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的魅力体现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lin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抽象的视觉信息为丰富的听觉信息。如果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低学段的孩子天真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是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分析、思考和实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 将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文本对话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被老师繁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导致阅读量不够,语言的吸收积累太少,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危害,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二、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低学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容易厌倦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读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融入多种形式,学生就不容易感到厌倦了。
  1.老师的范读,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
  老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途径,低段的孩子最善于模仿,尤其是他们的老师,更是孩子心中的榜样。就拿我个人来说,我自己本来就酷爱朗读,在教学新课时,我自己就已先陶醉在文本优美的文字里,总是对着镜子有滋有味地读上几遍,兴致浓时还会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我的朗读声中,听到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模仿的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闯过这个难关。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就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低学段学生加上他们特有的表情和语调,可爱至极,有时连老师都自叹不如。
  2.创设情境,最有效的朗读方法
  低学段的学生,有着惊人的想象力,这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带他们进入想象的天空,使他们边读边想象,仿佛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个生动可爱的形象,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一直会很有兴趣、富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也有多种方式,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儿童语言的引导等等。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找了很多荷花的图片,在讲到荷花的美时我便把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发出声声赞叹“太美了!”这时候我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荷花很美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对荷花的赞美。而音乐的渲染在很多时候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表演读,在朗读中理解
  表演读是低学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这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虎和狐狸的神情与动作的词,让学生上台表演读,不仅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同时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把握也相当有帮助,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对学生精心指导,朗读教学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其他文献
初读《魅力语文教师的修炼》书名,深感高深,觉得自己与之有距离,遥不可及。进一步细读,发现文中主要记录了宋运来老师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一路走来的实践与感思,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字里行间显露出一位教育者的殷切育人情怀。  第一是信心。宋老師一路行走,一路历练,信心渐长。在增加教师自信心的同时,宋老师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信心,且不乏灵心妙思。你看,在习作评改方面,宋老师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逐项加分制,这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教材、学生对话,正确理解、掌握编者意图和学生学情,需要用审视的眼光来重组文本,需要学会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取舍教学内容。这里笔者主要结合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这一课具体谈谈怎样取舍。  首先,在备课取向之间取舍  认真研读《孔子游春》这一课,就会发现有几个备课取向:从人物的了解来看,可以是走进孔子;从对比阅读今古文来看,可以是走进古文;当然也可以是走向思维,甚至注
郑板桥先生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话适用于诸多领域,对小学语文教学则可理解为“简约、创新”方能尽显语文教学本色。而当前的教育现状是:课程理论纷繁复杂,课堂技术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超过学生的限度,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么远离学生的限度,从而浮光掠影,让学生“吃不饱”,课堂教学顾此失彼。作为有责任感的
“比”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这个数学定义用词简单:“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定义的内涵是“两数相除”。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也常用到“比”,生活中所用的“比”一般只涉及第一种外延,即同类量相比的情况。如男女生的人数比、果汁和水的质量比、模型和实物的长度比。再如,黄金比、连比、百分比、比例尺等等都是同类量的比,日常生活生产中几乎没有不同类数量相比的例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突出“读写的相互联系”,能否从阅读教学入手,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和提高习作方法呢?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阅读教学中巧妙渗透习作技巧、找到习作的训练点,让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唱响了阅读与习作的协奏曲。  一、靠船下篙,进行片段仿写训练  仿写是阅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数二》这节传统课而言,很多老师都有过自己的思考,从导入到新授环节的设计,从操作到练习题的安排,都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前不久我校开展的青年教师研究课活动中,姜艳老师的教学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从古到今、从繁到简、从直观到抽象,如行云流水,让人兴趣盎然,体现了教师打破常规的个人思考。  一、巧设导入,让学习充满情趣  【片段一】
线段图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它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模糊的数量关系清晰化,使学生便于理解,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解决较复杂关系的应用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线段图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我们可以运用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迅速地找到解题
二年级上学期的一堂课,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次不是“作文课”的作文课。  去年深秋的一天,前一天还是骄阳似火,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可到了晚上,却狂风大作,天气骤然变冷。第二天早晨,气温竟然下降了10度左右,好像季节一下子从夏天跨入了冬天。  上午的第一节课是语文,我像往常一样端着书本早早来到教室。只见昨天还大开着的窗户今天关得紧紧的,早早到来的同学们虽然衣服穿得挺厚,可脸儿还是冻得红红的。他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当学生的独特感受出现并出乎意料时,我们该怎么做呢?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变成小孩子就是要拥有小孩子的思维。面对课堂上新的生成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智慧,呵护孩子思维的火花,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以生成来应对生成,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从而让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一、
班级管理是一种集体教育形式,班主任要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这一教育目标。当然,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不是实行教育平均主义,给予每一个学生完全相同的教育,让他们成为标准化的“零件”。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学生的某些突出问题,班主任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2009年9月教育部修订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权利和职责,提升了班主任的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