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冯先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B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先生是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他有一只眼睛是暗灰色的。第一次见他时,我非常害怕,躲在母亲的身后,探出怯生生的小脑袋,不敢正视,不敢说话。
  他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我,和母亲说道:“这孩子的个子可不低,都到你肩膀了吧?”母亲忙笑道:“可不,都9岁了,就是瘦些!”说着母亲就把我从她身后扯了出来,硬推到他面前,连声道:“这孩子,别门里猴子(怕人)啊,快叫老师,叫老师!”我迫不得已地抬起了头,刚好看见他的那只眼睛,心里不禁一慌,就又缩回了母亲身后。
  “这孩子……”母亲甚是歉意地说。他却摇摇头,道:“不碍事,过两天就好了。我这个样子,孩子没有吓哭就算不错了。”说罢就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唉,这孩子……”母亲本就不识字,这下子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歉意了。
  “大嫂,你就别操心了,”他继续说道,“孩子有个怕劲儿啊,也是好事。他自己知道回家的路吗?”
  “认识路的,认识路的!”母亲连声道,“他大姐、二姐都在这儿念书,放学后他们一块儿就回去了。”
  “行,那你就忙去吧!”他冲母亲挥了挥手,示意她回去。这个时候地里的芝麻还正等着人锄草呢,母亲摸了摸我的头,又朝冯先生笑了笑,道:“冯老师,您多费心!”
  冯先生没有答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教室里孩子们已经打成了一片,闹哄哄的,像镇上的集市。我也很快与同村的孩子说笑起来,刚来时的拘谨也消失了。正当我们闹得欢,他踱着步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个小木棍。我一看,就忍不住哆嗦,心道:“难道老师真的打人?”我正琢磨着,就听身后有人笑道:“他这就是装装样子,怕个球!”我偷偷地扭头瞟了一眼,见说话的那个男生正神气地挺着胸膛。
  “冯子恒!”冯先生突然喊道。他这一声,把我又吓一个哆嗦,我赶紧扭过头,装模作样地挺直腰板,坐得端端正正。
  冯子恒就是那个神气的男生。听冯先生叫他,他更是扬起脸,笑嘻嘻道:“老师,你喊我?”
  冯先生伸出小木棍指着他,沉声道:“你啥时间不留级了,我就不喊你了!”
  留级?我心里一愣,怪不得他晓得这些,原来是个留级生。冯先生这么一说,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冯子恒见望向他的目光由崇拜变成嘲笑,顿时脸涨得通红。他盯着冯先生,恶狠狠地喊道:“独眼龙!”
  冯先生一怔,小木棍瞬间凝固在了空气中,教室里的空气沉寂下来。许久,冯先生长嘘了口气,缓缓放下手里的小木棍,看着冯子恒,轻叹道:“你也坐下吧。”
  冯子恒宛若一个胜利者,肆无忌惮地坐到了座位上。坐下之前,他还特意朝教室里看了一圈,那表情分明告诉我们,他说得没有错,冯先生的小木棍果然顶个球用。
  冯先生把小木棍放到讲台上。讲台就是一张书桌,这是教室里唯一的一张标准书桌。我们使用的书桌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长的、宽的、扁的、方的,可谓五花八门。我带的就是一个小方桌,是家里吃饭用的,可家里也实在搜刮不出合适的桌子,就拿过来勉强凑合着用了。
  可能是一时之间他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得闷着在讲台上来回地踱步。过了一会儿,他才停下来,凝视着我们,道:“会写自己名字的同学,请举手!”
  他扫视着教室,见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但是有的举左手,有的举右手。他示意举手的孩子把手放下,道:“以后上课,有问题要先举手,举手的时候我们都要举右手!”说着他示范性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为什么不能举左手?”冯子恒哼了声。他和冯先生是一个村子的,他是村长的儿子。冯先生没有理会他,而是沉声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来上学吗?”
  我们自然是一脸蒙,却听冯先生道:“不只是为了写自己的名字,而是——”说这话的时候,他有意无意地侧过身,把目光投向窗外。窗户上糊的报纸,已经破败不堪,阳光刚好从那些破烂的缝隙中透过来,有些阳光竟然还映照到了他的脸上,给他圆润的脸上平添了些光辉。
  “我們不能总窝在地里!”他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难道你们想像你们的父母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吗?”他又从书桌上拿起了小木棍,“啪啪”,在黑板上敲了两下,也敲在我的心里。我心头一紧,感觉有些疼。
  “我不相信穷会扎根!”他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继续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你们要是有本事,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别老在这儿瞎折腾!”
  “又来这套!”他的话音未落,冯子恒就小声嘀咕了句。冯子恒虽然有意压低了声音,但我还是听见了,冯先生应该也听见了。但此刻说完那些话,他的情绪也平稳了许多。他有意无意地瞄了一眼冯子恒,最后说道:“我去领书,你们先——”他大概是想说让我们先自己学习,但旋即又意识到我们现在连书都没有,不跟着冯子恒捣蛋就不错了,至于叮嘱学习的事情,他就只能等着以后了。冯先生刚走出了教室,冯子恒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当年坐在教室里的四五十个孩子,坚持上到初中的有二十来个,坚持上到高中的有四五个,而最终上了大学的只有两个,冯子恒就是其中之一。
  冯先生只教了我一年的语文课,都是字母。以至于现在我教孩子学习字母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想起他的眼睛。
  记忆最有欺骗性。我想不到他有一天也会老得如一棵歪脖柳树。前年冬天,我回家过春节。有天中午,我正倚在大门边晒太阳,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不远处缓缓而来。我一愣,忙走到路口旁,仔细看了看,果然是他。他矮胖的身材,裹着一件军绿色的棉大衣,一步一步地往前挨着,感觉就像在地面上滚着一个大冬瓜。他的头发已经发白,跟当年那件中山装的衣领、袖口一般的白,稀稀疏疏的,跟欠苗的庄稼地儿似的。
  “冯老师!”我喊了声。他一愣神,冲我看了看,很是迷糊,眉毛也瞬间凝聚在了一起。他摸索着从大衣口袋里掏出眼镜,慢悠悠地戴上,又盯着我看了会儿,忽然笑了,兴奋道:“哎呀,东晓!你回来过年了!”我忙点了点头,道:“冯老师,这都快晌午了,您吃饭没?”他笑着应道:“吃过了,早上走亲戚,在亲戚家吃的。”
  “那您进屋坐会儿,中午别走了!”我说道,“我陪您喝两盅。”
  “不了,不了!”他连声道,“今儿还有一家亲戚要走,也近,到那儿不耽误吃中午饭。”说着他冲我挥挥手,就转身走了。他这一转身,犹如26年前他转身离开教室一般,只是动作已经笨拙许多。
  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的眼泪悄然落下。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二哥和我同姓,但不是本家,在我们村子特别另类,他的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秦腔,他是为秦腔活着的一个人。  夕阳西下,下地劳作的大人们喜欢蹲在大门外面吃晚饭。那时的晚饭也简单,一些随手揪来的油菜嫩尖,在锅里用滚水焯一下,在上面撒上葱花用滚烫的菜籽油一泼就是一道菜,主食千篇一律,是用粗瓷碗盛的小米稀饭,说是稀饭却有点儿稠,上面漂一层明晃晃的米油,特别养人。  大人们右手拿筷,左手端碗,碗的缝隙里藏着掺杂粗
期刊
我老伴儿卧床多年,因为她的半剩肠在饮食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去医院急诊抢救。年底,上海“保姆荒”开始了,我忙得手忙脚乱,儿子他们上班又忙,要找个合适的人选来顶上,还真有点儿难。  一个上午,我刚送走了回家过年的小朋友,坐在底楼的沙发上正发呆时,大门上的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是一位看上去而立不惑之间年龄,穿着素雅,一副乡村女教师模样的一位小美女。她自我介绍道:“我是皖南山区人,在离这儿二十多里处种大棚
期刊
父亲要过96周岁生日了!我在家门口陪他晒太阳。他跟我说,他百年之后如何如何。我问他,您活着的时候都管不了那么多,百年之后的事更管不了啊!父亲听后,也跟着笑了。  1998年,我在县城有了房子后,他和母亲一起住到我家。刚来的时候,母亲还能做点儿家务。不到两个月,母亲卧床不起,一病两年直至临终。两年中,父亲为母亲所做的一切,是我们未曾料想到的。父亲为母亲擦洗、换药、喂饭、洗衣……尤其是母亲便道不畅时,
期刊
烈日炎炎。  一天,我正在空调房间闷得难受,文友来电邀约让我到某县参加一个为期两天、规模不小的采风活动。望着外面正在下火的大太阳,我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高温才是夏天的本性,老这样待在空调下是会被吹出病来的,天越热,越需要出去走走,透透气啊。  冒着酷暑,我们先看了几个各有特色的乡村,又看了几家效益可观的企业,在县城召开的座谈会上,C董作为企业界的代表向我们介绍他公司的情况时,特别提到20多年前就
期刊
我一直跟女儿说,围棋是用来玩的,会玩才有乐趣。  我读中学的时候,一个同桌特别喜欢下棋,一下课就找人下,甚至上课经常分神研究棋谱。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手上有一本《若干胜负师》,应该是日本赵治勋九段的围棋杰作,从不离手,这书都已经翻得成古董了。我那时候不会下围棋,他就一定要教我,周末找不到人的时候,硬是让我陪他下棋,结果一陪就是几小时。我哪会什么路子,什么布局,只会吃和乱下,想着陪他玩玩就好。他倒好,
期刊
初秋的老榕树,长了很多紫色的果子,微风一吹,果子撒满一地。在树下玩耍的孩子们捡起果子就往嘴里塞,都说酸甜酸甜的,好吃呢。  那年我八岁,是一个不懂世事,整天跟着邻居玩伴疯玩的黄毛丫头。榕树上的紫色果子时不时地掉落在地上,馋嘴的我自然经不住诱惑,拼命地弯腰捡果子,一颗一颗,把衣兜装得满满的。当我把一颗果子塞入嘴巴还没来得及品尝时,突然听见一句温和的声音:“小朋友,这东西不能吃呢,会拉肚子的。”我抬头
期刊
我和妻在小镇的巷子里开了一家书店,名曰“绿月亮书屋”,是小镇第一家私人开的书店。  小镇坐落在一个盆地的腹地,四周都是高山,中间是田垄,有十万人口,离小镇不远处有一所高中。那时的高中也不搞“封闭式管理”,来我书屋买书的学生还真不少。而自己那时还年轻,是一个梦想家,准备辞了教师,写点儿稿子赚稿费,让妻子经营小书店,一家人在书香中安安静静地度过一生。但一个月结账后,才如梦方醒,靠书店收入不能养活全家,
期刊
一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我与妻子在步行街散漫而悠闲地走着。  “陈老师,陈老师!”耳边传来两声欣喜而又略显激动的呼叫。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个长相朴实、憨厚的小伙子已站在我面前,他兴奋地摇着我的双手,凝视着我的双眼热情地说:“真的是你吗,陈老师?”我的记忆之库瞬间复活,我紧盯着他的脸庞,脱口而出:“你是袁孟希。”“对,对!老师,你记性真好。毕业后我曾经到母校来看望你,但你已调出,我一直找不到你的联系方式
期刊
那一日,是整个冬季最晴好的一天,也许是因了山区的缘故,天,蓝得纯净,云,白如棉絮,太阳终于甩开了城市里昏黄雾霾的纠缠,时而坐在陡峭的山巅,时而趴在松林的枝头。  转过一块巨大的石头,上了一个陡坡,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片相对平缓的山坳,几户人家的房屋依山势而建,参差错落。站在这里能看到淙淙流淌的小溪和对面渐渐高远的山脉。大家异口同声:“好地方!”同行的王老师自小生活在大山里,对于山民的生活和性情非常
期刊
几十年前,我们从单位出发,头顶着茫茫的细雨,踩着飞溅的雨花,在秋的注目之下,向城西湖军垦农场驶去。  军垦农场,位于安徽六安霍邱县城西侧,淮河南岸,大别山东部,总面积达140多平方公里。  下午一点,车子开进了场区。远远望去,是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农田,宽阔平整,一望无际。道路两旁,除了树叶开始凋零的白杨树向后退去外,从我们眼前掠过的有和坦克相似的履带式拖拉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同时也看到三三两两的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