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中自杀的预防与干预对策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re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媒体报道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明显上升。
  2019年4月,17岁男孩在上海卢浦大桥跳下,当着母亲的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20年3月,五年级的孩子因为上网课不认真,早晨时被家长训斥“在家不好好学习,上网课不积极……”孩子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下,等到父母发觉为时已晚。同年9月,湖北武汉一名初三男生在教学楼楼道被母亲教训两分钟后,转身爬过护栏跳下。同年10月,大连的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前,他在微博发了一封长篇遗书。
  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让人揪心,令人叹息。

自杀是导致15-29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每例自杀死亡背后有超过20次自杀企图,每40秒就有1人自杀身亡。数据也显示,自杀是导致15~29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自杀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少由单一原因引起,它常涉及生物、遗传、心理、社会、文化及环境因素,由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同样,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自杀,而另一些人虽然情况相似甚至更糟,却能积极乐观地生活。但,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自杀为何可以预防?


  原因有三:
  没有人想死。
  一般而言,自杀并非突发行为,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它有一个过程,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
  自杀者会发出求救信号,也就是前期表征,也可以叫作自杀征兆。

常见的自杀征兆有以下几种:


  A性格变化。如果一個平时热情开朗的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跟其他人交往,或者是一个平时冷漠不合群的学生,突然变得活跃又热情,这些性格大变的现象都值得老师注意。前者可能遭受了重大打击,而后者可能是坚定了离开世界的想法而暂时变得豁达。
  B言语过激。言语信号最容易被识别,但又总是不被重视。言语信号有直接、间接之分,直接的言语信号是时常谈论生死问题,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比如“我想死”“我不想活了”,或者“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我的生活毫无意义”。间接的言语信号则是通过绘画、日记等方式表达的。
  C神情异常。流露出无助、无望的情感。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时常流露出悲伤的神色,心情抑郁消沉;另一种是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整个人始终无法放松,表明他正在承受某种情感煎熬。
  D行为改变。自杀者往往表现出与平常不一样的行为,毫无原因地请人吃饭、送人钱财、归还物品、探望亲友。无来由地向人致歉或者道谢。打电话问候朋友并告别、写遗书等。丧失兴趣,从同朋友、家人的日常活动中退缩下来,无故缺课。
  E携带用具。有的学生一旦有了自杀的想法,可能会随身携带刀具、铁片、碎玻璃、图钉、安眠药、农药等物品。
  F身体征兆。如果学生在精神上遭受煎熬,通常会映射到身体状况上,可能伴随有失眠、体重下降、毫无食欲、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症状。
  当发现学生有类似的情形时,应考虑到其在近期内有自杀的可能性,同时有多项表现者,危险性更大,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校园中的自杀干预策略


  对于发现有上述自杀征兆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点策略:
  首先 耐心倾听,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感受。
  认可他们流露的情感,不要评判,也不要试图说服他们改变感受。面对已经万分无助的学生,我们先不需要讲太多的大道理,真诚地表达关注和共情是首要,不要否认或忽略他们的感受,也不要阻止他们哭泣。
  其次 通过交谈和观察,评估危险程度。
  与某人谈论自杀并不会诱发或者触发其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相反,关注并倾听他能够帮助他减少痛苦,是可以起到预防自杀的作用的。我们可以询问他:是否有明确的自杀计划?近期是否有尝试过自杀?何时第一次想到自杀?等等。
  再次让他们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他们寻找帮助。
  及时发现并给予他所需要的关心、支持、倾听和陪伴,在他求助时和他一起想办法,有助于他感受到这个社会和他之间的联结。注意不要做出无法保证的承诺。
  最后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治疗。
  当你觉得他有自杀危险性时,努力帮助后发现无助于他走出痛苦,应当建议学生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接受系统的评估和治疗。
  此外,在日常的教育中,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教给学生有关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代偿、转移、升华等,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提升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其他文献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思想的成长变化和社会阅历的不断扩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不少人会出现学习、情绪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扰或障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危害。  心育是一个大舞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可供选择。今天笔者就来谈一谈“阅读疗法”。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其心理自助能力将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
期刊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e,NMDA)受体脑炎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通常是由NMDA受体NR1亚基的IgG抗体介导,还可牵连患者杏仁核、海马回、岛叶、下丘脑、扣带回等边缘系统结构,使患者出现癫痫、精神行为异常或者记忆障碍等,给患者机体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极大危害[1,2]。目前临床治疗方案较多,部分患者经有效救治后可减轻相关症状,但其恢复速度较为缓慢,甚至存在一定复发几率。掌握儿童与成人的临床特点,为其选择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可快速促进病情康复,为预后恢复提供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发生临床严重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寻找简便、有效、更准确的预测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间诊断
“老师,这个学期以来,上课时我总是走神,真令人烦恼啊!小颜来到心理咨询室向我倾诉。小颜是高二年级平行班的一个学生,学业表现不佳,学习成绩徘徊在下游。这个学期开学两个月以来,上课频繁走神,令她困扰不已。小颜走神的种种表现  在咨询中,小颜向我诉说了她容易走神的各种表现。小颜说,上课的时候,常常听着听着老师讲课,思绪就不知飘到哪里去了,往往要等到同桌用动作或言语提醒她时,她才猛然回过神来,发现自己正在
期刊
最近几天,我发现大儿子俊哥放学回家有点闷闷不乐。原来,他班里好几个原籍在农村的同学下学期就要回老家上学了,其中有几个是他的好朋友,俊哥很舍不得他们。回流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所谓“回流儿童”就是有城市流动经历,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与“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其曾有与父母异地生活或求学经历,其心理和学业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
期刊
目的 回顾性分析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鲍曼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AB-LRTI)流行特征,为防治RICU的AB-LRT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ICU的204例细菌学
最近有一段话很火:我仍认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为了我们摆脱贫困的家乡。  想到贫困的家乡,我们能想到什么,留守?空心?想要逃离?  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资助、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执行的光彩爱心家园乐和之家项目(以下简称光彩乐和生计项目)扎根农村六年,从2013年派驻青年社工驻村,围绕留守孩子本身以及成长环境的改善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到2018年再次驻村,此次服务更加重
期刊
亲子冲突具有两面性  平时工作中,发现不少家长对亲子冲突有些误解,而这些误解的存在,会让家长在处理亲子关系时,要么过度谨慎,小心过头,要么容易陷入情绪漩涡,无法理智应对。所以,在寻找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策略之前,或许我们需要先客观合理地看待亲子冲突。有的家长认为,亲子间有冲突就意味着亲子关系不够好  其实不然,从心理学的角度,只要有关系在的地方,就无法避免冲突的存在。亲子之间更是如此,至少二三十岁的
期刊
某日,学校一位班主任反映,其班上一位学生的家长觉得孩子最近闷闷不乐,变得不爱讲话、不爱出门,并且不与人沟通。虽然孩子自己觉得没什么事,但家长很担忧。一个多月之前,孩子的父亲突然过世,可能对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  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推测母亲可能也对于丈夫的过世仍有一些未消化的负面情绪,因而求助动机如此强烈。而学校心理老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在校学生而非其家属,应在一定程度上分清伦理界限。但另一方面
期刊
胆囊结石是常见的胆囊疾病,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混合型结石和黑色素结石。胆囊结石主要发病于成年人,4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胆囊结石主要表现为胆绞痛,严重时疼痛难忍,严重者可诱发急性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瘢痕小等优点[2,3]。本研究探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