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简删繁 领异标新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板桥先生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话适用于诸多领域,对小学语文教学则可理解为“简约、创新”方能尽显语文教学本色。而当前的教育现状是:课程理论纷繁复杂,课堂技术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超过学生的限度,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么远离学生的限度,从而浮光掠影,让学生“吃不饱”,课堂教学顾此失彼。作为有责任感的教师,必须建立有限度的教学观,认真剖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失度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追求课堂教学适度的理想境界。高效课堂呼唤“有度教学”。
  国内与“度”相关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从古语“矫枉过正”的提出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和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提出的“凡事总有个限度”等思想无不体现了教学有度所追求的应然状态。这些观点与教学有度“血脉相连”。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提出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八字方针也明确提出了教学有度的观点。而目前多半小学教师都感到身心疲惫,贪多求全的指导思想不仅害苦了一大批学生,也累坏了一大批教师。从人的成长规律及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对知识的摄取是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从教育学角度分析,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有序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及接受能力和创造力都还不够强,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从教学实际及教学整体要求出发,对教材大胆进行处理,具体教学时勇于“就简删繁”,敢于“丢卒保帅”,争取“领异标新”。本文,笔者将结合所听课例及《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就简删繁,领异标新”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分析现状——“失度”在哪
  就调研分析而言,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失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太多,拓展综合过度——半生不熟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提倡跨领域学习,它的出现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但有的教师未能领会其内涵,从而导致理解的片面和运用的过度,他们在一节课中总是安排大量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任务。
  为了能够向学生尽可能多地拓展知识,教师们总是把课堂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连咀嚼回味的时间都没有。初读还没到位,就匆匆忙忙进入了精读阶段,精读还没读好又忙着赏读、拓展迁移。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可是语文本体的学习却未着边际。
  2.教学方法不当,分析讲解过细——不得要领
  现在多数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分析讲解又细又杂,所提的问题不具系统性、引领性、挑战性,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讲解不得要领,课上完了仍不知所云。
  如教学《木兰从军》第二自然节之前,执教教师先提问:这一节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什么?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又问:“北方”具体指哪儿呢?“经常”一词说明了什么?什么叫“焦急万分”等。末了又让学生说出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谁能用“焦急万分”说一句话等。
  本该可以“以读代讲”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五句话,教师却提出了10多个问题,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讨论了8分多钟,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仅不到两分钟。课文被讲解碎了,学生读得七零八落,并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内容。
  此外,多媒体滥用现象也不容忽视。目前,有些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好像离开了多媒体就不能称其为好课似的,就连板书和写字教学也被多媒体所替 代了,这样的课会大大削弱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而且会抑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验。
  3.教学形式花哨,游戏表演交替——注重表象
  在一节课中,有些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先说与狐狸和乌鸦相关的两条谜语让学生猜,猜完了进入新课学习阶段,急急忙忙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紧接着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一起讨论该怎么分角色表演,学生盼来了上台表演的机会很是兴奋,可刚表演两轮又让学生编字谜识字并推选字谜编得好的同学上台带大家学生字,生字学完后拓展:“狐狸和乌鸦谁聪明,它们第二次相遇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小组又围坐一起讨论,然后上台说。
  一节课中交替运用了猜谜游戏、上台表演、分组合作、小教师助教等多种形式,表面上看起来是一节热热闹闹的好课,可整个课堂就像赶马车似的,如马的学生被车夫似的教师鞭策得马不停蹄,连小憩的机会都没有。不断翻新的教学形式也让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中,而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时间被挤占掉了。
  4.训练题型求全,练习无度无序——不成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贯穿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一堂课只要能体现课标的几个方面就够了,不可能囊括课标的全部。可不少教师急于求成,唯恐一节课讲得不深不透,练得不新不全,因而拓展练习的形式设计得真是五花八门,什么基础题、必做题、选做题、提高题等多种题型通通都上,其结果是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检查、学生根本没时间消化吸收,“夹生”现象太多。这种情况在大型的公开课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在教学《蚁国英雄》第二课时的后半节课时,教师使用投影出示了四道训练题:(1)基础题(文中语句填空);(2)必做题,《蚁国英雄》中,作者首先写出事情的起因( );接着,写一群蚂蚁被火( ),情况危急;然后,写蚂蚁扭成一团,拼命脱围,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 ),肝胆俱裂也不( );最后写蚁团冲进河流里。(3)选做题,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或其他小动物的资料。(4)提高题,复述课文并仿照课文自编一个小故事。
  练习的设计应该自成系统,具体的题目应具有典型性,设计的每一道题都应该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做到少而精。在适当的时候突出某一方面的训练是可以的,但一味地贪多求全,忽视了语文本体任务的落实,从而也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二、明确成因——为何“失度”
  多数教师错误地认为:问得越多、讲得越细、练得越全,学生自然会吸收越多。结果是学生学得好辛苦,可到头来仍是一头雾水;教师教得口干舌燥,可收效甚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教材内容偏多,课标要求偏细
  新课标指出:“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统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到十二册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所选的范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富含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典范之作。它们的题材、体裁和呈现方式确是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的,而且每一册中都有形式多样的练习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将范文中所蕴含的各种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使得教师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尽量多地添加一些知识讲解和拓展练习。
  2.教师指导思想贪多求全,学生学习习惯良莠不齐
  在大力推广新课改之际,有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将课文讲深讲透,让学生学得开心,课堂气氛热烈就算是一节好课了。因此,许多教师就极力推崇教学媒体作用扩大化、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化、合作学习分组定型化等学习模式,从而造成内容与形式的一味贪多求全。
  小学生自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在接受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十二册教材中,每册的第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包括:上课专心听讲、学会预习和复习、勤查字典等。习惯是学了不少,但据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没有教师经常督促的情况下,学习自觉性还是比较差的。如课前预习做不好,上课开小差,为了不让此类同学掉队,教师只得再啰嗦几句。
  3.考试次数频繁、内容杂,评价注重分数看升学
  多年前各大媒体便在大声呼吁:要改革考试制度,要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考试,不能再用那些繁琐的、束缚学生思维的考题限制学生思维了。于是,有部分学校改革了考试方式,有“无纸笔考试”“绿色考试”“过关考试”等多种形式,但更多的学校考试次数非但没有减少,考题也更富灵活性了,有许多考题如果不靠课外积累或课内拓展延伸是得不出答案的。这也为教师上课时的唯恐不深不透埋下了种子。
  在许多年前,社会就大声呼吁:不能用单一的考分来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更不能用单纯的考分来简单评价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可如今的结果如何呢?哪位教师不是只关注自己学生的考分?哪位学生不把考试成绩的好坏写在脸上呢?哪一次的大考小考,兄弟校之间不是在焦急打探对方的考分和排名呢?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也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他们都把成绩看得很重。他们普遍认为: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搞得再好,如果文化考试差升学率低,也还是让人瞧不起。
  三、寻求对策——力求“适度”
  新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是对“言简意赅”的一种详细叙述,而这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三字经、五言七言绝句等),也是学习智慧的具体体现。贪多求全的结果是教师累、学生苦且没效果。我们提倡的“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犹如给树剪枝,只有剪去看似茂盛实则无用的枝条,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小语教学要有“度”,就要从简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简明准确,重点难点巧妙突破
  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共生融合的。教学目标应该简明、准确、适度,因为它规定着教与学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保持正确的方向。
  如《花瓣飘香》的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中感悟,理解之所以称小女孩 “懂事”的原因;3.挖掘课题内涵,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陶冶高尚情操。教学重点:指导读好“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感悟小女孩的善良、懂事。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高尚品质。
  这三条目标很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教学中心,整合了三维目标,做到了简明准确,重难点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为主线,巧妙地突破了重难点。
  2.教学设计领异标新,教学过程明了清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摒弃繁琐的分析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整合教学环节,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要优化整合教学环节最重要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和对语言信息的整合上。就阅读课而言,教学环节有大概通式,即“导入—初读—精读—赏读—拓展”。当然,在所谓通式的教学环节中还有着不定的变式,我们要时时注意捕捉课堂上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有关的生成性资源,在生成性的资源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当达到训练目的后即进入下一环节教学,不要拖泥带水。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充分发挥好引领作用,设计具有引领性、挑战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3.教学内容就简删繁,拓展训练形成体系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语文的本体地位,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要学会使用准确、明白、流畅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其次,要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主线找准训练重点。在教学之前,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潜心会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准语言的训练点;最后,我们的拓展训练也要形成体系,让学生能得到扎实训练。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不可样样兼顾。在拓展迁移时还要注意把握分寸,不可喧宾夺主。
  4.教学方法返璞归真,学习指导点石成金
  我们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不要一味追赶时髦而要返璞归真、讲求实效,根据教学需要以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动,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明确阶段性目标,吃透教材,把握学生,因材施教。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学自悟,不要再独霸课堂,要学会点拨设疑并及时推进教学进程,力求收到“点石成金”之效。
  综上所述,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失度的现状,就要我们坚持“固本培元”的指导思想,彰显语文教学“朴、实、真、简”的本色。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努力实践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朝着“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的境界探索。高效课堂呼唤“有度教学”,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了就简删繁、领异标新,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最终提高人文素养。让我们共同期待语文课堂更为美好的明天!
其他文献
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真正创设持久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情景?  在进行构建“快乐合作、自主探究”型课堂的研究中,我体会到要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第一环节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或合理猜测等方式导入;第二个环节则是目标定位,自
[案例背景]  习作教学一直是所有师生的痛,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现今常态下的习作教学要么有些学生抱着作文选在那儿认真“借鉴”,要么就是咬着笔头皱眉深思;要么苍白无力地想象所谓的过程,真是苦不堪言。  最近读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深受老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我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
小学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小学语文教学也应站在儿童立场。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就是基于语文本身,以儿童为本,组织语文教学,也是紧贴儿童心灵层面,以儿童的认知为起点,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经验、情感等开展语文教学,有效地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应该成为学生增长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发源地,然而教师本位、以讲为主的课堂仍然不在少数,语文课堂中儿童这个“我”的本位的缺失,让孩子感
正如Giorgio Armani全球彩妆创意总监LindaCantello所说:女性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奢侈品。你看,每个人都要工作,还有孩子和家庭需要照顾……但这不是说你就应该放弃化妆,你要做的只是选一些方便且不出错的产品。”所以,粉底从出现到发展至今,越来越妆效智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方便使用。粉底1.0时代:从“舞台”到“生活”  如果不考虑欧洲中世纪那些配方吓人的面部涂彩,第一
教学简笔画是中小幼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技能,它的特点在于运用简洁明了、生动活泼的绘画语言,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简笔画是教学中广为运用的形象化表达语言,是直观教学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是很广泛的学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当下,一些刚刚踏上讲台的80后、90后中小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挥之不去的乡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弱,在识字初期,尚未完全形成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牢固统一联系,他们的朗读就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或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如唱歌一般地读,很难将字词联合成语气连续的句子一气呵成地读出来,对句子的理解与表达就更难了。如何帮助低年级的儿童纠正以上的毛病,形成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读写结合的最高目标就是创新。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每个教师都应树立“为创造而教”的理念。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很好的素材。教师应从阅读教学中寻找触发想象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可以触发学生想象的因素呢?本人认为课文中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悬念探究点  悬
初读《魅力语文教师的修炼》书名,深感高深,觉得自己与之有距离,遥不可及。进一步细读,发现文中主要记录了宋运来老师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一路走来的实践与感思,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字里行间显露出一位教育者的殷切育人情怀。  第一是信心。宋老師一路行走,一路历练,信心渐长。在增加教师自信心的同时,宋老师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信心,且不乏灵心妙思。你看,在习作评改方面,宋老师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逐项加分制,这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教材、学生对话,正确理解、掌握编者意图和学生学情,需要用审视的眼光来重组文本,需要学会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取舍教学内容。这里笔者主要结合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这一课具体谈谈怎样取舍。  首先,在备课取向之间取舍  认真研读《孔子游春》这一课,就会发现有几个备课取向:从人物的了解来看,可以是走进孔子;从对比阅读今古文来看,可以是走进古文;当然也可以是走向思维,甚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