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猫猫”游戏可以缓解分离焦虑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houk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妈记录:躲猫猫基础版
  躲猫猫游戏看似简单,却并非谁都玩得了。
  3个月以内的孩子不具备躲猫猫的能力,没有游戏资格。刚生下来的宝贝相当于800度以上近视,啥都看不清楚,脖子也软塌塌的,根本没有找猫猫的能力,更不要说躲起来这么高级的本事了。
  3个月之后,宝贝渐渐硬朗起来了,视力也好了一些,至少可以把亲爱的妈妈认得很清楚。这个时候,妈妈们就可以展开躲猫猫基本版的教学活动了。教程如下:
  妈妈当猫,用双手捂住自己的猫脸,假装自己看不见了,这时候宝宝就真地以为你看不见了:多么纯真啊!当宝宝失望之极,你突然拿开双手露出猫脸,宝宝会非常开心,因为他至爱的妈妈又回来了!
  妈妈也可以借助门板、毛巾、衣柜等道具隐蔽自己。不要躲得太远,超过宝宝视力范围就没人理你了,你只能很尴尬地回来,重新找近一点的地方躲。
  不要用妈妈以外的玩具代替,因为此时宝宝最喜欢的就是妈妈,用其它玩具不能充分引起他的兴趣。妈妈是管他吃喝的人,最重要的人,只有妈妈不见了宝宝才会着急,非常想马上再见到,所以再看到妈妈他会非常高兴,这样玩起来才有乐趣。当然,如果平时照顾宝宝最多的是爸爸或奶奶,猫的演员可相应调整。
  躲猫猫升级版Ⅰ
  6个月后,宝宝的肢体运动能力大幅度提高,坐起来没问题了,双手也可以拿起来挥舞比划了,伸手取物的功夫已小有所成。现在,我们来玩升级版:
  还是双手捂脸,假装自己不见了(此时可微露指缝,偷窥宝宝的表情),只见豆子不慌不忙、嘴角微翘,成竹在胸地挥舞胖手而上,把我的大手掰开——猫脸毕现。妈妈惊呼:“哎呦呦,被豆子找到啦,好棒好棒!”一边夸张大叫一边卖力鼓掌,豆子狂笑不已,一脸小肥肉乱颤,非常有成就感。
  注意到了吗?升级的关键在于宝宝的主动寻找动作,他已经有意识去找了,而且也具备了能力(坐着,用手抓)。由此,游戏的欢乐系数也大幅提升。
  躲猫猫升级版Ⅱ
  1岁之后,宝宝运动能力又上台阶,爬行、走路日渐熟练,每天屁颠屁颠穿梭于客厅——卧室——书房等地。好吧,现在他的鬼心眼儿也多了,不再满足于被妈妈调戏,他要反调戏,要把自己藏起来,让你去找。
  游戏开始,豆子主动当猫,撅着屁股把头埋在床底下,或者拿窗帘把自己挡住,下面露出一双胖脚丫子。只藏半截也就算了,还要大喊“妈妈,找”!
  身为一个体贴的妈妈,就是要把自己放在和宝宝一样的位置。不仅蹲下来和他一样高,还要在智商上保持同一高度。于是,我大呼小叫:“豆子,你在哪里啊?”同时东张西望,将脚板摔得啪啪响,装作在奔走寻找,忙了一阵,“终于”在床底下或窗帘后头抓住了小胖子,俩人热烈地庆祝一番,又来。
  不要小看了这个升级版,它充分反映了豆子心理的进步,他知道自己是永远存在的,妈妈是永远存在的,还有小鸭子、小青蛙、大头爸爸,就算被藏起来了看不见了也不会消失。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对于豆子而言是稳定的,安全的,可信赖和可探索的。
  随着能力的不断发展,躲猫猫活动还可以不断升级,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内核是人在不断升级。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
  躲猫猫不仅是一种游戏,它是儿童最早使用的应对抛弃的手段之一。通过将妈妈的消失转变成游戏,宝宝获得一种控制力——控制当妈妈不在时的恐惧感。
  豆子长大了,心理也慢慢开始成熟了。他终于不是一个妈妈走开就会焦虑的小宝宝了,也终于明白,妈妈走开,妈妈还是在的,总会回来的。这是豆妈稳定地陪伴的结果。
  几乎每个宝宝成长中都玩过躲猫猫的游戏,这也是一个心理发育的标志性阶段。这充分说明了宝宝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与妈妈分离后的抗焦虑能力、信任能力都已经发展出来了。善于观察的妈妈们则可以通过这样的游戏,看出自己的宝宝心理发育是否健康。
  假如一个宝宝在2岁左右不懂得这个游戏,那可能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宝宝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他们必须经历几个阶段:我和妈妈是一个人——妈妈是我的一部分,或者我是妈妈的一部分——“好妈妈,坏妈妈”的分裂状态——好妈妈离开我很焦虑——最后,妈妈是一个人,虽然她走开了,但是还会回来的,直到此时,宝宝才完成与妈妈的原始分离。躲猫猫需要两个人的,假如一个宝宝没有把妈妈看成另一个人,怎么玩呢?
  躲猫猫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宝宝对此很感兴趣。另外,在找到妈妈的过程中,宝宝需要运用自己的智力,这也是开发智力的很好游戏。宝宝在寻找并找到妈妈的过程中,完成对自己能力的认同,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这可以让宝宝更加自信。当然,与妈妈之间流动的爱,是令宝宝更喜欢、更满足的。
  有些妈妈没有经验,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分寸和方法,会给宝宝带来一些挫折体验。我就见到一个妈妈,在与宝宝玩游戏的过程中,忽然想到一个事情要处理,而宝宝还在那里等着妈妈发出寻找的指令。那个宝宝很有规则,妈妈不说,他就一直在那里,粗心的妈妈在10分钟后想起,再去看宝宝的时候,宝宝已经很伤心了。
  摘自图书《童心密码——一个心理师的育儿手记》
其他文献
女儿一病,我就立马变身探照灯,关注她拉了什么质地的粑粑,尿的啥颜色的尿。噢,太不小清新?好吧,养孩子这事完全不是画报上你侬我侬,当然,换个说法:我更关注她的一颦一笑一忧伤……这样是否好些?别笑!  渐渐看出点端倪,就像老人说的:小小孩不会藏病。好歹我也“利用职务之便”看了不少书,那上边说“只要孩子情绪好,一般就没事”。所以有一回女儿烧到39度多,她前一秒还蔫了吧唧让我心急火燎,一转脸又开始唱“小小
期刊
孩子没有运动习惯  运动会中常见的马拉松比赛、3000米长跑、5000米长跑在很多高校运动会中渐渐消失了。很多30岁女白领提前出现更年期症状,除了生活压力大,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导致健康水平下降,身体机能紊乱。  让孩子们每堂体育课跑步,坚持一个学期,体质肯定会改善。可是,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被主课侵占了,而孩子总觉得运动单调,枯燥,乏味……  在欧美国家,每天早上街边、公园都是跑步的年轻人;而我
期刊
早上正准备出门,发现电动车的钥匙被老公带走了,同样的事昨天已经发生过,也许,他放到了我不知道的地方?心存一线希望拨通老公的电话,希望破灭……顿时,我火冒三丈。电话那头,早已表现出尝遍满清十大酷刑的大无畏:“哦,嗯,好,哈……”估计电话已放到距离耳朵半米的地方。  儿子看到了,神秘地趴到我耳边:“爸爸回来后,你把他的钥匙藏起来,让他也着急。”  我的怒火瞬间消失,问儿子为啥要这样做,他说让爸爸也尝尝
期刊
儿子十一岁生日那天,我告诉儿子,明年你就十二岁了,战国时的甘罗可是十二岁就当宰相,帮皇上治理天下。儿子说,我也想做点事。我说好,从今天开始,你和我一起经营咱们的家业。儿子答应了。  每月月初我都要去税务局交税。于是,月初时我告诉儿子,明天你和我一起去税务局交税,以后去税务局交税的事就交给你了。儿子吓了一跳,我能做这些大人的事吗?我笑笑说,明天你跟我一起去就知道了。  第二天,我带他来到了税务局,让
期刊
跟孩子玩,玩点啥?跟风报个跆拳道?网球?高尔夫?马术?有条件当然好。有没有花不了几个钱,还能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的运动呢。其实,就是玩。只要家长有心,自己都可以设计出别具风格的亲子运动呢。  玩足球 小足球活动能带给孩子无穷的快乐。孩子为了让球能听自己的话,会去追着球跑,球左滚右滚,孩子会左转右转去拦球。不管是小班的孩子,还是最害羞的小女孩,他们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谭华教授推荐这种运动给家长们。家长跟
期刊
哲学家席勒说:只有游戏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教育学家早就发现,幼儿及儿童期,游戏是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内容。一句话,孩子就应该放肆地、痛快地、尽兴地玩。这对于孩子未来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发育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天才儿童往往不如调皮的儿童长大后更有出息的原因。不运动的孩子,学习的后劲儿不足。  上世纪初,贫弱的中国,先行者就提出了“野蛮其体格”为救国之道。我们一定还记得东亚病夫的耻辱,我们也知道日本维
期刊
李天一是一面镜子  微博上的朋友不安地问我:我的儿子会不会成为李天一?我犹豫再三,想说说这件事。  李天一是来教导我们爱的。爱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北京大水之后,志愿者望京义务车队这样的,一种是李天一、陈冠希这样的。一个从正面,一个从反面,两者都是必要的,只有一面,这个世界转不起来。  天一的教导是:什么是不行的。  你看,李双江得到我们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一切,金钱、名声、人脉、社会尊敬、权势、浪漫
期刊
亲爱的格雷戈里:  节日快乐!相信你现在肯定会为拥有一部自己的iPhone手机而倍感兴奋。你现在已经是一个13岁的男孩了,而且是一个负责任的男孩,妈妈认为你完全有能力用好这部手机。但想要接受这个礼物,你需要接受合同里面规定的约束。我希望你能够理解,妈妈希望你成为全面发展而且能和先进科技“和平共处”的男子汉,希望你能自觉遵守而不是被动地受约束。如果你不能做到以下18条规定的话,我只能将这部手机收回。
期刊
初中有段时间,我总是很早到班上义务值日扫地。父母看我这样做,就很表扬我。但有一位县城来的亲戚姐姐对我说:你不能总去义务做一件为大家服务的事情,做久了,就成了你的责任了,哪天你没扫,肯定有人骂你——果然,后来应验了这话。因为父母的教育根深蒂固,我改不了,但我十分感念姐姐给我说的真心话,她比我父母更能够洞察人性。  中学时代,我有位往来密切的同学叫猫猫。某天,猫猫带来两个橘子,她把小的那个给我,更大的
期刊
孩子天然地和妈妈密不可分  人一定要从三角关系里面成长,当然我们讲的不是外遇。一个孩子最先是跟照顾者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是和妈妈,但如果没有第三者的出现,这孩子永远不会成长。他会一直陷在一种跟妈妈共生的完美状态,妈妈只有我、我只有妈妈,我们俩人的世界合二为一。妈妈注意力都在我身上,我要什么妈妈就会给我。这样的孩子无法理解以后要跟人家竞争、他做的事情会有人不喜欢、他必须要学着跟别人妥协。孩子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