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12年音乐美学研究述评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ing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20世纪融合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范围,并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一、研究的特点
  从2000年起,至本文截稿(2012年9月),中国大陆发表的音乐美学论文及硕生、博士音乐美学毕业论文数量上有很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其总数达到三千余篇。从中可以看出音乐美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音乐美学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对研究人员的培养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通过对2000年—2012年的论文统计,可以看出音乐美学的研究人员既包括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师、学生,也包括一些地方的综合大学、高师高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特别值得瞩目的是,自2000年尤其是2004年以后,大量的音乐美学专业硕士毕业,同时还有一部分音乐美学专业的博士也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课程,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后继人才。学科的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讨论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论文在不断增多,包括音乐美学学科的归属、中西方音乐美学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音乐美学研究生的培养及音乐美学论文的写作等内容。
  2.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阵地在持续增加
  2000年前,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章多发表在音乐类核心刊物或各音乐院校的院刊上,2000年后刊登音乐美学类文章的刊物不断增加,音乐类杂志、非音乐类杂志、音乐学院院刊、综合性大学院刊等都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阵地,比较活跃的杂志除以上的杂志外还有:《艺术交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艺术百家》、《文艺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美与时代》、《大众文艺》等。随着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的兴起和繁荣,《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相继刊登了大量讨论电影、电视音乐美学的文章,成为影视音乐美学的理论阵地。
  3.以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主体
  纵观2000年以后音乐美学研究的范围,虽然不同时期不断有新的热点和研究对象出现,但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和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始终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1)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分类
  a.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这些论文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文献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以下一些重要的典籍:《诗经》、《老子》、《文子》、《乐论》、《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乐记》、《乐记》、《洞箫赋》、《声无哀乐论》、《陈旸乐书》、《碧鸡漫志》、《唱论》、《溪山琴况》、《衡曲麈谭》等,尤其以《乐记》、《声无哀乐论》、《溪山琴况》的研究为重。
  b.对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具有代表性音乐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以及各时期的代表性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中国各时期都有对音乐美学独到的见解,不同的思想家对音乐美的认识各不相同,也对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尤其以儒家、道家流派,孔子、老子、嵇康、李贽、青主等人物及中和、淡和的音乐范畴为主要研究对象。
  c.对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乐种进行音乐美学探讨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音乐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之一。这一阶段的研究既体现了对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曾经关注过的乐种的美学问题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断扩大着关注的范围,主要提及的研究对象有:古琴、琵琶、福建南音、姜夔自度曲、民族声乐、宗教音乐、编钟、京剧、河北梆子、流行音乐、学堂乐歌等,尤其以古琴音乐的美学研究为重。
  d.对中国各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和总结。中国不同阶段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发展状况等不同,具有各时期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发展状态。2000年—2012年的音乐美学论文分别对中国以下时期的音乐美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先秦、春秋、魏晋、唐、宋、明、清、中国近代和当代,尤其以春秋、魏晋时期及中国近代、当代作为研究重点。
  (2)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分类
  相对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仍占据音乐美学研究的主体之一。
  a.针对西方音乐典籍和代表人物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两个部分:对古代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尼采、康德、黑格尔、卢梭的美学著作和音乐思想进行研究;对近代、当代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和他的《论音乐的美》、卓菲娅·丽莎和她的《论音乐的特殊性》以及音乐美学家阿多诺、皮埃尔·布莱兹、苏珊·朗格、迈尔、舒茨、克列姆辽夫、埃格布雷希特、达尔豪斯、柯克等人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
  b.针对西方音乐美学史不同时期和美学流派的研究。这一阶段的部分论文体现了对西方音乐美学史不同美学流派及不同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和论述,包括:古希腊、中世纪、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的音乐美学思想;具体美学流派包括自律论、他律论、现象学、释义学、符号学等。
  c.针对西方不同音乐流派、作曲家及乐种的美学研究。这一阶段的论文对如下一些音乐流派和音乐形式蕴含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具体流派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解构主义、偶然音乐、先锋派音乐;具体的音乐形式有:宗教音乐、歌剧、欧洲传统音乐、艺术歌曲、现代音乐、先锋派音乐、小提琴作品、基督教音乐、音乐剧、钢琴音乐、合唱作品、黑人灵歌;作曲家包括:巴赫、贝多芬、莫扎特、马丁·路德、舒伯特、舒曼、萨蒂、李斯特、德彪西、柴科夫斯基、瓦格纳、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
  (3)音乐美学基础问题的研究范畴
  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音乐美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该时期论文涉及了以下一些音乐基础问题的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存在方式、音乐的理解与释义、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音乐的形象、音乐的表现特征、音乐的功能与价值、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的流派及音乐美学的立美问题。   4.音乐美学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开拓之中
  音乐美学研究在20世纪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等几个基本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学术成就。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进入了更为宽广的领域,它的学术影响也有了新的拓展。从2000年—2012年音乐美学论文的统计结果可以梳理出音乐美学如下的研究线条:
  2000年,由于世纪之交的到来,对中西音乐关系的美学探讨成为热点;2001年,音乐美学研究开始关注影视音乐美学思想的话题,虽然文章数目很少,但作为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2002年,部分音乐美学学者针对通俗音乐的音乐美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2003年,对于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问题被提上了音乐美学研究工作的议程;2004年,以上提到的研究内容全面开花,在不同领域都有新的论文出现;而音乐美学研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成为2004年讨论的热点,音乐美学研究者通过自身的专业视角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予以关注和探讨;2005年,音乐美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与它密切相关的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比较音乐学、音乐传播学和音乐人类学等领域的联系,体现出跨学科学术研究的特点;2006年,音乐美学论文数目较前几年有大幅度提升,音乐美学的研究队伍又有所增加。对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学会活动方面的研究在2006年越来越活跃;另外,对当代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的美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进展;2007年值得关注的是影视音乐美学的研究,经过几年的积累与沉淀,电视、电影音乐的美学研究在2007年掀起了一波高潮,讨论影视音乐美学的文章数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年的音乐美学论文数目已经达到400篇左右,已相当于2000年论文数量的3倍多。此前提出的各个音乐美学研究领域都获得了不同研究人员的关注,影视音乐的美学研究依旧是一个热点。同年,音乐美学界又提出了如何与音乐人类学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视域;2009年音乐美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伴随着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音乐美学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高峰,全年有关音乐美学的研究论文达到450篇左右;2010年,音乐美学研究走完了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年论文总数已达到500篇左右。《生态美学——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一文的发表又为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找到了新的视角。总体来看,从2000年—2012年的美学研究之中,如何使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与音乐实践日益密切地结合起来,并不断扩大它的学术影响,已成为音乐美学界同仁的共识,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5.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对音乐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以来,自1979年第一届音乐美学研讨会召开起,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20世纪后20年,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召开了五届年会,历届年会都提出了相应的讨论主题,对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进入21世纪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的工作更加积极与活跃,2000年、2005年、2008年召开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年会,讨论的话题几乎涵盖目前音乐美学研究的所有主题。历届中国音乐美学年会的召开都会引起新的讨论与研究热潮,这一点在2000年—2012年的论文统计中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2000年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召开的全国性年会讨论主题为:中西文化关系以及中国音乐发展道路,在2000年和2001年的音乐美学论文中,有关中西音乐关系及中国音乐发展方向的论文占有重要的地位;2005年第七届中国音乐美学年会,讨论的主题几乎覆盖所有音乐美学研究命题,随后2006年和2007年的论文数目大幅度提高;2008年第八届年会更是成为中国音乐美学界的一次盛会,2008年的年会主题是音乐美学学科原位以及相应表述,与会者尤其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定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每次年会的召开也都再次提醒音乐美学工作者对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随即表现为有大量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建议的论文出现。
  二、存在的问题
  2000年—2012年论文的统计与分析清晰地展现了中国音乐美学21世纪前12年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突显了音乐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1世纪的音乐美学研究既体现出了快速地发展,也体现出快速发展带来的分化现象。一部分研究成果是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的,但相对于这少量的有分量的研究之外,是大量的冠以音乐美学名号但不具备研究深度和学术价值的论文。以2000年和2010年两年为例,2000年论文总数为一百一十余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20篇左右,约占总数五分之一;2010年论文总数为500篇左右,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为30余篇,约占总数的十六分之一。由此推断,虽然2000年以后论文总数大量增加,但具有分量的论文却很少增加。当然,非核心刊物的论文也有部分具有价值的论文,即便如此,相对于论文总数而言,此类论文仍占少数,音乐美学研究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性。
  2.音乐美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功利现象
  20世纪后期,音乐美学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有所变化。随着教育改革以及学校扩大化招生等客观环境的变化,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量文章缺少理论深度和学术性,有部分文章存在着为评职称应时而作的嫌疑。甚至出现同一篇论文在不同刊物多次重复发表的现象,有同一篇论文在同年不同期刊发表的现象,也有同一篇论文相隔数年在不同杂志发表的现象;还存在对相同内容的论文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再次发表的现象。这一点尤其应引起青年学者的注意,同时对音乐期刊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加强监管也势在必行。
  3.音乐美学研究热点不断,但欠缺深度
  在12年中,音乐美学研究不断有新的热点出现。对于音乐美学研究本身而言,能不断发现热点可以促进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为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但热点也需要深度,否则就失去了它出现的价值。目前,对于曾出现的热点,在研究层面上缺乏一定的深度,也没能形成完整的理论架构,这是值得所有音乐美学研究人员反思的。以电影音乐美学研究为例:截至2010年,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经过了21世纪初的起步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的论文,但论文的讨论层面依然停留在电影音乐的功能、作用、特征等比较基础的问题上,没能够形成理论体系,更谈不到发挥音乐美学理论的影响作用。如此等等,都说明我国音乐美学研究虽然不断出现新的关注点,但在具体研究工作方面缺少系统性、深入性和实践性。
  4.对于研究的前提和定义不够清晰
  任何研究都需要明确的定义和前提,才可能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工作中,出现过对研究内容定义不清晰、前提不明确的现象,这一点在论文写作中有所体现。一门学科,规定出达到共识的基本性的定义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研究工作,明晰学科基本定义与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容易出现由于定义不清构成的研究错位,使研究工作走入误区。在这十几年的研究工作中,就曾出现过由于断章取义他人观点或由于对讨论定义认识不统一而出现的无谓论战现象。如:有很多音乐美学工作者对青主的“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提出过自己或赞同或否定的观点,但部分研究人员并不是完全了解青主的真实意图。对研究前提和定义不清晰,不仅会使音乐美学的研究工作陷入混乱,也会造成人员与时间的双重浪费。
  5.有关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依然处于弱态
  相对于20世纪而言,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自21世纪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与音乐批评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表演学的跨学科研究及美育等方面都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出现。但相对于其他研究,如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西方音乐美学研究及音乐基础问题研究等,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依然处于弱态。在2005年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研讨会上,赵宋光教授就曾指出音乐美学研究正陷入三种失语之中,其中之一指对当前现代音乐的迅猛发展失语,不能对音乐创作产生美学指导和影响作用。目前,为音乐美学的应用研究建立体系、编写教材、培养人才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更多调查与验证工作迫在眉睫,也应该是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未来的努力方向。
  21世纪已经过去了十余年,音乐美学研究又有了新的起点。可以预见,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经过20世纪的积累和21世纪前十年的飞跃后会稳步向前。本文仅期望能为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更希望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以更坚实的基础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张莹莹 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编辑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摘要:要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平时应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不光要听清人物说话的内容,还要留心观察人物说话时的强调、语气、习惯、用词,观察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以及相伴随的动作,这样才能使所写的人物站立起来。  关键词:语言描写 个性特征 身份特征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语言描写应该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一个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  
摘要: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有三个要求: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语言流畅、文采斐然,见解深刻、意境高远。对于学生而言,考场作文很难达到发展等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审题立意“跑偏了”。而审题立意又至关重要,是作文的灵魂,直接决定了文章的层次。  关键词:高考作文;立意;话题    作文立意要健康、积极,也就是要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学生在这方面一般不犯错误,他们的错误在“观点很难站住脚”上。无论什么观
乐史学研究中,形态转型始终是人们高度关注、求其因果之境域。晚清时期西方音乐的传入导致新音乐崛起,是千年一现之盛事,难得一遇,目前已有不少同类著述问世。然而,宫宏宇博士新著《海上乐事:上海开埠后西洋乐人、乐事考(1843—1910)》(简称《海上乐事》),涉及面广,具体生动,小中见大,细节感人,令人耳目一新,反映了作者敏锐的史学眼光和独具慧眼的史学智慧,读来兴趣盎然,将晚清时期转型过程以翔实史料娓娓
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笔者在此针对着音乐批评的实践与学科建设、学会活动的问题,做出一番个人的历史回眸与理论寻思。人们在对一个历史阶段做出阅读评价的时候,往往会按照大史学界时间节点予以简单划段与定评。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气与规范。从当代中国音乐界实际情况看,“四十年”实际是一个虚数。从中国近代史上看,音乐界随大势启动的时间,一般要比其他界晚几年(在近代历史上,唯一一次走在各学科前列并引领时代风
李凌老师是我的老师,我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李凌老师作为一个著名音乐教育家,作为一代名师,作为一个高尚的人,都让我深深缅怀。在李凌老师百年诞辰之际,我十分怀念他,心中充满了对他的钦佩和感激之情。  李凌老师是我国乐坛有名的“伯乐”,他爱才、识才、惜才,由他慧眼发现和提携的人有很多,我是其中之一。当年,没有他的极力推荐和执着推动,我是难以到中国音乐学院学习井长期深造的。那些往事,我至今历历在目。19
19年6月21日—23日,2019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发起主办,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近七十家艺术机构的二百余名管理者和艺术家聚首,深入探讨当今剧院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交流合作、共享共赢”,旨在进一步深化国际剧院同行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促进国际表演艺术机构的广泛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剧院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一、总体视野:倡导共建世界剧院命运共同体 
1998年,我在古稀之年应厦门当地领导的热诚邀请,从北京去厦门,创建了一个国内唯一的民办公助的职业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这个乐团由政府支持,接受社会、企业的经济扶持,但不占国家编制,实行独立、全新的管理、发展和运行机制,九年多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厦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受到了厦门市民的关心和爱戴。2006年,厦门爱乐乐团被厦门市民评选为厦门市十大城市名片之一,而音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在班级管理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打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心、热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毅力,使他们走向成功。  关键词:爱心;信心;教书育人    教育以人为本,对老师来说,也就是以学生为本。老师必备的素质就是爱学生,给予信任,成就他们,班主任更是如此。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且不说,每日面对思想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处理他们因
年暑假,我暂居拉萨河边的好友家中写作。外出散步时,总能望见隔壁堂屋内一些少年在专心作画,此处宅院是藏族唐卡勉塘画派的传习所,学员们需学画七年方能出徒。一日下午,经一位藏族朋友引荐得以观摩传习所的授课过程,这是让我终生难忘的一堂课。正面端坐的老师叫丹巴绕旦,是勉塘画派的国家级传承人和西藏大学教授。学生们手持画作、排成一队立于门前,轮到回课的学生先要脱去鞋子,俯首、屈身,而后双手托举作业向前,行至老师
杨鸿年被国际上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以往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挥艺术、教育观念、理论著述和演出访谈等方面。在六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杨老师在作曲领域亦笔耕不辍,他所创编的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声乐作品以及钢琴、手风琴等器乐作品已逾四百部(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体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力。本文试图另辟蹊径,将研究重点定位于杨老师的作品及其创作理念。  无伴奏女声合唱套曲《古越情怀》作于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