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么普通的一句话被学者说出来,我想它一定是基于学者长期实践后得出的经验吧,创设问题情景后的发问,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动手实践后的提问,更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有助于对新知识的同化,有效的教学行为——多少问题是有价值的,当我们对此引起注意的时候,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关键词:有效教学行为 有效设计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06-02
浙江省新一轮高中课改已进行一年了,对化学学科使用的苏教版,老师们在使用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理解,在这里想老话从提,就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中的第一环节即备课环节,如何有效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不由得就会想起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么普通的一句话被学者说出来,我想它一定是基于学者长期实践后得出的经验吧。什么才叫提问得好呢?我想不外乎几个要素即:具有增进师生交流式的互问,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式的反问,具有启迪学生思维创新联想式提问等等。现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已在备课过程中的一点想法和同行们商榷。
一、解读“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对新授课进行有效设计问题
一堂成功的课总是要从备课开始,备课中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是产生有效行为的前提,然而,在各个环节中有效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设计问题时,会因为你的落脚点的不同而呈现出“为教而设”还是“为学而设”的情景。现以《必修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乙醇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时是如何进行有效设计问题的。
首先明确本节课在本专题中的地位:乙醇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有机物,同时又在工业生产及医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乙醇作为重要的物质介绍给学生,我想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应处于核心地位、起桥梁作用。
其次要明确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初中化学中,已介绍了乙醇的组成、燃烧及主要用途等生活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教材从学科知识上介绍了乙醇的结构式、结构简式、羟基原子团及乙醇的化学性质,并稍带将乙醇、乙醛、乙酸串了起来。
最后明晰《课程标准》要求和《指导意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明白了课程要求,就会使在设计问题时能够突出重点,从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认识上的“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所以这节课的问题设计分为:
创设问题情景后的发问,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所以在知识层面上设计如下问题:
1、科学家是怎样知道乙醇的分子式的?请用科学家的方法推出乙醇的分子式?(已知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及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并推出乙醇的分子式)
2、你能看出乙醇分子中原子是怎样成键的吗?试写一下?
3、若有多种可能,怎样才能知道是哪一种呢?
动手实践后的提问,更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翅膀,所以在能力层面上设计如下问题:
1、请看每个坐位上有两杯无色液体,通过看,嗅你能看出,嗅出哪些不同?请描述(完成乙醇物理性质的识记)
2、完成课本P65[实验1]和[实验2],请详细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加以分析,请问你得到什么启发?
3、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出上述两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参看课本)
4、请问从哪里能看出乙醇的结构是含有-OH原子团而不是-O-原子团?
5、你能解释铜丝颜色变化的原因吗?
新授课的问题设计切忌问“是不是?”“对不对?”,当学生因你的提问而没有进行大脑思考时,这样设计的问题属于无效行为,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直接陈述就行,有时陈述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
二、根据课本中的“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进行有效设计问题
在苏教版中的这两个版块是实验部分,由于第一次使用此教材,课时安排少,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有问题,总感觉时间不够,所以一年来大部分都进行的是演示实验,为了达到与学生实验尽可能相似的结果,就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问题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以《必修1》专题2第一单元氯气的性质为例,设计问题如下:
[实验1]1、火柴的作用是什么?2、若没有火柴点燃这一过程又会怎样?3、若是铜丝呢?其它金属会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来?
[实验2]1、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在这里你能感觉到是水在起作用吗?水能起什么作用呢?然后做“活动与探究”的[实验1、2、3]得出氯水成份的结论。
[实验3]根据现象你能推出Cl2与NaOH怎样反应?(提示学生看上面的氯气与水的反应.进行推理.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本身就是在学习前人的结论,只要明白前人是怎样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了,所以我想没必要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象科学家当时那样去一一证明其结论的正确性。但也要注意的是,有时教师通常会提封闭式的问题,[如:教师在写氯气与水的反应时问学生水中的氧原子应该变成什么物质呢?其实学生可以看书直接知道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让学生推一下+1价含氯的酸的化学式就可以了,但有时老师会问“这个反应氯元素化合价必须有升有降,你觉得它会升到几价呢?”。]然后竭力把学生往固定答案上引,这是不可取的,由此看来,任何课在设计问题方面确实需要教师对问题本身的水平和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能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力,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修炼才可以做到。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假设学生可能不会成功,应事先想好促进学生得到正确答案的办法,在上课前准备好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案。启发能得到极大的回报,既有知识的,也会有情感的。
三、根据课后习题对复习课进行有效设计问题
复习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熟练再现知识,准确应用知识,从量变到质变,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所以复习课中的有效设计问题要做到递进式,有层次的,难易适度;有思考,有节奏的,简繁适当;有内容,前后衔接,详略得当。如在期末复习《必修1》专题3铁铜的获取与应用时,容易出现的就是大而全,深度广度都有,如:钢铁的冶炼,铁三角关系中的方程式,电化学腐蚀等等,大概三节课都未必能复习完,再加上习题课,可能需要一周来复习这一单元,如果每一单元都这样复习,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如此的繁不胜烦了。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备课中有效设计问题的关键
有效设计问题的有效性在于你对学生的了解,能否适合学生的真实水平而设计,例如:学习Fe的性质时,老师问学生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什么?大多数学生说生成硫酸亚铁(这是正确的再现)还有学生会说出生成硫酸铁(这时教师要准确感觉到学生是将二者混淆了,并不是他就认为是生成的三价铁盐),所以在备课的设计问题时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在情况,这样在设计问题时就可以从产物的化合价及氧化还原反应两个角度学习铁的性质了。
可见,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怎样的障碍与影响,以便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是使教学更好的切合学生实际,确实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我想只有当我们对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关键词:有效教学行为 有效设计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06-02
浙江省新一轮高中课改已进行一年了,对化学学科使用的苏教版,老师们在使用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和理解,在这里想老话从提,就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中的第一环节即备课环节,如何有效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不由得就会想起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么普通的一句话被学者说出来,我想它一定是基于学者长期实践后得出的经验吧。什么才叫提问得好呢?我想不外乎几个要素即:具有增进师生交流式的互问,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式的反问,具有启迪学生思维创新联想式提问等等。现就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已在备课过程中的一点想法和同行们商榷。
一、解读“课程标准”和“指导意见”对新授课进行有效设计问题
一堂成功的课总是要从备课开始,备课中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是产生有效行为的前提,然而,在各个环节中有效设计问题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设计问题时,会因为你的落脚点的不同而呈现出“为教而设”还是“为学而设”的情景。现以《必修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乙醇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时是如何进行有效设计问题的。
首先明确本节课在本专题中的地位:乙醇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有机物,同时又在工业生产及医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乙醇作为重要的物质介绍给学生,我想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应处于核心地位、起桥梁作用。
其次要明确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初中化学中,已介绍了乙醇的组成、燃烧及主要用途等生活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教材从学科知识上介绍了乙醇的结构式、结构简式、羟基原子团及乙醇的化学性质,并稍带将乙醇、乙醛、乙酸串了起来。
最后明晰《课程标准》要求和《指导意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明白了课程要求,就会使在设计问题时能够突出重点,从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认识上的“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所以这节课的问题设计分为:
创设问题情景后的发问,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所以在知识层面上设计如下问题:
1、科学家是怎样知道乙醇的分子式的?请用科学家的方法推出乙醇的分子式?(已知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及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并推出乙醇的分子式)
2、你能看出乙醇分子中原子是怎样成键的吗?试写一下?
3、若有多种可能,怎样才能知道是哪一种呢?
动手实践后的提问,更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翅膀,所以在能力层面上设计如下问题:
1、请看每个坐位上有两杯无色液体,通过看,嗅你能看出,嗅出哪些不同?请描述(完成乙醇物理性质的识记)
2、完成课本P65[实验1]和[实验2],请详细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加以分析,请问你得到什么启发?
3、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达出上述两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参看课本)
4、请问从哪里能看出乙醇的结构是含有-OH原子团而不是-O-原子团?
5、你能解释铜丝颜色变化的原因吗?
新授课的问题设计切忌问“是不是?”“对不对?”,当学生因你的提问而没有进行大脑思考时,这样设计的问题属于无效行为,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直接陈述就行,有时陈述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
二、根据课本中的“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进行有效设计问题
在苏教版中的这两个版块是实验部分,由于第一次使用此教材,课时安排少,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有问题,总感觉时间不够,所以一年来大部分都进行的是演示实验,为了达到与学生实验尽可能相似的结果,就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问题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以《必修1》专题2第一单元氯气的性质为例,设计问题如下:
[实验1]1、火柴的作用是什么?2、若没有火柴点燃这一过程又会怎样?3、若是铜丝呢?其它金属会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来?
[实验2]1、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在这里你能感觉到是水在起作用吗?水能起什么作用呢?然后做“活动与探究”的[实验1、2、3]得出氯水成份的结论。
[实验3]根据现象你能推出Cl2与NaOH怎样反应?(提示学生看上面的氯气与水的反应.进行推理.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本身就是在学习前人的结论,只要明白前人是怎样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了,所以我想没必要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象科学家当时那样去一一证明其结论的正确性。但也要注意的是,有时教师通常会提封闭式的问题,[如:教师在写氯气与水的反应时问学生水中的氧原子应该变成什么物质呢?其实学生可以看书直接知道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让学生推一下+1价含氯的酸的化学式就可以了,但有时老师会问“这个反应氯元素化合价必须有升有降,你觉得它会升到几价呢?”。]然后竭力把学生往固定答案上引,这是不可取的,由此看来,任何课在设计问题方面确实需要教师对问题本身的水平和学生对问题的反应能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力,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修炼才可以做到。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假设学生可能不会成功,应事先想好促进学生得到正确答案的办法,在上课前准备好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案。启发能得到极大的回报,既有知识的,也会有情感的。
三、根据课后习题对复习课进行有效设计问题
复习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熟练再现知识,准确应用知识,从量变到质变,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所以复习课中的有效设计问题要做到递进式,有层次的,难易适度;有思考,有节奏的,简繁适当;有内容,前后衔接,详略得当。如在期末复习《必修1》专题3铁铜的获取与应用时,容易出现的就是大而全,深度广度都有,如:钢铁的冶炼,铁三角关系中的方程式,电化学腐蚀等等,大概三节课都未必能复习完,再加上习题课,可能需要一周来复习这一单元,如果每一单元都这样复习,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如此的繁不胜烦了。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备课中有效设计问题的关键
有效设计问题的有效性在于你对学生的了解,能否适合学生的真实水平而设计,例如:学习Fe的性质时,老师问学生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什么?大多数学生说生成硫酸亚铁(这是正确的再现)还有学生会说出生成硫酸铁(这时教师要准确感觉到学生是将二者混淆了,并不是他就认为是生成的三价铁盐),所以在备课的设计问题时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在情况,这样在设计问题时就可以从产物的化合价及氧化还原反应两个角度学习铁的性质了。
可见,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怎样的障碍与影响,以便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是使教学更好的切合学生实际,确实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我想只有当我们对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