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上思考 在泥土里生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he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是家乡故土,是地域国土。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追寻它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熟悉的乡土人情,沉淀为一份深入骨髓的热爱,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一、寻源:日暮乡关何处是
  荣格说:“乡土情怀是一种与记忆相关的无意识组合,或者说是一种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冲动,是心理活动聚集而成的一组组心理丛。”可见,乡土情怀可以超越时空,超越个体,上升为一种宏阔徜徉的气度、胸怀和情操,成为一个人魂牵梦绕的灵魂之地,在人生得失时拥有的寄托之处。因此,它展现出文化中最精粹的价值,契合核心的道德规范。
  乡土情怀的三条支脉:一是行至于山水:艾青哭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脚下的土地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山水中行行止止,才能深刻认知文化的命脉,历史的深邃。所以这山水,不仅是自然山水,还指人文山水。中国文化的贮存地不仅是图书馆和大学,还有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二是溯洄于潜流:中国文化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说,吟唱着《诗经》,汇总成一册册经史子集,成为了它的主脉,可是还有些潜流也不可忽视。三是扎根于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农耕文化”“土地情结”,证明了人与土地的不解之缘。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离开了农村,可惜终究未能成功,被迫回归时,他跪倒在黄土地上,高喊“我的亲人们哪”,这是他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感恩,是他悲愤倔强挣扎后的妥协。
  “乡井土”的故事,同样体现出地域文化已经渗透在每个人的血脉里,无法割舍。追寻乡土文化的支脉时,我们发现,它的人文性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语文课程理念不谋而合,语文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汲取丰厚的营养,为孩子们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精神家园。
  二、践行: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乡土情怀的有效手段。首先,在课文教学中渗透。以《壶口瀑布》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把“摄影”活动引入课堂,将文本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求激活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乡土人文情怀。第一步,大胆设想。假如梁衡在壶口旅游是拿着相机,他会在哪里拍照?根据课文内容,说明理由,并附上文字说明。第二步,教师示范。出示PPT“雨季速拍”,文字说明:涛声隐隐如雷,急流浪沫橫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第三步,学生展示。出示PPT“龙漕照”,文字说明:千军万马一“丁”字,前呼后拥堆白雪。沟底飞转急旋涡,青天白日一寒噤。这一处设计引入“摄影”活动,使教学设计陌生化,用新奇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能阅读文本,还能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接触山水意蕴,学习与生活契合起来,鲜活了生命历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以“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为例。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民俗文化的资料:图片、实物、故事、视频等均可,学生把升子、耙、犁、石磨等十几种农具搬进了校园,把博物馆和民俗展览馆的图片做成了PPT,把从爷爷奶奶口里听到的故事编辑成小册子、排练成小话剧,把秧歌、俚曲录成小视频……在热热闹闹的汇报课上让每一位参与者都重新感受一番本土乡情。在写课后感想时孩子们更是清楚地认识到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是多么美好,体悟到自己是有根之人,很多同学写到希望看到这片土地能越来越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爱国就从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开始。
  学完余光中的《乡愁》后,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想北平》,来感受浓郁的乡土情怀。老舍写此文是1936年,他已经历多年漂泊,在天津、英国、新加坡等地辗转流离,陷入困境的作者时时能听到故乡北平的无声召唤,所以写下这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这乡愁浓郁到语言都承载不了,正如文中所言“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他“把一切好听的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可以说,是北平塑造了老舍的血,也催生了他的泪,所以,北平对于老舍,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老舍的灵魂栖息地。“泉”“海”“茶”“雨”这些自然意象,在老舍的笔下,与他的乡愁交融,与他的心灵黏合,安放了他无以言说的乡土情怀。“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遇乎!”清代黄宗羲如是说。
  乡土情怀是语文教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精神源泉。每一个语文教师即使没有被赋予作家的才华,也该有作家的视野和广博。吟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应该学习“安得广厦”的忧国忧民;欣赏《岳阳楼记》时,应该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爱之心。教师要让这些情怀融进学生心灵,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走进日常生活,体验百姓苦乐,如果条件允许,更要参与和引领乡风乡俗的传承和完善,为渐行渐远的乡土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三、启示:一枝一叶总关情
  《牡丹亭》中杜丽娘曾慨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教学就是如此,不到生活中,怎知世界如此丰富?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俚语等都凝结着厚重的乡土情怀和人文底蕴,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乡土文化的教学,拓宽了语文教育的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是“尚未开发的巨大的课程资源”。所以研究这一课题并践行,层层递进,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有所收益。
  一要整合乡土文化资源。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大知识储备,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因地因时制宜,积极开发当地和临近地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与课本教学结合起来,融合贯通,让学生尽情享受教师人文情怀的浸染和熏陶。二要构建语文教学人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较高的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这是钱梦龙对语文素养的理解。由此可见,乡土情怀也是一种语文素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构筑起语文教师教学人生的基座。三要建立民族文化尊严。语文教学终究要“返璞归真”:这个“璞”,就是指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乡土情怀。
  余华说:“一个作家的力量就是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写作永远从历史和现实的根部开始。”一个语文教师也该有自己生命的“根”、文化的“根”,就是那不竭的乡土情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智慧地凝练学生们的本土存在感和文化自豪感,让孩子们懂得“在云端上思考,在泥土里生活”。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永昌乡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GS[2019]GHB1664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737200)
其他文献
事件  2月17日,在中美两国华人圈中引发哗然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绑架凌虐案宣判,3名主犯翟云瑶、章鑫磊、杨雨菡被判处6到13年的监禁,之后三人将被驱逐出境,几乎没有再返回的可能。受害者刘某控诉留学生翟云瑶、杨雨菡和章鑫磊等被告人对她的暴行,包括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强迫其吃沙子、剃掉头发逼她吃掉等。据悉,该案是因为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而引起的。当时12人参与绑架凌虐,美国警方逮捕6名嫌疑人,部分
期刊
童话故事给了幼儿关于世界的最初印象,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学的发展。“狐狸”这一形象在童話故事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意味。慈爱的童话家笔下或正或邪的狐狸形象在孩子白纸般无瑕的心灵上增加了几抹人性的底色。  狐狸多以阴险贪婪出名,这个嘴尖尖尾蓬蓬的动物,时而狡猾多疑,时而多媚可恶。中国古有“狐假虎威”“狐朋狗友”之说;伊索、安徒生等大作家也极尽描摹出狐狸引诱乌鸦丢肉时的油嘴滑舌、被乌龟耍得团团转时的自
期刊
经典文本历经岁月的淘洗,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实施文本解读时,缺乏立体细读意识,削弱了文本载体效应,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文本细读价值点,从而构建立体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简要阐述经典文本“立体细读”模式构建路径。  一、阅读过程立体化  按照语文阅读教学常态,阅读过程主要包括四大环节,预习、导入、课堂交互和延展等,教师要根
期刊
“一字立骨法”通常指以一个字、词或炼语作为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写作方法,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有力武器。在教学实践的语境中,“一字”的意义更为广泛,可以指一个字词、一句话、一个标点,等等。在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此方法为切入口,更易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一、寻“骨”探源,确定焦点  一篇文章“骨”为何,又聚焦在哪个点上,需要教师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元素。《老
期刊
古今中外,凡是好的文章都得讲究流利通畅行文自如。魏文帝曹丕曾经说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斯言尽之矣。然气不可不贯;不贯则虽有英词丽藻,如编珠缀玉,不得为全璞之宝矣。”意思是说,再好的文章,如果不讲究过渡的技巧也无法成为文之至宝。而我认为一篇好文章就如同一座精巧的园林建筑。园林中有许许多多各自独立的亭台楼阁与小的景观,而过渡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如同园林中的桥梁和建筑中的接榫。过渡像桥梁,它连接两
期刊
“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式阅读(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判断),是批判性的阅读(边阅读边评断,边接受边质疑,边沉浸边反省),是一种独立的阅读姿态、批判的眼光和思辨的流程,是一种帮助学生精神建构、文化建构及语言建构的建构式阅读。思辨性阅读,需要以文本事实为基础,以因果逻辑的“理解”与“评价”为核心,以人性、情理为参照的阅读思考过程,在事实、逻辑与情理之间寻找契合的可能,在三者
期刊
初中语文教材编辑过程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认知能力,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以往的初中语文教材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不仅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目标。  一、将个性化教学思想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要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是最基本的一个
期刊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为主题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到初中语文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即是指立足于单元,对同一单元内不同作家所创作的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文本进行集中讲解与传授的一种教学理念。相较于单篇文本讲解的形式,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了单元整体化教学的方法,使得语文教学效果及其质量获得了质的飞跃。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单元整体化教
期刊
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环境教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环保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进行学生环保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刻意地渗透“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大力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的主人翁态度,并主动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一、深挖语
期刊
在日本北海道地区,生活着一种紫貂。因其极其珍贵,成为当地狩猎者最爱捕捉的对象。有弹洞的貂皮卖不出上等的价钱,狩猎者大多采取活捉的方式捕获紫貂,但紫貂极其机警,狩猎者很难捕捉到它。  后来,狩猎者通过多次蹲守观察,发现紫貂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极其爱惜自己的皮毛,每次觅食完回到巢穴,一定要用舌头将皮毛舔得干干净净后才会进洞。狩猎者发现这一特别之处后,很快想到了捕捉紫貂的办法,他们将麻药与松脂油混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