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不称帝

来源 :阅读(决策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o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五十六岁,起兵作战已二十余年,“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十五年,做丞相已三年,赤壁大败已三年,“天下三分”局面此时已形成,统一梦想更加渺茫。朝野政敌攻击他为汉贼,内部拥汉派亦心存狐疑,还有很多人巴望他赶快称帝。曹操整理他此时此地心事,创作了一生最长“公文”《述志令》(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天下有窥测曹操心事欲望,曹操亦须向天下交代。
  忠臣与篡逆
  大人物往往有大困局,曹操的第一个深刻困局是出身。曹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养子。宦官比外戚道德基础更为薄弱,“赘阉遗丑”(见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政敌顺手就可给他一击。因此,曹操被推举为孝廉之后,接着不论任洛阳北部尉、任议郎,还是任济南相,皆采取不避险恶与宦官势力对抗态度。“挟天子”是曹操主动进入的另一个更大的困局:对天下,他是口含天宪的第一汉臣;对汉室,他是具有最大可能性的篡位者。
  面对这一切,曹操的确需要这篇《述志令》。《述志令》系露布天下公告,却堪称千古奇文。有人视为通篇谎言,有人视为完全真话,这都有违其真实意图。《述志令》上半部分,曹操自述大半生心事与遭际,类似一低调自传。曹操最想说的话却是这个: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话榔头一样敲下来,由低调一下子转为高音。
  建安元年(196年),在腥风血雨中壮大起来的曹操接受毛玠建议,成功迎献帝至许县,立许为都,开始“挟天子而令诸侯”。
  曹操在军事上、生活上犯了不少严重错误,屡次差点丧命,但在事关皇位问题上却向来谨慎。曹操羽翼渐丰后,成为各种势力拉拢对象。中平五年(188年),王芬等谋废立之事,约结曹操,曹操严正拒绝。第二年,董卓擅立献帝,任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隐名埋姓逃跑。第三年,袁绍谋废立之事,拉拢曹操,曹操也是严正拒绝。这类事,参与一次就可能彻底失去未来。现在曹操眼里,董卓之流是无未来之人。
  《述志令》下半部完全以“忠”为陈述主题。曹操历数自己心目中的榜样: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乐毅、蒙恬。曹操以前三者皆“兵势广大”却忠事其主来自况,以后两者表明自己累世忠良。众所周知,齐桓公、晋文公后来称霸了,周文王不代商,其子武王却代商了。历史上更多的是名将重臣死于功高震主。比如蒙恬,曹操曾赞赏蒙恬,后面又对蒙恬有此评价:“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这简直是在震慑天下了。
  曹操说,我不放弃兵权,是因为首先考虑子孙及身家性命,而这又与国家安危相联,又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已成霸主的曹操期望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像周文王那样。周文王那可是圣人圣王。文王姬昌纵横捭阖开疆拓土,为周朝奠基,却不代商。是儿子武王追封其为周文王。曹操的意思是明白的:称帝之事让子孙去做吧。对汉室来说这难道不算“不逊之志”?曹操对来自献帝周围哪怕十分微弱的反叛,都予以血腥镇压,不但董承、吉本、魏讽等被斩杀无遗,连皇后、皇子、贵妃亦照杀不误。
  圣人圣王
  《述志令》面上主旨是陈述“忠”,深层动机是向天下向这个血腥江湖表明自己的巨大存在,但曹操不能无视皇权道德紧箍咒。他的态度是明确的:我本人至死不称帝,就对得起汉室,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历史了。曹操有俯视皇位的胸襟,皇位并非最高追求,“圣人圣王”才是他的理想。
  曹操的圣人圣王情结不仅流露在《述志令》中。他死前一年,孙权来信自贬为臣,劝曹操称帝,曹操营垒内也有大股势力盼他赶快称帝。他把孙权之信向部下公开,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略》)身边的人却不屈不挠,已经说成不称帝天理难容了。曹操这样打消他们的念头: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常以周文王、周公为人生榜样,他们一个是圣人圣王,一个是有“元圣”之称的贤臣。曹操的自我期许是清楚的:有生之年做汉室“周公”,身后则期望成为“周文王”。在这一选择中,现实妥协、道德自律、自身期许都包含其中了。曹操一直斗志昂扬,企图一战定乾坤,无奈赤壁之战后已无此可能。谁打仗最厉害,谁就能赢得统一和平,谁就是潜在的开国之君。曹操能看透,孙、刘等不会看不透。除了孔融、荀彧这类憨直士人能真正心存汉室,试想枭雄们是以何种眼光、何种心情打量江山天下?枭雄们之所以皆惦记那个名存实亡的汉室,原因在于不论皇冠以何种方式降临,总是来自汉室。刘备既有帝室之胄这一金字招牌,似乎怎么折腾都不会被当作乱臣贼子,但令他激动不已奋斗不息、脸皮一厚再厚的根本动力,还是自己做皇帝这一美好前景。孙权无牌可打,就盼着有人率先称帝,他好搭顺风船。风口浪尖上的那个枭雄正是曹操。
  曹操的“圣人追求”实在是玄之又玄。在皇权道德的天罗地网里,曹操注定成为一个大怪胎。
  历史基本按照曹操的设想推进了。曹操死后,汉室与曹魏之间通过上演一场煞有介事、高尚到似乎不感天动地就誓不罢休的禅让剧完成易代,曹丕登上帝座。像周武王追封其父为周文王一样,曹丕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孙权、刘备相继“问心无愧”地称帝。据记载,曹丕在劝进的汹涌浪潮面前,面对帝位仍然诚惶诚恐,他靠一而再、再而三的辞让表演来掩饰道德恐慌。曹操父子羞羞答答弄了个帝位,却既无尧、舜禅让的高尚,更无汤武革命的光荣。
  曹丕主导的禅让或许难免虚伪,但多少有些协商意味。不杀人、不杀前朝皇帝,这是不小的功德,以代价较小的禅让完成易代。可是皇权道德最痛恨最恐惧的,正是曹氏父子这种羞羞答答的“禅让”。“只要提起曹操,皇帝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皇冠有滚落下地的危险”(翦伯赞语)。
  被重构的奸臣
  宋朝之前,对曹操的褒贬,基本尊重历史事实。《三国志》作者陈寿给出的“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一评价,得到广泛认可。唐人称曹操为曹公,评价极高。至南宋,偏安局面令统治者气虚胆怯,无力打量天下,便视蜀汉为正统,视曹魏为篡逆。帝王们越是感觉到自己苟延残喘的状态,曹操便越是一个噩梦。到明、清,皇权体制愈来愈僵硬,道德路径愈来愈狭窄,随着《三国演义》及三国戏的流行,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丑般的曹操便代替了真实的曹操。
  与其说《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代生活本质,不如说呈现的是作为皇权末世的社会本质。它曾是说书人的底本,骂曹操就是政治方面正确。明、清特别是清代,普遍的奴才已造成。奴才即使什么也没有,却有忠,这是足以傲视奸臣曹操的本钱。越是奴才,越需要某种道德优越感。
  罗贯中欲表忠、孝、节、义为充塞天地之道德价值,刘备、曹操为其正负两极。不过,读《三国演义》,从曹操奸诈里常读出可爱,乃至读出忠厚,从刘备忠厚里却常读出虚伪。鲁迅看得分明:“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罗贯中在塑造刘备等“高大全”典型时,显出较强的外在操控性,在塑造奸诈的曹操时,有时则不知不觉进入自由创造境界。奸诈的曹操成了面具相对较少的人。谁能说明白刘备、孙权等人的真面目?罗贯中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他其实是喜欢曹操的。
  清统治者对各类小说大都是取排斥乃至禁绝的态度,唯对《三国演义》例外。不仅如此,清统治者还命大臣将小说改编成长达一百二十出名为《鼎峙春秋》的连台本戏。戏中“尊刘贬曹”成为绝对理念,曹操成了与历史事实甚少关联的漫画式固定丑角。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对“篡逆”格外神经过敏,既怕天下视自己为篡逆,又要防范针对自己的潜在“篡逆”势力,特别需要忠孝、节义的气氛。
  《述志令》表明,曹操不是圣人却有圣人追求。以当代眼光看,圣人追求或许不值得肯定,但却是曹操雄伟气象的来源之一。曹操以《述志令》向当世喊话,那时该有不少人能听懂。后来,听不懂了,无人听了。
  (摘自《书屋》)
其他文献
做真实的自己,对自己负责,别去抱怨环境,别去抱怨他人.  ——题记    生活中需要实事求是,需要你对自己负责,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不需你去埋怨他人,抱怨一切.  也许你身处的环境很难堪,你也许有着很强的自尊心,走进了虚荣心的误区,不愿向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承认你犯下的一切罪过.但你可曾想过,这样更有损你的人格.....  晚休时,与同学说话,被同学举报,告诉老师.当老师问起时,你死不承认,为得
期刊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创新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质疑意识途径:(一)、要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二)、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三)、注意引导学生质疑书籍、名人、权威部门的学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迷信、不盲从的精神。(四)、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质疑,培养学生
期刊
神话中的凤凰有一双美丽的翅膀,它们可以凭借着那双翅膀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呀呀学语的孩童有一双想像的翅膀,还未步入社会的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幻想着;  天使有一双白色的羽毛翅膀,他们象征着安宁、和平与温馨。  我渴望有一双翅膀,一双像鸟儿一样可以飞翔的翅膀;我渴望有一双翅膀,一双像儿时一样幻想的翅膀;我渴望有一双翅膀,一双像天使一样美丽的翅膀……  鸟儿的翅膀常常被猎人的猎枪打断;孩时想像的翅膀在
期刊
摘 要:“写作要感情真挚”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并在中考作文中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在小学观察、体验感受生活,写真事、说真话的基础上,去发现、感悟、思考生活,产生自己个性化的思想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并将这份真情实感载于事、融于景、附于理,从而让自己的真情之花绚烂绽放。  关键词:初中生 写作 真情实感     “写作要感情真挚
期刊
在荒蛮的时代,当人们还没有语言的时候,就有了思想,便生了情感,于是在强烈的表达需求下产生了语言。在文字还没有来到人间的时候,在诗律还没有发明的时候,远古的人类就有了诗歌。  不要伤心学生不会写作,不要抱怨学生的语言枯竭。  妈妈下班匆匆做出的饭菜,因为不合胃口会使孩子撅起小嘴;夜晚学习,不合心意的关心会使孩子皱起眉头。细雨缠绵,可能落不进他的心田;秋叶微落,也许飘不进他的情感;小河潺湲,轻雾迷漫,
期刊
摘 要:“意境”是在情与景高度融会后所创造的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境界。诗歌的意境教学要让学生感知诗歌里诗人所创设的特定的“意象”,进入到诗歌的意境。追求诗歌的“意境”是初中阶段诗歌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最终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成功的意境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赏析、创作诗歌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让他们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
期刊
摘 要:积累生动的教育资源,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自己的教育故事中找到它背后的教育意义,并不断地去学习、研究、总结、反思,从而指导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促进自己的成长。  关键词:教育故事 教育信念 智慧 成长    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我愿做叶的事业,成就花的绚丽,果的辉煌。  ——题记  每次上交论文总显得没有什么理论水平,即使是费尽心思的借鉴
期刊
案例一:学生刘XX,原来在小学时经常逃课,不遵守校规校纪,经常出入网吧、歌厅等公共场所。升入初中不久,就因与外校学生打架被学校处记过处分。  作为刘同学的班主任,我向学校请示,要求先不要把这件事在全校通告,私底下将他叫到办公室把处分决定给他看,并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鼓励他好好表现,争取早日撤销处分。  第一天,他上课没有迟到。虽然小刘同学在课堂上情绪不高,但是他至少不再故意扰乱课堂了。我别有用心地
期刊
主编:许章润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本书立足全球格局,放眼近代世界民族国家的成长历史,收录了在清华大学召开的“1962学人的国家观”学术研讨会上的优秀论文,大约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建构论、生存论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意义上,梳理近代国家的一般学理和基本的知识脉络;二是着力于反思近代中国的立国建政过程;三是以代表性的思想个案,重温先贤的思考,反思当下的国家现状,从而找
期刊
主编:王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中国NGO的创业者们,是一群用梦想改变社会,用行动书写历史的公民。他们曾拥有的梦想,曾采取的行动,是中国公民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先驱性的历史,是以公民个人为主体展现的中国NGO的创业史。  本书用访谈的形式,记录了中国早期一些著名的社会组织创立者的故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初期,问题重重,困难重重,本书所访谈的这些人,不仅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