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伊始,教师应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和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这就要教师紧扣课题,鞭辟入里,富有针对性的开讲,对学生起到了思维定向、内容定旨的作用。好的开讲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充满情趣的开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师生间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幽默风趣、别开生面的开讲,自然会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在情趣盎燃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导语设计;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以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语言开讲,必然会“先声夺人”,立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实践证明,别开生面的开讲,具有安定课堂秩序、收拢学生思绪、引起学生兴趣、启发积极思维、增强听课需求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
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1.巧用引言设质疑,诱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广告等学生熟知的内容巧设引言,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此在“酵母菌和霉菌”一节中,利用一则广告“老太太发面不用急,安琪酵母合面里……”来设计引言,学生能流利地将广告词从头到尾说出来。教师跟着提出:什么是酵母?它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结构?它为什么能发面?这样引出课题,而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开头,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造力,而学生也会带着兴趣或解疑的需求,探索问题的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如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请同学们猜一猜“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头上两根感觉须,里头是肉外是骨。”(打一类动物)通过猜谜引出关于昆虫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在《人体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健康快乐的生活依赖于各系统的生命巧能。各系统都在时刻不停地工作,谁是贡献大呢?”请看小品:“谁的贡献大?”小品由六个同学分别代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大系统和环境充分阐述自己的重要性、表現出贡献大小相持不下的局面。小品结束后邀请学生做评委。通过点评,认同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彼此关联,与环境密切相关。在学生的表演与评价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用诗词、成语、谚语、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例如:在讲授“鸟的生殖和发育”时,我引用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我国唐代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就曾被西湖白沙湖的早春景象所吸引,写了一篇诗,有谁能告诉我他是谁?这首诗的名字是什么?然后请同学朗诵这首诗,接着分析说明这首诗中有关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诗句。提出各种问题,展开交流。还有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植物的生殖”时,引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引出扦插的内容。又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自古以来就认识到了生物的性状能在亲子代间传递。那么,亲代传给子代的是性状吗?亲代把什么传给了子代呢?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4.介绍趣闻、趣事,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资料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授“伴性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 对夫妇,丈夫是色盲,妻子是正常的,他们要得到一个健康的孩子的话,是生男孩还是女孩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在讲授“性别决定”之前,引用一则消息:“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听后,怀着极大的兴趣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由喜欢听,就导致了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奇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家,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象您那样聪明,象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逐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热打铁,我在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起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引用漫画典故,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控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勒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而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是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样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一幅简单的漫画,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逆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6.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伟大的生物家巴甫洛夫说过:“不学会观察,你们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他给自己提出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闷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进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开课的导语,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阶级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
[2]《教师能力学》罗树华 李洪珍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3]《教育与发展》林崇德著
[4]《心理素质教育论》崔丽莹 黄忆春 广东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8-18
【关键词】导语设计;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以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语言开讲,必然会“先声夺人”,立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实践证明,别开生面的开讲,具有安定课堂秩序、收拢学生思绪、引起学生兴趣、启发积极思维、增强听课需求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
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1.巧用引言设质疑,诱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广告等学生熟知的内容巧设引言,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为此在“酵母菌和霉菌”一节中,利用一则广告“老太太发面不用急,安琪酵母合面里……”来设计引言,学生能流利地将广告词从头到尾说出来。教师跟着提出:什么是酵母?它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结构?它为什么能发面?这样引出课题,而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开头,通过组织饶有趣味的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造力,而学生也会带着兴趣或解疑的需求,探索问题的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如讲《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请同学们猜一猜“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头上两根感觉须,里头是肉外是骨。”(打一类动物)通过猜谜引出关于昆虫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在《人体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健康快乐的生活依赖于各系统的生命巧能。各系统都在时刻不停地工作,谁是贡献大呢?”请看小品:“谁的贡献大?”小品由六个同学分别代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大系统和环境充分阐述自己的重要性、表現出贡献大小相持不下的局面。小品结束后邀请学生做评委。通过点评,认同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彼此关联,与环境密切相关。在学生的表演与评价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用诗词、成语、谚语、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例如:在讲授“鸟的生殖和发育”时,我引用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我国唐代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就曾被西湖白沙湖的早春景象所吸引,写了一篇诗,有谁能告诉我他是谁?这首诗的名字是什么?然后请同学朗诵这首诗,接着分析说明这首诗中有关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诗句。提出各种问题,展开交流。还有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植物的生殖”时,引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引出扦插的内容。又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自古以来就认识到了生物的性状能在亲子代间传递。那么,亲代传给子代的是性状吗?亲代把什么传给了子代呢?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4.介绍趣闻、趣事,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资料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授“伴性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 对夫妇,丈夫是色盲,妻子是正常的,他们要得到一个健康的孩子的话,是生男孩还是女孩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对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在讲授“性别决定”之前,引用一则消息:“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听后,怀着极大的兴趣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由喜欢听,就导致了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奇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家,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象您那样聪明,象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逐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热打铁,我在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起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引用漫画典故,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控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勒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而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是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样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一幅简单的漫画,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逆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6.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伟大的生物家巴甫洛夫说过:“不学会观察,你们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他给自己提出的座右铭是:“观察,观察,再观察!”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闷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进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开课的导语,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阶级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
[2]《教师能力学》罗树华 李洪珍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3]《教育与发展》林崇德著
[4]《心理素质教育论》崔丽莹 黄忆春 广东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