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例会上,老板一如既往地给每位员工发一碗浓浓的“鸡汤”:“企业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大家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在乎眼前的小利益。”“不要遇事只想著自己,企业不需要有私心的员工。”喝完两个小时的“鸡汤”后,员工懒懒地回到工位上,大家又在小群里聊开了:“我有私心怎么了,我就图眼前的小利益了,去超市买菜,少给人家一元钱,商家会卖给你吗?”“老板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没有私心他创业做什么?不还是为了挣大钱吗?”
私心一直是职场中讳莫如深的一个词,似乎一提到有私心就是给人贴上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标签。其实,人人都有私心,这是人性中重要的一部分,只不过有私心到何种程度而已。如果你有私心,是为了损害集体或他人的利益,这是不被接受和认可的;如果私心仅是为了获取维持生命延续和实现生命价值的合理需求,就应当被社会认可接受。
法家就认为人的欲望是构成人性的基本结构,是人生历程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韩非子在《饰邪》中说,“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
意思是:臣子会有私心,也有公义。注重自身修养,清正秉公,做官无私,这是臣子的公义;为了私欲而做玷污自己品行的事,以利于自己和家庭,这是臣子的私心。如有明君管理,臣子就会去私心行公义;如是昏君管理,臣子就会去公义行私心。
所以,私心并不是洪水猛兽,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都有为满足自身及为亲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小私心,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法家也有一个很独到的观点,即“人心向上、人性向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有效的管控,那些真正害人的以自然属性为掩饰的贪心不足、肆意妄为,将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的认知。
曾有五星级酒店打扫房间的视频被曝光的新闻,一块脏抹布或是用过的脏浴巾,用来擦洗手台、擦镜面、擦杯子、擦餐具;用洗发水洗咖啡杯,然后把用剩的洗发水再放回去;从垃圾桶里捡起一次性杯盖继续“循环”使用……这些现象细思极恐,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舆论哗然后,很大一部分网友认为这个事不能处理保洁员,而需要酒店作出深刻反省,在企业管理中找到存在的核心问题,从根源上杜绝这类情况的发生。
在中国,五星级的酒店评定比较特殊,是由省市的旅游局评定与复核,再由省市的旅游局向国家旅游局推荐,由国家旅游局的饭店评定机构直接审核。评定的标准极为细致和严苛,每一个板块的管理都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尤其服务标准更是清晰明了。
但是所有的制度和标准都是靠人来执行落实的,只要有员工存私心,就会对制度和标准置若罔闻,尤其是那些具体操作的一线员工。随即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成为企业发展的大麻烦。所以说,无论企业大小,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把人管好,塑造一支听指挥并具有强执行力的员工队伍。
近年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很多企业常用的高利益激励员工的方法难以维系,薪资福利增长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员工为了安身利家,引发了不合理的私心作祟,往往作出无视规定、没有原则的行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管理措施背后,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这可能是目前企业管理员工最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道格拉斯·麦格雷所说的“人性本质”,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私心”。那企业到底要怎样才能改变员工私心妄为的状态,真正塑造一支企业期望的队伍呢?
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和塑造人,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在法家思想里,用“术”把下属改变并塑造成你想要的人,是管理者的必备技能。
韩非子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也就是说管理的想法不用说出来,要用各种途径参考验证,最终让你管理的群臣不知不觉跟着你走,按照你的意思办事,成为你想要的臣子。要达到这种管理境界,法家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这里的欲望并不是生活中的原本欲望,而是管理者根据企业目标为员工建立起来的,匹配企业发展的个人欲望或个人使命感。如果想让一个人把某件事做好,最好的办法不是给他一切条件,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觉得去完成那件事是生命中的重要使命。
激励员工的本质,是让员工的工作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和发挥。每个人都是一座能量的工厂,人体中超过90%的能量从来没有被使用过。动力取决于情感。要想充分调动员工的潜能,就必须激发员工积极而振奋的情感,这样激励性的能量才会被释放出来。
传统的激发动力理论关注需求,强调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而增加员工的满意度。而事实上,增加满意度并不一定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管理大师德鲁克也有相同的观点,他甚至认为员工满意度这个概念可以说毫无意义。德鲁克认为就算它具有某种意义,员工满意度仍然不足以激励员工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比如一个人不满意他的工作,可能是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也可能是因为他想要有所长进,想要改善他和所属团队的表现,想要完成更大更好的任务。这种对现状的不满意,恰恰是激发他工作动力的积极因素,而不是阻碍因素。
因此,员工满意度在激励中毫无意义,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把激励局限在提高员工满意度上做文章,这是目前管理实践中一个致命的误区。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呢?
欲望驱动自我激励,激发员工动力的因素是欲望,而不是需求。需求只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欲望则是我们主动想要得到的。一个人的欲望就是我想要,具有激励作用;而需求则是我有,没有激励作用。不满足于现状是人的本性,不满足才能产生欲望。因此,激发员工的动力,本质上就是激发员工的欲望。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因此企業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极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叫“身教胜于言传”。这里的“身教”其实就是树立起按规则和标准工作的员工榜样,这不是简单作秀,而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真正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氛围,让员工清楚地知道除了按照规则和标准工作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完成任务。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对话,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我国古代诗人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在职场中,管理者是员工教育者,是企业的领路人,在实际工作中,与员工学习、工作在一起,还经常找员工了解工作,交心通气。然而,管理者说出的话能否让员工真心接受和佩服,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企业管理者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管理者虽然不必事无巨细,但也要身体力行,给员工做个样子。这样员工才服你、信任你、尊重你。因此,管理者要特别注意品德修养,对人忠厚、诚挚、热情、大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事要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现象不能直接反映本质的事情很多,有的员工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出现一些差错,发生一些问题,在所难免。管理者要认真地、耐心地听取员工的解释和说明,要以“肩膀一样高”的姿态同员工商量酌办;当某一决定和措施得不到大多数职工的赞成和支持的时候,要及时而准确地加以改进甚至改变。因为管理者是员工的第一个榜样,你想让别人成为你心目中的那种人,那么你就要成为那样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说项羽待人很谦和,对待那些患有疾病的将士也很好,但是一旦将士立功,应当封爵的时候,项羽却吝啬起来,把印章握在手里,棱角都快磨没了,也舍不得给。刘邦待人傲慢,但他却非常大度,有功必赏,而且是重赏。可项羽做了西楚霸王,连一个县都舍不得封给属下,将士们能不寒心么?到最后,项羽众叛亲离,甚至连自己的叔父项伯都背叛自己。
无论什么时候,利益的驱动是最为直接的,根据企业的情况,给予职工科学合理的利益激励,奖惩分明、公平公正,让优秀员工不吃亏。王健林曾说过,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吃亏的员工,只有吃亏的老板。老板亏待员工,员工亏待客户,客户亏待老板,让优秀的员工吃亏了,老板自己损失最大。
其实谈到这个问题,很多管理者似乎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鲜有人能真正做到。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单有“我给钱你干活儿”的狭隘想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企业要壮大,要持续发展,就要求你的员工不是简单地打工赚钱,而是真正融入到企业中,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休戚相关,珍惜现在的岗位。
没有一个员工喜欢跳槽,喜欢漂泊。其实,对于一个员工来讲,谁都怕丢掉一个相对稳定的“饭碗”。员工知道珍惜、感恩,而很多管理者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却不尽人意,不知道正确引导员工融入企业之中,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横挑鼻子竖挑眼,骨子里或多或少地充满对员工的轻视,认为员工不过是个打工者。如果管理者能调整好心态,以一种合作的姿态去和你的员工处理彼此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员工会以一种更高的姿态去爱护你的企业,会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业,去付出、去努力,会更多地为你创造价值。
因此说,不要打压员工的私心,而是要通过欲望、身教、利益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全方面、多层次作用于某个特定的人或是团队。而且这三者都可以设计、可以培养、可以安排,对于企业团队建设往往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可能是企业透过历史能得到的最重要的管理启示之一。
私心一直是职场中讳莫如深的一个词,似乎一提到有私心就是给人贴上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标签。其实,人人都有私心,这是人性中重要的一部分,只不过有私心到何种程度而已。如果你有私心,是为了损害集体或他人的利益,这是不被接受和认可的;如果私心仅是为了获取维持生命延续和实现生命价值的合理需求,就应当被社会认可接受。
有私心本没错
法家就认为人的欲望是构成人性的基本结构,是人生历程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韩非子在《饰邪》中说,“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
意思是:臣子会有私心,也有公义。注重自身修养,清正秉公,做官无私,这是臣子的公义;为了私欲而做玷污自己品行的事,以利于自己和家庭,这是臣子的私心。如有明君管理,臣子就会去私心行公义;如是昏君管理,臣子就会去公义行私心。
所以,私心并不是洪水猛兽,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都有为满足自身及为亲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小私心,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法家也有一个很独到的观点,即“人心向上、人性向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有效的管控,那些真正害人的以自然属性为掩饰的贪心不足、肆意妄为,将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的认知。
曾有五星级酒店打扫房间的视频被曝光的新闻,一块脏抹布或是用过的脏浴巾,用来擦洗手台、擦镜面、擦杯子、擦餐具;用洗发水洗咖啡杯,然后把用剩的洗发水再放回去;从垃圾桶里捡起一次性杯盖继续“循环”使用……这些现象细思极恐,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舆论哗然后,很大一部分网友认为这个事不能处理保洁员,而需要酒店作出深刻反省,在企业管理中找到存在的核心问题,从根源上杜绝这类情况的发生。
在中国,五星级的酒店评定比较特殊,是由省市的旅游局评定与复核,再由省市的旅游局向国家旅游局推荐,由国家旅游局的饭店评定机构直接审核。评定的标准极为细致和严苛,每一个板块的管理都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尤其服务标准更是清晰明了。
但是所有的制度和标准都是靠人来执行落实的,只要有员工存私心,就会对制度和标准置若罔闻,尤其是那些具体操作的一线员工。随即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成为企业发展的大麻烦。所以说,无论企业大小,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把人管好,塑造一支听指挥并具有强执行力的员工队伍。
近年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很多企业常用的高利益激励员工的方法难以维系,薪资福利增长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员工为了安身利家,引发了不合理的私心作祟,往往作出无视规定、没有原则的行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管理措施背后,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设”。这可能是目前企业管理员工最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道格拉斯·麦格雷所说的“人性本质”,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私心”。那企业到底要怎样才能改变员工私心妄为的状态,真正塑造一支企业期望的队伍呢?
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和塑造人,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在法家思想里,用“术”把下属改变并塑造成你想要的人,是管理者的必备技能。
韩非子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也就是说管理的想法不用说出来,要用各种途径参考验证,最终让你管理的群臣不知不觉跟着你走,按照你的意思办事,成为你想要的臣子。要达到这种管理境界,法家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为员工建立欲望
这里的欲望并不是生活中的原本欲望,而是管理者根据企业目标为员工建立起来的,匹配企业发展的个人欲望或个人使命感。如果想让一个人把某件事做好,最好的办法不是给他一切条件,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觉得去完成那件事是生命中的重要使命。
激励员工的本质,是让员工的工作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和发挥。每个人都是一座能量的工厂,人体中超过90%的能量从来没有被使用过。动力取决于情感。要想充分调动员工的潜能,就必须激发员工积极而振奋的情感,这样激励性的能量才会被释放出来。
传统的激发动力理论关注需求,强调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而增加员工的满意度。而事实上,增加满意度并不一定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管理大师德鲁克也有相同的观点,他甚至认为员工满意度这个概念可以说毫无意义。德鲁克认为就算它具有某种意义,员工满意度仍然不足以激励员工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比如一个人不满意他的工作,可能是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也可能是因为他想要有所长进,想要改善他和所属团队的表现,想要完成更大更好的任务。这种对现状的不满意,恰恰是激发他工作动力的积极因素,而不是阻碍因素。
因此,员工满意度在激励中毫无意义,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把激励局限在提高员工满意度上做文章,这是目前管理实践中一个致命的误区。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呢?
欲望驱动自我激励,激发员工动力的因素是欲望,而不是需求。需求只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欲望则是我们主动想要得到的。一个人的欲望就是我想要,具有激励作用;而需求则是我有,没有激励作用。不满足于现状是人的本性,不满足才能产生欲望。因此,激发员工的动力,本质上就是激发员工的欲望。
身教重于言传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因此企業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极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叫“身教胜于言传”。这里的“身教”其实就是树立起按规则和标准工作的员工榜样,这不是简单作秀,而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真正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氛围,让员工清楚地知道除了按照规则和标准工作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完成任务。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对话,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我国古代诗人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在职场中,管理者是员工教育者,是企业的领路人,在实际工作中,与员工学习、工作在一起,还经常找员工了解工作,交心通气。然而,管理者说出的话能否让员工真心接受和佩服,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企业管理者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管理者虽然不必事无巨细,但也要身体力行,给员工做个样子。这样员工才服你、信任你、尊重你。因此,管理者要特别注意品德修养,对人忠厚、诚挚、热情、大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事要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现象不能直接反映本质的事情很多,有的员工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出现一些差错,发生一些问题,在所难免。管理者要认真地、耐心地听取员工的解释和说明,要以“肩膀一样高”的姿态同员工商量酌办;当某一决定和措施得不到大多数职工的赞成和支持的时候,要及时而准确地加以改进甚至改变。因为管理者是员工的第一个榜样,你想让别人成为你心目中的那种人,那么你就要成为那样的人。
不要吝啬给员工利益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说项羽待人很谦和,对待那些患有疾病的将士也很好,但是一旦将士立功,应当封爵的时候,项羽却吝啬起来,把印章握在手里,棱角都快磨没了,也舍不得给。刘邦待人傲慢,但他却非常大度,有功必赏,而且是重赏。可项羽做了西楚霸王,连一个县都舍不得封给属下,将士们能不寒心么?到最后,项羽众叛亲离,甚至连自己的叔父项伯都背叛自己。
无论什么时候,利益的驱动是最为直接的,根据企业的情况,给予职工科学合理的利益激励,奖惩分明、公平公正,让优秀员工不吃亏。王健林曾说过,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吃亏的员工,只有吃亏的老板。老板亏待员工,员工亏待客户,客户亏待老板,让优秀的员工吃亏了,老板自己损失最大。
其实谈到这个问题,很多管理者似乎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鲜有人能真正做到。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单有“我给钱你干活儿”的狭隘想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企业要壮大,要持续发展,就要求你的员工不是简单地打工赚钱,而是真正融入到企业中,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休戚相关,珍惜现在的岗位。
没有一个员工喜欢跳槽,喜欢漂泊。其实,对于一个员工来讲,谁都怕丢掉一个相对稳定的“饭碗”。员工知道珍惜、感恩,而很多管理者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却不尽人意,不知道正确引导员工融入企业之中,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横挑鼻子竖挑眼,骨子里或多或少地充满对员工的轻视,认为员工不过是个打工者。如果管理者能调整好心态,以一种合作的姿态去和你的员工处理彼此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员工会以一种更高的姿态去爱护你的企业,会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业,去付出、去努力,会更多地为你创造价值。
因此说,不要打压员工的私心,而是要通过欲望、身教、利益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全方面、多层次作用于某个特定的人或是团队。而且这三者都可以设计、可以培养、可以安排,对于企业团队建设往往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可能是企业透过历史能得到的最重要的管理启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