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剖宫产术后DVT形成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100 AXa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阻抗容积波图指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HBV、LBV、PV、FIB)及阻抗容积波图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凝血功能指标(APTT、TT、P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剖宫产术后DVT形成安全有效。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1.9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040-0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一侧肢体突然肿胀疼痛,行走时加剧,严重者可因急性肺栓塞而致死亡。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剖宫产术后DVT形成,并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7月酒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剖宫产患者7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年龄23~35岁,平均(29.0±4.3)岁;孕周24~41周,平均(37.1±2.3)周;病程5~12 d,平均(7.4±1.4)d。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8.5±3.1)岁;孕周26~42周,平均(38.2±1.4)周;病程5~13 d,平均(7.4±1.4)d。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标准(草案)》[1]。剖宫产术后7~9 d,出现不明原因的小腿肌肉疼痛或整个患肢疼痛、肿胀;浅表静脉扩张并可触及条索状物;不同程度的发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下肢静脉压升高;静脉充盈试验阳性;彩色超声证实有静脉血栓形成。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实用中医外科学》[3]辨证标准。①湿热型:发病急骤,患肢疼痛剧烈、压痛明显,肿胀严重、按之凹陷,步履艰难,伴有发热或患肢红热,可伴有浅静脉炎或其他感染病灶,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或滑数。②血瘀型:患肢持续性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压痛明显,皮色黯紫,肢体下垂、颜色加深、肿胀加重,或有瘀斑及色素沉着,浅静脉怒张,毛细血管扩张,肌肉紧韧饱满,舌苔白,舌质绛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涩。③脾虚水湿型:身倦无力,患肢肿胀缠绵日久不消,朝轻暮重,站立、行走后加重,不痛或胀痛隐隐,肌肉紧韧饱满,沉重乏力,疲劳懒动,肢体得温则舒,舌苔白腻,舌淡或胖嫩,脉沉缓或细濡。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剖宫产术后DVT形成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②患者初产、单胎,病情平稳,意识清楚;③术前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④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其他可引起下肢疼痛的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急性炎性皮肤病、急性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等;②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第2日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塞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4100 AXaIU/支,批号200804080),100 AXa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 g,当归12 g,桃仁12 g,红花12 g,地龙12 g,川芎12 g,赤芍10 g。湿热型加金银花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苍术10 g、白花蛇舌草30 g、黄柏10 g、紫草10 g、川牛膝15 g;血瘀型加丹参30 g、当归12 g、川牛膝10 g、穿山甲15 g、水蛭10 g、鸡血藤30 g;脾虚水湿型加党参30 g、白术15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牛膝15 g、桂枝 12 g、木瓜12 g、防己15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每日2次,口服。第3煎取药液1 L,药温45 ℃,熏蒸外洗患肢10 min,每日2次。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观察主要症状、体征;检测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每5 d测1次,共2次;治疗前后检测阻抗容积波图静脉充盈阻抗轨迹上升高度(IPG上升值)、静脉充盈阻抗轨迹下降高度(IPG下降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1.8 疗效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治方案(草案)》[1]相关标准拟定。①痊愈:患肢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活动正常,体温正常;出院后随访2周,无异常感觉。CDFI示深静脉干完全通畅;②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久立后下肢尚有疼痛,体温正常,CDFI示深静脉干部分通畅;③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但有较重后遗症,CDFI示深静脉无血流信号;④无效:症状明显,无减轻,甚至加重。 1.9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阻抗容积波图指标变化见表2~表4。治疗期间,2组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妊娠期母体各器官系统发生一系列改变,心排血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胎盘形成动静脉短路、血液稀释、血管扩张等因素致孕早、中期血压偏低,晚期血压偏高,妊娠时股静脉血压随妊娠进展而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在妊娠晚期和产褥早期,多数凝血因子及FIB等显著增高,纤溶活性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滞产脱水致血液浓缩,前置胎盘产前长时间卧床保胎,产后活动减少或盘腿喂乳时间过长等均可导致产后下肢及盆腔内血栓形成[4]。
本病属于中医学“股肿”、“脉痹”等范畴。由于久坐久卧伤气,以致瘀血阻于脉中,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发为本病;或因饮食不节,素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湿热与瘀血互结于脉中,阻于脉络所致。《证治准绳》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由此可见,本病以瘀湿为主,治疗应活血、利湿、通络。采用王清任《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桃仁、红花、地龙、丹参、当归、赤芍、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化瘀,川牛膝引药下行,茯苓利湿消肿、通络止痛,川芎行气活血通络,湿热明显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脾虚重用白术、党参、薏苡仁益气健脾。全方可改善微循环障碍,使血黏度下降,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瘀、溶栓、抗凝的目的。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是一种新型抗凝血酶Ⅲ依赖型抗血栓形成药,具有抗血栓活性和抗凝血活性,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它不能通过胎盘,无三致毒性(致突变、致畸胎、致癌),可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减少了凝血功能的检验次数[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HBV、LBV、PV、FIB)及阻抗容积波图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能明显改善剖宫产术后DVT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血液黏度,促使下肢静脉再通,对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标准(草案)[J].中华外科杂志,2009,33(5):46-4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9.
[3]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225.
[4] 张艳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0,
16(14):64-65.
[5] 杨璐德,刘璠.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07,33(2):196-197.
(收稿日期:2013-09-08,编辑:季巍巍)
100 AXa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阻抗容积波图指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HBV、LBV、PV、FIB)及阻抗容积波图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凝血功能指标(APTT、TT、P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剖宫产术后DVT形成安全有效。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1.9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040-0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一侧肢体突然肿胀疼痛,行走时加剧,严重者可因急性肺栓塞而致死亡。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剖宫产术后DVT形成,并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7月酒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剖宫产患者7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年龄23~35岁,平均(29.0±4.3)岁;孕周24~41周,平均(37.1±2.3)周;病程5~12 d,平均(7.4±1.4)d。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8.5±3.1)岁;孕周26~42周,平均(38.2±1.4)周;病程5~13 d,平均(7.4±1.4)d。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标准(草案)》[1]。剖宫产术后7~9 d,出现不明原因的小腿肌肉疼痛或整个患肢疼痛、肿胀;浅表静脉扩张并可触及条索状物;不同程度的发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下肢静脉压升高;静脉充盈试验阳性;彩色超声证实有静脉血栓形成。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实用中医外科学》[3]辨证标准。①湿热型:发病急骤,患肢疼痛剧烈、压痛明显,肿胀严重、按之凹陷,步履艰难,伴有发热或患肢红热,可伴有浅静脉炎或其他感染病灶,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或滑数。②血瘀型:患肢持续性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压痛明显,皮色黯紫,肢体下垂、颜色加深、肿胀加重,或有瘀斑及色素沉着,浅静脉怒张,毛细血管扩张,肌肉紧韧饱满,舌苔白,舌质绛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涩。③脾虚水湿型:身倦无力,患肢肿胀缠绵日久不消,朝轻暮重,站立、行走后加重,不痛或胀痛隐隐,肌肉紧韧饱满,沉重乏力,疲劳懒动,肢体得温则舒,舌苔白腻,舌淡或胖嫩,脉沉缓或细濡。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剖宫产术后DVT形成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②患者初产、单胎,病情平稳,意识清楚;③术前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④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其他可引起下肢疼痛的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急性炎性皮肤病、急性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等;②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第2日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塞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4100 AXaIU/支,批号200804080),100 AXa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 g,当归12 g,桃仁12 g,红花12 g,地龙12 g,川芎12 g,赤芍10 g。湿热型加金银花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苍术10 g、白花蛇舌草30 g、黄柏10 g、紫草10 g、川牛膝15 g;血瘀型加丹参30 g、当归12 g、川牛膝10 g、穿山甲15 g、水蛭10 g、鸡血藤30 g;脾虚水湿型加党参30 g、白术15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牛膝15 g、桂枝 12 g、木瓜12 g、防己15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每日2次,口服。第3煎取药液1 L,药温45 ℃,熏蒸外洗患肢10 min,每日2次。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观察主要症状、体征;检测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每5 d测1次,共2次;治疗前后检测阻抗容积波图静脉充盈阻抗轨迹上升高度(IPG上升值)、静脉充盈阻抗轨迹下降高度(IPG下降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1.8 疗效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治方案(草案)》[1]相关标准拟定。①痊愈:患肢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活动正常,体温正常;出院后随访2周,无异常感觉。CDFI示深静脉干完全通畅;②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久立后下肢尚有疼痛,体温正常,CDFI示深静脉干部分通畅;③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但有较重后遗症,CDFI示深静脉无血流信号;④无效:症状明显,无减轻,甚至加重。 1.9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阻抗容积波图指标变化见表2~表4。治疗期间,2组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妊娠期母体各器官系统发生一系列改变,心排血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胎盘形成动静脉短路、血液稀释、血管扩张等因素致孕早、中期血压偏低,晚期血压偏高,妊娠时股静脉血压随妊娠进展而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在妊娠晚期和产褥早期,多数凝血因子及FIB等显著增高,纤溶活性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滞产脱水致血液浓缩,前置胎盘产前长时间卧床保胎,产后活动减少或盘腿喂乳时间过长等均可导致产后下肢及盆腔内血栓形成[4]。
本病属于中医学“股肿”、“脉痹”等范畴。由于久坐久卧伤气,以致瘀血阻于脉中,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发为本病;或因饮食不节,素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湿热与瘀血互结于脉中,阻于脉络所致。《证治准绳》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由此可见,本病以瘀湿为主,治疗应活血、利湿、通络。采用王清任《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桃仁、红花、地龙、丹参、当归、赤芍、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化瘀,川牛膝引药下行,茯苓利湿消肿、通络止痛,川芎行气活血通络,湿热明显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脾虚重用白术、党参、薏苡仁益气健脾。全方可改善微循环障碍,使血黏度下降,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瘀、溶栓、抗凝的目的。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是一种新型抗凝血酶Ⅲ依赖型抗血栓形成药,具有抗血栓活性和抗凝血活性,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它不能通过胎盘,无三致毒性(致突变、致畸胎、致癌),可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减少了凝血功能的检验次数[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HBV、LBV、PV、FIB)及阻抗容积波图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能明显改善剖宫产术后DVT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血液黏度,促使下肢静脉再通,对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标准(草案)[J].中华外科杂志,2009,33(5):46-4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9.
[3]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225.
[4] 张艳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0,
16(14):64-65.
[5] 杨璐德,刘璠.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07,33(2):196-197.
(收稿日期:2013-09-08,编辑:季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