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与大学生的正确法律价值观的培养

来源 :商情·科教创新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8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探索。为培养大学生在我国法治化背景下应有的法律价值观,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律价值观 培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课程之一,目前在各高校大一新生中普遍开设。“基础”课新课程方案的出台,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有着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作为一门新课,“基础”课教材不但注重继承和借鉴了原“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而且充分吸收了这两门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它以珍惜和适应大学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为切入点,紧扣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并创造性地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紧紧结合在一起,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紧紧结合在一起,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立德树人工程的客观要求。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理论内容的权威性、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性、鲜明的实践性、知与行的统一性等。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学好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同时,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善于践行,努力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实践,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法律信仰残缺等法律价值观问题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法律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证明,人的行为受控于人的内心动机和目的,人思想观念中的价值取向对其行为起着定向和驱动作用。而一个人的法律价值观决定其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内心意志及行为模式。据我们的社会调研和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大学生法律价值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存在漠视法律与虚无主义法律价值观的倾向。不少大学生认为,只要个人洁身自好,不去故意主动地违法犯罪,法律与其关系不大。一部分学生在遇到侵权纠纷和其他涉法问题时,固守“忍为高、和为贵、讼为耻”的传统,不愿和不懂如何依法维权,或头脑发热,感情冲动,采用违法甚及犯罪手段以毒攻毒,最终害人误已。
  2.缺乏以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中国法治的现状,存在绝对化和理想化的法律价值观倾向。不少大学生对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缺乏全面、系统和客观的了解,加之思想的单纯和激进,常常不经意地放大我国法治建设中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并在与外国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时,流露出对我国法治现状的困惑、迷茫甚至否定,在法律价值观上反映出认识的绝对化与理想化的特点。
  3.较多关注与自身利害关系紧密的法律法规知识,体现出狭隘的实用主义法律价值观。从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关注法律的现象在逐年提高,尤为关注教育层次、经济待遇、劳动就业、婚姻家庭方面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渴望通过学习了解这些法律、法规,以便更好地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经常有选择地上网、看电视、阅读法制杂志,如《法律时空网》、《今日说法》、《法制日报》等,了解国家的法治动态。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之间也经常展开激烈的讨论,阐述自己对法律的观点和看法。但缺乏对法的目的价值、形式价值和评价标准这个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全面深入的认知。
  
  二、在“基础”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正确法律价值观的初步尝试
  
  实践证明,法律知识的多寡与具备正确的法律价值观没有必然的联系,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意识培养的倾向,造成学生学而不用,知而不信。“基础”课教学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过程,尤其是其中的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我们应在摸清大学生法律价值观主要特点的前提下,有针对地进行“基础”课教学活动,主要措施如下:
  1.针对大学生法律价值观中漠视法律和法律虚无主义倾向,在“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大学生正确的法律心理的培养。通过“基础”课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即是时代的要求,社会文明进步的保障,又是自身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要纠正那种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犯罪,就不必学法;或不知者不为过,法不责众,权大于法或“守法未必知法,知法未必守法,成才未必懂法”等错误观念,提高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自觉性。要使大学生明白诉讼不仅是受损权益得到救济的法律手段,又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一种方式,还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警戒和惩罚。即使是亲朋好友“对簿公堂”也不过是让争端在公开、公平的前提条件下谋求中立的第三方居中独立公正地解决争端的机制,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正义、安全、自由、平等和效率的基本价值,较之人类社会蒙昧时代的“同态复仇”、无序私力救济而言,更加文明和进步。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纵横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法律在定向主体行为模式、预测行为后果、分配权利义务、协调利益冲突,以防止无谓的内耗和纷争中的作用;领会到法律在预测和消除与现代文明社会不相容的各种非法无序状态,为人们的生存发展、安居乐业和权利自由的实现提供保障,以及它通过为人们行使自由、权利确定法定方式、法定范围、责任归属和保护机制来调整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社会成本,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高价值。
  2.针对大学生法律价值观中绝对化和理想化倾向,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我国国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准确定位中国的法治进程,帮助大学生坚定法律信仰。新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法律部分与以往的《法律基础》课教材从内容上看,更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观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以及当代中国法治思想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法治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明白任何国家的法治建设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我们这样一个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由于数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和人治传统的影响,现有的法治运行和监督机制一时还难于同具有悠久的法治传统、且已发展了上百年的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环境相提并论,但必竟我们已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崇尚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备,执法和法律监督力度逐步加大,这从中央惩治腐败和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从及缉私缉毒、“打假”、“打拐”等一系列举措中便可见一斑。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法治国家的实现是在与人治、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实现的,并非一朝一夕和一蹴而就的事。同时要让学生懂得一个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足够的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因此,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应该从我做起,自觉培养起坚定的法治信仰,为中国的法治国家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3.针对大学生法律价值观中狭隘实用主义的倾向,在“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应防止空泛的传统理论说教,应在强调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坚持“理”与“实”的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此,我们应更多的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多关注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应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组织法制专题讲座、请司法部门的同志以案讲法,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专题辩论会,或者组织学生旁听典型案件审判、组织模拟法庭、参观少管所、监狱等活动,让学生不仅仅用头脑认识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各种灵活丰富的活动中增大信息输入,增强法治观念,培养和强化其正确法律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内化为守法、护法的主导意识。通过紧密结合实际,引导和解决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教育大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社会利益、他人和自身合法权益,以推动国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和深化中国的法治进程。
  最后,大学生正确的法律价值观的培养,应同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心理矫正和健康人格完善相结合。近年来,大学生抢劫、盗窃、诈骗、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被骗参与“传销”和涉足“黄、赌、毒”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我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反思我们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难发现这同大学生残缺的法律价值观和畸形的道德观,以及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缺陷有着直接关系。在目前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工具理性”、“利益计算”对“价值理性”、理想信念的多元化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坐标。而大学生就业的困窘和失业压力的现实,使他们已经不再拥有过去“民族精英”和“天之娇子”的光环,他们的自我预期值骤降,这极易使他们在困惑和诱惑中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趋向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他们一方面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并期盼尽快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承认;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隐藏于美丽外表下的种种诱惑,又难以理性辨认、从容应对和避免盲从、冲动,甚至少数学生因一念之差而误入歧途。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将道德要求、法律教化、心理矫正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全方位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认同并遵循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法律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28.
  [2]陈大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关法制教育内容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S).70-80.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美的基本要素特征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新颖性和功利性,这些基本特征融入数学的内容之中,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科学的数学美的基本特征,即直观性、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因直观而显得亲近;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美的体验,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机制。  关键词 数学之美 数学教学 美的体验     在学校进行美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养成乐于自觉
期刊
摘要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而实际的教学情况是教师不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全民素质是十分不利的。本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质疑 表达能力 思维    问题的提出:有这样一道试题,利用手边的直尺(铅笔、圆珠笔)做一个小实验:两只手的食指水平放置,分别托住直尺的两端,然后让两个食指缓慢向中间靠拢。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请你提出一个
期刊
摘要 劳动法律原则是劳动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灵魂和精髓。劳动法学界对劳动法基本原则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强调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法基本原则确立依据和主要内容的教育。  关键词 劳动法 基本原则 基本依据 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劳动者对劳
期刊
摘要 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知识,本文对如何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概念、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公式及适用条件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有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概念理解 影响因素 类型    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知识,由于学生对有关滑轮组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概念认识不充分,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公式及适用条件把握不准,在学习中出现较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三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结合教学实践,就课堂提问的功能、原则、方式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    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就确立全面实施国民的素质教育,而语文知识正是国民文化素质中最基本的方面。为了提高语文课教学的质量,实践中发现深入研究并巧妙运
期刊
摘要 聋校的语文教学肩负着教会聋童说话,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智力,让他们融入社会进行沟通交流的重任。教师应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特点,发挥不同智能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采用多元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 聋校 语文教学 直观教学方法    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有别于普通教育。聋校的语文教学肩
期刊
摘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吸收知识,写作是运用知识。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向迁移作用,喜欢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学生,在他写作的过程中,口语和书面语反复转换、筛选的思维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阅读中吸收的丰富词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运用到习作中去,有时使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中学生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
期刊
摘要 任务型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通过课堂语言学习和模拟练习完成各种的任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针对性、真实性,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本文通过阐释任务型教学在初一英语课上的实际运用,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对教师积极主动地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要求,有助于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调整教学方式和行为。  关键词 任务教学 活动 创设情境    一、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所谓任务型教学(Task
期刊
摘要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竞技舞龙运动进行了较全面、细致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高校舞龙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才因素、竞赛因素、保障因素和训练因素。  关键词 高校 竞技舞龙运动 发展 因素    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近年来,舞龙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并被列入全国正式比赛(四类)项目,实现了从传统舞龙表演向现代竞技舞龙的转型。竞技舞龙运动在教育、
期刊
摘要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纲要的实施,以及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制订,高校群众体育的以增强学生体质的单一功能逐步向健身、健心、体育娱乐、交际、终身体育等多元化发展,健身休闲活动被提到了大学生业余活动的议事日程。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参加健身休闲活动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地锻炼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关键词 绵阳 高校 健身休闲 活动现状    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