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下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ma5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文化建设不仅仅影响青少年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和命运。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域下思考、探究高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观;高校文化建设;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促使了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民办和高职院校大量涌现,办学体制出现了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带来各种外来思想的汇入。在这种境遇下的高校文化建设需要深思、慎行,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一、文化的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文化的概念有几百种之多。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史一种意识形态;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艺术;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就是科学理论知识……
  通过对中外文化意蕴演进的省察,关于文化的概念概括来讲包括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的对象化、社会化的一切活动,文化始终与人类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也包含制度文化和道德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它是人类活动及其方式通过语言文字的观念表达,以语言、文字作为自己的客观形式,保证了文化的传导,通过文化理念、意识的内化,发掘文化主体的潜能。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自己没特别定义文化的含义,其文化思想和文化观的表述散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文本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常常糅合在其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的话语之中。
  1.文化得以存在——现实中的人
  关于文化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既不像奥古斯丁那样走宗教神学理路,也不像黑格尔那样走理性主义理路,也不像费尔巴哈那样走“抽象的人”的人本主义理路,而是将目光聚集在现实生活的人,现实的人是文化得以存在的前提,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劳动实践作为其文化观的理论前提。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与以往文化观的本质区别,也是其唯物史观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像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表述的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2.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文化的本质,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内在根据。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文化特性,这种特性又是通过人自身的生命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动物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去活动,人则不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2]的这种特性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得以显现,由人的不断实践而不断的更新、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改变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文化发展动因,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纯粹抽象理性思维的发展,突出了文化发展的实践性。
  3.文化存在的形式——意识形态性
  从文化的含义来讲,马克思恩格斯将文化界定在相对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范围内,他们认为文化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存在。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人类的“有意识存在”的载体,传承着人的有意识的存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虽然没有独立的历史,但是文化可以以文字语言等客观形式反映人类的意识形态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这样使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得以可能。
  马克思认为文化生活属于人的精神生活,必然受人类的物质生活的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
  4.文化的价值旨归——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相关论述始终通过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展开的,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著中始终在表达一个这样的文化理念: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始终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时也调整着当下时代人民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是反映无产阶级争取民主、自由、解放的阶级意识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是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这种文化观是超越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文化观,为实现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未来那种“联合体”的伟大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革命性。
  三、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高校文化建设一直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的十八大也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文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校文化建设物质投入的思考
  随着高考的扩招,诸多高校校园规模迅速扩建,大量民办院校的兴起,出现了校园的实际师生人数与校园实际承载量不相匹配的现象。校园建设的土地面积,师生的生活保障的基本设施,教学的硬件等设施严重匮乏。比如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文体馆、教学多媒体等设施的缺乏或不健全,学校的绿化面积不达标等现象。
  马克思认为环境会影响人的发展,对身心都会产生影响。学生基本生活设施的缺乏会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消极怠学的现象;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可能会让学习活动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上,学习不具备实践性,影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关注人的生活境遇的理论自觉,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依赖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谐的校园环境、健全教学硬件设施、充足的文化实践活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2.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强调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的能动作用,精神文化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具有理论导向作用。相对于当前社会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状况,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呈现明显滞后现象。
  第一,对文化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由于传统的文化教育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高校的大学生及管理者对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人认为高校学习的文化主要是科学理论知识,或者说是能直接创造财富发展生产力的知识,促成重专业知识而轻人文知识的意识形成,过于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和忽视基础人文知识修养。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体制,科学匹配专业知识和基础课、思政课等,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文化,突出文化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
  第二,高校生思想道德修养虚空与法律意识淡薄。随着近些年来的马加爵事件、高校投毒事件、以及其他形式的高校犯罪事件的发生,也体现了部分高校生思想道德的虚空,法治理念的淡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行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法治教育出现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没有内化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中。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的形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同时强调理想、道德、法律、“三观”教育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对我国的传统的文化采取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对外来的思想观念优化选择,摒弃诸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
  第三,文化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文化科研是对文化的继续探究,是在原有或现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或实用价值。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在利益的诱惑下,高校出现了学术造假、急功近利、学术贿赂、学权交易等现象,不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逐渐降低了作为文化主体人的实际科研能力,同时也促使文化相对人的实际生活总是“形而上”的存在,丧失文化本质和价值。我们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一种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文化观,文化是将文化的理论或文化的意识形态内化在人的具体行为中,体现的是人的实践能力,不是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上,最终要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能力。
  3.高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的思考
  高校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建设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的建设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组织机构是落实高校文化建设的执行者,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不断的完善,不仅要建立管理型的组织机构,还要建立服务型的组织机构,做好教学、生活、学习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适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要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同时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具有稳定性、发展性、时代性的良好校园文化格局。
  我国高校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阶段,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文化观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消瘀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各30例,A组采用益气消瘀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B组单用益气
在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面临着满堂灌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率不够高.怎样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必须引起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以“初中历史课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翻译难,译诗更难。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争论颇多。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作用,译者作为读者在翻译文本时,考虑到作品的生命力必须注重读者的期待视野。  关键词:诗歌;翻译;接受美学  有关古诗英译的标准及评论,可谓是百家争鸣,各有说法。许渊冲认为诗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字,英国诗人柯尔律治则说诗是“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美国
很多朋友聊起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价值体现、职位高低?还是收入多少、权利大小。我思来想去,人空手而来,又空手而去,什么最重要,一时让人难以琢磨。考虑到社会知名度、官
众所周知,十年课改前、中、后,学生们怕写作文的现象仍然是普遍现象,作文教学也仍然是大多语文教师教学中的心病。  文章不是无情物,要想学生喜爱作文,就要让他们视作文为乐事,进而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如何能做到呢?这就要求教师的整个作文教学过程重“情”:作文指导要“激情”、作文批改要“关情”、作文评讲要“留情”。  一、作文指导要“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的,作文者要有丰富的情感,乏情、滞情、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说明运动和健康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塑造良好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体育课的设立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每个学习过程中身心的健康
公安部警犬繁育工作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警犬繁委会)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以来,全国的警犬繁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繁殖的警犬数量大幅增加,质量明显提高,有力保障了全国警犬技术工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导致的痴呆,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也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以渐进性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