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财政看我国贫富差距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的持续腾飞,我国的贫富差距也不断加大。近年来,关于“国富民穷”还是“国民共富”的议论不断升温。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财政的收支结构来分析,我国的财政在收入再分配的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以及在追求效率的经济发展中财政如何更好的实现公平。
  【关键词】 贫富差距 公共财政 财政收支 转移支付
  
  1 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近年我国分配格局的失衡最终导致了社会财富不断的向少部分人集中,根据国际上经常使用的基尼系数来衡量我国的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已接近警戒“红线”,分配差距逐渐呈现“穷降富升”的态势。
  除了理论上的指标,贫富差距加大在现实中也是显而易见的。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改革开放的时候,确实指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也要求先富带动后富全面致富,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广大职工、基层科技人员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财富却越来越多的向企业高管集中,广大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并没有相应提高。从城乡之间来看,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村道路条件差,卫生条件恶劣,教育资源匮乏,这些不仅对农村居民不公平,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城乡差距进一步的增大。
  2 财政收支现存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由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即公共性) 和非赢利性,因此,这种财政活动也称为公共财政,它反映了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这种分配活动同时也要求正确的划分市场和财政各自的作用范围,财政转向市场作用不到或者市场失效的领域。
  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市场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发展,却没有实现社会的公平。公共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稳定经济、维护国家、监督管理的职能。
  2.1 我国的财政收入。从财政收入的结构来看,我国的财政收入部分非税负担较重。依旧存在社会保障、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不合理收费的问题。十年前就已明确提出的费改税的措施仍未落到实处,相比于税收部分,各类的费用缺乏规范性名目繁多,虽然是有中央统一规定但是地方政府仍依靠其在地方的职权,乱收费问题严重。并且我也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在非税部分因为就有相对较强的灵活性,所以承担这部分费用的人更多的是普通群众。就拿地方对企业征收的环境污染治理费来说,大企业凭借其经济实力在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具有相对较强的谈判实力,相比小企业本应多交钱但是实际中却可能获得当地政府的减免。从这一点来看,缺乏规范性的非税负担在某些方面会出现富者少收,而贫者多交的结果。
  就个人所得税来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现行个税的课税模式是按应税分项征收,不能就个人全年的收入综合征收,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不仅如此,现行个税规定工资所得免征额为2000元,但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由于收入的多渠道和隐蔽性,许多应课税所得并没有纳税。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居民家庭收入的70%以上来源于工资、薪金,而对高收入群体来说,工资、薪金只占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其余主要来源于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第二职业收入,这部分收入恰恰是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收入差距的重要来源。
  个人所得税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税种,其调节的重点应是高收入群体。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众所周知在高收入的人群中,官员和商人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长期不规范的经济运行,导致灰色收入大量存在,形成巨富官阶层,这部分不正当的收入却无法得到监管。另一方面,企业的老板也是避税有方,尽管企业利润已经很多了,但却长期不进行分配,个人的消费支出都从企业出账。对此,税务部门也没有核查的办法。所以,在很多领域税收部门是该收的收不上,而税收任务年年增长,只能对那些容易征管的企事业单位和小企业、个体户身上进行税收,很多时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学者提出的税收“逆调节”的现象。
  2.2 我国的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出体现的公共性不明显。财政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分配不合理。一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了国际水平。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转移性支出占比均高于50%,而我国的转移性支出虽然一直呈上升趋势,到现在也只刚刚超过20%。我国的财政支出中有一大部分用于经济建设,并且在财政拨款的建设项目中,资金的使用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层级克扣、贪污公款、权钱交易等现象,近年来屡见不鲜。
  作为我国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消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的行政成本非常高昂,每年支出占财政近20%,而且比例还在逐年增长。并且在这一项支出中,也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从行政区域来看往往是越富裕、办公条件越便利的地区获得的财政拨款越多;越是工作条件艰苦,工作越不便利的部门划拨的款额往往越少。从部门层级看,往往层级高的部门工作量更小,但办公款项往往更高;而越是基层的部门,工作越繁琐,往往办公经费还要少些。不合理的政府消费配比,直接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果,高级别的部门浪费现象严重,无法让纳税人的钱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一方面,往往越是基层的、偏远地区的部门其日常的工作就越贴近百姓的生活,但是如果在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开展,仅仅是保证日常工作,无法进一步开展利民、惠民的工作。由此可见,行政支出的不合理现象会直接影响政府部门对贫富差距的减少工作。
  我国财政用于农业、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比例偏低,并且也同样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具体说来,农业投入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长期徘徊在8%左右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20%~5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种财政支出的偏斜政策直接结果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村道路条件差,卫生条件恶劣,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仍然偏低。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仅占GDP的2.5%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并且在有限的教育支出中,农村教育支出又远低于城市,目前国家只用中学教育总经费的38%为4倍于城市中学在校生人数的农村中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并且出于政绩考虑,中央和省级政府更多的把经费用于高等教育,而较少的用于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建设。这就出现了省级政府掌握的丰富的财力,但其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很轻,县乡政府的财力薄弱,却承担了绝大部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压力,这与之前提及的办公经费问题相同,也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现象。
  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明显不足。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出现了“城市包围农村”的现象。往往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由财政、单位、个人三方承担,而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多由家庭承担。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弱。
  3 财政政策对贫富差距的影响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财政政策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再分配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实现公平的职能,那么在财政存在上述不合理的情况下,我国的财政政策究竟对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对这个疑问,笔者主要从一下几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3.1 办公经费的“信号效应”。在上一个部分已经提及,办公经费的划拨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行政支出直接影响着基层政府的办事效率,越是基层的就越贴近百姓的生活,就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一部分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就必然使得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提高。
  除了这些被大家熟知的危害,我认为办公经费划拨不合理问题还存在着“信号效应”。因为这一部分的资金划拨比例多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决定,自然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中也体现了上级的重视程度。长久在这样的制度下,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极大,很大程度的阻碍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发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经济不好的地区不是把精力用在脱贫致富上,而更热衷于申请国家的贫困补助,我认为这也是“信号效应”导致的结果。
  3.2 农业扶持政策“瞄而未准”。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国务院也在2004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也就是27条“惠农”政策。并且近年来关于减免农业税、粮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实际的政策也是经常宣传的。然而,这些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改变情况却并不明显。
  根据1994年~2009年的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动情况,我发现按收入的来源划分,工资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降低,并且转移性收入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动。虽然财政在农业投入方面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出基数较大,每年国家投的资金数目也不小,然而这笔钱出现了“瞄而不准”的现象,并没有给农村居民带来太大的直接收益。当然与农村居民的人口有很大的关系,不过也不能不探究一下财政在这里领域的扶持方向是否存在缺陷。
  具体来看,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很多资金用于了农业补贴,暂且不去探讨这些补贴是否真的让农民拿到,但从我国农业人口占80%左右这个比例看,我国此类补贴对解决“三农”问题就是杯水车薪。农业补贴说到底是一种消费性投入,属治标不治本,唯有生产性投入才能从根本上刺激农业生产。所谓生产性投入,即政府应把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科技含量及其他与生产直接相关的要素中,即应把重点放在“造血”功能上而不是靠“输血”。
  3.3 教育投入不均形成“代际壁垒”。我国教育投入分配不均的现象颇为明显,无论从学校的数量、校舍等硬件指标,还是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城乡的差异都非常的大。城市的学校多媒体教学逐步普及,而很多偏远农村的课堂里老师可能还在为粉笔的短缺而发愁。教育与其他的部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教育是决定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限制了部分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使得教育不仅不能发挥限制贫富差距的作用,反而成为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推动力,不仅拉大了城乡贫富差距,而且还形成了一道“代际壁垒”。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当他们的子女到了入学的年龄时,这种教育分配上不均的矛盾就更加的突出了,多少学校因为户籍问题而将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每年国家的教育投入太多的流向了重点高校,而实际上这些学校都是自身具有很强的实力与影响力的,过多的投入更多的是加大了高校对财政的依赖程度,并且也正是每年有这么多的财政拨款,高校纷纷进行校区扩建等意义不大的投资。
  基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财政中的教育支出部分钱没有用的关键点。真正需要扶持的地区没有获得足够的财政资金,而得到财政资金的单位使用效率很低。这种教育上的差异无疑是将现有的贫富差距向下一代蔓延,这样的情况真的与公共财政的“公平”目标背道而驰了。
  3.4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缓。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极度向社会保险倾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极度向城镇倾斜,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就业式保障,农村地区则主要是以农民家庭自保为主,城乡居民在享受保障福利上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巨额的社保资金缺口。中国虽然正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但是普遍存在着基金收不抵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社会化程度低以及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而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会加大资金缺口,增加财政压力。
  这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现行体制无法为所有城乡低收入者以及贫困阶层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出于资金压力的客观事实,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缓解收入差距和社会压力方面作用甚微。
  参考文献
  1 王国清等.财政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贾康.公共财政与社会和谐[J].经济研究参考,2006(45):2~13.23
  3 王瑞.关于公共财政怎样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8 (11)
  4 李强.贫富差距与财税政策的作用分析[J].理论建设,2006(2)
其他文献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加强语文教学中的说话、复核、口语交际等,给他们创设口语训练的情境。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口语 训练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叶圣陶先生说:“遵循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听说读写同样重要,小学尤其要重视‘说’的训练。”高年级学生迅速进入了书面语言的新阶段,但口头表达
期刊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地展开,经过几年的摸索,广大数学教师已经清楚的看到教改并不光是“换了本子”,老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在更新。“在数学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在《标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不在是一句空话了。那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此我想提一些建议,和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探讨。  1 重视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指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学生运用有关工具
期刊
【摘 要】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创设学习和实验情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分层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多媒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化学 创新教学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积极向前推进。2003年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提出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学习和生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科学探究实施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分析,阐述了科学探究的关健在于教师的诱导的观点,并就如何做好的诱导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科学探究 诱导 新课程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究活动越来越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但受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一线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不够;探究的方向过于偏离主题;教师强行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进入无师自通的最佳门径。在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急剧加快的今天,阅读教学要顺应信息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别无他路。  1 学生读书,有利于获得语感  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粘贴”,好比冷暖的
期刊
【摘 要】 笔者通过跟踪分析新课程高考试题,发现新课程高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当前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本文就高中地理学科教育中联系社会生活实例教学的意义、途径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地理 社会生活    新课程的实施已有些个年头了,细细分析这些年新课程高考地理试题,并与以往相比,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更为
期刊
【摘 要】 转化后进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留心观察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并与家长一同教育。  【关键词】 自信心 爱心 家长 教育 反复    后进生就是指那些道理品质不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给班级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转化后进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  1 树立后进行的自信心  对班上的后进生,有的教师总认为“无药可救”
期刊
教育肩负着“百年树人”的使命,一点一滴的教育工作,无不在为孕育健康活泼的下一代而努力,为知识文化的传承与开创而奋斗。教育的功效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考验。一个教育方针的制定,对个人的学习,对社会国家总体的发展,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校长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决策者。校长的思想观念和人格特质紧密地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品质。然而一个好校长究竟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呢?  一要能真诚地聆听老
期刊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做好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班主任 工作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高级技术
期刊
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一般都有着科学的谋划,鲜明的主题,能够充分展示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其中,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训,据《辞海》的解释,其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之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简言之,校训就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即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它是一种格言、箴言和座右铭。校训就是学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