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李白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feng_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李白,后果会怎么样?
  可能也并不会受很大的影响。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文学家而已,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对不对?
  没了李白,《全唐诗》大概会变薄一点,大约变薄四十至五十分之一。
  名义上,李白号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要说数量,他远远没写到半个盛唐这么多。
  《全唐诗》一共900卷,李白占据了从第161至第185卷。少了这点,也算不得特别伤筋动骨。
  没有了李白,中国诗歌的历史会有一点变化。古体诗会更早一点地输给格律诗,甚至会提前半个世纪就让出江山。
  好吧,反正我们普通人也不关心这些。
  没了李白,我们倒可能会少一些网络用语。比如“你咋不上天呢”,最先是谁说出来的?答案可能正是李白爷爷:“耐可乘流直上天?”
  还比如“深藏功与名”,出处是李白的《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当然,没有了李白这首诗,金庸也不会写出《侠客行》来。
  没了李白,我们还会少很多流行歌曲。
  黄安一定写不出《新鸳鸯蝴蝶梦》,来红遍当年的大街小巷、录像馆、台球厅了。“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 就是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还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是直接从这搬来的。
  如果没有李白,诗歌的江湖怕要地震。几乎所有大诗人的江湖地位,都会自动提升一档。
  李商隐千百年来都被叫“小李”,要是没了李白,他可以扬眉吐气地变成“大李”了。王昌龄会成为唐代七言绝句首席,不用加上“之一”。因为能和他对飙七绝的正是李白。至于杜甫,则会成为无可争议的唐诗第一人,没有“之一”。
  多这一个李白,就压了无数诗人。没有了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都会变得困难。
  我们不能说“青梅竹马”,不能说“两小无猜”, 这都出自李白的《长干行》。你也无法形容两个人相爱得“刻骨铭心”,这个词儿出自李白的文章:“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你还不能形容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它也出自李白的一篇文章《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浮生若梦”也不能用了,出处同样是李白这一篇文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杀人如麻”也没有了,这出自李白的《蜀道难》。
  还有扬眉吐气、仙风道骨、一掷千金、一泻千里、大块文章、马耳东风……要是没有李白,这些成语我们可能都不会有了;此外,蚍蜉撼树、春树暮云、妙笔生花……这些成语也都和李白有关。
  如果没有了李白,当我们在社会上碰壁,将不能鼓励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当我们遭逢了坎坷,也不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当我们和知己好友相聚,开怀畅饮的时候,不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当我们在股市上吃了大亏,积蓄一空的时候,不能宽慰自己“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都是李白的诗句。没了李白,那个我们印象中很熟悉的中国,也会变得渐渐模糊起来。
  我们将不再知道黄河之水是从哪里来的,不知道庐山的瀑布有多高,不知道燕山的雪花有多大,不知道蜀道究竟有多难,不知道桃花潭有多深。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这些地方的名气,大概都要略降一格。 黄山、天台、峨眉的氤氲,多半也要减色许多。
  没了李白,会变样的还有日月星辰。抬起头看见月亮,我们无法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无法吟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如果不在了,后世的文坛还会发生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没有了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未必会“把酒问青天”;没有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李煜未必会让“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李清照未必会“九万里风鹏正举”。
  后世这一个个浪漫的文豪与词帝,几乎个个是读着李白长大的。没有了李白,他们能不能产生都将是一个问题。
  我们的童年世界也会塌了一角。每个小朋友记忆深处、平均每人要听三百遍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可能也将没有了。它可是小学生写作文的万金油典故。
  李白,这一位伟大的诗人,已经化成了一种基因,和每个华人的血脉一起流淌。
  哪怕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中国人,哪怕他半点都不喜欢诗歌,也会开口遇到李白,落笔碰到李白,童年邂逅李白,人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被打下李白的印记。
  事实上,要检验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就可以抛出一句“床前明月光”。只要他会汉语,多半就能接上“疑是地上霜”。
  不知道李白在世的时候,有没有预料到這些?他这个人是很纠结的,有时候说自己的志向是当大官、做大干部,轰轰烈烈干大事。有时候他又说自己的志向是搞文学,做研究,“我志在删述, 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前一个志向,他没有实现,但后一个志向他是超额完成了。所谓“垂辉映千春”,他已经辉映了1300年的春秋了,还会继续光辉下去。
  (雪菲摘自《青年博览》2019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濒临崩溃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种类繁多的生物不只是用美丽来装饰地球,它们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过滤水体、循环养分、生成土壤等,没有它们,我们也就无法生存。  衡量全球生物多样性最简单的方法是考察“物种丰富度”——现存的物种数量。据估计,地球现存的物种数量为200万~1000万种,其中不包括细菌和古生菌。目前,通常以物种灭绝率来衡量物种丰富度。英国伦敦大学
期刊
有个关于水仙花的传说:一个英俊少年,天天到湖边去欣赏自己的美貌。他對自己的容貌如痴如醉,竟致有一天掉进湖里,溺水身亡。他落水的地方,长出一株鲜花,人们称之为水仙。  奥斯卡·王尔德却不是这样结束故事的。  他写道,水仙少年死后,山林女神来到湖边,看见一湖淡水变成了一潭咸咸的泪水。  “你为何流泪?”山林女神问道。  “我为水仙少年流泪。”湖泊回答。  “你为水仙少年流泪,我们一点也不惊讶。”山林女
期刊
我担任销售经理时,一位销售人员告诉我,他的目标是成为部门内的销售冠军。  “你没有说实话。”我说,“你的目标是进入部门前五名。”  “什么?你怎么知道?”  “瞎猜呗。有一回,我跟在一个人后面爬楼梯,他走到二楼就不走了。所以我猜他的目标就是二楼。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短跑选手沿著跑道全速飞奔,但只跑了100米就停了。他是个大块头,速度绝对不慢,因此我猜他只想跑100米。”  “的确如此。”  “没错
期刊
我的小说越来越无法用几句话回答到底写的什么,我的初衷里是要求我尽量地写出生活的流动,越实越好,但整体上却极力去张扬我的意象。我相信小说不是故事也不是纯形式的文字游戏,我的不足是我的灵魂能量还不大,感知世界的气度还不够,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部的工作还没有做好。  我的小说当然写得不尽如人意,但我企图尝试。现在小说的写法很多,小说的观念应该有所改变。我主张在作品的境界、内涵上一定要借鉴西方现代意识,而形
期刊
一个想到中西部小镇度假的美国人,写了以下这封信去预订旅馆房间:  “我想带爱犬同行。它是只打扮体面、彬彬有礼的‘绅士狗’。我可否要求让它留在房里过夜?”  旅馆老板立刻来函回复:  “我经营这家旅馆近十几年了,这段期间,没有一位‘狗’顾客有偷窥毛巾、浴袍、餐具或是墙上图画的记录。  它们不曾在半夜喝酒闹事,而被我赶出旅馆,也不会没付账就溜之大吉。  歡迎阁下的爱犬成为本店贵客。如果它能保证阁下的行
期刊
1823年6月10日,31岁的爱克曼初次拜谒歌德,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幸福的一天。”  那时的欧洲,甚至包括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有大把怀抱热望的文艺青年和贵族富胄渴望去魏玛一睹巨人风采。“好奇和景仰从四面八方涌来。而真正亲密的只是天天伴他左右的几个对他怀着爱戴的恭顺的朋友。”托马斯·曼在1932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及老年歌德的孤独和冷漠,他对新一代人明显有种不信任和不耐烦。朝圣者们慕
期刊
有一个钢琴师对德国作曲家马克斯·雷格夸耀自己最近的演奏水平步步提高。接着谈到自己购买了一架钢琴,想在上面摆个音乐家的胸像。他问雷格:“您说是买莫扎特的好呢,还是贝多芬的好?”  雷格知道,钢琴师征求自己的意见是对自己的信任,但他并不认可钢琴师的才能,又不便直接批评,于是答道:“我看还是买贝多芬的吧。他聽不见。”
期刊
我认识的网络红人A是一个激情四射的男人,感觉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时间:写书、讲课、看书、赚钱、参加各种节目,他把自己的时间分割成很多个小部分,今天这个部分干什么,那个部分干什么。這些部分被分割得很细致,以至于每天的时间都不浪费,一年内,他的事业突飞猛进,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粉丝数量多得吓人。每次看到他的微博,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你怎么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情呢?你不需要休息吗?你是铁人吗?”  
期刊
前一阵闹牙疼,心里很惆怅。我总觉着,人和牙齿的理想关系是始终相忘于江湖,不记得自己有牙最好。一旦被牙齿提醒它们的存在,从来都是单方面断交,前景的惨淡毫无悬念。当然牙疼也有好处,比如逼迫人饮食自律,惜字如金,非要说话时口轮匝肌的动作也跟着秀气,让人几乎产生绅士淑女的身份错觉了。只可惜人在病痛中的思想觉悟都不高,一心只想回到喝可乐、啃排骨的生活,那么粗俗那么好。  那天在口腔诊所的无影灯下躺着,我听见
期刊
刘红,1964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荣获2019年“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刘红30多年从事环境保护和生命保障系统研究,所主持研究的“月宫一号”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曾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一座名为“月宫一号”的白色圆顶建筑,引人关注。  走进这座神秘的建筑,透过植物舱舷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