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g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阎树群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学风”的最终成果,在对党的学风建设的历程和经验进行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党的三代领袖的学风思想,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重要学术价值和强烈现实意义。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学风理论的形成、发展为主线,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学风建设的丰富经验。该书以党的学风思想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采取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系统地探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学风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地总结了党的学风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作者认为,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学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着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问题,而提出的学风建设任务和进行的学风建设实践。这种以历史发展里程为主线的论述方式,不仅脉络清晰,历史感强,而且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学风理论和学风建设实践的突出特点和主要成就,从而把学风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紧密联系了起来。
   以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创新为主题,深刻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精神实质。该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学风问题的总体特征、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该书认为,学风问题本质上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其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循着这个思路,作者论述了党的思想路线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所创立的三大科学理论;论述了在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创新的学风的推动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些论述,不仅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特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的学风,实现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中国实际的新的结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以比较研究为方法,科学阐发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学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共性与个性。在阐述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学风理论时,该书成功地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一方面,它从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政治立场和精神风貌、理论自觉和指导实践等方面充分阐发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学风理论的共性和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另方面,又以整个党的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客观要求的变化为基点,从时代背景、现实针对性、思想侧重点和理论贡献等方面揭示了三者的个性和后者对前者的发展。这种从联系的客观性出发,深入揭示三代领袖学风理论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内涵,全面阐发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科学比较方法,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三代领袖的学风思想以及发展历程。
   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风思想和胡锦涛关于学风的论述为依据,全面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最新成果。为了使学风理论研究在广阔的历史源流中充分展开,作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风思想进行了历史性考察,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对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进行了现实性观照,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最新成果。通过这种追根溯源的考察和总结新见的论述,使读者既能从“老祖宗”的论述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特质,又能从最新的学风思维成果中受到启迪,并且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学风理论的理解,形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全面、系统而严整地把握。
   总之,《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一部内容充实、方法科学、结构合理、具有创见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理论性与政治性、现实感与历史感相统一的优秀理论著作。它的出版,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研究的深化,颇具价值;对于推动党的学风建设的实践,很有意义。其嘉惠学林、优化党风、提高领导干部和党员素养之功,自不待言。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本文在对中国城镇居民不同阶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对1995~2012年的中国城镇居民不同阶层实际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2年,中国城镇七个收入阶层居民的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都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经常偏离。从而提出应缩小收入差距,加快改革步伐,增加居民的确定性预期,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提要: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并存的特殊产权二元结构决定了它们对利率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而不同利率弹性的国企和非国企之间不同行为选择在利率市场化下将导致信贷资源配置结构更加不合理。当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时,具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将通过价格调整来转移这种压力,从而形成对非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并引发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本文从理论与经验证据两方面论证了利率市场化下信贷市场的结
期刊
与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最优比例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有企业治理重构及其演化路径研究”(08CJY032)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 本文设计了一个关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国企业混合寡占市场的经济模型,并籍此将相关竞争结构、目标函数与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最优比例问题共同纳入了一个最优分析框架。本文的分析得出:(1)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最优比例须基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结
期刊
基金项目《基于油气资源禀赋的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联研究》(项目编号:08JBL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同时本文还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基于陕西的案例分析》(项目编号:09XJC790012)资助。 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对罗默模型的扩展,构建了一个包括最终产品部门、资源部门和研发部门的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并利用
期刊
内容提要 中韩电影的市场消费、情感结构与人物形象出现了明显差异。中国电影强调传统的现代性消费,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断裂;韩国电影从提炼文化优质的角度出发,通过血缘亲情的现代性维护,传统与现代性价值的转换自然流畅,是基于对传统双重维度的肯定。从这个角度说,韩国电影及其大众文化之所以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国家地区风靡一时,不在于文化的亲缘性,也不是现代性,而是给其他后发现代性国家提供了一种经由本民族文化传统特
期刊
内容提要 作为精神生产的《资本论》创作必须有相应的“生产资料”,《资本论》所需“生产资料”主要来自英国出版物及伦敦博物馆免费提供的各种纸质文献。英国不仅是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典型地点”,而且也是马克思当年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理想场所。如果说《资本论》作为精神产品而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指向,那么它唯独在英国才可能创作完成的事实也表明,所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典型地点”,
期刊
内容提要 地方社保资金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扩面空间和提高费率的限制以及通货膨胀的侵蚀,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社保资金保值增值就成为了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社保资金的多元化投资从经济上是可行的,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投资的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的重塑。在对陕西省社保资金运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政策许可范围内社保资金投资运营的具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
期刊
世纪之交往往是人才辈出,学术转型的良好契机。反思历史,足以使人醒悟。二十世纪的前半载,是“五四”精神的  荡与歧出,造就了颇为壮观的“大师群”;二十世纪的后半载,中国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但就学术而言,最有价值的,却是周扬—巴金们的“忏悔录”,以及老一辈学者的“反思”话语。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又处于世纪之交的变幻中。人们呼唤大师,已近似笑话。仿佛只有“从头做起”,“回到原点(原典)”,才是
期刊
内容提要 两宋时期,在中日之间没有国交的情况下,商人和僧侣成为中日两国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宋代的中日关系表现出不同于唐代的特点,具有平等性、多样性。日本僧戒觉于元丰五年,携带弟子二人偷渡入宋,首先抵达明州,经大运河至宋都汴京,谒见宋神宗,又远赴五台山,后卒于中国。其日记《渡宋记》 ① 简略地记述了戒觉旅华经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可以使我们通过来宋日僧的描述,从新的视角来了解宋代中国。  
期刊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统区分,澄清解释学与认识论之间的那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关系,强调这种关系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合理性。在今天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存在着通过解释学进行融合的大的背景下,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联系,也要看到它们的差异,不能简单地、不加区别地用解释学代替认识论,或把解释学等同于认识论。   关键词 解释学 认识论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精神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