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除个别学生,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都是相差不多,但是他们的学习效果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分析这个现象,每个学生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家庭富足导致学习没有动力、意志品质不坚定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自强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质不能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深刻的剖析了“非智力因素”这个问题,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也引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深深思考和多方实践。最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的老师,我也一直在探寻有效的方法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通过不断的尝试,我找到一个“屡试不爽”的“法宝”——“忽悠”。
“忽悠”,北方一带的俗语,有欺骗哄骗的意思,也有劝说、鼓动、怂恿的意思。
为师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肯定要严谨认真,但我们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我们老师要持“双标准”或“多标准”的态度。给每个学生定标准,只和他自己比较。比如某生的作业书写的很潦草,但结合前面所写和其他学科作业的书写情况已经能够看出他是尽力去做好了,这时我会适当的进行“忽悠”:大家看某某的作业今天写的相当工整,非常清楚,非常值得表扬。虽然事实上他的作业并不如我的描述的那样,看似作为老师的我在说谎,但是善意的谎言是不是也能激起这个孩子内心的点点涟漪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非智力因素里就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每个学生都有被认可的需要,老师的肯定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进而给他们要求进步的动力。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的“忽悠”、这样的“谎言”十之有八九都好过“一针见血”的“真言”。
在我检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时,某学困生只掌握了十个知识点中最简单的三个,但较比他前一日的掌握情况多了两个,这时就需要我的“忽悠功”了。——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肆表扬,毫不吝惜鼓励赞美之词。当然,还会对下一次的学习提出一个小目标,以此来激励他为之努力。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个女孩郭某,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非常差。初一入学考试语文测试100分的题她只得了2分。班上同学对她也空避之不及的样子。从这些可以想象,她小学的六年里经历了多少老师的叹息。面对一个各方面都差的学生怎么办。如果不想办法,她从2分还能底到哪去?在那以后的接触中,我努力的找她的优点。很快我就发现她虽然口齿不清楚,写字也是白字居多,但是背诵还是不慢的。于是,我每次检查背诵时都叫她起来,而且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我在全班面前承诺她如果考试能得两位数就给她一个“熊抱”。最终她期末考试考了46分。同样教她的数学老师不止一次的抱怨说郭某在数学课都偷偷的学语文(当然这不可取),这足以说明我的“忽悠”起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突显的问题大多都可以归结为他们自身的“源动力”不足。调动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动力是需要我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在不断摸索中,我发现对学生的鼓动、“怂恿”实际上是给一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动力的学生的一剂良药。使他们能够目的明确、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前进的动力。
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中深刻的剖析了“非智力因素”这个问题,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也引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深深思考和多方实践。最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的老师,我也一直在探寻有效的方法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通过不断的尝试,我找到一个“屡试不爽”的“法宝”——“忽悠”。
“忽悠”,北方一带的俗语,有欺骗哄骗的意思,也有劝说、鼓动、怂恿的意思。
为师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肯定要严谨认真,但我们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我们老师要持“双标准”或“多标准”的态度。给每个学生定标准,只和他自己比较。比如某生的作业书写的很潦草,但结合前面所写和其他学科作业的书写情况已经能够看出他是尽力去做好了,这时我会适当的进行“忽悠”:大家看某某的作业今天写的相当工整,非常清楚,非常值得表扬。虽然事实上他的作业并不如我的描述的那样,看似作为老师的我在说谎,但是善意的谎言是不是也能激起这个孩子内心的点点涟漪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非智力因素里就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每个学生都有被认可的需要,老师的肯定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从而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进而给他们要求进步的动力。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的“忽悠”、这样的“谎言”十之有八九都好过“一针见血”的“真言”。
在我检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时,某学困生只掌握了十个知识点中最简单的三个,但较比他前一日的掌握情况多了两个,这时就需要我的“忽悠功”了。——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肆表扬,毫不吝惜鼓励赞美之词。当然,还会对下一次的学习提出一个小目标,以此来激励他为之努力。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个女孩郭某,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非常差。初一入学考试语文测试100分的题她只得了2分。班上同学对她也空避之不及的样子。从这些可以想象,她小学的六年里经历了多少老师的叹息。面对一个各方面都差的学生怎么办。如果不想办法,她从2分还能底到哪去?在那以后的接触中,我努力的找她的优点。很快我就发现她虽然口齿不清楚,写字也是白字居多,但是背诵还是不慢的。于是,我每次检查背诵时都叫她起来,而且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我在全班面前承诺她如果考试能得两位数就给她一个“熊抱”。最终她期末考试考了46分。同样教她的数学老师不止一次的抱怨说郭某在数学课都偷偷的学语文(当然这不可取),这足以说明我的“忽悠”起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突显的问题大多都可以归结为他们自身的“源动力”不足。调动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动力是需要我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在不断摸索中,我发现对学生的鼓动、“怂恿”实际上是给一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动力的学生的一剂良药。使他们能够目的明确、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