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镜头下前所未见的绝美中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完全用航空拍摄讲述时代故事的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通过故事化的航拍影像语言、陌生化的视角向受众展现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地域民俗、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新颖的生态中国、美丽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以及繁荣中国的大国形象。《航拍中国》实现了记录历史、审美中国、爱国主义的传播效果,是一部集美学意义、社会功能、文献价值、反思意向于一体的精品纪录片影像,在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航拍中国;航拍;创新
  作者简介:范晨曦,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戏剧影视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2
  《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大型航拍类纪录片。
  一、航拍角度与运动镜头相结合的全新呈现
  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是中国有史以来航拍规模最大、单集投资金额最高的航拍纪录片。第一季拍摄历时长达一年,采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接近15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四圈的距离。无论是高空拍摄还是近地拍摄全部使用航拍,没有任何地面摄像机进行镜头补拍,真正达到了“俯瞰中国”。[1]作为一部自然题材类的纪录片,《航拍中国》全程借助航拍的视角向受众呈现出一个生态中国、美丽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以及繁荣中国的大国形象。《航拍中国》的创意妙就妙在,全部的拍摄都是由航空器拍摄完成,这也是其“遨游天际,俯瞰神州”的初衷所在,一切就像是开启了“上帝之眼”。
  一方面,从景别角度来讲,航拍画面讲究“远取其势”,主要以全景、大全景、远景和大远景为主进行拍摄,在电视节目中往往采取这样的景别角度来表现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因此,在《航拍中国》的记录中,对山川、河流、森林、湖泊等一系列景观的全貌进行着重展现,相比之下省略舍弃景物局部的细枝末节,让观众在赞叹祖国大地壮美河山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从拍摄角度看,全片多采用航拍俯拍的角度,以一种特殊的“上帝视角”为受众带来了地面常规拍摄所无法比拟的感官体验,使普通的景色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愉悦。由于俯拍角度的视点较高,因此航拍更适宜表现地平面景物的层次、数量、远近以及距离等关系,画面往往比较充实。综上,航拍就是“利用了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那些就在我们周围,但我们却看不到的景色”。[2]例如对华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高空中多个角度的呈现,有的视角雄奇,有的视角壮观,有的视角则令人胆颤,给人多方面的认识;垂直俯视的新疆“八卦城”则更让人体会到高空视角的神奇与中国文化的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航拍中国》里,主要采取移镜头和综合运动的拍摄方式,摄像机如同飞翔的“魔法棒”,以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视角,将祖国各地的自然、历史、民俗、科技等都呈现在受众眼前。伴随片头的解说词“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向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50分钟的空中旅行,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影片一开始,就用摄影机将受众带进了一场美轮美奂的高空视觉之旅。《航拍中国》全部采用直升机和无人机相结合的方式,总导演余乐解释说:“直升机各种高度、各种角度都能拍摄,不仅可以悬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拍摄速度。而无人机更灵活,能拍到更生動的细节,以及飞往更危险的环境。”
  纪录片《航拍中国》以航拍角度与运动镜头相结合的全新呈现,运用摄影机将古人“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美好愿望从不可能变为可能,在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中,实现了质的突破和飞跃。
  二、画面与声音相统一的完美融合
  首先,纪录片《航拍中国》在镜头语言运用方面,运用充满科技感的航空拍摄和大量长镜头,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第一季第一集中的第一个长镜头以俯拍角度对上海的高空进行拍摄,由展现湛蓝的天空到上海大城市的全景,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呈现出一个现代化的上海,以纪实的长镜头真实记录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崭新面貌,向受众描绘了一个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科技与文明共存的美丽都市——中国上海。此外,片中镜头的组接多采用递进关系,根据飞行路线进行拍摄,镜头运动有序。在镜头递进的同时,配合运用长镜头影像,再现画面的完整性,保护景观的感性真实,将画面场景真实地呈现出来,每一个镜头都具备了十足的感染力。印象最深是拍中国版图的最南端的海南,它连带着南海众多岛屿,囊括了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1/4的广阔海域。南部的南沙群岛界定了中国最南的国界,北部的琼州海峡隔开了海南岛与大陆。南海的旅程令人向往。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往日起伏的海面仿佛被熨平,大海变得安静。飞行在这片秘境之上,我们可以听到大海平缓的呼吸。中国,从未忘记根在何处,也从未停止向远方眺望。
  其次,《航拍中国》呈现出的是画面与声音统一后的画质,不仅有4k清晰影像,还有与之相配合的完美配音和解说。一方面,《航拍中国》的解说由李龙滨担任,他的声音本身具有一种故事性,娓娓道来、平实自然,让受众在空中俯瞰的过程中感受到安全感与真实感。另一方面,纪录片中的解说可以充分弥补画面宽度,例如:“朱家角已经度过了1700年的时光”通过解说词弥补了画面的单一性,画面中单薄的房屋在人为的解读下仿佛瞬间披上了岁月的痕迹,拥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加深了画面的意义,让观众坠入历史的长河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片中解说词的另一个作用是统一节奏、渲染气氛,跟随镜头的运动,解说将一个个没有情感的画面赋予生命,利用细节的魅力去回忆过去的故事、讲述现在的故事、展望未来的故事。画面与解说增强了画面的写实感,而恰当的音乐则完善了写意这一必要的因素。音乐升华美的意境。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曾说过:“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的放大影像的效果。”这一点在《航拍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影片的总体音调平缓而优雅,配合上饱含情感的解说词,在完美突出画面的同时,又超越了画面,以此延伸出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蕴意,那就是——美的意境。每个地方都有着独属于它的意境,加上富有中国韵味的留白转场,那属于视觉与听觉上的美着实让人发出赞叹。除此之外,音乐还表明了导演的期望。在《江西》一集中,当画面转向南昌时,音调则在欢快中带着雀跃,解说词也高昂起来,对着滕王阁、八一广场发出了赞叹,并表明只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千古名句流传下去,滕王阁也就会一直流传下去。   纪录片《航拍中国》通过画面与声音相统一的完美融合,去纪实一个活力中国、人文中国、美丽中国。
  三、天地之美与人文之韵相结合的深刻挖掘
  展翅翱翔的雄鹰虽然可以俯瞰山川大地的美好,却无法用言语表达,于是《航拍中国》“另辟蹊径”,为受众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愉悦。我们常年置身于喧闹的街头巷尾,仿佛已经熟悉了周围的生活环境,却又往往容易忽略这片大好河山带给我们的震撼与美好。《航拍中国》就是选取了这片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运用全新的航拍技巧,结合直升机与无人飞行器的拍摄,带给受众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超然、新奇震撼的审美享受,仿佛拥有了漫步云端、俯仰天地的神一般的感观体验。而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处世哲学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通过纪录片中的视觉奇观一一呈现。正所谓“人的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原来不二”。[3]因此,在《航拍中国》中,既有宏观角度对华夏天地之大美的无尽礼赞,又有微观角度对地域民俗、宗教、历史、地理的探析解密,让受众深刻领略到天地之美、人文之韵。
  自然孕育了文化,文化丰富了自然,欢声笑语在自然与人文的编织中熠熠生辉,留下的光绵长深厚而又令人向往。纪录片《航拍中国》以其细腻优美的风格触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成功地做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航拍中国.江西》一集为例,片中处处散发着天地之美与人文之韵相结合的对人以及自然界的深切关怀。
  构图塑造美的框架。影片在对画面进行展现时,各种构图混合运用,营造独特的中国式意境。当镜头在河流与公路进行俯拍时,曲线构图与斜线构图带来的流动感有一种特别的韵律,使画面的空间更具深度。而在对于各种建筑进行展现时,对称构图所带来的平稳则充分为观众展示了古建筑的古朴美。吸引眼球的是,导演在这里巧妙地将画面快速转场,使画面不会显得过于呆板,同时,完美地保留了对称构图本身的平衡美感。鸟瞰镜头下,古朴的乡村交织在绿色的丛林之中,人文美与自然美相互影响,相互递进,共同在阳光下跳动着唯美的华尔兹,以此塑造出美的框架。色彩点缀美的本质。在航拍之旅中,眼睛好比音锤,色彩宛如键盘,它们的每次接触都会激起心灵的震动。影片中,绿色作为主色调贯穿全片,无论是壮丽的庐山还是偏爱江西的竹林都有着令人惊叹的画面,它完美地诠释了江西的活力与生机。而在对于小镇生活与民俗进行讲述时,则以为暖色调的红色与黄色为主。其中最惊艳的是客家人的烧瓦塔,当暖暖的红色映衬到人们的脸庞,那抹浓浓的幸福隔着屏幕传递到了观众心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欢乐。应该说,这份民俗的发展与自然密切相关,其本质无疑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交集而产生的美,而这份美,将随着时间继续延续下去。
  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看见了美好的明天,中国正在腾飞。中华之崛起已然起势,华夏之创作者已然用新科技手段进行潮流创作。导演用贯穿全片的人文精神与对中华美好山河的无限赞美,饱蘸着浓烈的华夏精神。宏观的叙事逻辑没有带来细碎繁杂,渲染的是立体饱满的大好河山。导演的浓浓自豪之情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镜头展现得淋漓尽致。导演用一双纵览全局的高空眼睛,自然地展示俯瞰视角下的清丽脱俗与奇巍秀丽。此外,《航拍中国》对纪录片的个人诠释,包含着浓郁的民族自豪。华夏文明拥有博大的文化脉络,历史文化的积淀充斥着人文精神。导演通过航拍的手段构筑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是文艺创作者的担当。可见,在华夏崛起的步伐中,创作者感悟到了民族精神。时代在变,心态在变,视野在变,角度在变。导演渴望通过记录现在,反映民族气质,启迪未来。大国气质正在成型,更需要新的角度进行鉴赏和品味。《航拍中国》用实践证明了仅仅依靠航拍也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叙事体系的可能性。在不断追求更高分辨率、更高宽容度航拍画质的同时,更应该追求航空摄影的影像空间创意和美学意境营造,从而做到宏观和微观结合所带来的崇高优美和张弛婉约的画面表达。
  参考文献:
  [1]《<航拍中國>:前所未有的视角》,《看中国》2017年3月1日.
  [2]赵凌.以飞人的眼睛看世界一一独特的贝特朗高空摄影[J].大美术,2007(2):10.
  [3]熊十力.新唯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54
  [4]刘星位《航拍在纪录片中的运胁,《新闻传播》,2016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和余华的《活着》都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作品,二者对人生之苦难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在表现人对苦难的强大承受力上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以“生命的苦难”入手,比较两个主人公消解苦难的方式,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即索科洛夫一直在“抗争命运”,而福贵则持的是“顺从天命”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对两位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生命;活着;苦难;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6 [
寄人篱下的生活  2012年3月1日,凌晨,降落北京,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到达的时候,已经快凌晨2点。我东问西问,待找到出口已经快凌晨3点了。看到接机的亲戚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她的脸上很明显的不高兴和不耐烦使得我说话变得小心翼翼,我心里觉得很对不住人家,打扰人总是不妥的。从那一刻起我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住在南六环外,去地铁要走一段路,再坐十多站公交车;身上只有两千多块钱,着急找工作。  去面
摘 要:生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论文选取萧红的《生死场》和王安忆的《小鲍庄》两部经典进行比较。基于生死,纵向探寻乡村生活的内核,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叙事的精神内涵,领悟乡村的愚昧与人情相交的村落文化,感怀民族心理的沉重与忧伤。  关键词:《生死场》;《小鲍庄》;生;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  “生死场”这一名称
摘 要: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其戏剧作品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如其在《魔鬼与上帝》这部戏剧之中阐述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就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萨特所崇尚的自由哲学强调“自由是先于本质”的,人类从本质上而言是虚无的,并没有存在的意义。而当人类决定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类型的时候,才具备了存在的意义,究其本质,人注定是自由的。在实现自由的途径选择上人同样是自由的,人可以根
我是看着看着你的  在每一片阳光之间  或许,有偶尔飘动的白云  都不会阻挠视线,那只手  胖乎乎地勾来勾去  太阳滑过井中懒睡的桐叶  随风摇摆着一串串寒意  妈妈的梧子也该熟了  只是我不知道  今年谁还在那里等待,采莲  然后排成一座小山,依幾棵草  偎着爸爸湿透的老棉袄
摘 要:女性意识从七十年代开始提出,是女性主义运动与生态运动的完美融合。其核心思想就是认为需要将自然其实与性别歧视进行紧密的联系,反对在社会中对女性的误解和歧视,消除男女之间的对立,从而建立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处于同一位置和谐相处的创新性关系。为了充分引起读者的共鸣,充分唤醒更多人对女性意识的认可,本文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不同人物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以期可以
摘 要:《生活大爆炸》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美国情景喜剧,本文试通过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研究反讽在此剧中的人物对话中的语用效果,并试图通过结论对英语学习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指导。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反讽;《生活大爆炸》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1  语用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内含众多语言理论和方法,本文试通过
作者简介:孟清心(2000-),女,汉族,山东省临沂人,南京艺术学院2017级美术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1  唐代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巅峰时代,虽时间较短,但书法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个时代,书法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形式,也会有人对书法不断地进行品评,使得时人对书法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摘 要: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分别刻画了以阿涅丝为代表的精神不朽者和以洛拉为代表的世俗不朽者女性人物,本文站在关注女性的角度、了解她的生存境况,从传统和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不同人生选择中寻找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女性;不朽;媚俗  作者简介:张婷(1995.2-),女,汉族,云南昭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  第一计 阳谋阴谋  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  计谋,有阴谋和阳谋之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轻视对方,因为事件、环境、情报都有假的。所以圣人应该高深莫测。鬼谷子所谓“阴”,是谋之于阴成之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