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审议中成长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09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园的课程建设中,课程审议经常发生。它主要是通过商议的方式凝聚教师集体智慧,对课程中的重要现象和问题作出分析、判断和决策。它不仅仅发生在课程规划阶段,而且伴随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教师们从中受益良多,从而逐渐喜欢上了课程审议这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课程审议的价值,那就是,课程审议推进了课程建设,提升了课程质量,最终促进了幼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共同生活”是我园申报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完整儿童视野下的幼儿生活再建构”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师幼共同生活、跨班共同生活、家园共同生活三个层面的实践研究。下面,以我园教师对“跨班共同生活”活动三次审议的片段为例,呈现课程审议在价值筛选、方案规划及问题解决方面的作用。
  一、通过审议抓住教育契机
  2017年秋,我园京门府分部开园,当时整个分部只有中班和小班各一个,其中中班是从总园迁来的,小班是新招的。环境舒适、精致,孩子又不多,幼儿园的生活宁静、闲适,但整体氛围略显冷清。开学几天后,在两个班的孩子碰面时,个别孩子自发地和另一个班的孩子打起了招呼,这让教师意识到孩子有跨班交往的愿望。那么,此时适合开展跨班活动吗?由于前期在组织混龄活动、跨班活动上积累的经验不多,教师们有一些顾虑和疑问。于是,教师们决定开展课程审议,向审议要思路、要策略、要方法。参加这次审议的有副园长陆老师、中班的金老师、小班的杨老师和王老师等。
  陆:听你们描述了孩子之间自发的互动,我能感觉到你们挺激动的,看样子孩子们交往的愿望很强烈。接下来马上要组织常规活动“大手牵小手”了,你们觉得,今年的活动能不能改变一下形式,由中班孩子代替教师牵着小班孩子的手走遍幼儿园呢?
  “大手牵小手”是我园在每年小班孩子入园后都会组织开展的一项常规活动,以往是教师牵着孩子的手,带着孩子在幼儿园到处转一转,说一说幼儿园的各个活动场地、设备、器械等。在这个活动之后,教师还会组织一次亲子活动“小手牵大手”,让小班孩子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对照着幼儿园的地图,带他们走遍幼儿园,向他们介绍这是哪儿、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系列的活动,对孩子来说在经验上有聯系、有拓展。而考虑让中班孩子代替教师带着小班孩子去转一转、说一说,一方面是想要满足孩子已经表现出的交往愿望,另一方面也是想给中班孩子更多的挑战。
  金:作为中班老师,我是有些担心的,孩子们行吗?
  杨:我觉得可以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呢?
  金:我还是很担心,毕竟我们班刚搬到这所新园,孩子们本身对新园环境还不怎么熟悉。
  陆:是的,安全问题是必须考虑的。是不是可以请园里其他工作人员协助我们一起来组织这个活动?这次活动可以作为我们分部“跨班共同生活”实践研究的开始。
  王:我很想试试,但我们需要细致地讨论一些具体问题。
  接下来,教师们列出了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各种问题,一一进行了深入讨论,如两个班的孩子怎样结对,结对前后可以做些什么,中班孩子在活动前需要有哪些经验准备,教职工在活动中如何分工,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等等。
  审议后,教师们得出的结论是活动可行,但需要在教师的支持下循序渐进地开展。于是,教师们开始着手准备。从活动结果看,中班孩子较好地承担了原先教师的职责,大部分孩子都能对着教师提供的幼儿园各场地的实景图,向弟弟妹妹说明这是什么地方、那是什么地方,而后带着弟弟妹妹找到这些地方并较为清楚地介绍和讲解。当然,这得益于活动前中班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明确不同图片所示场地的位置在哪里、可以用来做什么,思考如何向弟弟妹妹作介绍以及保护弟弟妹妹的安全。活动中,有些平时在班里交往不怎么主动的中班孩子也表现得很积极,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成就感油然而生;小班孩子因为有哥哥姐姐陪伴,也很开心。这让心中一直“打鼓”的教师们惊讶、欣喜。假如没有上次审议,也许这么好的开展跨班活动、混龄活动的机会就在教师的犹豫不决中错过,两个班孩子之间的交往也会仅限于偶尔遇见时打打招呼。
  二、通过审议规划并优化活动方案
  中班和小班“大手牵小手”的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增强了教师继续组织开展跨班活动的信心。那么,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有哪些形式?教师的主要指导策略有哪些?这些问题仍然需要通过课程审议来明确。于是,副园长陆老师,中班的金老师、梅老师,小班的杨老师、王老师、程老师,以及资源室的樊老师,又聚在一起进行审议。
  金:我太激动了,真的没想到我们班孩子这么能干,这么有责任感。我觉得以后要更加信任孩子们。
  梅:从“共同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今后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活动要怎么组织呢?
  陆:应该对这学期“跨班共同生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做一个整体规划。
  王:从玩具分享活动开始,你们觉得怎么样?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机会熟悉彼此,情感的增进和活动的丰富是相辅相成的。
  程:我很赞成“情感先行”。是不是也可以像班级开展区域活动那样,在园里的公共环境中设置几个区域,分别预设一些活动内容,让孩子自选?
  金:也可以结合季节、节日等特点设计一些活动。秋天马上到了,可以设计一个“树叶狂欢”活动;再过一段时间,还可以设计迎新年活动,等等。
  陆:这些是关于活动内容规划的,那么在活动组织方面,你们有什么想法?
  金:我们需要提前和孩子讨论,让孩子参与规划,并让家长知晓活动的内容和意义以及需要帮助孩子做哪些准备。
  樊:教师也可以自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不同的区域给予孩子指导。
  程:我担心的一点是,孩子容易兴奋,特别是人多的时候会不会乱呢?
  王:我也很担心,孩子之间还不太熟悉,又有年龄差异,不能很好地沟通,万一起了冲突怎么办?
  杨:来参加活动的孩子如果不是自己班的,我可能就不认识,活动中对于他们,我应该关注什么?指导点和策略又是什么?这一点我心中没底。   陆:先试试吧,尽量少说话、少插手,必要的时候再介入。
  梅:是的,先了解情况再说。
  王:我觉得还是不能过于放手,得仔细想想自己负责的活动,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充分的预设,在活动过程中也要指导到位。
  ……
  就这样,教师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一开始,教师们有不同的想法,也有各自的担忧和疑问,但随着审议的推进,大家渐渐对活动内容、形式及指导策略有了明确的思路和规划,也意识到存在担忧和困难实属正常。在这次审议中,教师们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在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中坚定了信念。
  三、通过审议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接下来,在两个多月的“跨班共同生活”实践中,教师陆续组织了“玩具分享”和“树叶狂欢”活动。事实上,每一项活动都不止进行一次,如“玩具分享”活动,一开始只是让两个班的孩子在同一个场地上玩玩具,后来,教师在活动中添置了纸箱、帐篷等材料,随着游戏情景的丰富和孩子之间熟悉程度的提升,游戏中自然而然就有了不同的角色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于是慢慢地,活动发展成了两个班、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自主游戏。
  每周一次的跨班活动继续在进行,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面对鲜活的儿童,教师遇到了不同的问题,有的问题凭个人的经验难以解决,此时就需要集体商议、分享智慧。在这一阶段,教师感到最困难的是如何给予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宜的指导,以及如何解决教师的预设和孩子的兴趣不一致的问题。于是,大家又一次进行了审议,参加人员有副园长陆老师,中班的金老师、梅老师、刘老师,小班的杨老师、王老师、程老师,以及资源室的樊老师。
  关于教师如何给予适宜指导问题的审议片段如下:
  王:两个班的孩子年龄不一样,而且我对其他班的孩子又不太了解,因此,如何给予每一个孩子适宜的指导,是我面临的最大困难。
  金:两个班的教师之间可以多作些交流,相互介绍一下各自班里孩子的特点。
  樊:教师可以多去另一个班走走,观察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的状态,这对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也是有帮助的。
  杨:教师最重要的是把环境创设好,在活动中不要过多介入,而要仔细观察孩子,判断他的经验、兴趣和需要。
  梅: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用心观察非常重要,而且要努力做到虞永平教授说的那样:多看少说,多听少帮,多核少判。
  陆: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因此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教师所提供的支持应是这个孩子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把自己心目中的活动内容、方式和发展目标强加给孩子。
  ……
  关于教师的预设和孩子的兴趣不一致问题的审议片段如下:
  刘:我满怀热情地创设了一个“神秘丛林”,期待着孩子们在那里开展有趣的探险活动,结果孩子们的反应和我预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把那里当作“娃娃家”,自编自导自演各种情节。当时我看了真有些哭笑不得。
  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孩子的兴趣和我们预设的不一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金: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杨:目前跨班活动的持续性不如班级里的活动,而且孩子的流动性大,也增加了活动的不确定性。
  樊:的确,我们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预设开展活动。这归根到底还是理念问题,不断更新理念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王:但刘老师还是选择了尊重孩子,这一点做得很好,现场的调整及反思很有意义。
  陆:其实,刘老师提到的情况很有意思,说明刘老师创设的环境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具有开放性,孩子们可以在那儿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另外,再次说明孩子们喜爱想象和创造。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和孩子们的实际需要做些调整和改变。
  程:是不是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来呢?我记得虞永平教授说过,参与环境规划和创设的过程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
  刘:今天的审议对我帮助很大,我的思路似乎理清楚了,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下一次活动中,我准备继续观察孩子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再决定我要做什么、怎么做。
  ……
  我园对“跨班共同生活”的实践研究持续至今已有两年多,课程审议始终伴随其中并对课程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以上只是从不同维度选取了其中三次审议,节选了教师们对部分问题的审议实录。
  我园的课程审议大多是围绕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而展开的,这些问题多是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仅凭教师个人也许难以解决,而且大家往往有不同观点,需要“碰撞”,集聚大家的智慧加以解决。课程审议帮助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明晰了问题所在,从而可以针对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正如上面的例子,審议进一步帮助教师坚定了这样的理念:了解幼儿是支持幼儿的前提,观察则是了解幼儿最主要且有效的方式,建立在观察、了解基础上的支持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因此,教师首要的工作是用心观察幼儿,并采用多种方式记录,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宜的支持,像这种开放的活动更应如此。
  实践中,大家摸索着、发现着、收获着。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幼儿的成长,其中最大的进步莫过于幼儿之间建立了友情,他们更大胆地交往和表达,从同伴那儿学到了很多。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教师的成长,他们从起初只是来参加由园长、教研组组长等发起的审议,到之后自己主动相约开展审议,他们急于把自己看到、想到的问题和收获与同伴分享,也很想听听同伴有怎样的经历和思考,更希望自己所困惑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建议与指导。教师们越来越发自内心地喜欢课程审议,认为这是一件令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大家坐在一起谈孩子,谈想法、做法,聚焦问题,群策群力优化方案,在此过程中不断有收获,也充分感受到课程审议对幼儿和自我成长的独特价值。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角自然也不同,所以才能在课程审议中发出不同声音。差异就是资源,善用这些资源就能推进课程建设,促进师幼发展。在审议中,教师有表示赞赏的,也有提出建议的,教师间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和所谓的新人,每个参与者都可以畅谈真实想法,在为同伴出谋划策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课程审议让教师尝到了甜头并沉浸其中,有的教师甚至说,如果没有了审议,会觉得缺了什么。
  我园长达十几年的课程审议实践证明,课程审议重要且有效,它引发脑力激荡,有利于明晰关键问题,有利于优化实践方案,有利于解决问题,并最终有利于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当然,平等友好的关系、热情投入的品质以及务实创新的文化,是课程审议取得实效的前提和保障。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期间,长时间的宅家生活,幼儿可能会因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或因长时间的假期玩心尽发,以往的作息、生活安排尽数打乱。因此,疫情期的“长假”过后,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入园调适问题,快速把握全局,帮助幼儿回归正常的幼儿园生活。  疫情过后,教师开展好入园“第一课”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到幼儿后续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重回正轨。  环境对人的身心具有暗示和引导作用。经
我们在充分保障幼儿的自主游戏时间后,仍然时常听到有教师说:总是这么游戏,难道集体教学不要了吗?总是这么游戏,教学任务怎么完成?总是这么游戏,幼儿的发展怎么办?当听到这些声音时,我们开始反思,教师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不是都说相信儿童是能干的、聪明的、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吗,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困惑呢?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教师虽然相信儿童,却不相信游戏的价值,不相信游戏就是学习,不相信游戏是幼儿整合学习的重要
喜欢游山玩水是人的天性,但同样登高揽胜、泛舟戏水,古今人却有很大的差异。  古人登山,除了拄杖的长者之外,往往不携带任何装备,大家缓步而登,走走停停,目的不在爬多高,而在欣赏风景、开阔胸怀。  近代人登山,则常常缠绳带钩地准备齐全,或悬绳以下降,或攀援以上升,战战兢兢、一鼓作气地往上爬,目的似乎不在欣赏风景,而在征服高山。  至于戏水,也如此。古人泛舟,不论一叶扁舟、一棹孤舟,双溪舴艋、西湖画舫,
全程、全面做好入学准备,是幼儿园的一项基本任务。随着绘本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普及,绘本在幼儿园课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价值。本文就绘本与幼儿入学准备展开讨论。  绘本是一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图文表达形式。由于它具有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图文合奏的性质,因此受到不以文字为主要阅读理解线索的年幼儿童的喜爱。幼儿可以在成人的辅助下,一边听成人读文字,一边自己看图画理解绘本,甚至可以不借助文字,仅凭自己
2011年6月15-17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幼儿语言教育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召开。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围绕“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核心经验与语言教育质量”这一议题,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幼儿语言学习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其在语言活动组织过程中的运用,以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的
《幼儿教育》——我成长的“营养补给品”  浙江苍南县宜山镇环球幼儿园 江 英  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提高自我素养的有效途径。1999年,刚刚踏入幼教行业的我,为寻求专业的支持看到了《幼儿教育》杂志。《幼儿教育》杂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其中活动方案、教养笔记、教育经验、专业成长、家园互动等栏目的文章,给我的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灵感和启示。  记得有一期“教养笔记”栏目中的一篇文章让我深受感动,这
有一只鸡,平时总爱唠唠叨叨地挖苦讽刺别人。  它看到鸭子走路一摇一摆,慢吞吞的样子,便取笑说:“你看你,走路也不注意一下仪表风度。你这姿态,真是丑死了!怪不得人们叫你笨鸭子呢。”鸭子低着头走开了。  鸡听到鹅“吭、吭”的叫声,又厌恶地说:“你的叫声一点美感都没有,真是难听死了!怪不得人们讨厌你,什么时候能改改你的坏嗓音呢?”鹅闭了口不理它。  鸡遇到一头正在拱食的猪,也撇着嘴,嘲讽起来:“你整天就
瑶瑶在班里比较内向,其实她的各方面能力都很不错,特别喜欢画画,需要耐心和细心去做的事情,她都能做得很好,只是一直都比较胆小,不敢表现自己。   上个学期,在我们的引导下,她有一些变化,变得大胆了一点,也愿意表现自己了。但这次疫情后复学时,我感到瑶瑶比以前更加内向,更加不自信了。这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那天离园时下雨了,因为疫情防护工作的需要,家长不能入园接孩子,需要教师打着伞一个一个送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的探究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外界的推动,他们也会自发地进行探究。案例中孩子们对小木屋的改造正是源于他们的这种内驱力,提出分工要求也是他们基于已有经验的主动探索。教师给予他们的最好的支持,就是让他们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探索。如果教師从自身对活动的预设出发,干涉过多,反而会扼杀孩子的探索欲望。  当然,发挥孩子的内驱力,并不简单等同于教师放任不管,教师需要把
他俩相识20多年,相伴8年,作为王励勤的启蒙教练,沈益民老师很高兴地跟我聊起了王励勤:“他能有今天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当年,闸北区少体校与芷江西路幼儿园隔街相望。“可就是这么近的路,我们差点漏掉一个世界冠军。”沈老师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倍感庆幸。1984年2月,为了物色苗子,沈老师在闸北区的几所幼儿园里进行“地毯式”搜索,可没想到,一棵好苗子竟然就躲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当时,欧洲力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