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江西上饶市婺源县根据以人为本,行政为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原则,按照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标准,成功探索了村镇规划建设“婺源模式”。 本文对该模式的形成与启示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婺源模式?村镇规划?管理思考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按照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标准,找准发展旅游这一切入点和结合点,坚持徽派建筑风格,科学规划、严格管理、行政为民,成功探索了村镇规划建设“婺源模式”,得到了省住建厅的高度肯定,并于2012年4月份,在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婺源模式”开始向全市推广。同时,也吸引了住建部及省内外规划部门陆续来婺源考察指导。
“婺源模式”,亮点在哪?学什么?怎么学?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它带给我们启示较深的有这么几点:
启示之一:规划管理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规划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才能真正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和放大效应,才能真正体现规划的价值。婺源的规划工作找准了“旅游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基础”这一切入点和结合点,围绕“中国最美的乡村”品牌的塑造,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成功探索形成了村镇规划的“婺源模式”,为婺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和规划保障。婺源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作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有效载体和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2011年1-7月全县接待游客达429万人次,门票收入1.18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8.4亿元。打造精品景区20多个,其中4A级景区7个,是全国拥有4A级景区最多的县。
启示之二:规划管理要探索和规范并举。规划具有前瞻性,从事规划工作要有探索精神和超前意识,有探索才有创新。更要有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制度,有规范才不偏离方向。
在村镇规划编制上,婺源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乡村规划。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构筑“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开展“以旅助农、以旅兴农”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在村镇规划审批管理上,婺源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乡镇政府的规劃审批权限交给规划管理所执行,做到了按规划办事、按规划审批。二是加强与国土部门沟通协调,明确规定在未取得规划许可的前提下,不能进行土地使用审批,不得办理国土证,解决了违规建设的问题。三是争取到了规划管理所的一些合理的服务性收费,为基层规划管理所的正常运转提供了经费保障,解决了等、靠、要的问题。
启示之三:规划管理要以人为本、行政为民。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规划部门作为行政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公众服务。婺源将服务民生、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切实把以人为本、行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规划管理中,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婺源结合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实际需要,在古镇、古村向每户发放《保护条例》小册子,并组织专家设计了20套徽派建筑图纸,让群众自由选择,节约了群众的设计成本,方便了群众办事。
启示之四:规划管理要重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文物保护等)、传承(历史、人文传承等)和生态的关系。婺源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发展与传承、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婺源按照“中国最美乡村”的定位,坚持“青山、绿水、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风格,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将古镇、古村落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开拓创新和保持本色相结合的原则,将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入其中,深度挖掘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对于各种形式的“农家乐”,要突出特色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对于现代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对于现代新农村、古镇古村、生态农庄等,要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成功塑造了婺源乡村的特有风格。
启示之五:规划管理要有创新意识。婺源县根据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创“四新”全力推进村镇联动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作为全县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利契机,举全县之力,推进村镇联动,着力提升县域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并成立了婺源县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推进小组,制定下发了《2012年全县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有效推进村镇联动工作,让农民真正受惠,婺源县创新机制,从三个方面着手抓:一是搞好建设规划。由县规划局协助,聘请专家对村镇联动点进行规划,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度超前。既要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居、古树林,又要彰显地方个性。二是加强建设氛围。用宣传栏、宣传标语和宣传单,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有关知识,让村民主动参与建设之中。另在县电视台增加新农村建设工作专栏,按照每周一至二道新闻标准,用广播电视形式宣传全县动态,形成全县人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三是抓好建设进度。按照一年布点、两年考评、分步实施的要求,对每个项目实施的完工时间、负责人和建设标准,做好计划安排表。
与此同时,婺源县明确了全县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按照职责分工形成新合力,积极主动配合村镇联动工作,有项目资金的部门纷纷表示最大限度地把项目资金倾向村镇联动点,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协助高标准推进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优惠办理建设报批手续;发改委积极组织项目包装和申报工作,力争安排后续项目资金;农业、林业等部门积极扶持特色农业项目;水利部门加快水利设施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民政部门加强精品社区建设的指导;电信、移动、有线电视等部门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各部门通力协作,合力共为,确保婺源县村镇联动工作稳步推进。
为进一步深化“婺源模式”的两点看法:
(1)加快推进规划信息化建设。要在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效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建立项目信息公开发布平台、项目审批网上公示平台及村镇规划信息查询平台,形成集项目审批、信息公开、规划展示为一体的规划信息化体系。
(2)加大规划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人才是推动规划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壮大规划队伍,提升规划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实力。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改造升级”,鼓励他们到发达城市和先进地区学习深造,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和工作经验。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搭建创业发展平台,积极鼓励岗位成才,形成以制度留人,以感情留人的机制体制,真正使各类人才在规划行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关键词】 婺源模式?村镇规划?管理思考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按照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标准,找准发展旅游这一切入点和结合点,坚持徽派建筑风格,科学规划、严格管理、行政为民,成功探索了村镇规划建设“婺源模式”,得到了省住建厅的高度肯定,并于2012年4月份,在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婺源模式”开始向全市推广。同时,也吸引了住建部及省内外规划部门陆续来婺源考察指导。
“婺源模式”,亮点在哪?学什么?怎么学?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它带给我们启示较深的有这么几点:
启示之一:规划管理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规划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才能真正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和放大效应,才能真正体现规划的价值。婺源的规划工作找准了“旅游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基础”这一切入点和结合点,围绕“中国最美的乡村”品牌的塑造,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成功探索形成了村镇规划的“婺源模式”,为婺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和规划保障。婺源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作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有效载体和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2011年1-7月全县接待游客达429万人次,门票收入1.18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8.4亿元。打造精品景区20多个,其中4A级景区7个,是全国拥有4A级景区最多的县。
启示之二:规划管理要探索和规范并举。规划具有前瞻性,从事规划工作要有探索精神和超前意识,有探索才有创新。更要有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制度,有规范才不偏离方向。
在村镇规划编制上,婺源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乡村规划。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构筑“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格局,开展“以旅助农、以旅兴农”活动,助推新农村建设。
在村镇规划审批管理上,婺源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乡镇政府的规劃审批权限交给规划管理所执行,做到了按规划办事、按规划审批。二是加强与国土部门沟通协调,明确规定在未取得规划许可的前提下,不能进行土地使用审批,不得办理国土证,解决了违规建设的问题。三是争取到了规划管理所的一些合理的服务性收费,为基层规划管理所的正常运转提供了经费保障,解决了等、靠、要的问题。
启示之三:规划管理要以人为本、行政为民。规划作为公共政策,规划部门作为行政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公众服务。婺源将服务民生、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切实把以人为本、行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规划管理中,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无论是发展乡村旅游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婺源结合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实际需要,在古镇、古村向每户发放《保护条例》小册子,并组织专家设计了20套徽派建筑图纸,让群众自由选择,节约了群众的设计成本,方便了群众办事。
启示之四:规划管理要重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文物保护等)、传承(历史、人文传承等)和生态的关系。婺源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发展与传承、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婺源按照“中国最美乡村”的定位,坚持“青山、绿水、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风格,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将古镇、古村落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开拓创新和保持本色相结合的原则,将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入其中,深度挖掘人文、民俗、历史内涵,突出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对于各种形式的“农家乐”,要突出特色化经营、规范化服务;对于现代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对于现代新农村、古镇古村、生态农庄等,要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成功塑造了婺源乡村的特有风格。
启示之五:规划管理要有创新意识。婺源县根据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创“四新”全力推进村镇联动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作为全县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利契机,举全县之力,推进村镇联动,着力提升县域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并成立了婺源县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推进小组,制定下发了《2012年全县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有效推进村镇联动工作,让农民真正受惠,婺源县创新机制,从三个方面着手抓:一是搞好建设规划。由县规划局协助,聘请专家对村镇联动点进行规划,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度超前。既要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居、古树林,又要彰显地方个性。二是加强建设氛围。用宣传栏、宣传标语和宣传单,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村镇联动有关知识,让村民主动参与建设之中。另在县电视台增加新农村建设工作专栏,按照每周一至二道新闻标准,用广播电视形式宣传全县动态,形成全县人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三是抓好建设进度。按照一年布点、两年考评、分步实施的要求,对每个项目实施的完工时间、负责人和建设标准,做好计划安排表。
与此同时,婺源县明确了全县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按照职责分工形成新合力,积极主动配合村镇联动工作,有项目资金的部门纷纷表示最大限度地把项目资金倾向村镇联动点,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协助高标准推进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优惠办理建设报批手续;发改委积极组织项目包装和申报工作,力争安排后续项目资金;农业、林业等部门积极扶持特色农业项目;水利部门加快水利设施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民政部门加强精品社区建设的指导;电信、移动、有线电视等部门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各部门通力协作,合力共为,确保婺源县村镇联动工作稳步推进。
为进一步深化“婺源模式”的两点看法:
(1)加快推进规划信息化建设。要在已经取得的工作成效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建立项目信息公开发布平台、项目审批网上公示平台及村镇规划信息查询平台,形成集项目审批、信息公开、规划展示为一体的规划信息化体系。
(2)加大规划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人才是推动规划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壮大规划队伍,提升规划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实力。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改造升级”,鼓励他们到发达城市和先进地区学习深造,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和工作经验。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搭建创业发展平台,积极鼓励岗位成才,形成以制度留人,以感情留人的机制体制,真正使各类人才在规划行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