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与决澜社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lwxl3554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中旬,由中国民生银行捐助运营的艺术机构——炎黄艺术馆推出了“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庞薰琹大型艺术展”。庞薰琹的艺术成就在此次展览中得到了全面呈现,20世纪早期现代艺术社团“决澜社”的历史风貌也在此次展览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中国美术现代化奠基人中,庞薰琹是其中分量极重而又略被忽视的人物。庞薰琹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个世家,19岁赴法国,曾在巴黎艺术活动中心——蒙巴纳斯区著名的格朗特歇米尔研究所学习过绘画。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正是现代派绘画风起云涌、此起彼落之际,而蒙巴纳斯区的古堡尔咖啡店,又是现代派大师毕加索等人经常出沒之地。庞薰琹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5年,1930年春回国。青年时代的庞薰琹反对刻板机械地模仿“自然主义”和所谓“写实派”绘画,主张艺术家应该利用各自的技巧,自由地、自然地表现事物和自我。其表现手法虽然未脱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影响,但是,在形象、色彩方面具有装饰性,显然较为接近东方人的审美情趣,错综复杂的组合却不失和谐自然,激烈变化的表现却不失平衡合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庞薰琹艺术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其艺术思想与创作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1930年回国后,庞薰琹开始用中国笔墨、传统画法画人物画。虽然主要还是画油画,但他已开始探索如何表现“民族性”与“装饰性”的问题。上世纪30年代的油画《地之子》是庞薰琹有感于当年江南大旱民不聊生,采用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来创造的主题为“中国总有一天会摆脱贫困”的作品。他采用简化和拉长的形体描绘,大面积平涂,以平面、装饰的风格来表现朴实和力量。他吸收外来形式,却加入了中国人的情感、神韵,包括造型和线条的运用。此幅作品正是他“中国学术现代化,外国学术中国化”主张的具体体现。
  1932年,庞薰琹发起和组织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有宣言、有纲领的美术社团——决澜社,“用狂飙一样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用“野兽群的叫喊,立体派的变形,达达的猛烈,超现实主义的憧憬”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的潮流。
  决澜社成员除庞薰琹外,还有倪贻德、陈澄波、周多、曾志良、傅雷、梁白波、阳太阳、杨秋人、王济远、丘堤(女)、张弦等。决澜社每年举办一次画展,不到5年先后举办了四次作品展,从展览的作品来看,大多是人像、风景、景物,少数裸体。纵观决澜社主要成员的创作倾向,他们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了印象派以后现代派绘画的各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了出来,对于当时的中国艺坛,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美术之风。
  “决澜社”于1935年,举办过第四回展后,就自行解散了。就客观原因来讲,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外患日益迫紧,国民党当局对左翼的文化围剿也日益加剧,画家们缺少从事艺术探索、研究、创作的安定、安全的文化环境。主观原因方面,除了艺术家们经济比较窘迫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艺术家们追求所谓遗世而独立的“纯粹造型世界”、“纯粹艺术”,急于要与世界艺术发展趋同步的愿望,未能顾及本土的气候条件,忽视了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承受能力。诚然,“决澜社”沒有达到“宣言”所向往的目的,但它已掀开了中国美术运动新的一页,是我国新美术运动进入了一个新历史阶段的标志。如陈抱一当时所说,“决澜社”画展已显示了较清新的现代绘画的气息。
  而“决澜社”的发起人庞薰琹却在此后的人生岁月里逐步转向,在历史的契机下做出个人选择,义无反顾地走进民族美术的研究和工艺美术的启蒙过程中。无论是面对坎坷不平的个人境遇,还是天翻地覆的社会巨变,他都坚守于传统意义上中国美术的冷门领域,并在新中国之后帮助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国实用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年来,学术界加大了对于中国早期油画的学术梳理和研究,类似于“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系列——庞薰琹大型艺术展”这样的学术型展览近来也屡屡亮相。相信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0世纪早期油画家的价值将渐渐凸显,也只有学术先行,市场才能朝着理性的角度发展。
其他文献
诞生于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留洋运动的早期油画,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处于被边缘及半遗忘状态。今天我们把它作为历史阶段的一个整体来看待,将相关的学术问题和艺术史实研究纳入到这个命题之下,或将能够更加明了客观地看清它。  《中国收藏》:20世纪早期油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有哪些?  刘礼宾:20世纪早期油画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能与中国当时所处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契合。无论是从题材、笔墨还是风格上
期刊
近年来,不少中国油画先驱者的作品屡屡在市场上创出高价,受到了市场和藏家的认可,着实令人欣慰。  其中,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廖继春等大名家的早期油画作品更是备受藏家追捧,当之无愧地成为早期油画市场的领军者,并且只要这些大名家的作品拍出高价,早期油画市场就会受到大众瞩目。可以说,正是这些名家引领着整个早期油画市场逐步走高。  记得有一年笔者曾与几位画界朋友在谈论20世纪中国绘画时,其中一位竺先生以
期刊
早期油画专场拍卖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油画市场在发展中,市场作为经济行为反攻学术、助力学术寻根溯源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早期油画拍卖在近一两年来风生水起,另一方面,对于早期油画的学术梳理和研究也日渐火热,那么,早期油画为什么值得我们关注?它在中国艺术史上,甚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2011年5月30日,在罗芙奥举行的“现代与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中,常玉的《五裸女
期刊
5月28日至30日,国际古玩展将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登场。这个备受瞩目的国际性古玩展览,不仅将为全球藏家奉上万余件古玩艺术品,还将带来全球古玩艺术收藏与市场的最新趋势。  为什么移师会展中心  国际古玩展,前身为享负盛名的香港国际古玩艺术博览会,由香港著名古董商翟健民先生创立的翟氏投资有限公司主办。往届博览会的举办地为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该博览馆紧邻香港国际机场,交通便利,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不
期刊
在近年来的西画拍卖市场上,台湾早期本土画家的作品无疑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致力于描绘台湾风情的台湾本土前辈画家陈澄波、廖继春,对台湾油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7年,陈澄波创作的《淡水夕照》以5072.75万元的高价摘下了当年秋季油画和当代艺术拍场的最高价。他的另外一幅《淡水》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成交价高达3623.36万元。  2005年5月,廖继春1965年作《西班牙古
期刊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采访:孟宪章(著名碑帖收藏家)  2012年8月11日,在北京安定门的一处平房小院内,我们见到了著名碑帖收藏家孟宪章老先生。虽然先生今年已值82岁高龄,听力和行动都不如从前,且素来为人非常低调,不喜张扬,但一听说此次拜访他的内容有关启功先生,便欣然答应。当日京城小雨,怕我们找不到路,老先生竟独自冒雨站在巷口等候,此番真情实意,令人感叹。  说起来,孟老与启先生算
期刊
1885年,16岁的李铁夫漂洋过海来到加拿大学习绘画,在艺术造诣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掀起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留洋潮”。  随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常玉、方君璧、李超士、颜文梁、关紫兰、陈抱一等一批中国油画的“先驱者”们怀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踏上了跨洋寻梦之路。他们个个意气风发,东渡日本,西达法国、比利时等国家求学,学成后他们纷纷选择归来报效祖国。回国后,他们积极倡导美育教育,对
期刊
纵观整个早期油画市场,关注点似乎总是集中在徐悲鸿、林风眠、常玉等“明星艺术家”的身上,诸如陈抱一、关紫兰、方君璧、李铁夫等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场上的表现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  当跟他们同时期的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的作品价格早已迈过千万元级别时,不少早期油画家的作品价格才区区几十万元,甚至比不上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令人遗憾。当然,也因此形成了巨大的价值洼地,等待藏家和市场人士去挖掘。  1920年秋季,上海
期刊
他们都是早期油画先驱的代表,他们的艺术各有特色,充满了探索。在与他们同时期的徐悲鸿、林风眠等艺术家的作品价位早已迈过1000万元时,他们的作品多数仅几十万元,潜力凸显。  李超士:李超士是中国最早留学法国的画家之一,在众多的早期留洋画家中他也是最早接收系统西洋美术教育的画家。李超士的作品多以色粉画为主,线条流畅洗练,色彩协调匀净,疏与密、虚与实的把握极佳。他笔下的静物都十分恬静,没有怪异乖张的自我
期刊
拍品估价的高低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竞买人气和成交结果,如何通过估价来吸引买家的注意,并通过多人竞价形成高价成交,其中颇有玄机。特别是通过低估价促成高成交,可以说在当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是一种屡见不鲜的商业策略。  2012年春拍大幕已然落下,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拍卖市场整体表现没能延续以往的火爆,呈现出回调的态势。在资金缺乏、买气不足的情况下,春拍成交额大幅萎缩,特别是不少估价高的拍品,或是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