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tia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遇到过一个小朋友,拿着一张满是红叉的试卷,有些满不在乎地说:“我的数学就是这样子啦,我爸爸说我妈妈成绩就不好,我就像我妈妈。”无独有偶,也听到一位妈妈这样说,她的孩子语文不好,原因是爸爸从小语文就不擅长,孩子遗传了爸爸的语文基因。



  由此看来,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常见,当孩子出现学习上的某一方面问题,孩子和家长常常会寻找到一种解释,这些解释常常来自看似无法改变的原因,比如“我天生就不擅长数学”“我阅读能力差”等,有些无奈,又听起来理所当然。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能给家长和孩子双方带来某种心理上的安慰,但同时,又会让孩子躲在这种理所当然背后,再也不愿去尝试去努力。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陷入一种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何为“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对动物的研究中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信号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笼门关闭,狗无法逃避。多次实验后,信号一响,即使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的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后来,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证明也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性无助情况。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某一件事上失败,他就会在这个方面放弃努力,认为自己在此方面没有能力,进而,也会把范围扩大到别的方面,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自己全盘否定。上面提到的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即是这样。如果孩子在某一学科上长期感到学习不如意,产生挫败感,很可能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而这种挫败感也会波及其他方面,从而影响孩子整体的自信。他会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从而放弃努力,导致更坏的结果,长此以往,便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长期的习得性无助,不仅会让孩子丧失宝贵的学习兴趣,也让孩子一遍遍体会到无力和绝望感,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同时,因为少有成功体验,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行为方式也会有诸多不利的影响;另外,在此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家长的情绪,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由此可见,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对于孩子的人生和整个家庭,都非常必要。

怎样才能让孩子摆脱这种习得性无助?


  首先,作为家长或其他教育者,要对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有充分的觉察,要意识到并且能区分孩子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所导致。作为家长和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孩子学习上挫败的原因,找到并且帮助孩子纠正因为学习挫败而在头脑中形成的错误信念,即,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时候并非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一些情况,如天生笨,我就是不行等,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学习上的信念,即掌握一定方法,通过努力,是可以得到改观的。
  其次,家长或其他教育者要帮助孩子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孩子体会到掌握良好的方法,通过努力,可以取得相应的成绩,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上获得正向的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逐渐纠正头脑中固有的负性信念。但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帮助孩子进行训练的时候,应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对孩子来说,应从相对容易的地方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向深入过渡;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出现因效果不佳而更挫伤孩子自信的情况,导致其固化原有的习得性无助感。
  再次,应及时给予孩子正向、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重塑自信,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在孩子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时,会受到家长或其他教育者的批评或嘲笑,这时候,孩子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越发缺少信心,完成任务也变得更加困难,慢慢便放弃了努力。长此以往,便一步步催生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形成。
  因此,要帮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家长或其他教育者必须注意,在孩子学习上,不做负面推手,在帮助孩子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及时看到孩子的付出和努力,看到孩子点滴的成长和进步,适时恰当地给予孩子正向的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与孩子分享点滴成功的快乐,一步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获得自尊,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样才能在面对学习和困难时,积极主动,不畏难,敢尝试,失败了不气馁,可以重新开始。
  总之,孩子在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要懂得分辨和觉察,面对孩子的学习,要有平常心,不焦虑,不急进。要引导孩子在学习上掌握正确的方法,懂得付出努力会有收获,面对失败能正确归因,并愿意和孩子分享进步和快乐,通过积极评价帮助孩子获得自尊和自信,才能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的阴影。
其他文献
亲子冲突具有两面性  平时工作中,发现不少家长对亲子冲突有些误解,而这些误解的存在,会让家长在处理亲子关系时,要么过度谨慎,小心过头,要么容易陷入情绪漩涡,无法理智应对。所以,在寻找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策略之前,或许我们需要先客观合理地看待亲子冲突。有的家长认为,亲子间有冲突就意味着亲子关系不够好  其实不然,从心理学的角度,只要有关系在的地方,就无法避免冲突的存在。亲子之间更是如此,至少二三十岁的
期刊
某日,学校一位班主任反映,其班上一位学生的家长觉得孩子最近闷闷不乐,变得不爱讲话、不爱出门,并且不与人沟通。虽然孩子自己觉得没什么事,但家长很担忧。一个多月之前,孩子的父亲突然过世,可能对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  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推测母亲可能也对于丈夫的过世仍有一些未消化的负面情绪,因而求助动机如此强烈。而学校心理老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在校学生而非其家属,应在一定程度上分清伦理界限。但另一方面
期刊
胆囊结石是常见的胆囊疾病,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混合型结石和黑色素结石。胆囊结石主要发病于成年人,4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胆囊结石主要表现为胆绞痛,严重时疼痛难忍,严重者可诱发急性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瘢痕小等优点[2,3]。本研究探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近年来,媒体报道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明显上升。  2019年4月,17岁男孩在上海卢浦大桥跳下,当着母亲的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20年3月,五年级的孩子因为上网课不认真,早晨时被家长训斥“在家不好好学习,上网课不积极……”孩子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下,等到父母发觉为时已晚。同年9月,湖北武汉一名初三男生在教学楼楼道被母亲教训两分钟后,转身爬过护栏跳下。同年10月,大连的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期刊
“睡不着觉的时候喜欢喝点红酒。”这句话你是不是也很熟悉?你有没有如此做过?感受又如何?通过在睡前喝点小酒来帮助自己入眠,这种方式早已被大众所接受,酒精也以“另类安眠药”的身份成为助眠的“坊间圣品”。酒精及酒精制品也果然不负众望,能够起到松弛肌肉、镇静舒缓的作用,容易让人产生睡意,感觉上加快了我们的入睡。  喝酒助眠有益还是有害?酒精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睡眠的?喝酒助眠很管用,能否长期依靠它?我们可以从
期刊
32岁的王女士,是一位新妈妈,自从有了宝宝,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边要安抚爱哭的宝宝,缺乏休息;另一边因与老人的育儿观念不一致,经常发生矛盾.她的情绪状态逐渐变
期刊
晓娟找到我,和我讲了一件令她感到恐慌害怕的人际纠纷.rn晓娟同宿舍的两位同学之前一直带手机到宿舍,违反了学校规定.她虽然没有报告给班主任,但是在聊天过程中透露给了另一
期刊
目的 了解医患双方在肺康复实践中的障碍并探索应对策略.方法 对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进行随机抽样,对其认为肺康复实践可能存在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哮喘气道重塑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8只B/N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二甲双胍干预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制备哮喘模型,以二甲双胍、雷帕霉素进
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期女性较为常见的一种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是导致阴道分泌物异常的主要原因[1]。BV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会并发盆腔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阴道炎等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3]。育龄期女性是BV的高发人群,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患者就医态度、文化程度、个人卫生习惯、性生活、年龄等均为诱发BV的危险因素[4]。基于此,为进一步了解BV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治对策,本研究对我院2020年1~12月诊治的310例育龄期女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