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连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纽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本文对课堂提问的对象、类型、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历史课堂 课堂提问 对象 类型 方法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做了很多努力尝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如何将优质的课堂提问广泛应用于常规课堂中,还需要更多老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一、提问的对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面对大班额授课,提问对象的选择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首先,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同学。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为了追求教学效率和成绩,课堂提问成了学优生的专利;一些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点醒学困生和提醒扰乱生,这就使课堂提问成了整顿课堂秩序的工具,背离了课堂提问的初衷。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兼顾“好、中、差”,尊重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使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
第二,提问对象的能力要与问题的难易度基本相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问对象的能力如果远远超过问题的难度,就丧失了提问的意义;如果提问对象的能力远低于问题的难度,不仅会挫伤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爱因斯坦曾言,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都重要。课堂提问不应是老师的专利,还可以由学生向老师或向其他同学提问,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提问的类型
历史教育学家叶小兵曾把历史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归为几类:1.记忆性的问题,2.解释性的问题,3.理解性的问题,4.神入性的问题,5.评判性的问题,6.总结性的问题。对此我有如下认识:
记忆型:应该是最低层次的认知过程,一般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即可完成,比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学生回答这类问题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一般用于课前温习旧知识或讲授新知识前的过渡性资料。由于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用不大,课堂中不宜过多使用。
解释型:属于高级认知问题,一般用在理清事物之间的前因后果,学生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及已有知识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才能完成。如“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理解型:指性质、意义、影响。如“启蒙运动的影响是什么?”这种问题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属于知识的迁移。
神入型:也是创新型。让学生穿越到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赋予其历史人物的身份,思考问题。例如:假如你是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挽救危机。这种问题深受学生喜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评判型: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此种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并结合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是高级的思维形式。例如: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总结型:总结提炼本节课要点。需要学生在认真听课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属于低认知水平问题。
三、提问的方法
首先,教师提问要围绕教学主题、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吃透教材,按照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才能保证问题创设的科学合理性。我们通常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判断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其次,提问要优质、适时、适度、适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设计,提问比较随意,出现问题过于简单、过多或过难等问题,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优质问题不能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
提问时间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导入处提问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重难点处提问的有效性强弱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是突破学生疑点的关键。小结处恰到好处的提问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
提问的难度大小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问题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规律,否则会适得其反。
提问要注意适量,过度频繁会导致学生思维倦怠、疲乏,不利于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最后,课堂提问应注意创设历史情境。创造历史问题情境能让历史变活。长期以来,历史课堂着重强调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很少关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体验。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历史图片、文字、实物,也可以播放音乐、纪录片、影视,更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或让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挖掘学生潜能。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情和自身特点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助教学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候建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历史教学(津),2005.
关键词: 历史课堂 课堂提问 对象 类型 方法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做了很多努力尝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如何将优质的课堂提问广泛应用于常规课堂中,还需要更多老师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一、提问的对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面对大班额授课,提问对象的选择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首先,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同学。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为了追求教学效率和成绩,课堂提问成了学优生的专利;一些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点醒学困生和提醒扰乱生,这就使课堂提问成了整顿课堂秩序的工具,背离了课堂提问的初衷。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兼顾“好、中、差”,尊重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使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
第二,提问对象的能力要与问题的难易度基本相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问对象的能力如果远远超过问题的难度,就丧失了提问的意义;如果提问对象的能力远低于问题的难度,不仅会挫伤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爱因斯坦曾言,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都重要。课堂提问不应是老师的专利,还可以由学生向老师或向其他同学提问,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提问的类型
历史教育学家叶小兵曾把历史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归为几类:1.记忆性的问题,2.解释性的问题,3.理解性的问题,4.神入性的问题,5.评判性的问题,6.总结性的问题。对此我有如下认识:
记忆型:应该是最低层次的认知过程,一般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即可完成,比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学生回答这类问题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一般用于课前温习旧知识或讲授新知识前的过渡性资料。由于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用不大,课堂中不宜过多使用。
解释型:属于高级认知问题,一般用在理清事物之间的前因后果,学生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及已有知识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才能完成。如“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理解型:指性质、意义、影响。如“启蒙运动的影响是什么?”这种问题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属于知识的迁移。
神入型:也是创新型。让学生穿越到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赋予其历史人物的身份,思考问题。例如:假如你是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挽救危机。这种问题深受学生喜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评判型: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此种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并结合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是高级的思维形式。例如: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总结型:总结提炼本节课要点。需要学生在认真听课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属于低认知水平问题。
三、提问的方法
首先,教师提问要围绕教学主题、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吃透教材,按照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才能保证问题创设的科学合理性。我们通常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判断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其次,提问要优质、适时、适度、适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设计,提问比较随意,出现问题过于简单、过多或过难等问题,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优质问题不能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
提问时间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导入处提问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重难点处提问的有效性强弱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是突破学生疑点的关键。小结处恰到好处的提问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
提问的难度大小对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问题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规律,否则会适得其反。
提问要注意适量,过度频繁会导致学生思维倦怠、疲乏,不利于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最后,课堂提问应注意创设历史情境。创造历史问题情境能让历史变活。长期以来,历史课堂着重强调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很少关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体验。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历史图片、文字、实物,也可以播放音乐、纪录片、影视,更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或让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挖掘学生潜能。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情和自身特点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助教学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候建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历史教学(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