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何为好书?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标准不一。我私下认为,对学生来说的好书,那就是有意义。对学生的成长有用,能够让学生开卷有益,能够让学生身心健康的书,都可以称之为好书。
好书的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经典。一提到经典,我们会想到使我们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论语》,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我的《道德经》,展现我国五千年来博大精深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古文观止》,那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通过经典,我们触摸到了孔子的博学与温和;感受到了老子对名利的淡薄和对生活的随意;我们和苏轼一起“左牵黄、右擎苍,聊发少年狂”;和屈原共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古人那深情的目光追随那在水一方的伊人……
阅读的重视,也带来各种阅读模式的推行,其中最炙手可热的就是“经典阅读”。但是,很多人都把“经典阅读”和“国学阅读”混为一谈,有的甚至把“经典”同“国学”混为一谈,这是多大的错误。
何谓经典?辞海中的解释有二,一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二为:古代儒家的经籍,也泛指宗教的经书。“国学”,顾名思义,是我们国家的经典。“经典”当然包括我們的“国学”,但是把经典仅仅理解为国学,那么经典的范围就太窄了,真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了。
《诗经》是经典,那对传统价值和道德观提出挑战的《飘》和她的姊妹篇—那对美好爱情执著追求的《简·爱》,就不是经典吗?《红楼梦》是经典,那展现人性黑暗与爱情的《红与黑》难道不是经典吗?《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经典,那表现忠贞不渝爱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难道不是经典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见,经典是属于全世界的。
经典的作品可以养心、怡性、传情,经典作品积淀的丰厚理念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的乐曲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一副好字画让唐太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仅使众多的文人墨客把它恭恭敬敬的供到书桌上拜读,更成为大众的行为楷模,成为我们人生的坐标。
经典之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不但对我们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而且已经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经典之所以被大浪淘沙沉淀下来成为璀璨的珍珠,是因为经典让我们接触到了圣贤的人格,触摸到了圣贤高贵的灵魂,圣贤的人格和灵魂成为我们去追随和学习的力量,这才是经典的真正魅力所在。被经典所推动、发起、最后成就一种经典的人生。从经典出发再回到经典,这才是我们从事经典教育最初要发起的和最终要得到的东西。
随着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设施的迅速普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再坐下来静静的品味我们的经典。我们的经典被束之高阁,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经典备受冷落,我们仿佛听到他的深深叹息。因为被蒙上灰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经典书籍,而是我们的心灵。社会的进步,道德的缺失,让我们这些教师倍感焦虑。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的幸存者,我们有多么光辉璀璨的文化。我们的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国安邦平天下;我们的《道德经》短短五千字道出了自然界的奥秘;我们的《战国策》被各国的军事家奉为至宝;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或委婉或豪放、或忧国忧民或儿女情长……我们的这一切一切至宝,《离骚》背不上一句;《诗经》读不上一行两行;四大名著看不完一本。而国外的很多商人、政治家却把他们倒背如流,作为炎黄子孙怎能不汗颜?
在这个现代的社会,不是经典过时了,而是经典我们感受得太少了,没有让经典成为我们行为的坐标。
很多人认为经典艰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经典的东西不是让人高不可攀的。经典中固然有曲高和寡的,但也不乏小桥流水的。《安徒生童话》多么通俗易通,有几个孩子不喜欢,难道你能否认它不是经典吗?关键是要看我们教师的取舍和指导。
高雅的要读,通俗的也要读。高雅的难免艰涩,久读会产生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也会让学生兴趣索然。通俗的难免简单,久读会让学生的能力衰退。阅读也像吃饭,鲍鱼海参、鸡鸭鱼肉固然营养丰富,是食物中的珍品,但是久吃也会有各种富贵病相随;白菜豆腐虽然是百姓桌上的寻常菜,但是它会让我们血脂下降,血压不高。现在的人们都懂得饭桌上要荤素搭配,我们的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既要高雅又要通俗,做到雅俗共赏;既要精读我们祖宗的经典,也有拜读外国的优秀作品,做到中西合璧。让我们的学生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既不要营养过剩,又不要营养不良,让学生永远保持一种浓厚的阅读兴趣。
我们感受经典的文学魅力,学习经典作者的人格魅力,我们可能终生只能望其项背,成就不了经典作者的成就,但是,他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坐标,就像航海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永不偏离前行的方向。
感悟经典,学习经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典路上一路荆棘一路阳光。让我们披荆斩棘,沐浴阳光,为成就一种经典人生而努力吧!
(责编 张翼翔)
何为好书?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标准不一。我私下认为,对学生来说的好书,那就是有意义。对学生的成长有用,能够让学生开卷有益,能够让学生身心健康的书,都可以称之为好书。
好书的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经典。一提到经典,我们会想到使我们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论语》,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自我的《道德经》,展现我国五千年来博大精深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古文观止》,那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通过经典,我们触摸到了孔子的博学与温和;感受到了老子对名利的淡薄和对生活的随意;我们和苏轼一起“左牵黄、右擎苍,聊发少年狂”;和屈原共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古人那深情的目光追随那在水一方的伊人……
阅读的重视,也带来各种阅读模式的推行,其中最炙手可热的就是“经典阅读”。但是,很多人都把“经典阅读”和“国学阅读”混为一谈,有的甚至把“经典”同“国学”混为一谈,这是多大的错误。
何谓经典?辞海中的解释有二,一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二为:古代儒家的经籍,也泛指宗教的经书。“国学”,顾名思义,是我们国家的经典。“经典”当然包括我們的“国学”,但是把经典仅仅理解为国学,那么经典的范围就太窄了,真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了。
《诗经》是经典,那对传统价值和道德观提出挑战的《飘》和她的姊妹篇—那对美好爱情执著追求的《简·爱》,就不是经典吗?《红楼梦》是经典,那展现人性黑暗与爱情的《红与黑》难道不是经典吗?《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经典,那表现忠贞不渝爱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难道不是经典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见,经典是属于全世界的。
经典的作品可以养心、怡性、传情,经典作品积淀的丰厚理念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的乐曲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一副好字画让唐太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仅使众多的文人墨客把它恭恭敬敬的供到书桌上拜读,更成为大众的行为楷模,成为我们人生的坐标。
经典之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不但对我们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而且已经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士比亚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经典之所以被大浪淘沙沉淀下来成为璀璨的珍珠,是因为经典让我们接触到了圣贤的人格,触摸到了圣贤高贵的灵魂,圣贤的人格和灵魂成为我们去追随和学习的力量,这才是经典的真正魅力所在。被经典所推动、发起、最后成就一种经典的人生。从经典出发再回到经典,这才是我们从事经典教育最初要发起的和最终要得到的东西。
随着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设施的迅速普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再坐下来静静的品味我们的经典。我们的经典被束之高阁,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经典备受冷落,我们仿佛听到他的深深叹息。因为被蒙上灰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经典书籍,而是我们的心灵。社会的进步,道德的缺失,让我们这些教师倍感焦虑。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的幸存者,我们有多么光辉璀璨的文化。我们的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国安邦平天下;我们的《道德经》短短五千字道出了自然界的奥秘;我们的《战国策》被各国的军事家奉为至宝;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或委婉或豪放、或忧国忧民或儿女情长……我们的这一切一切至宝,《离骚》背不上一句;《诗经》读不上一行两行;四大名著看不完一本。而国外的很多商人、政治家却把他们倒背如流,作为炎黄子孙怎能不汗颜?
在这个现代的社会,不是经典过时了,而是经典我们感受得太少了,没有让经典成为我们行为的坐标。
很多人认为经典艰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经典的东西不是让人高不可攀的。经典中固然有曲高和寡的,但也不乏小桥流水的。《安徒生童话》多么通俗易通,有几个孩子不喜欢,难道你能否认它不是经典吗?关键是要看我们教师的取舍和指导。
高雅的要读,通俗的也要读。高雅的难免艰涩,久读会产生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也会让学生兴趣索然。通俗的难免简单,久读会让学生的能力衰退。阅读也像吃饭,鲍鱼海参、鸡鸭鱼肉固然营养丰富,是食物中的珍品,但是久吃也会有各种富贵病相随;白菜豆腐虽然是百姓桌上的寻常菜,但是它会让我们血脂下降,血压不高。现在的人们都懂得饭桌上要荤素搭配,我们的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既要高雅又要通俗,做到雅俗共赏;既要精读我们祖宗的经典,也有拜读外国的优秀作品,做到中西合璧。让我们的学生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既不要营养过剩,又不要营养不良,让学生永远保持一种浓厚的阅读兴趣。
我们感受经典的文学魅力,学习经典作者的人格魅力,我们可能终生只能望其项背,成就不了经典作者的成就,但是,他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坐标,就像航海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永不偏离前行的方向。
感悟经典,学习经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典路上一路荆棘一路阳光。让我们披荆斩棘,沐浴阳光,为成就一种经典人生而努力吧!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