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学生的心理建设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正面教育材料
  新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人生挫折是难免的”时,我讲了伟人居里夫人遭受的挫折,告诉同学们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人没经历挫折,我们要正确面对挫折。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希望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中才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渗透性和主动性,通过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渗透进人的心理圈,快捷而灵活。暗示教学法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其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思行的转化,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素质。运用暗示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是体态暗示,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可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作用。比如,在每堂课前,我尽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迈着轻快而充满自信的步子走进教室,以端庄、稳重、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我又以饱含激励的目光示意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言发,并用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师爱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善于运运含蓄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学生的心理潜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素质。正如心理学家洛扎克洛夫所说:“艺术手段不仅用来为课本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创造愉快的气氛,它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期待。”
  三、课堂要风趣
  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间的紧张关系,减轻焦虑,陶冶学习情趣,冰释误会。莎士比亚说:“甜中甜,不见其甜;乐中加乐,才是大乐!”拥有诙谐、幽默、风趣的人格特点,会使平淡无味变得精彩纷呈。运用幽默教学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幽默教学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生活处处有幽默,如春夏之交,上课的预备铃响了,有位同学还在午睡,我当众宣布:“某某同学正在做一帘幽梦,梦到花果山水帘洞去了。”同学们的笑声活跃了全班同学的情绪,也惊醒了午睡者。合同的课堂幽默,犹如心灵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摆脱了困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谈笑风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四、给予学生适当鼓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表扬。因为,人的聪明才智、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是表扬和鼓励的结果,如果某人受到鼓舞,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随之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它燃烧起来,以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例如,有一次,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突然提出要退学,他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一位老师表扬过我,哪怕仅有一次。望着学生那失望的眼神,我无话可说,拉着他回到教室,开始讲课。我第一次提问这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内容也很简单,简单到只读本框课的大黑字标题,他读得流利,我表扬了他。几天后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我讲到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赡养扶助父母时,同学们纷纷纷举手,只见这个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目光中有几分自卑 ,手也举得很低很低,几乎让人意识不到他在举手。我微笑着走到他的桌前,用手轻轻拍了一下他单薄的肩头,用充满鼓励的眼光看着他,说:“你说说看,一定能说得不错。”他站起来,说的是他平时在父母患疾病以及父母在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他是如何精心照料父母并帮助父母干家务的,他说得实实在在,却又真实感人。没等他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个学生笑了,笑得很坦然,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我知道,那是发自心底的满足的微笑,望着他那满足的眼神,我欣慰地笑了,他也笑了。从此以后,他不再提起退学的事,我知道,他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中寻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委婉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都能像春风般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似团团燃烧的火点亮学生心灵希望之光,使学生自信、自勉、自立、自强、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应。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效地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自行消除心理障碍。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其他文献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是我国中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已成为广大公民所必需的文化素养。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用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使其得到发展呢?笔者拟就此谈点拙
期刊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原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目前在大班教学环境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提问,“不敢问”、“不想问”、“问不出”,学生无问题意识是普遍的现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建构新的思想和概
期刊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语文课的文学教学应该体现人文思想,揭示文学即人学这一本质。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关键词:文学教学 人文精神   一、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
期刊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一、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
期刊
2006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举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根据第23次会议初次审议的意见,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这次修改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优先”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优先保护。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往往存在着生理发育早熟与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认识能力、控制能力心理、生理發展水平不协调的矛盾,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存在自我约束能力弱、判断
期刊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或者说词汇是语言的生命。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糊,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有的语言家把语法比做修建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而把词汇比做砖块和基石。而且词汇量的扩大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前提和基础。  由此可见,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一个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大小和正确的运用词汇的熟练程度,是衡量其语言水平的尺度之一。因此,
期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说一些有错误的话,写一些错误的句子。学习者所犯的这些错误其实是不足为怪的,并且大部分错误是能够进行分析的。所以分析其错误及其原因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大的意义。  在语言教学中,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出现的差错不能以学生没学懂,而加以否定。因为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失误还是错误。所谓的错误是指英语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层次方面
期刊
跨入新世纪,人类文明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它的巨变,知识经济的兴起迫使人们反思人才的培养问题,也促使教育改革的基点定位于人们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也为学科课程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开拓出了充足的空间。但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比如新课程的课程安排与要求和未来高考的衔接与体现所存在的脱节等,这要求师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
期刊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数学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应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放松地学习  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
期刊
随着中国教育“新课改”的快速深入,新理念中有了一些教育语言符号,如 “以人为本”和“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就是使人和谐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的理论,源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强调人的本身,内外部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和谐发展的因素,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身体和艺术方面去全面发展人,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造成了人的个性发展的和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