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观”视角下关于《蝉》的多次教学实践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语文观,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本文立足《蝉》的教学,从单纯的读“节选”到读“选文”最后拓宽为读“整本”的多次教学实践修正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求知欲,践行“大语文观”视角下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探索。
   【关键词】大语文观;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就语文教学来说,读整本书和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的,读整本的书能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而运用怎样的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需要我们思考。
   一、预设——授课生成问题
   (一)预设过于理想化
   什么是“科学小品文”?它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就是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它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和生动性。
   就《蝉》这篇课文来说,我设想是立足在这一定义上,同时课文是节选,所以先以一段五分钟的视频开始导入。视频是以“美国17年蝉的一生”为内容,整个的内容构成是跟课文节选内容相符合的,从蝉爬出地穴,最后又爬回地穴的一个过程,希望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够完成关于蝉的一个生命简史的图表,从而对整个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预设第二个环节“语言分析”,希望学生通过分析蝉这篇文章的语言来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生动性两个特点。
   (二)授课碰壁现实化
   第一是因为本身这篇课文它是属于节选,法布尔《昆虫记》这部书中关于《蝉》的内容有四个部分,而课本只节选了其中的两个部分,所以学生在看文章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割裂的。其次就是《昆虫记》是八年级上册的必读书目,但是内容很多,很具有科学性,学生对于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并不了解。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即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来看视频并完成生命简史图表时,学生依然无从入手,他们找不到关键点。
   第二是整堂课的时间安排非常混乱。视频已经有五分钟的时间了,而学生在填图表时又用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并且图表也没有很好的完成,这就导致了整个课堂用了二十分钟来完成比较简单的内容,而后面的关于语言分析环节就无法施展。
   第三是对于语言环节的运用,希望学生借此能够对自身语言赏析能力有一定的提升,而正式实施时却发现了很多弊端。如对于“科学性语言”的赏析,简单来说就是“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学生找起来还是很便捷的。但是就“生动性语言”方面的赏析,学生就碰壁了。首先找起来没有科学性语言好找,而且即便找到也都是“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语句,没有更深入的去分析语言的生动性。
   二、思考——实践修正问题
   (一)课堂引发启示
   以“走进鲁迅的童年”作为《朝花夕拾》导读的主题之一,将整个课堂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拾花:知书知人”;二是“赏花:说童趣”;三是“寻花:议理趣”;四是“传花:写推荐语”,又借助三张表格:“《朝花夕拾》写作时间表”、“对童年趣事的温馨回忆”、“对现实世界的理性批判”将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关于作家作品的一些思考。
   听完这课之后我突然发现“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方式是张老师这堂课的特色,而我《蝉》课文教学中却欠缺特色。于是我私下向张老师请教,希望借此能够有所转变。
   (二)建议碰撞创新
   张老师给我的建议非常中肯,她首先针对学生对课文不熟悉的这个问题,提醒设计预学案提前下发给学生,对学生的预习要有一定的指导,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更好的预习课文。当然,预学案的设计其实不是纯粹的把你课堂的设计环节提前给学生,而是应该有的放矢的将学生所欠缺的部分通过预习案的方式给予学生弥补,从而来完善预习的环节。
   其次是关于课堂上各环节的取舍问题,不能因为老师特别喜欢某一个环节,就一定要呈现给学生,可能此环節对于整个课堂来说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就比如说那个五分钟的视频时间是否过长,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又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没有,是否应该去掉,或者是换一种方式呈现呢?
   最后是就本课主题来谈,如果仅仅以科学小品文作为本课教授的重点的话,对于整堂课而言,是否太过单薄?有没有想过以“整文阅读”甚至“整本书阅读”来把握新的主题呢?同时张老师还提醒我关于作家法布尔,难道仅仅只是涉及一点点作者简介吗?没有别的内容可以呈现出来吗?
   (三)思辨下的修正
   首先明确了本课教学的两个主题一是掌握科学小品文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二是学习法布尔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领悟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这一主题。
   其次将课文环节分为四个部分,即“知物:生命简史”、“识文1:科学精神”、“识文2:诗意语言”、“悟理:尊重生命”。整堂课运用“合作探究法、情境渲染法、诵读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授课中以作者简介加照片的形式导入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他们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
   三、拓展——延伸反思问题
   (一)阅读现状之思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老师就提出“一体两翼”教学结构。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训练。“大语文观”逐渐深入人心。在此观点下的“大阅读”要求我们“以语文核心素养提高为目标、以方法指导为重点、以课内外结合为途径。”所以就《蝉》这篇课文而言,“整部书阅读”将是本节课的最终引导方向。    (二)兴趣激发之本
   以《蝉》这篇课文为例,我的导入语是这样的:“有这样一个人,他幼时家贫,靠自学成才,31岁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有这样一个人,他耗费一生的光阴研究昆虫,与之为友,与之为伴;有这样一个人,他用32年的时间为昆虫写出一部共10卷的不朽巨著,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是谁?他就是被誉为‘昆虫诗人’的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昆虫记》的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昆虫记》中的一篇《蝉》。”以一个排比的句式,将法布尔介绍给同学们的同时,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文章、对作者、对著作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将引导他们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看法,再依托课内外共读来有机的讨论。甚至可以结合课内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而走出课堂,去观察大自然,用自己观察的所见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学法授予之基
   如张老师的那堂《朝花夕拾》就是以作家鲁迅及其作品为主线。这其实也要求我们不仅要阅读作家本人的代表作品,还要读与该作家有关的一些评价、生平传记等等。《蝉》的授课就是由此启发,从而催生以作家法布尔人物传记以及对他的评价贯穿整堂课。如在《蝉》授课时,从“知物环节”到“识文环节”我是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为过渡语,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难以效法”?从而引导他们理解“观察细致、科学严谨、方法独特”。这就让学生在分析文章科学性语言上有针对性的入手,不打无准备的仗。
   可以说我们应该要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如在“识文2:诗意语言”环节上,我设计了看视频填空的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蜕壳”片段并填写下面一段文字“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黑色加粗词去掉让学生自己填空)” 再出示原文,让学生比较优劣。可以说视频的观看能够锻炼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而填词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提升,最后的对比恰恰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揣摩作者法布尔被称之为“科学界的诗人”是多么的当之无愧。这一切都是为了“诗意语言”环节的展开服务,从而让学生在课文中能找到更多的事例来体会。
   (四)自读体验之魂
   为了学习更加贴近学生,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时代热点设计更符合青少年心理,更具有趣味性、更具有生活化和时代气息的学习方式。如現今社会学习上流行“思维导图”模式,《昆虫记》作为一部鸿篇巨著非常适合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对文章进行归纳整理。或是以各类昆虫划分,或是以观察的角度来划分,都有利于学生对整本书的把握。所以在这课后的自读体验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师生的合作态度,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积极的为解决问题去搜索信息和整理资料,根据课内外材料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将我们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运用,这就是我们现阶段想要追求的语文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樊玉仙等编.考进实验班:初中语文[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袁凤成.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能力[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
   [4]白秀海.重提大语文教学观[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
   [5]温儒敏.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G].课程·教材·教法,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育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能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整合起来,也就是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然而,教师在物理知识的讲授中,应该怎样教给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文章主要是对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情景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给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情景教学   学生现在学到的物理知识都是物理学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适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教师要充分
【摘 要】科学素养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发生转变,改变以往教学方法和模式,所有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要充分体现出科学素养,通过物理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培养,促使学生拥有更高的科学素养,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科学素养;物理;中学教学;农村教育   科学素养已经被列为我国公民应当必备的素质之一,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公民
【摘 要】在现如今科学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时期,需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学科发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的学科学习,提升初中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由于初中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于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分层教学概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方面,还体现在教育内涵方面,总体上教育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也只有做好此点工作,才可以更好地保障其教育的效果,促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现状及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全面提高小学道德与
【摘 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与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对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对班里的每个学生都要做到有所了解,要改变以前不合理评价学生的方式,改变以前的优差生看法,要看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可塑性,同时要包容学生的错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要客观公正。   【关键词】高中阶段;物理课;智慧课堂;后进生
【摘 要】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语文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当中要充分的挖掘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写作资源,对于语文阅读内容从仿写、改写、续写和写读后感四种写作形式入手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资源;开发与利用   初中学生在语文写作时普遍存在着写作素材积累较少,对于语文写作通常会采用拼凑或者胡编乱造的
【摘 要】一直以来,我国很多高中生都普遍反映在数学学习中感觉有很大的压力,经常都将数学题做错。那么,高中生学习之所以有如此的困难,其成因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学生主观层面上有严重的畏难情绪、学习活动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获得突破以及没有总结梳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等,所以必须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否则就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以高中数学学习困难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高中数学学习
【摘 要】融合了互联网学习资源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对混合式学习理念最直观和简单的理解。高中英语概要写作教学对于高中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简要阐述混合式学习理念以及概要写作的内涵,重点阐述了混合式学习理念在高中英语概念写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英语教学;概要写作教学   在我国与国际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我国学生们的国
班主任的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效率,所以在新时期下需要我们认识到传统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以此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摘 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生物学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高中课程中生物学课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中生在生物课堂中除了学习基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生物学来探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话题。学生以生物课堂为载体,拓宽对社会生产生活诸多问题的思考维度。立足生物学的知识背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扬社会主义青年务实好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