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力荐:《中学人文读本》等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乐的假期已经来临。除了假期作业、休闲娱乐、必要劳动、体育锻炼外,课外书自然也是必不可少了。你们都在读些什么书呢?不妨来信告诉我,把你的读书心得和更多的同龄朋友分享;也许你地处偏远,想读书而没有机会,也请来信告之,我们会帮你寻找介绍。从这一期开始,我们隆重推出《读书时间》栏目,新书介绍、读后感选登是她的至爱。《读书时间》真诚期待大家参与。
  (主持人 文 昌)
  
  本期力荐:《中学人文读本》
  
  编者:丁东 王丽等 四川教育出版社
  定价:46.00元
  内容介绍: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要使学生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为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四川教育出版社日前推出一套旨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中学人文读本》。
  这套书分“人与社会”与“人与自然”两卷,针对当前中学人文教育的欠缺提出了十七个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紧扣,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框架,所选的文章既有国内外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作家的作品,也有普通教师、甚至学生的佳作,思想性、可读性和时代感并存,每一部分的“交流”是编者与读者完全平等的对话,从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读者看法:
  
  梁从诫(自然之友会长、历史学教授):
  长期以来中学生受到的人文教育真是太少了,有了这套书,就是一个开端,就有了起步。这套书编得非常好!问题是中学生有没有时间来读这本书。我小时候上学,读过许多乱七八糟的课外读物。农村的许多学校,图书馆都是大锁把门,上面来检查、参观,才打开的。我们的新闻界、教育界要呼吁一下,不要把学生限制在课本里,这样没有希望!
  
  邵燕祥(著名诗人):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人格教育,如何形成独立的人格,能够独立思考,这一切有赖于充分地汲取人文素养。现在我们中学也有法律课,可是普法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片面地强调守法,而不是讲你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更不要说去监督政府,这样的法律课普及的不是法律精神,与我们平常讲的素质教育是有距离的。
  
  雷颐(学者):
  一个人在初中、高中阶段所读到的东西,会溶进生命、化入血液,到了大学阶段、成人以后读的,往往只能作为知识存在。这套书贯穿着人道主义和爱,编得也很好,对普及人文精神会是很有帮助的,我认为不但中学生要读,老师也要读!
  
  周顾(中学生):
  《中学人文读本》很好,里面的文章都是真、善、美的,编的也很有新意,但美中不足的是,整套书50万字,显得多了一些,也深了一点。甚至有点像学术著作,还有书编的显得不是很活泼。
  精彩选摘:
  现代的孩子天天听机械的声音,听人类放声叫卖的声音;听不到鸟儿的啼叫,林子的籁响。
  现代的孩子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糖果,但无处可以摘下悬挂在树上的果实。
  现代的孩子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以捉到一只星斑天牛或金龟子。
  现代的孩子按图会精巧地垒起积木,再也不会造出一把木枪或苇笛。
  现代的孩子注意看大人的脸色,注意不到变幻不定的季节的颜色。
  现代的孩子一切事会由家里给做,他们为家里做的唯一的事是给大人增添一些乐趣。
  现代的孩子时常生病,每个家庭都有许多药片,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医院。
  现代的孩子不再听老祖母讲狼和羊的故事,因为家家都有好看的彩色电视机。
  现代的孩子需要补充钙片和维生素,他们每天在楼群间玩耍,呼吸机器排出的气体。
  现代的孩子跟着大人从一个家庭走到另一个家庭,看不见蚂蚁的家庭、蜜蜂的家庭。
  现代的孩子的勇敢体现在摔家里的东西,他们没有地方去爬树,没有机会走夜路。
  现代的孩子从成人世界学到各种道理,无法在自然世界中获得各种启示。
  现代的孩子仿佛天天都过年,因而他们已无法尝到真正过年时的甜蜜。
  现代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容易,因而他们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涵义。
  现代的孩子过多地享用和获取,他们的性格中将缺少坚毅与创造力。
  现代的孩子缺少意外,缺少恐惧的冒险,他们将来回忆的将是失去色彩的童年。
  ——苇 岸《现代的城市孩子》
  
  其他推荐:周氏三兄弟》
  
  朱 正著
  东方出版社
  定价:48.00元
  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一个大作家,一个大汉奸,一个大干部。三兄弟三条道路。正是中国百年历史的缩影。本书展现了三兄弟的恩怨纠葛,悲欢离合。
  读书人语:鲁迅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人物,有关他写的书自不必多说,单写他的书就不下百种。《周氏三兄弟》的看点在于不仅写了他的风雨人生,还写了他的兄弟,他的家族。资料丰富,图文并茂,是中学生全面了解鲁迅的最佳图书之一。
  
  《影响中国的100个人物》
  张秀平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24.80元
  本书是影响中国100系列丛书的一种。书中介绍了秦始皇、唐太宗等帝王,老子、孔子、庄子等思想家,扁鹊、蔡伦等科学家及各行各业深远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爱好等,议论叙述相结合,读来别开生面。
  读书人语: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那些深深影响、左右了历史进程的人物,无论时序怎么更迭,总是那样熠熠闪亮,入选书里的100个人物,他们的光辉事迹,人生态度,无疑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其他文献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在历年的高考中得分不高,许多同学也认为这类文章并非难懂,但却不知如何准确解答,无奈之下,只好照抄原文,这种做法很不符合新考纲“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能否进行整合成为答题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整合?主要原因是原文的语句不能直接、简练、全面、明晰地回答问题,需要对原文的语言进行转换,使之能较好地解答题问。语言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信息句进行
期刊
2003年的语文高考题第17题里考了这么一道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
期刊
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外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的情趣,但我们也必须控制适度,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编 者)  实践证明,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下面的几个关系,就会收效甚微,达不到所期望的目的。  一、处理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同学们普遍喜欢读课外书,尤其是各类杂志
期刊
弹指一挥间,《语文世界》杂志创刊到今年不觉已是十周年了。  《语文世界》从创刊时的一株幼苗发展到如今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三版鼎立的格局,十年历程,她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就是《语文世界》发展壮大的关怀者、见证者。为纪念创刊十周年特别策划的“聚焦十年”专题,记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采访他。  柳斌虽然从国家教委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还是那么的忙碌。听说是《语文世界》要采
期刊
今年,是《语文世界》10岁生日。这10年,是世纪之交的10年,是社会变迁迅猛的10年,是祖国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语文世界》从小到大,不断进取的10年。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回首这世纪之交的10年,可以肯定地说,《语文世界》没有辜负广大读者、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厚望,越办越好,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愈来愈大,发行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广大读者、作者、专家、学者都给予这份刊物极高的评价。在这不寻常的
期刊
  
期刊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棗——杜牧《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山
期刊
一盏孤灯,一杯香茗,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奇妙的幻梦。屋外虽瑞雪纷飞,屋内却春意盎然。爱读书的朋友,你有这样的经验与体会吗?我是有的。每当我读到一篇好文章,就好像有一只小手轻触了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泪水禁不住润湿了眼睛。而我,则会把它送给我最好的朋友,对他说:“读一读吧,真的很好!”  《晓风时文》这个栏目将紧跟时代潮流,采撷散文精品。希望她能如春之花、夏之雨、秋之月、冬之雪,带给你美
期刊
日升日落,花谢花开,弹指间《语文世界》走过了十个春夏。在这不短不长的日子里,感谢一直有你同行。似水流年中,我们向你献出了我们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所有的珍藏。人说流水无情,可流水它能带走光阴的故事,却带不走我们十年的足迹。  “经典回放”,回眸经典。  (编 者)  九月的一天,我们《语文世界》编辑部的几位同志来到慕名已久的小说家、散文家汪曾祺先生的寓所,请他谈谈他少年时代学语文的经验。汪先生诙
期刊
三九严寒无所惧的梅,色彩艳丽,姿态优美,常被人认为有孤高洁傲的品格。许多古代诗人都吟咏它的这一独特性状,以此来讽喻人事或表达个人情怀。  最早的咏梅诗,当是唐末诗人和凝的《望梅花》:  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余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折,冷艳奇芳堪惜。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诗的前两句交待了季节,当是冬雪犹余,草木尚未萌芽之时。在诗人的“望”中(也就是想象之中),岭南的梅花已经傲寒独放,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