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新教材中有许多是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特点,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正面教育材料
新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人生挫折是难免的”时,我讲了伟人居里夫人遭受的挫折,告诉同学们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人没经历挫折,我们要正确面对挫折。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希望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中才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渗透性和主动性,通过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渗透进人的心理圈,快捷而灵活。暗示教学法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其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思行的转化,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素质。运用暗示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是体态暗示,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可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作用。比如,在每堂课前,我尽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迈着轻快而充满自信的步子走进教室,以端庄、稳重、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我又以饱含激励的目光示意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言发,并用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师爱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善于运运含蓄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学生的心理潜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素质。正如心理学家洛扎克洛夫所说:“艺术手段不仅用来为课本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创造愉快的气氛,它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期待。”
三、课堂要风趣
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间的紧张关系,减轻焦虑,陶冶学习情趣,冰释误会。莎士比亚说:“甜中甜,不见其甜;乐中加乐,才是大乐!”拥有诙谐、幽默、风趣的人格特点,会使平淡无味变得精彩纷呈。运用幽默教学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幽默教学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生活处处有幽默,如春夏之交,上课的预备铃响了,有位同学还在午睡,我当众宣布:“某某同学正在做一帘幽梦,梦到花果山水帘洞去了。”同学们的笑声活跃了全班同学的情绪,也惊醒了午睡者。合同的课堂幽默,犹如心灵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摆脱了困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谈笑风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四、给予学生适当鼓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表扬。因为,人的聪明才智、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是表扬和鼓励的结果,如果某人受到鼓舞,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随之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它燃烧起来,以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例如,有一次,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突然提出要退学,他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一位老师表扬过我,哪怕仅有一次。望着学生那失望的眼神,我无话可说,拉着他回到教室,开始讲课。我第一次提问这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内容也很简单,简单到只读本框课的大黑字标题,他读得流利,我表扬了他。几天后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我讲到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赡养扶助父母时,同学们纷纷纷举手,只见这个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目光中有几分自卑 ,手也举得很低很低,几乎让人意识不到他在举手。我微笑着走到他的桌前,用手轻轻拍了一下他单薄的肩头,用充满鼓励的眼光看着他,说:“你说说看,一定能说得不错。”他站起来,说的是他平时在父母患疾病以及父母在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他是如何精心照料父母并帮助父母干家务的,他说得实实在在,却又真实感人。没等他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个学生笑了,笑得很坦然,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我知道,那是发自心底的满足的微笑,望着他那满足的眼神,我欣慰地笑了,他也笑了。从此以后,他不再提起退学的事,我知道,他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中寻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委婉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都能像春风般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似团团燃烧的火点亮学生心灵希望之光,使学生自信、自勉、自立、自强、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应。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效地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自行消除心理障碍。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正面教育材料
新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人生挫折是难免的”时,我讲了伟人居里夫人遭受的挫折,告诉同学们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人没经历挫折,我们要正确面对挫折。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希望与困难、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中才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
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渗透性和主动性,通过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渗透进人的心理圈,快捷而灵活。暗示教学法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其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思行的转化,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素质。运用暗示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是体态暗示,也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可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作用。比如,在每堂课前,我尽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迈着轻快而充满自信的步子走进教室,以端庄、稳重、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我又以饱含激励的目光示意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言发,并用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师爱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善于运运含蓄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学生的心理潜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素质。正如心理学家洛扎克洛夫所说:“艺术手段不仅用来为课本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创造愉快的气氛,它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期待。”
三、课堂要风趣
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间的紧张关系,减轻焦虑,陶冶学习情趣,冰释误会。莎士比亚说:“甜中甜,不见其甜;乐中加乐,才是大乐!”拥有诙谐、幽默、风趣的人格特点,会使平淡无味变得精彩纷呈。运用幽默教学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幽默教学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生活处处有幽默,如春夏之交,上课的预备铃响了,有位同学还在午睡,我当众宣布:“某某同学正在做一帘幽梦,梦到花果山水帘洞去了。”同学们的笑声活跃了全班同学的情绪,也惊醒了午睡者。合同的课堂幽默,犹如心灵的催化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摆脱了困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谈笑风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四、给予学生适当鼓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表扬。因为,人的聪明才智、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是表扬和鼓励的结果,如果某人受到鼓舞,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随之高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它燃烧起来,以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例如,有一次,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突然提出要退学,他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一位老师表扬过我,哪怕仅有一次。望着学生那失望的眼神,我无话可说,拉着他回到教室,开始讲课。我第一次提问这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内容也很简单,简单到只读本框课的大黑字标题,他读得流利,我表扬了他。几天后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我讲到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赡养扶助父母时,同学们纷纷纷举手,只见这个学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目光中有几分自卑 ,手也举得很低很低,几乎让人意识不到他在举手。我微笑着走到他的桌前,用手轻轻拍了一下他单薄的肩头,用充满鼓励的眼光看着他,说:“你说说看,一定能说得不错。”他站起来,说的是他平时在父母患疾病以及父母在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他是如何精心照料父母并帮助父母干家务的,他说得实实在在,却又真实感人。没等他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个学生笑了,笑得很坦然,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我知道,那是发自心底的满足的微笑,望着他那满足的眼神,我欣慰地笑了,他也笑了。从此以后,他不再提起退学的事,我知道,他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中寻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委婉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都能像春风般抚平学生心灵的创伤,似团团燃烧的火点亮学生心灵希望之光,使学生自信、自勉、自立、自强、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效应。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效地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结合学科特点,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自行消除心理障碍。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