而已,食蟹才是真的。他食蟹不用姜醋,不饮酒,蘸点好酱油便行了。医技高明的施今墨,还有渊博的“蟹学”。他把各地出产的蟹分为六等,每等又分为二级:一等是湖蟹,阳澄湖、嘉兴湖一级,邵伯湖、高邮湖为二级;二等是江蟹,芜湖一级,九江二级;三等是河蟹,清水河一级,浑水河二级;四等溪蟹;五等沟蟹;六等海蟹。
  “食蟹”的终生成就奖:明代剧作家李渔
  李渔在所著《闲情偶寄》中自称以蟹为命,一生嗜之。自上一年螃蟹退市时即储钱以待,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螃蟹上市之日起到断市之时终,他家七七四十九只大缸里始终装满螃蟹,用鸡蛋白饲养催肥。他无一日不食螃蟹,因担心季节一过难以为继,还要用绍兴花雕酒来腌制醉蟹,留待冬天食用。
  在没有螃蟹的季节,李渔先取瓮中醉蟹过瘾,而后腌蟹的酒也不会浪费,称为“蟹酿”,一直喝到来年螃蟹上市。李渔家里还有一个女佣特别喜欢打理有关螃蟹的事宜,好像是上天专门给他订做的,他干脆呼之为“蟹奴”。(阚波)
其他文献
103岁的北方昆曲艺术的前辈侯玉山老先生,思维敏捷、记忆明晰、精神健旺、好客健谈。说起戏曲艺术常常是几个小时不间断,侃侃而谈,亦唱亦做,亦庄亦谐,好不潇洒。  老先生坚持每天早晨5点出门,到离家不远的紫竹院公园内喊嗓练功,这是他几十年来风雨无阻的必修课。  由于老人坚持喊嗓练功,身体一直很健康。60岁还能翻筋斗,70多了仍能拿大顶,80多岁大段大段地背戏词一字不落,90多岁自打自唱录下数十出昆曲资
期刊
107岁的丁富妮老人,河南省漯河市人。  丁富妮老人对饮茶情有独钟,她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有人对她的饮茶方式表示不解,她解释说,春天饮花茶,可以散发冬天积存在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的产生;绿茶性味苦寒,夏天饮之可以消暑去热,解毒止渴;青茶不冷不热,秋季饮之能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而红茶味甘性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能助消化,补身体,使身体强壮。  寿星的“茶经”符
期刊
104岁的周秀英老人,居住在广东省高州市石鼓镇沙坡村。被人称为“赤脚大仙”的她,至今仍然腿脚硬朗,走路不用拐杖。更令人惊奇的是,老人至今眼不花,还能穿针引线,缝补衣服。  周秀英幼年家贫,12岁父母双亡,18岁结婚,生了6个儿子。不幸中年丧夫,她靠挑担、打工挣钱把孩子养大成人。她自小到大到老,都没穿过一双鞋。先是因为家贫,后来是慢慢养成了习惯。由于长年累月赤脚走路,脚底磨起了一层两毫米厚的老茧,练
期刊
《清稗类钞》记载了一则故事:  据说,潮州有一个富翁非常喜爱饮茶。  一天,有一个乞丐到了门前,并不讨饭,却讨茶喝,声言:“窃闻君家茶最精,能见赐一壶否?”富翁听了觉得很可笑,说:“你一个叫花子,也懂得茶?”乞丐听了,并不恼怒,说:“我原本也是富家翁,只因终日溺于茶趣,以致穷而为丐。今虽家破,但妻儿均在,只好行乞为生。”  富翁听了,以为遇到“茶知己”,果然赏他一杯上好的茶喝。这乞丐品了品滋味说:
期刊
赵常娥,女,汉族,104岁。 赵常娥老人出身贫寒,没有念过书,15岁时就嫁给华林乡茶溪村张细修为妻。张细修读过几年私塾,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种田。在丈夫的影响下,赵常娥老人也能识几个字。她生了5个小孩。三儿两女,其中二儿、三儿夭折。她在家纺纱织布,操持家务,抚儿育女,但从来没有下田干过农活。在她40岁时,朝夕相处的丈夫去世了,生活的重担落在她肩上,坚强的她硬是咬咬牙挺了过来。尔后,大女儿先她而去,接
期刊
清代皇帝自乾隆开始,无一不是戏曲爱好者。最醉心于演戏活动,并把看戏当作一种消遣和享受的,是慈禧太后。这几出戏,是宫里经常上演的戏目,从乾隆到嘉庆到清末,长演不衰:《九九大庆》,供万寿节上演,表演群仙神道添筹赐禧,黄童白叟含脯鼓腹;《劝善金科》,在岁暮上演,内容为佛教传说目连救母故事;《升平宝筏》,在上元节前后上演,内容是唐玄奘西域取经故事。由民间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的京剧,在慈禧太后统治期间得到了皇
期刊
武则天在位期间,左台中丞来俊臣恃宠肆意捏造罪名,陷害忠良。他还大兴刑狱,专用酷刑逼供。朝中群臣畏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来俊臣一时兴起,又罗织了一些罪名,上书诬告狄仁杰、任知古、魏元忠等七位大臣谋反。为使这七人尽快认罪,他还奏请武后下令:这七人中,一经审问即承认犯有谋反罪行,态度较好者,可以赦免死罪。  武则天准奏,命来俊臣负责审讯。来俊臣得意洋洋,等狄仁杰等7人一入狱,他就借武后的命令引
期刊
汪贻蚧,男,生于1892年7月4日,1999年107岁。早年从师董必武就读于湖北省立武昌中学,27岁时开始在武昌清真寺第九校挥鞭执教。后来回赤壁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离休。他膝下有3个儿子,其长子已去世。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子孙共45人,已经五世同堂。  汪老离休较早,现在每月有固定的离休费。因次子在哈尔滨九中任校长(已退休),三子在广州华南师范学院任教授,两地气候不宜,所以他与在当地工作的孙女生活在
期刊
我在一个小学教书时,曾给学生们出过这样一道题:用1元钱能买两个桃子,用两个桃核能换一个桃子,假如你有1元钱,能吃到几个桃子。由于题太简单,学生们马上异口同声地给出了答案:能吃到3个桃子。就在此时,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能吃到4个桃子。”我挺奇怪,就问他,你在哪儿弄的第四个。孩子面不改色地说:“借的。”他接着说:“当我吃完3个桃子后剩下一个桃核,这时可以先借一个桃子,吃完后把两个桃核还给卖
期刊
在清朝第二位皇帝顺治短短的一生中,他一共娶了19个妻妾,差不多是每年一个,但是最讨他欢心的,只有董鄂妃一人。  在顺治眼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心。虽然两人不曾有过任何誓言,但是,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的确能感天地、泣鬼神。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皇贵妃董鄂氏因病去世,顺治痛不欲生。为哀悼董鄂妃,他5天不理朝政。没过多久,他又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特意采用追封的方法,给董鄂妃加封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