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歌境界,促进语感形成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nu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语感的发生有时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所抒发的感情是复杂微妙、曲折含蓄的。学生由独有的词的组合,追溯内在联系,发觉潜藏的信息,体味表达的意象,在心理描摹出其形色状态,领悟其意境情感,如睹形色、如闻声音、如知味滋,窥见其妙,真正走进诗歌的境界。
  【关键词】诗歌;语感;感知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素养。如果语感的能力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就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多方位的丰富的直感。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其所抒发的感情是复杂微妙、曲折含蓄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针对诗文的学习,明确提出:“要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作品内容和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讓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真正走进诗歌的境界,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作有效的探讨。
  一、反复诵读,感知语感
  中国古代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因此,在教学诗歌时,让学生边吟诵、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熟读成诵,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化为自己的。例如,在教学《鹿柴》时,笔者让学生运用“二二一”的节奏进行朗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并做到自然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图景,真正体会诗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受到情感熏陶。“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很容易把握住了。而《使至塞上》一个“圆”字,一个“直”字,把诗人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象之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虽然消失了,但对故人的思念却像那不尽的长江水,绵绵不断。这种寓情于景的意境,在诵读中使学生深深地领略到诗人的情意,从而受到感染,“冷水泡茶慢慢浓”就是这个道理。
  二、品味语言,积淀语感
  诗歌的语言精炼,即景设喻,暗藏哲理。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以观察庐山的态势姿容为例,说明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横看侧看,观察者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同——远眺近视,以及观察的角度不同——俯瞰仰望,同一座庐山,在观察者眼里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容貌。诗人只用了一个“看”字表现出六种不同的“看”,精辟简洁。教学时,教师注意让学生去观察,去想象,去领悟。庐山千姿百态、仪像万千的样子不就跃然纸上了吗?接着,笔者提问:“左看右看,为何‘不识’庐山的真正面貌呢?”学生各抒己见后,答案自然而出,水到渠成:“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这对学生的认识水平来说有一定难度,于是进行了如下提问:“诗人当时身在哪里?只能看到庐山的什么?”学生顺着这一思路就会回答:“诗人当时身在山中,只能看到庐山的无数个局部而不能对整体有全面的认识。”…… 踊跃的发言,使诗中蕴含的道理渐渐明朗。教师再总结归纳,学生就会更明白了。学完《游山西村》,诗人把“疑无路”和“又一村”的转折非常明确地、直接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让这个富有哲理的诗句在我们的面前是那么的好理解、好想象,变得那么的形象,以至于有了一种视觉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学生领悟出“山重水复”之后必有“柳暗花明”的这样一种意味。这样,由语言文字追溯内在联系,发觉潜藏的信息,不仅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还领悟出诗文的内在意蕴,积淀了语感。
  三、启发想象,诱发语感
  诗歌的意境美,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能量、精神寄托、思想内涵、意境情感丰富。有时学生一听到、看到就能对语言文字产生多层次的感受。笔者在指导学生理解《咏柳》的基础上,引导借助图画想象出千千万万条如碧玉般的富有生命力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的迷人姿态。进而获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除此之外,更能由“杨柳依依”生发“迎风摇曳”“草翠花开”“枝头鸟鸣”等诸多联想。《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其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可以想象出一个小故事。本来三番回答,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的,但诗人精简成二十字。这对学生理解诗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笔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诗人到什么地方寻找隐者?找到了没有?在松树下遇到童子,向他问了什么话?隐者在什么地方采药?诗人能否找到他呢?”通过回答,学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体会了童子回答的用意,从中知道不遇隐者不是偶然错过,而是必然,也从中认识到“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指导学生背诵全诗时,再启发学生想象:山脚下茅屋前两人的问答。山上云雾茫茫,当中有一个隐者,荷锄携篮,攀登在断崖峭壁之上……通过这样的启发想象,逐步深入,诱发了学生对词语的形象感悟能力。
  四、紧扣词语,体味语感
  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的语感能力,即情趣感。如,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教师紧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急走”“追”“寻”引导学生思考:“急走”是什么意思?从“急走”可以看出儿童的什么?给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在细细琢磨后就会说出:“‘急走’写出了儿童追黄蝶时的活泼和天真可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儿童奔跑﹑扑蝶,而黄蝶飞舞入花中,儿童欲觅难寻的画面。”……学生紧扣词语,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推敲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情趣,激发起热爱农村庄园生活的感情。最后,还设计了延伸练习,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诗意创作一幅画,看画编故事后写成文,这就创设了新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能力。《小池》一诗很有童趣,核心就是两个字:“小”和“爱”。教师引导学生:第一二为什么要用“可惜”的“惜”呢?这不是很奇怪吗?“泉眼无声”为什么会可惜、怜惜?“为什么杨万里非要用一个‘爱晴柔’呢?”三四句更是颇有意趣,“小荷”,什么是“小荷”呢?……四句诗浑然天成,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心性,都是很好的修养。
  综上所述,学习诗歌,只有既弄懂字词句篇,又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才算真正读懂了诗歌。语感的发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促语感养成,就要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语感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体验与积累,是靠生活积淀,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进一步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智范.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J].语文教学通讯,2004.
其他文献
1.1.1 微视频:  《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  看微课完成下列问题:  ①地球是圆形的吗?  ②地球表面有高低起伏山川湖泊,为什么地球仪却是正球体呢?  ③为什么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而不是其他形状呢?  1.1.2 微视频:  《如何判定极地地图中的东西经?》  1.1.3 微视频:  《东西半球怎样分?》  关键概念: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东经度、西经度  看微课完成下列问题:  ①东西半球的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英语课堂中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本文作者针对高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运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并论述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步骤,以期进一步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读写课程;以读促写  长期以来,山区中学的英语阅读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未能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写作成为广大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针对这种现状,我
一、教学背景  教师普遍认为词汇课好教,然而审视周边的词汇课,笔者发现在词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对新授词汇“音、形、义”三个维度的呈现没有合理的设计,不符合小学生习得语言的规律;词汇的教与用常常脱离语境和语篇,多采用机械操练和重复带读的方式牵引学生学习;更有一些课堂徒有热闹的表象,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气氛活跃,然教学实效甚微,学生会说不会用,会认而不会写,会听而不知义,亦没有真正得到语言、品质、思维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氛围也不太浓。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会成为学习数学强大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習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效果就适得其反,对数学学科产生厌学情绪,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好数学起决定性作用。
【摘要】初中美术教学要积极使用示范法展开教学,提升水墨画教学的效率。在水墨画教学中,通过局部示范、步骤示范、修改示范和对比示范等方法,都能让学生关注水墨画的关键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水墨画修养。  【关键词】示范法;水墨画;初中美术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以水墨作为绘画的材料,运用水墨画法展开绘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介绍和水墨画有关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展开水墨画创作,能促使学生提
【摘要】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又对文章进行着重要的补充和诠释。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教师应认真研读插图,将插图作为备课的一部分,找准插图的呈现时机,合理利用插图,在教学中拉近学生、插图和文本的距离,充分发挥插图的功效,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关
【摘要】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 本文将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为例,深入践行与探析: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提升“数学”综合育人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跨学科;有机整合;综合育人;践行探析  如何利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数教师对优秀的学生比较关注,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后进生或者是不起眼的学生就缺乏关怀。其实教师应该多关注后进生,应充分利用在校的时机,多关注他们的动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良好的的性情和习惯,并激发他们对各学科学习的兴趣,及时对他们进行帮扶、指导。笔者认为,在美术学科中完全可以善用“美”培养后进生,运用美术教育的优势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发展,开发潜能,直至转化
“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的高新技术中级考证通过啦……”暑假笔者接到学生小洪的电话,语气中流露出对老师真诚的感激之情和对母校深深的眷念。作为一名班主任,还有什么比听到学生成功的消息更让人兴奋呢?  记得去年,笔者接任了一个班,这个班有个十分顽皮、好动,经常惹是生非的男孩小洪。他不爱学习,放学后经常打电子游戏,实在憋不住了,就撒谎请假,甚至爬围墙逃课等。他渐渐地和社会上一些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得到重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勇于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一、找出问题,有的放矢  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