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观音洞遗址发现东亚最早的勒瓦委哇技术

来源 :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中国科学院古脊稚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团队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研究发现,距今17万~8万年前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遗址已出现东亚最早的勒瓦娄哇(Levallois)技术。成果2018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勒瓦娄哇技术起源于30万年前的东非和西欧,是中更新世以来人类进化历程中技术、认知和社会生活能力显著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是国内外考古学者关注的焦点作为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的典型代表,该技术在东亚地区仅零星发现于一些更新世晚期遗址中通过对观音洞遗址2000多件石制品的细致分析,发现40多件具勒瓦娄哇技术特征的产品,包括11件石核、30件石片和4件工具。除在石器技术分析方面取得突破外,该研究还在使用的光释光测年技术方面有所改进卜早期观音洞测年样品来自化石和炭样,分别使用铀系法和碳14法测年,得出距今24万~5万年的结果。该研究采用改进的光释光侧年技术,如对样品中的石英采用单颗粒测量法以排除后期扰动,采用新的标准增长曲线测年法以避免常规法测年导致的年代低估;通过分组建立标准增长曲线方式将饱和颗粒也包括进年代结果的分析中,得出更可靠准确的测年结果,结果显示观音洞遗址为距今17万~8万年。
  勒瓦娄哇技术源于西方、观音洞的勒瓦娄哇技术怎会出现在中国西南部,研究者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古人类在适应各自环境过程中独立发展出勒瓦娄哇技术;二是早期现代人带着勒瓦娄哇技术来到观音洞,在这里生根发芽还有,观音洞勒瓦娄哇技术的拥有者会是什么人?在非洲,该技术与现代人息息相关,在欧洲则属于尼安德特人。由于观音洞遗址未发现人类化石材料,没有直接答案,但研究表明,与观音洞处于同一地域距今30万~19万年的盘县大洞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代表了一种古老型智人,并有明显进步特征,这是否指示其可能是与观音洞古人类相关的一种人类?此外,相隔不远的在湖南道县发现的距今12万~8万年的现代人是否也暗示了现代人在中国南方的生活空间,他们不免成为观音洞勒瓦娄哇技术制造者的可能选项。
  该发现提供了东亚古人类在中晚更新世拥有预制石核技术的可靠证据,更新了關于东亚古人类技术发展水平的认识,改变了当前人们对东亚石器工业发展历史的认识,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在世界史前文化中的地位,丰富了关于古人类在东亚的交流进化历史。
其他文献
您注意到了吗?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年人的生物节律会发生紊乱,白天瞌睡晚上醒,或者本来白天好好的,却在日落时分犯起糊涂来。此外,老年人也易患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些问题出现的背后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地球通过自转和公转产生白昼分明的二十四小时和四季变化的三百六十五天,地球上的生物也进化出稳定的“生物钟”以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光照、温度等变化。这种奇妙的生物节律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期刊
壳寡糖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天然阳离子化合物,因其水溶性好、生物活性高、易被吸收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食品、药物、农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潜力和应用价值本文归纳了壳寡糖的主要生理活性,聚焦壳寡糖的降脂功能,对国内外有关壳寡糖降脂作用效果及机制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相关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甲壳素(壳聚糖)是自然界丰富存在的一种天然含氮多糖,其生物产生量仅次于纤维素,是甲壳动物(如
期刊
胆固醇(cholesterol)是一种重要的脂类物质,一方面可构成细胞膜等膜性结构,对于保证细胞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还可转化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胆汁酸、维生素D3、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它们在维持机体内稳态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然而,胆固醇也存在两面性,血液中胆固醇过多,容易沉积于血管表面形成斑块,最终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或中风。  胆固醇与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
期刊
[本刊讯]据Nature报道,三个独立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普林斯顿大学等研究团队、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研究团队,完成了对“国际晶体结构数据库”(International Crystal Structure Database)中所有(>26 000种)非磁性晶体化合物的拓扑分类,相关成果于2019年2月27日同时发表在Nature上。  拓扑学
期刊
1931年10月1日,唐孝威出生于上海。祖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上海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国学大师唐文治;外祖父陆勤之曾任交通大学总务长;伯父和父亲皆曾赴美留学。在这样的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即是他的启蒙老师。  书香门第走出的“少年布尔什维克”  幼时,正逢日寇侵华。懵懂的唐孝威,经祖父的教诲以及耳闻目睹日寇残暴屠殺同胞的血腥事实,自小即在稚嫩的心灵里埋下强国雪耻的种子。  1
期刊
寨卡病毒隶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其感染途径有蚊虫转播、性传播和母婴间垂直传播等。至今尚未研制出有效的防御性疫苗和治疗药物,控制传播途径是目前最好的防治措施。  1947年,美国科学家在乌干达寨卡丛林(zikaforest)中一只举止异常的恒河猴上发现了一种新病毒,并命名它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7年之后,寨卡病毒首次在一名10岁的尼日利亚女患者血清中被分离出来。之后半个多世纪里,报道的感
期刊
据德国《世界报》网站报道,一项最新调查表明,2016年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在全球高铁市场占据69%的份额,而在2007年之前,高铁市场完全被欧洲(主要是法、德两国)与日本的公司垄断。从2004年中国开始全面引进国外高铁动车组技术算起,至今不过12年,中国已从高铁先进技术的追赶者,成功转身成为高铁先进技术装备的提供者,进而向高铁先进技术的引领者迈进。  2016年8月15日6时10分,G8041次列车驶
期刊
今年是克里克100周年诞辰。虽然克里克的名字随着DNA双螺旋的发现而家喻户晓,但是他那种勇闯不同领域、敢于践行“大科学”的研究风格,尚有待科学史家进行更深入探讨。  克里克(Francis HarryCompton Crick,1916年6月8日一2004年7月28日)生于英国北安普敦(Northampton),卒于美国加州圣迭戈的拉霍亚(La Jolla,San Diego),是一位跨世纪、跨学
期刊
《科学》的历史回顾  中国科学社成立于1915年10月25日。由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生发起,前身是1914年为创办《科学》杂志而成立的科学社。  在创办《科学》的“缘起”上签名的九位留学生是:胡达(后改名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任鸿隽。他们也正是科学社的发起人。  中国科学社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
期刊
201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iita)和加拿大科学家麦克唐纳(Anhur B.McDonald),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棍田隆章和他的团队在17年前发现了u中微子在穿越上千公里的地球大气层,最终到达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的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Super-Kamiokande)过程中,消失又再现。这提供了中微子振荡的确切证据,揭示出中微
期刊