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20世纪融合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范围,并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一、研究的特点
从2000年起,至本文截稿(2012年9月),中国大陆发表的音乐美学论文及硕生、博士音乐美学毕业论文数量上有很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其总数达到三千余篇。从中可以看出音乐美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音乐美学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对研究人员的培养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通过对2000年—2012年的论文统计,可以看出音乐美学的研究人员既包括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师、学生,也包括一些地方的综合大学、高师高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特别值得瞩目的是,自2000年尤其是2004年以后,大量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毕业,同时还有一部分音乐美学专业的博士也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课程,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后继人才。学科的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讨论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论文在不断增多,包括音乐美学学科的归属、中西方音乐美学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音乐美学研究生的培养及音乐美学论文的写作等内容。
2.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阵地在持续增加
2000年前,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章多发表在音乐类核心刊物或各音乐院校的院刊上,2000年后刊登音乐美学类文章的刊物不断增加,音乐类杂志、非音乐类杂志、音乐学院院刊、综合性大学院刊等都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阵地,比较活跃的杂志除以上的杂志外还有:《艺术交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艺术百家》、《文艺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美与时代》、《大众文艺》等。随着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的兴起和繁荣,《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相继刊登了大量讨论电影、电视音乐美学的文章,成为影视音乐美学的理论阵地。
3.以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主体
纵观2000年以后音乐美学研究的范围,虽然不同时期不断有新的热点和研究对象出现,但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和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始终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1)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分类
a.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这些论文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文献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以下一些重要的典籍:《诗经》、《老子》、《文子》、《乐论》、《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乐记》、《乐记》、《洞箫赋》、《声无哀乐论》、《陈旸乐书》、《碧鸡漫志》、《唱论》、《溪山琴况》、《衡曲麈谭》等,尤其以《乐记》、《声无哀乐论》、《溪山琴况》的研究为重。
b.对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具有代表性音乐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以及各时期的代表性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中国各时期都有对音乐美学独到的见解,不同的思想家对音乐美的认识各不相同,也对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尤其以儒家、道家流派,孔子、老子、嵇康、李贽、青主等人物及中和、淡和的音乐范畴为主要研究对象。
c.对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乐种进行音乐美学探讨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这一阶段的研究既体现了对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曾经关注过的乐种的美学问题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断扩大着关注的范围,主要提及的研究对象有:古琴、琵琶、福建南音、姜夔自度曲、民族声乐、宗教音乐、编钟、京剧、河北梆子、流行音乐、学堂乐歌等,尤其以古琴音乐的美学研究为重。
d.对中国各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总结。中国不同阶段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发展状况等不同,具有各时期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发展状态。2000年—2012年的音乐美学论文分别对中国以下时期的音乐美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先秦、春秋、魏晋、唐、宋、明、清、中国近代和当代,尤其以春秋、魏晋时期及中国近代、当代作为研究重点。
(2)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分类
相对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仍占据音乐美学研究的主体之一。
a.针对西方音乐典籍和代表人物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两个部分: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尼采、康德、黑格尔、卢梭的美学著作和音乐思想进行研究;对近代、当代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和他的《论音乐的美》、卓菲娅·丽莎和她的《论音乐的特殊性》以及音乐美学家阿多诺、皮埃尔·布莱兹、苏珊·朗格、迈尔、舒茨、克列姆辽夫、埃格布雷希特、达尔豪斯、柯克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
b.针对西方音乐美学史不同时期和美学流派的研究。这一阶段的部分论文体现了对西方音乐美学史不同美学流派及不同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和论述,包括:古希腊、中世纪、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具体美学流派包括自律论、他律论、现象学、释义学、符号学等。
c.针对西方不同音乐流派、作曲家及乐种的美学研究。这一阶段的论文对如下一些音乐流派和音乐形式蕴含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具体流派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解构主义、偶然音乐、先锋派音乐;具体的音乐形式有:宗教音乐、歌剧、欧洲传统音乐、艺术歌曲、现代音乐、先锋派音乐、小提琴作品、基督教音乐、音乐剧、钢琴音乐、合唱作品、黑人灵歌;作曲家包括:巴赫、贝多芬、莫扎特、马丁·路德、舒伯特、舒曼、萨蒂、李斯特、德彪西、柴科夫斯基、瓦格纳、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
(3)音乐美学基础问题的研究范畴
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音乐美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该时期论文涉及了以下一些音乐基础问题的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存在方式、音乐的理解与释义、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音乐的形象、音乐的表现特征、音乐的功能与价值、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的流派及音乐美学的立美问题。 4.音乐美学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开拓之中
音乐美学研究在20世纪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等几个基本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学术成就。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进入了更为宽广的领域,它的学术影响也有了新的拓展。从2000年—2012年音乐美学论文的统计结果可以梳理出音乐美学如下的研究线条:
2000年,由于世纪之交的到来,对中西音乐关系的美学探讨成为热点;2001年,音乐美学研究开始关注影视音乐美学思想的话题,虽然文章数目很少,但作为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2002年,部分音乐美学学者针对通俗音乐的音乐美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2003年,对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问题被提上了音乐美学研究工作的议程;2004年,以上提到的研究内容全面开花,在不同领域都有新的论文出现;而音乐美学研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成为2004年讨论的热点,音乐美学研究者通过自身的专业视角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予以关注和探讨;2005年,音乐美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与它密切相关的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比较音乐学、音乐传播学和音乐人类学等领域的联系,体现出跨学科学术研究的特点;2006年,音乐美学论文数目较前几年有大幅度提升,音乐美学的研究队伍又有所增加。对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学会活动方面的研究在2006年越来越活跃;另外,对当代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的美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进展;2007年值得关注的是影视音乐美学的研究,经过几年的积累与沉淀,电视、电影音乐的美学研究在2007年掀起了一波高潮,讨论影视音乐美学的文章数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年的音乐美学论文数目已经达到400篇左右,已相当于2000年论文数量的3倍多。此前提出的各个音乐美学研究领域都获得了不同研究人员的关注,影视音乐的美学研究依旧是一个热点。同年,音乐美学界又提出了如何与音乐人类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视域;2009年音乐美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伴随着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音乐美学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高峰,全年有关音乐美学的研究论文达到450篇左右;2010年,音乐美学研究走完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年论文总数已达到500篇左右。《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一文的发表又为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找到了新的视角。总体来看,从2000年—2012年的美学研究之中,如何使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与音乐实践日益密切地结合起来,并不断扩大它的学术影响,已成为音乐美学界同仁的共识,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5.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对音乐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以来,自1979年第一届音乐美学研讨会召开起,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20世纪后20年,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召开了五届年会,历届年会都提出了相应的讨论主题,对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进入21世纪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的工作更加积极与活跃,2000年、2005年、2008年召开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年会,讨论的话题几乎涵盖目前音乐美学研究的所有主题。历届中国音乐美学年会的召开都会引起新的讨论与研究热潮,这一点在2000年—2012年的论文统计中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2000年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年会讨论主题为:中西文化关系以及中国音乐发展道路,在2000年和2001年的音乐美学论文中,有关中西音乐关系及中国音乐发展方向的论文占有重要的地位;2005年第七届中国音乐美学年会,讨论的主题几乎覆盖所有音乐美学研究命题,随后2006年和2007年的论文数目大幅度提高;2008年第八届年会更是成为中国音乐美学界的一次盛会,2008年的年会主题是音乐美学学科原位以及相应表述,与会者尤其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定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每次年会的召开也都再次提醒音乐美学工作者对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随即表现为有大量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建议的论文出现。
二、存在的问题
2000年—2012年论文的统计与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中国音乐美学21世纪前12年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突显了音乐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1世纪的音乐美学研究既体现出了快速地发展,也体现出快速发展带来的分化现象。一部分研究成果是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的,但相对于这少量的有分量的研究之外,是大量的冠以音乐美学名号但不具备研究深度和学术价值的论文。以2000年和2010年两年为例,2000年论文总数为一百一十余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20篇左右,约占总数五分之一;2010年论文总数为500篇左右,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30余篇,约占总数的十六分之一。由此推断,虽然2000年以后论文总数大量增加,但具有分量的论文却很少增加。当然,非核心刊物的论文也有部分具有价值的论文,即便如此,相对于论文总数而言,此类论文仍占少数,音乐美学研究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性。
2.音乐美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功利现象
20世纪后期,音乐美学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有所变化。随着教育改革以及学校扩大化招生等客观环境的变化,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量文章缺少理论深度和学术性,有部分文章存在着为评职称应时而作的嫌疑。甚至出现同一篇论文在不同刊物多次重复发表的现象,有同一篇论文在同年不同期刊发表的现象,也有同一篇论文相隔数年在不同杂志发表的现象;还存在对相同内容的论文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再次发表的现象。这一点尤其应引起青年学者的注意,同时对音乐期刊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加强监管也势在必行。
3.音乐美学研究热点不断,但欠缺深度
在12年中,音乐美学研究不断有新的热点出现。对于音乐美学研究本身而言,能不断发现热点可以促进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为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但热点也需要深度,否则就失去了它出现的价值。目前,对于曾出现的热点,在研究层面上缺乏一定的深度,也没能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这是值得所有音乐美学研究人员反思的。以电影音乐美学研究为例:截至2010年,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经过了21世纪初的起步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的论文,但论文的讨论层面依然停留在电影音乐的功能、作用、特征等比较基础的问题上,没能够形成理论体系,更谈不到发挥音乐美学理论的影响作用。如此等等,都说明我国音乐美学研究虽然不断出现新的关注点,但在具体研究工作方面缺少系统性、深入性和实践性。
4.对于研究的前提和定义不够清晰
任何研究都需要明确的定义和前提,才可能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工作中,出现过对研究内容定义不清晰、前提不明确的现象,这一点在论文写作中有所体现。一门学科,规定出达到共识的基本性的定义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研究工作,明晰学科基本定义与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容易出现由于定义不清构成的研究错位,使研究工作走入误区。在这十几年的研究工作中,就曾出现过由于断章取义他人观点或由于对讨论定义认识不统一而出现的无谓论战现象。如:有很多音乐美学工作者对青主的“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提出过自己或赞同或否定的观点,但部分研究人员并不是完全了解青主的真实意图。对研究前提和定义不清晰,不仅会使音乐美学的研究工作陷入混乱,也会造成人员与时间的双重浪费。
5.有关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依然处于弱态
相对于20世纪而言,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自21世纪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与音乐批评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表演学的跨学科研究及美育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出现。但相对于其他研究,如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及音乐基础问题研究等,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依然处于弱态。在2005年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研讨会上,赵宋光教授就曾指出音乐美学研究正陷入三种失语之中,其中之一指对当前现代音乐的迅猛发展失语,不能对音乐创作产生美学指导和影响作用。目前,为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建立体系、编写教材、培养人才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更多调查与验证工作迫在眉睫,也应该是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未来的努力方向。
21世纪已经过去了十余年,音乐美学研究又有了新的起点。可以预见,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经过20世纪的积累和21世纪前十年的飞跃后会稳步向前。本文仅期望能为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更希望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以更坚实的基础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张莹莹 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编辑
(责任编辑 荣英涛)
一、研究的特点
从2000年起,至本文截稿(2012年9月),中国大陆发表的音乐美学论文及硕生、博士音乐美学毕业论文数量上有很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其总数达到三千余篇。从中可以看出音乐美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音乐美学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对研究人员的培养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通过对2000年—2012年的论文统计,可以看出音乐美学的研究人员既包括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师、学生,也包括一些地方的综合大学、高师高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特别值得瞩目的是,自2000年尤其是2004年以后,大量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毕业,同时还有一部分音乐美学专业的博士也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课程,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后继人才。学科的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讨论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论文在不断增多,包括音乐美学学科的归属、中西方音乐美学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音乐美学研究生的培养及音乐美学论文的写作等内容。
2.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阵地在持续增加
2000年前,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章多发表在音乐类核心刊物或各音乐院校的院刊上,2000年后刊登音乐美学类文章的刊物不断增加,音乐类杂志、非音乐类杂志、音乐学院院刊、综合性大学院刊等都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阵地,比较活跃的杂志除以上的杂志外还有:《艺术交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艺术百家》、《文艺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美与时代》、《大众文艺》等。随着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的兴起和繁荣,《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相继刊登了大量讨论电影、电视音乐美学的文章,成为影视音乐美学的理论阵地。
3.以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主体
纵观2000年以后音乐美学研究的范围,虽然不同时期不断有新的热点和研究对象出现,但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和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始终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1)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分类
a.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这些论文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文献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以下一些重要的典籍:《诗经》、《老子》、《文子》、《乐论》、《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乐记》、《乐记》、《洞箫赋》、《声无哀乐论》、《陈旸乐书》、《碧鸡漫志》、《唱论》、《溪山琴况》、《衡曲麈谭》等,尤其以《乐记》、《声无哀乐论》、《溪山琴况》的研究为重。
b.对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具有代表性音乐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以及各时期的代表性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中国各时期都有对音乐美学独到的见解,不同的思想家对音乐美的认识各不相同,也对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尤其以儒家、道家流派,孔子、老子、嵇康、李贽、青主等人物及中和、淡和的音乐范畴为主要研究对象。
c.对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乐种进行音乐美学探讨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这一阶段的研究既体现了对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曾经关注过的乐种的美学问题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断扩大着关注的范围,主要提及的研究对象有:古琴、琵琶、福建南音、姜夔自度曲、民族声乐、宗教音乐、编钟、京剧、河北梆子、流行音乐、学堂乐歌等,尤其以古琴音乐的美学研究为重。
d.对中国各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总结。中国不同阶段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发展状况等不同,具有各时期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发展状态。2000年—2012年的音乐美学论文分别对中国以下时期的音乐美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先秦、春秋、魏晋、唐、宋、明、清、中国近代和当代,尤其以春秋、魏晋时期及中国近代、当代作为研究重点。
(2)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分类
相对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仍占据音乐美学研究的主体之一。
a.针对西方音乐典籍和代表人物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两个部分: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尼采、康德、黑格尔、卢梭的美学著作和音乐思想进行研究;对近代、当代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和他的《论音乐的美》、卓菲娅·丽莎和她的《论音乐的特殊性》以及音乐美学家阿多诺、皮埃尔·布莱兹、苏珊·朗格、迈尔、舒茨、克列姆辽夫、埃格布雷希特、达尔豪斯、柯克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
b.针对西方音乐美学史不同时期和美学流派的研究。这一阶段的部分论文体现了对西方音乐美学史不同美学流派及不同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和论述,包括:古希腊、中世纪、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具体美学流派包括自律论、他律论、现象学、释义学、符号学等。
c.针对西方不同音乐流派、作曲家及乐种的美学研究。这一阶段的论文对如下一些音乐流派和音乐形式蕴含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具体流派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解构主义、偶然音乐、先锋派音乐;具体的音乐形式有:宗教音乐、歌剧、欧洲传统音乐、艺术歌曲、现代音乐、先锋派音乐、小提琴作品、基督教音乐、音乐剧、钢琴音乐、合唱作品、黑人灵歌;作曲家包括:巴赫、贝多芬、莫扎特、马丁·路德、舒伯特、舒曼、萨蒂、李斯特、德彪西、柴科夫斯基、瓦格纳、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
(3)音乐美学基础问题的研究范畴
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音乐美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该时期论文涉及了以下一些音乐基础问题的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存在方式、音乐的理解与释义、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音乐的形象、音乐的表现特征、音乐的功能与价值、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的流派及音乐美学的立美问题。 4.音乐美学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开拓之中
音乐美学研究在20世纪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等几个基本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学术成就。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进入了更为宽广的领域,它的学术影响也有了新的拓展。从2000年—2012年音乐美学论文的统计结果可以梳理出音乐美学如下的研究线条:
2000年,由于世纪之交的到来,对中西音乐关系的美学探讨成为热点;2001年,音乐美学研究开始关注影视音乐美学思想的话题,虽然文章数目很少,但作为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2002年,部分音乐美学学者针对通俗音乐的音乐美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2003年,对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问题被提上了音乐美学研究工作的议程;2004年,以上提到的研究内容全面开花,在不同领域都有新的论文出现;而音乐美学研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成为2004年讨论的热点,音乐美学研究者通过自身的专业视角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予以关注和探讨;2005年,音乐美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与它密切相关的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比较音乐学、音乐传播学和音乐人类学等领域的联系,体现出跨学科学术研究的特点;2006年,音乐美学论文数目较前几年有大幅度提升,音乐美学的研究队伍又有所增加。对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学会活动方面的研究在2006年越来越活跃;另外,对当代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的美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进展;2007年值得关注的是影视音乐美学的研究,经过几年的积累与沉淀,电视、电影音乐的美学研究在2007年掀起了一波高潮,讨论影视音乐美学的文章数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年的音乐美学论文数目已经达到400篇左右,已相当于2000年论文数量的3倍多。此前提出的各个音乐美学研究领域都获得了不同研究人员的关注,影视音乐的美学研究依旧是一个热点。同年,音乐美学界又提出了如何与音乐人类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视域;2009年音乐美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伴随着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音乐美学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高峰,全年有关音乐美学的研究论文达到450篇左右;2010年,音乐美学研究走完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年论文总数已达到500篇左右。《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一文的发表又为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找到了新的视角。总体来看,从2000年—2012年的美学研究之中,如何使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与音乐实践日益密切地结合起来,并不断扩大它的学术影响,已成为音乐美学界同仁的共识,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5.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对音乐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以来,自1979年第一届音乐美学研讨会召开起,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20世纪后20年,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召开了五届年会,历届年会都提出了相应的讨论主题,对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进入21世纪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的工作更加积极与活跃,2000年、2005年、2008年召开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年会,讨论的话题几乎涵盖目前音乐美学研究的所有主题。历届中国音乐美学年会的召开都会引起新的讨论与研究热潮,这一点在2000年—2012年的论文统计中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2000年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年会讨论主题为:中西文化关系以及中国音乐发展道路,在2000年和2001年的音乐美学论文中,有关中西音乐关系及中国音乐发展方向的论文占有重要的地位;2005年第七届中国音乐美学年会,讨论的主题几乎覆盖所有音乐美学研究命题,随后2006年和2007年的论文数目大幅度提高;2008年第八届年会更是成为中国音乐美学界的一次盛会,2008年的年会主题是音乐美学学科原位以及相应表述,与会者尤其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定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每次年会的召开也都再次提醒音乐美学工作者对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随即表现为有大量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建议的论文出现。
二、存在的问题
2000年—2012年论文的统计与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中国音乐美学21世纪前12年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突显了音乐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1世纪的音乐美学研究既体现出了快速地发展,也体现出快速发展带来的分化现象。一部分研究成果是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的,但相对于这少量的有分量的研究之外,是大量的冠以音乐美学名号但不具备研究深度和学术价值的论文。以2000年和2010年两年为例,2000年论文总数为一百一十余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20篇左右,约占总数五分之一;2010年论文总数为500篇左右,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30余篇,约占总数的十六分之一。由此推断,虽然2000年以后论文总数大量增加,但具有分量的论文却很少增加。当然,非核心刊物的论文也有部分具有价值的论文,即便如此,相对于论文总数而言,此类论文仍占少数,音乐美学研究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性。
2.音乐美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功利现象
20世纪后期,音乐美学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有所变化。随着教育改革以及学校扩大化招生等客观环境的变化,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量文章缺少理论深度和学术性,有部分文章存在着为评职称应时而作的嫌疑。甚至出现同一篇论文在不同刊物多次重复发表的现象,有同一篇论文在同年不同期刊发表的现象,也有同一篇论文相隔数年在不同杂志发表的现象;还存在对相同内容的论文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再次发表的现象。这一点尤其应引起青年学者的注意,同时对音乐期刊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加强监管也势在必行。
3.音乐美学研究热点不断,但欠缺深度
在12年中,音乐美学研究不断有新的热点出现。对于音乐美学研究本身而言,能不断发现热点可以促进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为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但热点也需要深度,否则就失去了它出现的价值。目前,对于曾出现的热点,在研究层面上缺乏一定的深度,也没能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这是值得所有音乐美学研究人员反思的。以电影音乐美学研究为例:截至2010年,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经过了21世纪初的起步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的论文,但论文的讨论层面依然停留在电影音乐的功能、作用、特征等比较基础的问题上,没能够形成理论体系,更谈不到发挥音乐美学理论的影响作用。如此等等,都说明我国音乐美学研究虽然不断出现新的关注点,但在具体研究工作方面缺少系统性、深入性和实践性。
4.对于研究的前提和定义不够清晰
任何研究都需要明确的定义和前提,才可能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工作中,出现过对研究内容定义不清晰、前提不明确的现象,这一点在论文写作中有所体现。一门学科,规定出达到共识的基本性的定义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研究工作,明晰学科基本定义与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容易出现由于定义不清构成的研究错位,使研究工作走入误区。在这十几年的研究工作中,就曾出现过由于断章取义他人观点或由于对讨论定义认识不统一而出现的无谓论战现象。如:有很多音乐美学工作者对青主的“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提出过自己或赞同或否定的观点,但部分研究人员并不是完全了解青主的真实意图。对研究前提和定义不清晰,不仅会使音乐美学的研究工作陷入混乱,也会造成人员与时间的双重浪费。
5.有关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依然处于弱态
相对于20世纪而言,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自21世纪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与音乐批评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表演学的跨学科研究及美育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出现。但相对于其他研究,如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及音乐基础问题研究等,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依然处于弱态。在2005年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研讨会上,赵宋光教授就曾指出音乐美学研究正陷入三种失语之中,其中之一指对当前现代音乐的迅猛发展失语,不能对音乐创作产生美学指导和影响作用。目前,为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建立体系、编写教材、培养人才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更多调查与验证工作迫在眉睫,也应该是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未来的努力方向。
21世纪已经过去了十余年,音乐美学研究又有了新的起点。可以预见,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经过20世纪的积累和21世纪前十年的飞跃后会稳步向前。本文仅期望能为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更希望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以更坚实的基础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张莹莹 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编辑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