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华,水墨意境里的古镇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e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的韵味,汩汩清泉从村中潺潺流过,古香古色的乡舍与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信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这个充满梦幻的魅力所在,就是闽南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一个古镇:蓬华。
  蓬华确是一个地杰人亦灵的所在,在千百年的历史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烙下深深的印迹。
  蓬华是个梦,梦里山水清雅婉妙,梦里流瀑如泣如诉。沿着南安蓬华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走来,烟柳古桥,风帘翠幕,绿树绕拱桥……映入眼帘的真真不是梦境,那些古老村落依山傍水,闽南特色民居栋宇鳞次,水圳池塘波光粼粼,四顾青山浓荫翳如;最喜欢那一座座燕尾高翘的红砖古厝,鳞次栉比在翠绿如黛的林木之间。以前就知道蓬华美,却没有想到竟这么美,特别是雨后,淡淡晨雾如同薄薄轻纱笼罩着古村,一种迷离的朦胧韵味,仿佛水墨画般,一下子将“好色”的我迷住了。
  在本地人导引下沿着古镇穿村绕园逛大半天,此时太阳已高挂在一碧如洗的天空。相较之下,我更喜欢雨天,却未必有什么浪漫情怀,无非是懒人惰性;红天赤日下,动动就是一身酸臭汗,黏黏糊糊的好不难受。见我在埋怨,憨厚的导游说,前面的华美古桥非常凉快。我以为是望梅止渴,但总算有了个奔头。急急往前赶了些路,果不其然,人未近古桥,潺潺的流瀑声便在耳边引诱着,喜瀑的我不顾一切地往前奔去。桥边的那棵千年古松浓荫蔽日,据说树高达40多米,树桩的周长有3.8米,但我更喜桥下千年古枫树,密密麻麻的树冠像一张巨大的伞,人从树下走过,踩着日头透过树叶的碎光,顿有种幻入梦境感。穿过古桥循声到流瀑处,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水边,捧起冰凉彻骨的溪水往脸上、手臂上喷……身清心自凉!此时,我才发现自己竟踩在一个石脚印上!退步俯身端详,惟妙惟肖的石脚印不似人为凿刻!据说,当年八仙路经此地,见山光水色风景秀丽,不禁流连忘返,到最后铁拐李便用他标志性的大脚印,在此留下个“俺老李到此一游”的噱头,给后人“欲去需留迹,后会自有期”的念想。除此之外,华美桥附近还有“仙人把盏”、“仙人洞”等胜迹。
  古松、古枫、古桥,与溪流深涧相映成趣,给人几多诗情画意,让我有了为之歌吟的冲动。在这座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千年单拱石拱桥,长21.4米,宽4.16米,拱长9.50米,作为古时南安通往永春的交通要道,记载了蓬华往日繁华。桥头长方形圭首石碑,碑文阴刻行楷字体“华美桥”三字,出自蓬华历史名人、曾中过解元、探花的黄贻楫于清光绪九年所书。
  蓬华的美不仅是苍松古道、小桥流水的风情,不少颇具特色的古建筑,如大演村的“中宪第”,和福林堂、美新堂、新安堂、兴文堂等规模完整的古厝。始建于道光年间(约1828年),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红砖古厝“瑞义堂”让我印象最深,因基祖洪江淮受封中宪大夫,故又称“中宪第”。整座建筑均为砖石木混合构筑,大小房间46间、厅堂9个,红砖铺地,8个天井,石板条铺成的石柱大门刻有两副对联,至今清晰可见。石雕门面,左右两侧均是泥塑雕屋檐,砖雕墙面,大门口前埕皆是石板条铺成,檐角都是原始森林杉木,至今仍红得发紫。正厅屋架采用鸡叠斗,木雕加彩金大漆,厅中神龛及格堵板均是木雕图案镶嵌而成。在闽南古建筑中的天井讲究“四水归堂”,在人们看来水即是财源,所以在整座建筑中开辟出一个或者数个天井,把雨水从屋顶上引下来,等于将财引进自己的家里了。
  闽南素来多雨,迷离缠绵的濛濛细雨,在深藏闺中的许多女人眼里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一缕理不清的情:“春水碧于天,孤枕伴雨眠。”水珠顺着屋檐落入堂前水池,形成晶莹的水帘,水声澹澹,给人带来了一丝清凉和些许期待。走进最里面那座两层的小木楼,高墙深院,雕梁画栋,雕窗镂门,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绣楼吧!那些深藏闺中的妇人,或曾演绎过离愁别恨的故事,坐在窗后日日守望着外出的郎君,只能将寂寞重门深锁,成了“几度抛珠背人哭,一岁眼泪成一珠”的凄然。
  沿着古厝的日字形廊漫步,置身于一种古朴意境中,默默地感受一个家族起起落落的沧桑。厝是闽南特有的红砖土墙,大门“凹寿”、中间天井和五开间三落带双护厝“皇宫”式的结构,屋脊高高翘起的燕尾,都在默默地诉说着主人当年的尊贵和富足。当年建造屋子的青石板、石灰、红砖等建筑材料,先用船从泉州、南安、安溪等地顺晋江西溪运到安溪金谷渡口,再由村民从11公里外的安溪金谷肩挑过来,崎岖山路不知花费了多少人工物力,一块长4米多的青石板由16个人抬,需花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走访中,听来了一个“撒泡尿赚了十三万六”的有趣故事。据说当年中宪大夫的儿子洪维藩,因军功被闽浙总督左宗棠“委驻香港管理文报局务”,后在香港做生意。有一次正与客商谈一宗生意,时值该商品价格暴涨,客商一开口说给十三万六千两的白银,洪维藩心里已认可,但突然想小便,对方是熟客,所以也不避讳,就到旁边的便桶小解。洪维藩尿完时习惯性地抖了一下身子,对方误以为他嫌价格低,便一咬牙说:“再给你一个十三万六!”洪维藩撒了一泡尿,就多赚了十三万六的白银,因此便将其中一部分用于家乡的基础建设。
  繁华落尽是沧桑!尽管古厝昨日无限荣光,也挡不住岁月的无情,已经渐渐显露出破落的危机。迎着穿廊而来的风,几片落叶不时随风拂过,正如我的思绪被鼓噪得迷迷离离一般。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清晨,推开窗。一天的开始,总是给人一股清新的气息。窗台盆栽,在爸爸的照看下正蓬蓬勃勃。  每天,爸爸喊我一起去晨练。爸爸第一次叫我时,我很不情愿,以至于带着坏情绪绕公园环路一言不发走了三圈。爸爸没话找话,但我并不领情。晨练回来,倒在床上想补一觉,可睡意全无。妈妈走过来,看见我脚上起了两个水泡,这时我才意识到痛。爸爸看也不看我一眼说:“锻炼就得穿运动鞋,你穿的那个鞋不行。”扔下这句话,爸爸推门就去早
期刊
范礼义老师,是我高小时的自然老师,也是我初中的物理老师,我与他接触较多,受益更多。  他分配到砂河高小,是在1955年。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当时很流行的白色玳瑁框的眼镜,留着分头,白衫系在蓝裤子里,一看便知是个有学问的老师。听说是当时全区最有名的五寨师范毕业生。他教的自然课很受同学们欢迎,除了口齿清楚,交代到位,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了解学情。其方法是,常常让学生用二指宽的小字条回答问题,不是在本节
期刊
周六,妻子、儿子和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母亲在走廊里晒太阳,她身体斜倚在椅子上,眼睑低垂,满脸的皱纹舒展开来,蜡黄的脸透着病态。自从母亲得了脑梗塞后,身体每况愈下,行动不方便,精神头也大不如以前了。  听到声响,母亲蓦地抬起头,微微睁开眼睛,好似从遥远的梦中醒来,略显疲惫的眼神中流露出异样的喜悦。母亲左手撑着椅子一侧,右手扶着墙壁,弓着腰吃力地想站起来,我赶紧拉着母亲的手扶起她。母亲高兴地招呼我们进屋
期刊
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就连吃一碗阳春面,都被看着是极为奢侈的事情。而那时候,却能够得到一位朋友的相赠,所赠之物,竟然是一把“国光”牌子的口琴。  双手接下口琴的那一刻,表面上连连轻言感谢,可是内心的那种欣喜若狂,今天的你,肯定无法想象。  弹指一挥间,我的人生已经走过了几十个春夏秋冬,而那把口琴始终跟随在我的左右。从简单的“索拉索来,哆啦哆”,然后是《东方红,太阳升》,再后来《社会主义好!》接着又
期刊
夏日,蝉那优美动听的鸣叫声,使我回忆起在家乡那段美丽无忧的童年。  蝉,是乡村的歌唱家。儿时,村庄后面山岭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子刚劲、清新,生意盎然。夏日,烈日像一个大火球般炙烤着乡村大地,而蝉悠扬清爽,在竹枝上,欢快地唱着“知了、知了”。它们成群结队,以它奔放的歌喉、激情的腔调,仿佛在演奏音乐。竹林里,回荡着蝉的合鸣,那声音一浪迭一浪,而它趴在竹枝叶间一动不动,一声高过一声,在光彩中,兀自流转。
期刊
看到各地文友晒春天,我着实有点羡慕,也不乏有些嫉妒。文友们晒的春天,花红草绿,真算得上是风景如画。可就在4月20日早晨,我家的院里还是雪花飘飘、冷风袭人。  位于北纬49°的寒带区,我们真正的春天是6月中旬。到了6月,不经意间春天就来了,也许是下了一夜的春雨,也许是刮了一夜春风,春天就会悄然而至。当你第二天醒来时会看到满眼的嫩绿,使你忘却昨天的寒冷还有那厚厚的白雪。微风从山脚下唱着歌,缓缓地迈着轻
期刊
午休时间,用包装带来编篮子,可以打发等候上班的时间,也可以御御这冬天的寒冷,还可以用来找找写散文的手感……  当我把第一个篮子晒在QQ动态上,就引来一片赞叹声,紧接着的第二个、第三个陆续上晒,便有女文友发来“提钱预定”的索要,市散协常务副会长——丹丹先是赞了个“心灵手巧”,随后开玩笑说:“给我们散协会员上一堂编织课啊?”我回答:“好啊,结合散文谈点感想。”这几天也正为公司内的几位通讯员同事看不懂我
期刊
儿子大了,已经开始考虑自己将来的高考出路。  今年“五一”小长假,他一天画画,一天去动漫节,还有半天宅在家里,关起门来拾掇自己收藏多年百玩不厌的高达玩偶,把自己的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小长假最后一天的下午,一如既往,我和爱人一起送他返校,这也是儿子上高中后我们一直坚持雷打不动的事,倒不是对孩子娇惯,而是爱人和我有共识,路上个把小时的车程时间正是一家三口交流的好机会,当然交流的重点是儿子在校学习生活情
期刊
当“庙巷”二字从《咸宁史志》的故纸堆里出现在我视线时,这个有着宿命的称谓,立即勾起了我探宝般的好奇。我有急切想去咸宁汀泗古镇的西街一睹庙巷的冲动。  长街、深巷。  一条不规则的小巷弯弯曲曲。巷窄而长,路面只有丈余宽。巷子两侧的房屋多为二层,门房窄小,青砖黛瓦,小巧别致。临街正面整面墙皆为杉树木板,呈玄黑或黛黄或陈年的土黄色。树纹一条条顺着木板垂下来。与光阴抗争多年,风干了岁月的辉光,年轮的经纬却
期刊
我是家中独儿子,上面有两个姐,尤其是大姐,长姐如父,大姐救过我三次,感情极深。  小时候,家住农村,那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父母亲每天下地忙农活,挣工分,挣一家人的口粮,吃穿家用,全靠那点微薄工分,不敢有半点松懈,耽误出工,没时间管三个小孩。孩子们就在村前村后野地里到处游荡,平原地带,沟汊河湖多,大姐救了我一命。有一次春天,田野里花都开了,豌豆荚正是成熟的时候,遭受水淹的没顶之灾,是大姐把我从水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