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以共4集的纪录片《金城兰州》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学术期刊上关于地方历史纪录片的研究以及有关纪录片的书籍等相关资料,并且对相关著作、文章、官方数据、研究成果以及网络资源进行收集,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方法、学术成果。通过对纪录片的文本分析,并根据自己掌握的内容对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整体架构、目和意义做深入研究。
  关键词:《金城兰州》;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文本分析
  作者简介:李晓灵,男,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播学会组织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源,女,兰州大学传播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2
  一、引言
  《金城兰州》是第一部以展现兰州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而全方位展示兰州的纪录片。兰州是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金城兰州》也沿用了《河西走廊》的拍摄理念,通过纪实、空境和历史再现,展现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织的兰州。
  该纪录片共4集从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多个角度,讲述金城兰州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展现兰州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凸显兰州对西北地区及整个中国在军事、地理、政治上的战略意义和在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的支撑、辐射作用;同时,展示兰州今日的建设成就和城市面貌,将兰州的历史、今天和未来贯穿,打造一个古朴厚重又具青春活力的兰州新形象。通过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和播出,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兰州市“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建设工作。
  《金城兰州》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个城市的纪录片和宣传片。纪录片所做的,就是展现一个城市历史传承的DNA究竟是什么,千百年生生不息的因果逻辑在哪里。 “地方纪录片”背后潜藏的“地域性价值”被进一步发掘,呼之欲出的“新地域纪录片”概念,或将一举颠覆业内外对于地方纪录片乃至中国纪录片制作与收视习惯的固化印象,为中国纪录片的新破局带来更多的启迪。本文以纪录片《金城兰州》为例,对其叙事结构、视听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试图从中探寻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
  二、《金城兰州》的内容及叙事结构
  (一)《金城兰州》的主要内容
  《金城兰州》纪录片于2015年开始拍摄,作为讲述兰州历史的系列纪录片,影片的故事背景从两千年前汉帝国驱逐匈奴,打通河西走廊要道开始,一直讲述到新世纪的今天,国家为振兴西部开发,部署“一带一路”的历史节点。
  《金城兰州》这部纪录片分为四大篇章。其中,第一集题为《渡口》,从公元前121年入手,汉帝国西出河西走廊攻击匈奴,派大将李息在黄河岸边设立渡口建立一座城市。霍去病和李息一面与匈奴作战,一面寻址并建造了这座黄河边的军事要塞。这一集讲述了兰州是如何由一个小小的渡口发展成为一座城市,成为大汉版图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
  第二集题为《枢纽》,从公元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掩埋在黄沙中的十三封粟特人信札出发,为我们揭开了自晋朝至明朝,通过丝绸之路往来于金城这座商贸重镇的商队可歌可泣的命运。从一个粟特商人纳尼达尔在丝绸之路的命运,表现了兰州作为中国内地通往西部最大的陆路中转站的重要枢纽地位。
  第三集题为《重镇》。是以公元1876年,西征的清军在兰州镇远浮桥渡河作为出发点。陕甘总督左宗棠决定建造一座铁桥。他在兰州兴办洋务,以此为基地收复了新疆。后人还延续他的构想,策划建造了黄河上第一座永久性通行桥梁——兰州黄河铁桥。在左宗棠的兴办洋务下,铁桥还未出现,兰州已是显赫重镇。
  第四集题为《明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兰州成为了西北工业中心,一五计划的八个重点工程在这里展开,一大批支援西部地区的青年们将青春挥洒在这片热土上。以支援兰州的青年胡淑兰、陈恩海、许福生等人的视角,讲述了建国初期这段燃点青春,奉献国家的故事。
  (二)《金城兰州》的叙事与结构
  1、以时间为线索的脉络
  《金城兰州》四集纪录片统一采用时间顺序来叙述兰州的历史,摘取了四段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总的来看,是从汉代起金城的初建,到晋朝的通商,再到清朝的发展,直至新中国后的成长与繁荣。而这其中每一集都是混合了插叙、倒叙的手法。
  第二集《枢纽》的叙事顺序最为巧妙,先是由兰州火车站说起,追溯到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粟特人信件,再追溯到晋朝粟特商队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然后又回顾到东汉末年,曹操派魏国大将夏侯渊对金城的周边进行平乱,到苏则赴任金城太守,接着又重新说到粟特人在金城建立聚落地都是归功于苏则的治理,继续说到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
  2、以空间为线索的脉络
  《金城兰州》虽然大多数画面为历史的情景再现,部分场景取自于横店的摄影棚,但其中夹杂着大量的兰州城市的风貌,黄河铁桥、水车园、火车站、白塔山等兰州品牌景点都恰到好处地融合其中,使该片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更达到了城市宣传片的效果。
  在第二集《枢纽》中,粟特商人从家乡出发,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进行商业贸易活动。敦煌、肃州、姑藏、金城是粟特人在沿线建立的聚落地。其中金城是重要的枢纽。空间顺序要求创作者在准备制作的过程中有明晰的线索结构,将恰当结构对景物予以空间象征意义,加大纪录片信息量。此处的结构除了自然的空间以外,同时也包括了社会、文化意义。
  3、主辅线交替叙事的脉络
  主线是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要丰满一部作品,则需要主线之外的辅助线索。在第一集《渡口》中,主线是关内侯李息沿着黄河,为汉帝国向西开拓的宏大战略寻找一个适合大军通行的渡口,并要建立一所攻守兼备的大型要塞。而辅线则是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北渡黄河横扫河西走廊。两条线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三、《金城兰州》的艺术手法
  (一)《金城兰州》的视听语言
  1、延时摄影手法的运用
  (1)光影变幻
  延时摄影镜头使原本固定的镜头加上静止的景物,通过光线、云层、气候环境和时间空间的变幻,有了鲜活的生命力。《金城兰州》每一集的片头都是从兰州整个城市的晨光熹微到夜幕降临,通过延时摄影展现从早到晚的光影变幻,让观众感受到画面不停的运动。
  (2)短期内丰富的画面内容
  定点摄影也是常见的一种延时拍摄方式。依然是每一集的片头,摄影师用固定镜头在中山桥下,选取了整个铁桥横跨黄河的大全景,通过定点摄影的方式展示了一天的风云变化。在中山桥前,同样采用了定点摄影的方法,用几秒钟的镜头展现了铁桥一天当中的人来人往。
  (3)当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
  延时摄影拥有普通摄影难以达到的视觉冲击效果。在慢速时间中,压缩诸多缓慢的运动,不仅能展现宏大的自然景物,也能展现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在这部纪录片中,摄影师通过延时摄影,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地点,在天台上、立交桥下定点摄影,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人口的密集、车水马龙的景象,反映出城市的迅速发展。
  2、多种拍摄手段营造画面美感
  《金城兰州》画面的美感离不开特殊纪录手段的运用,作者除了大量运用延时摄影避免文字和固定镜头的单一外,还运用了其他多种拍摄手段,如航拍、慢速摄影和超高速摄影等。创作者用航拍的手法分别展现了兰州的城市全貌,有林立的高楼大厦,也有宏伟雄壮的汹涌黄河。
  3、特写镜头
  每一集的开始都有一个象征性客体进行引入,来点明每一集的主题。比如第一集《渡口》,由扛着羊皮筏子的筏子客切入,对羊皮筏子进行了特写。在第四集《明珠》里,对胡淑华老人存留的和周总理的合影照片进行了一个特写,又对老人进行了面部特写和采访,对老照片和几十年后的老人进行了对比,更加凸显了时间的变迁,经过岁月洗礼的老人,从面容上就可以直观的看时间带给他们的印记。
  《金城兰州》不仅对人物面部有详细的特写,还对能够代表兰州传统文化的事件进行放大。在第四集介绍到一家牛肉面馆时,对牛肉面的制作过程给以一连串的特写镜头,对和面、揉面、切葱、熬牛肉汤、醒面、拉面、捞面、盛汤、洒葱花、舀辣椒等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特写,使受众切身感受到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产生的结果注定牛肉面只能产生在兰州。
  4、背景音乐
  《金城兰州》的音乐制作,由《河西走廊》音乐总监徐鲤担纲,同时,剧组还特意邀请到了来自兰州的著名摇滚团体野孩子乐队的《黄河谣》为本片配乐,浓浓的兰州情怀,呼之欲出。
  纪录片的片头曲《金城兰州一》、《金城兰州二》则是另一种风情。这两首曲目的旋律和英剧《唐顿庄园》的片头曲《Did I Make The Most of Loving You》有相似之处,但是没有后者的紧张节奏。舒缓温婉的纯音乐,像是将故事娓娓道来,作为历史纪录片的片头音乐,将人引入那纵横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
  除此之外,还运用同期声进行真实还原。第一集一开始介绍羊皮筏子,创作者采取声音的预示法。开始便是潺潺的流水声,而画面是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然后才出现了背着羊皮筏子的筏子客。整个纪录片中,出现最多的是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第四集《明珠》中,对胡淑兰、许福生等老人的采访也真实还原了出来。
  (二)《金城兰州》的艺术表现手法
  1、情景再现
  作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一种常用创作手法,“情景再现”也同样应用于《金城兰州》中。这种手法通过对历史真实事件的再现,充分营造了历史意境。
  (1)人物扮演的表现形式
  扮演是指让演员扮演纪录片中的历史人物。挑选演员时,要按照与历史人物外貌相似、气质特征相称。拍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真实地还原人物服装和道具。《金城兰州》中大量采用了演员扮演的表现方法。第四集《明珠》中,扮演胡淑华的演员衣着打扮就与那个时期的历史相符。该纪录片还邀请到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该片人物虽然是演员扮演,但大部分取景都是实景,虚实结合使纪录片的真实本质的基本原则没变。
  (2)搬演的表现形式
  搬演是指将具有意味的历史场景或历史事件进行重现。搬演是将真实的记录进行虚拟表现,从而使虚拟的时空转换为真实的时空。《金城兰州》中多次运用到这种表现形式。第一集《渡口》中李息带人挑选地址安营扎寨、霍去病率兵北征匈奴,第二集《枢纽》中斯坦因在沙漠中考古、粟特商队长途跋涉,第三集《重镇》中,左宗棠率兵西征渡河、建造兰州制造局,以及第四集《明珠》中胡淑兰与兰炼石油厂的厂长商量如何炼油等场景,都是场景搬演的手法。
  2、动画的表现形式
  数字虚拟技术的发展,使得历史题材纪录片“情境再现”的表现手法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字虚拟技术让现实的历史遗址化为虚拟的历史场景。第一集《渡口》中,就用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古代金城的全貌。片中多次出现的地图等,也都是用动画的形式变现出来。还有沙漠等一些画面,是用unity3D技术所呈现的。
  四、结论
  《金城兰州》这部纪录片通过影像传播的力量,可以促进观众对兰州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等多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影像可以向全世界传递兰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兰州文化的对外传播。从本身“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部署中,兰州就有着它重要的地理意义。所以,要在这重大时刻打造一部精品之作立意一定要高。而《金城兰州》不管是历史的、人文的,都把过去和现代的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得它的文化价值大为增加,并最终成就了这一部担当着深远政治意义的作品。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制度文化层次的重要方面,语言承载了文化的意蕴,是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产生及发展方向有着限定作用。从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层面选取了习语作为研究语料,探究语言表达模式与民族文化系统下的审美方式之间的关系特征。  关键词:语义;文化;习语;审美方式  作者简介:吴军群(1990-),男,硕士,安徽黄山人
摘 要:田耳的获奖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里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生活在底层物质世界,过着凄苦无望的生活,生活带给他们的多是不幸与压抑,但是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芒并未因此黯淡,同时,善与恶,美与丑,各种光环也在他们身上复杂交织。在创作中,田耳将视角不断下沉,对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真实的还原,体现了他对普通民众深切的怜悯和关注,在他的笔下,人性的丰富和复杂被深度挖掘。  关键词:底层;人性;复杂  作者
摘 要:一个特定群体的历史文献表达着至少四个层面的内容:族群历史记忆的书写、群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政治身份的折射、建构自我和表达认同。瑶族《过山榜》正是表达对族群历史记忆等方面的一种表征,并使之一代代地传承来建构自我,表达认同。  关键词:瑶族;历史记忆;《过山榜》;文本表达;表征研究  作者简介:谢耀龙(1988-),男,汉族,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
【摘 要】  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各机构发布自己的学习、教学和考核战略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做法。技术促进学习战略也十分常见。本文分析了44份公开获取的英国大学技术促进学习战略,旨在评估机构战略在多大程度上融合技术促进学习的创新和为这种创新提供空间。文章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从破坏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三个方面评价这些学校各自的机构战略。研究發现,在这些战略中,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比破坏性创新
摘 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曾多次被译成外文。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约翰·敏福德翁婿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于翻译目的和策略不同,两个译本有很大差异。通篇看来,杨宪益偏于直译,最接近原著,霍克斯偏于意译,多处加入了阐释性语言。文章讨论了差异较为明显的第二十八回,从微观上
摘 要:对于苏童,了解更多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在他的短篇小说里坚持不懈地给我们展示了温暖潮湿的江南,而这江南就像一副华美的皮囊,里面裹着流淌着脓。而对于以短篇小说见长的苏童来说,长篇小说大概是他的突破和梦想,但长篇小说带给他的并不如短篇那样容易。从《蛇为什么会飞》、《碧奴》、《河岸》到《黄雀记》,相对于苏童诸多的中短篇收获到众口一致的赞誉,他每一部长篇小说的发表带来的是困惑和疑问。《黄雀记》不是一部
话题导入  《一个拥有金子般心灵的男孩》是一篇随笔,文章以祖母的视角讲述了圣诞节期间的一次甜蜜回忆。作者带着当时只有三岁的外孙进入一栋大楼办事,外孙被糖果吸引,一位善良的秘书见此询问男孩是否需要糖果,外孙在经过作者同意后拿了一根糖果棒但忘了说谢谢,作者提醒小男孩,问他应该说什么,小男孩马上转身说也要给祖母拿一根糖果棒。小男孩的单纯可爱令作者忍俊不禁,多年后回忆仍觉温馨甜蜜。文章语言特征鲜明,画面感
摘 要:“妙喻”与“活法”是苏轼与杨万里的山水诗中特有的写作技巧,一个用“妙喻”写出豪气,一个用“活法”写出灵动。但二人的特有之处又有共通之处,二人既有悠然之气,又有对人生禅理和自然生趣的探求,可谓是曲意相同却独居特色。  关键词:妙喻;活法;豪气;灵动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苏轼与杨万里皆是以山水诗著称的宋代杰
学习时间管理是学习者一项重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本文通过对一个学习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支持学习者进行时间管理。案例分析认为,在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时间管理要靠课程的精心设计、辅导教师的“穿针引线”、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及学习者的自身努力等几个方面的“综合”支持才能完成。其中,时间管理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学习者是自我时间管理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者时间管理的辅助者,同时也是
继2016年秋发布年度高等教育信息技术问题排名后,EDUCAUSE于1月18日发布了2017年影响高等教育技术的关键问题、趋势和技术的完整报告。报告信息来源于高等教育技术协会2,100个会员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覆盖信息安全、学生成功和数据驱动决策等领域。  2017年排名前10的信息技术问题包括:信息安全;学生成功与完成;数据驱动决策;战略领导;可持续的资金;数据管理与治理; 高等教育承受力;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